第5章帶血征途——美利堅百年“西進“
獨立後的美利堅民族開始了自己苦心經營的曆程。其間,始於18世紀末,結束於19
世紀末葉前後的西部大開發,不僅僅是美利堅領土的大規模擴張,更是其經濟的空前
開發。
正是這場規模空前,從東向西、橫跨北美大陸的拓殖運動產生的深遠影響,史學家們
才稱之為美國的“西進運動”…
一、師從英帝國的工業革命
大英帝國在北美殖民的強勢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美利堅經濟發展
過程中無處不在的英國特色。即使在美利堅獲得了政治獨立之後,英國還是
指望著這塊前殖民地能永遠作為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因而也就無處
不在地表現出了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壓製態勢。
所以,展開“西進運動”內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些美國獨立後的經濟
狀況及所謂的工業革命。
1.大英帝國為何陰影不散
從生物進化論來說,存在著所謂的奠基者效應。對於獨立後的美利堅而
言,曾經的宗主國——英帝國——也具有類似的效應。尤其是在它的經濟運
營模式了。
盡管不是英國經濟製度的全麵移植,但是,自北美殖民地開始,從組成
的新經濟製度中,許多要素都可以看出英國本土的某種影子。這也充分暴露
了新生美利堅合眾國的脆弱麵,透示出了其經濟依然要深深地依賴於大英
帝國這一本質。
不妨把話題扯得稍遠一點。
如同上章內容所述,在最初殖民地的時候,北美的經濟建設都是建構於
歐洲物質資源基礎之上的。而在所有歐洲國家中,大不列顛的影響或者更為
準確地說就是英國的影響,毫無疑問在美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據著主要的位
置。而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與北美殖民地之間就確立了比較牢固的
關係。
當然,如今人們所能看到的美國早期的文獻史料記載中,對其原來的宗
主國——英國——在這方麵的作用多是輕描淡寫。即使如此,生活在美利堅
的歐裔人群也不會否認上述的曆史事實。
正因為存在這樣的曆史事實,包括許多歐洲人的社會特性,確切地說主
要是英國人的社會特性,也在其後的北美大陸上被不斷地保留了下來,當然
也包括那些本質上“反動”的東西。鑒於此,曆史學家和社會學者們才指出,
正是這些保留下來的東西所轉移到的新地方,成為新曆史開始的地方。
如同恩格爾曼在《劍橋美國經濟史》中所說:最初的殖民地,甚至可以被
認為是歐洲人在相當早的時候努力建立的一個新社會。在這些歐洲移民的
控製下,殖民地成為他們進一步擴張的基礎。恩格爾曼還認為,英格蘭人、不
列顛人和歐洲人是殖民地所移植的經濟組織的“直接生產者”,他們是美國
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雖然今天這些曆史遺產的跡象很難在美國社會看到,
現在美國社會的組成是多方麵的,但是由於獨立戰爭以後美國社會生活對
曆史遺產的不斷借鑒和堅持,使其不斷得到補充,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延續下
來了。
不管今天的美國人怎麼看待這個話題,但19世紀早期紐約的大法官詹
姆斯·肯特(1ames Kent)無疑給出了很好的評述。他用了一個例子來挖苦美
利堅民族對大英帝國的依賴程度:1792和1793年為了監督管理航運和漁
業所製定的《國會法案》,與英國在喬治三世統治時所沿用的法規是相一
致的。
至於經濟運營模式,或是說美利堅民族的經濟製度設計,其受英帝國的
路徑依賴更是不容置疑的了。所以,英帝國才會用他們幾乎所有的熱情和希
望,與自己建立的一係列新的英國式海外殖民地區進行貿易,並使之與國內
的貿易、宗教、科學和政府組織盡可能地保持一致。
這就使得一開始的時候,美國經濟組織所建立的規則看起來都是英國
化的。與英國市場的連接以及不斷的移民流,則保護了與英國的這種聯係。
學者們稱這是一個適應的過程,而不是模仿,而且向北美大陸移民的英國人
也不是有代表性的英國人,移民們也不再生活在英國的環境裏。
其實,自願移民到北美大陸的歐洲人,主要是英國人,經常是因為受到
經濟上的壓迫、政治上的動亂以及失去宗教自由而被驅逐出英國的。而非自
願的移民既不是那些對英國統治完全滿意的人,也不是在英國最成功的人,
或者是很快就會屈服於英國統治的那些人。
所以,在以新英格蘭為代表的地區,既沒有建立莊園製度,也沒有保留
世襲的土地貴族製度。而在馬薩諸塞州,許多公用地雖然保存了很長時間,
但是移民們也隻在第一年的某些時候才去清理和耕種。從一開始的時候,個
人土地私有就是基本的管理規則。甚至在公社所有的時候,通常每一家庭所
持有的小牧場的規模都很大,要比英國的牧場大得多。
18世紀時,在馬薩諸塞州境內公共地消失的地方,移民們有時就會重新
創造一些製度,以及從一組現有的製度的菜單中,強調可以選擇的方麵,而
