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移民國度——從殖民地到美利堅
在人類曆史長河中,美利堅民族實在是太年輕;在民族的源頭上,它們更多的隻是英
國移民的後裔。但是,歐洲大陸的普通法和英語的結合,從萊茵蘭(Rhineland)傳入的來複
槍,從德國引進的大篷四馬運貨車與畜棚和穀倉,阿爾斯特的威士忌酒、議會方案和馬鈴
薯,以及從蘇恪蘭一愛爾蘭引進的關於在附近和偏遠農田的山地農業耕種方式……盡管不
能說是最佳的選擇,但卻真實地在北美大陸上實現了最終的融合……
一、北美大陸的殖民競爭
但凡讀了一點曆史的人都知道,印第安人才是北美大陸的最早居民。他
們屬於蒙古利亞人種,早在10000年至25000年前,就開始了在這片土地上
世代繁衍、生息和勞動,並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文明。後來,也有曆史考證表
明,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就已經有大陸以外的人到達過這裏了。這
其中也包括中國人。隻是這些大陸以外的人並沒有打亂美洲大陸原住民的
生活秩序。
直到以英帝國為主的歐洲殖民者的到來,一切才開始發生變化。
1錯把北美當亞洲
中國指南針的外傳,歐洲造船業和航海術的發達,為遠洋航行和開辟新
航路提供了條件。其中最先取得發展的是葡萄牙人,他