不是自動地進行製度轉型。在美國南方地區,建立種植園經濟製度,巨額財
富馬上就會得到,但這種種植園不是以個人名義建立的。到美國獨立戰爭
時,在財產和收入方麵,北美殖民地要比移民們原來所在國家更為平等一
些。這表明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移民們耗盡所有積聚的資本所能得到的好
處,要比他們在原來社會中有名無實的頭銜要大得多。
誘惑簡單得好似信手拈來。
也因此,從各種手冊指南以及麵對如印第安人襲擊這樣的未曾遇到過
的困難中,在北美的殖民者已經開始體會到,從英國搬過來的法律與經濟製
度要有所改變。如在英國,窮人是被解除武裝的,每年財產價值不到100英
鎊的人也是不能擁有槍支的;而在弗吉尼亞州,由於存在所謂的印第安人威
脅,成年男子不久就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擁有槍支、火藥以及彈藥。如此
等等。
還是要將話題正回來。
上述補充性內容,隻是強調了美利堅人進行經濟管理的最初製度自然
也是從英國來的,隻是在當地的認識水平上,美利堅人已經把它們改變為更
加簡單和更有權威的形式了。尤其是北美洲的資源稟賦,最重要的就是它具
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再加上社會環境的多變化,新的問題隨時都有可能出
現。考慮到此種可能性,美國人雖然借鑒了英國人百餘種製度,但也有替代
和創造發明的東西。而最後流人北美殖民地的還包括真正的工業間諜。
隻是在1790年以後,美國的經濟生活更具多樣化了,這說明一個更大的
和更加獨立的市場出現了,更多的非英國移民湧人了北美殖民地區,任何一
種歐洲文化來源的影響都趨於均衡的狀態。雖然人們很容易會把17和18
世紀北美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看做是歐洲經濟的組成部分,但是北美殖民
地已經越來越從英國和歐洲古老和複雜的社會生活中脫穎而出,成為文化
界限模糊和單一的社會。
但一位名叫莫裏森·韋特(Morrison Waite)的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也曾說:“當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統治時,美國人隻是改變了政府的組織形
式,但政府的實質沒有什麼變化。”
2既要工業革命,也要經濟獨立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但是獨立並沒有自然而然地帶來繁榮和發
展。由於在一段時間裏還未能擺脫在經濟上對英國的依附地位,因此,美國
進行工業革命與爭取國家的經濟獨立其實是同步進行的。
戰爭結束後,因上文所述之原因,英國可以很輕鬆地利用自身強大的製
造業和商業優勢,一方麵對美國的出口實施嚴厲的商業限製,包括禁止美國
貨進入西印度群島;另一方麵則向美國大量傾銷英國貨。統計表示,美利堅
獨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運往英國的生鐵為3929噸,1791年則下降為797
噸。煙草、稻米、藍靛等大宗農產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帶累商業和航
海業停滯,造船業衰落。
另據統計,從1784年到1786年,美國從英國進口的貨物總值約為760
萬英鎊,而同期美國向英國出口則僅為249萬英鎊,逆差高達521萬英鎊。出
口萎縮、市場縮小,使價格大幅下跌,商人、農場主紛紛破產,債務鏈條破裂,
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蕩,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最著名是的就是“謝司
起義”。因而在美國曆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稱為“危機時期”。
而從競爭的觀點來看,其實質則是英國挾裹著其市場競爭的強者優勢,
不斷地對新獨立的弱小的美國進行打擊,意圖以經濟殖民來代替政治、軍事
殖民。此種情形給美國上層社會帶來了廣泛的衝擊,“美國向何處去”更是一
時成為報紙和小冊子所討論的焦點。
為此,聯邦政府實行了促進工業發展的政策。根據密爾頓的建議,1791
年美國成立了第一國家銀行,1816年又成立了第二國家銀行。國家銀行通過
發行紙幣,吸收遊資,促進商業與信貸活動等手段控製了國內的金融,並貸
款給東北部的資本家。聯邦政府還實施了保護關稅政策,’1816年將關稅率提
高了1倍,1824年關稅率已高達進口商品價格的27%。政府鼓勵科學技術的
進步,1790年國會通過《專利法案》。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進了美國國內丁:業
的發展。
和英國相似的是,美國的工業革命也是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的。1790
年,塞繆爾·斯萊特仿造英國人的設計,製成了珍妮型新式紡紗機。由此揭開
了美國工業革命的序幕。1793年,惠特尼發明的軋棉機使清理棉花的工效提
高了近100倍。1807年,美國發明家羅伯特·富爾頓把蒸汽機安裝在一條長
45米寬、4米吃水深度、20英尺的木板船上,並命名為“克萊蒙特號”,開始了
蒸汽輪船的下水試航,一舉成功,從此宣布了船舶發展史進入了一個新的蒸
汽輪船(汽船)時代。
1813年,波士頓商人洛厄爾又引進了英國織布機的製造技術。至此,美
國棉織業的紡、織兩個環節的技術革命大體完成。統計數據顯示,1830年~
1850年間,美國的棉織工廠由795座增加到了1000多座。
在1814年以前,美國工廠紡出的紗還是分散到各家各戶用手工織布。
1814年發明了動力織布機,才開始把紡與織結合在一個工廠裏完成紡織業
的整個生產過程。到美國內戰前夕,工廠製度在棉紡織業中已經成為占統治
地位的生產形式。如毛紡織、製鐵、麵粉、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主要工業部
門中,也普遍建立起了使用機器的工廠。
緊隨其後,美國煤炭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也發展很快。除了仿製
英國的機器外,美國還發明了許多自己的機器,如各種農業機器、縫紉機、製
鞋機等。到南北戰爭前夕,美國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近代機器製造業。
所以,史料評論說,美國的此次工業革命大大地推動了美國工業的發
展。據統計,1810年到1860年50年間,美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近9倍,僅次
於英法德三國位居第四。棉紡織業占世界第二位與法國並駕齊驅,鐵路從
1828年至1860年32年間,總裏程達到了49300多公裏,居世界第一位。
此時的美國總人口也已增至3000多萬,而鐵路、河運和電報網更已把整
個國家緊密地聯係了起來,一個富有生命力的獨立經濟體初步形成。
3製造業騰飛於貿易戰
南北戰爭後,美國的工業革命進入了決定性階段,技術革命擴展至重工
業部門。
尤其是在鋼鐵工業方麵,19世紀中葉威廉·凱利發明了酸性轉爐煉鋼
法,煉出了質量合格的鋼。後為冶煉含磷量高的礦石,又改用平爐冶煉。1870
年至1890年,美國鋼產量由10萬噸增至435萬噸,超過了英、法兩國。1859
年,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及其他地區發現了油田,其石油產量大幅度上升,
1865年為250萬桶,1880年即達到2600餘萬桶。
另據統計,1860~1900年,美國煤產量由1400萬噸增至2.4億噸;1860~
1890年,美國生鐵產量由92萬噸增至935萬噸。上述兩項皆居世界第一位。
到了19世紀80年代初,美國工業的發展速度已遠遠超過了英、法等老
牌資本主義國家,躍居世界第一位。至此,美國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的兩
倍,其工業化也基本完成。
工業化完成之後的美國,受時局變化的影響,自己的製造業又贏得了飛
速發展的機遇。這裏有必要先提一下英法戰爭,以及隨後的第二次美英戰爭。
美國在贏得獨立戰爭後,英國並不甘心失敗,一直在虎視眈眈,妄圖卷
土重來,使美國重新淪為自己的殖民地。從1783年後,英國不斷從經濟、軍
事和政治上對美國施加壓力。
在此期間,英國與法國拿破侖爆發了新的戰爭。此時,美利堅民族的務
實主義開始彰顯,采取了中立姿態做起了買賣,使自己的航運業和對外貿易
得到了很大發展。據相關文獻記載,美國當時已成為世界上商船擁有量的第
二國,並把世界貿易的1/3掌握在自己手裏。
美國人的坐收漁利,進一步刺激了英國原本就存在的對美國獨立之怨,
再加上美國這一期間的領土擴張,使大英帝國對美利堅的仇視越發膨脹起
來。同時,也是為了擴充自己的海軍實力,以應對氣勢高漲的拿破侖,英國便
在公海上劫持起了美國商船,捕捉美國水手。據統計,美國先後有近6000艘
商船和近萬名水手被英國扣押,損失慘重。
直到1807年,英國炮擊美國戰艦“切薩皮克號”,並強征艦上海員。此舉
激起了美利堅人強烈的反英情緒,美國國會遂於1807年12月通過了《禁運
法案》,禁止一切船隻離開美國前往外國港口,意在用中斷對英國的農產品
供給來教訓英國。
不料,禁運不僅沒給英國造成傷害,反而使美國經濟麵臨癱瘓。這實際
上進一步暴露了美國經濟的殖民性和對英帝國的依附程度。
隨著雙方貿易戰的加劇,1812~1814年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也爆發了。而
在事實上,此時的美利堅統治集團也對富饒廣袤的加拿大垂涎三尺,想以武
力吞並。於是,1812年6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麥迪遜總統的對英宣戰提
議。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正式宣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而美國
真實的目的就是要借此機會占領加拿大,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
不過,美國將發起戰爭的理由美其名為:維護航海自由。這種做法頗有
些類似於今天美國所主導的反恐戰爭。看來,美利堅在貪婪上與其原來的宗
主國——英帝國——實無兩樣。
第二次美英戰爭持續了兩年多,最終的結果是雙方都沒有達到各自預
期的戰略目的。在戰爭中,海軍的決定性作用首次被體現了出來。正是英國
海軍的海上封鎖使美國蒙受了嚴重損失,而美海軍的勝利也使美國控製了
五大湖區。同時,戰爭中雙方均使用了許多新式武器,如空心爆破彈、火箭、
世界第一艘蒸汽戰艦、水雷等等。而在戰術上英軍使用了兩棲登陸戰術,步
兵使用戰壕來隱蔽;美國工兵則在構築工事、架橋鋪路中大顯身手。
後人的評價認為,這場戰爭雖然使美國對外貿易和航海業陷入了長期
蕭條,甚至是停滯,但它在美國曆史上依然具有重大意義。通過此次戰爭,美
國徹底擺脫了英國政治和經濟的壓迫,贏得了完全獨立,也為自己的工業革
命深入開展、製造業的首次騰飛掃清了障礙。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在於:禁運使得輸入商品斷絕,美國國內所需的工
業品不得不全靠自己製造生產,這也同時帶動了國內工廠雨後春筍般地在
全國各地建立了起來;同時,禁運使美國內製造業不再麵對國外競爭,工業
品價格上漲又使製造業利潤大增,航海業、對外商業的蕭條促使大量的資金
投入到製造業。
更重要的是,禁運使美國人初步懂得了製造業對於民族獨立和國家強
大的重要性,從而為擺脫自身經濟對英國的依附性帶來了可能。所以在戰爭
結束後,當英國人力推“為了把美國在戰爭期間產生的幼稚製造業扼殺在搖
籃中,即使在最初的大量出口中受些損失也是值得的”這一意圖時,最終的
結果並沒能如意。
這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麵找到原因:首先,當時英國的技術還是相對簡
單、輕易把握、也輕易改進的技術,美國製造業在技術上並非處於絕對劣勢;
其次,從規模上看,美國製造業已經有了一定實力,且得到了國內金融勢力
的支持;第三,1816年美國頒布了第一個保護關稅法案,製造業品的平均稅
率驟升至25%。此後直至19世紀末,貿易保護主義一直是美國的經濟政策的
基調。
不僅如此,第二次美英戰爭也結束了美國軍事史上的一個時代,此後的
一個多世紀,美國人將領土擴張的目光瞄向了墨西哥和印第安人的其他
土地。
而隨著其後的南北統一戰爭結束,美利堅即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裏,完
成了國家獨立、南北統一、工業革命等幾個重要的發展轉變。這不僅為美國
市場經濟的起飛奠定了體製和產業基礎,更使得在美國經營發展史上有著
舉足輕重地位的“西進運動”開始向縱深推進。
二、滴血式的西向再擴張
R A.道奇森(R-A.Dodgshon)在一篇令人矚目的文章中描述:就連一個
被放逐流浪的人,都不想對過去殖民占領的一些詳情進行重新的回憶,17世
紀的英國北美殖民地就像魔鬼一樣可怕。隻不過,獨立之後的美利堅人似乎
很快就忘記了自己曾被殖民的過去,加上自身工業的起步和迅速發展,由其
宗主國延續而來的某種貪婪本質隨即得以複生——向西擴張開始了。
1.美利堅的國土是這樣得到的
在今天的地球上,如果說哪個大國的土地“性價比”最好,美國就是當仁
不讓的一個。
總體上看,今天的美國擁有一個工業國發展所必需的許多重要資源。美
國擁有世界近1/5的石油產量;在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俄克拉荷馬和新墨
西哥,儲存著大量天然氣;而在西部各州,也有著豐富的銅礦。
美國的總人口隻相當於中國的20%左右,但耕地麵積卻有23 7億畝,比
中國多出數億畝;美國擁有著45億畝的森林麵積,而其西部就集中了21.56
億畝;美國著名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麵積更大於中國的長江流域麵積,其水利
資源大部分則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山區;美國的國土主要部分東瀕大西洋,
西臨太平洋,南接墨西哥灣,海岸線長達22680公裏;美國北與加拿大接壤,
南與墨西哥相鄰,北美大陸亦遠離歐洲。
所以,1888年恩格斯就說:“在煤炭、水力、鐵礦和其他礦藏,廉價食品、
本國棉花和其他各種原料方麵,美國擁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所沒有的大量
資源和優越條件,而隻有當美國成為一個工業國的時候,這些資源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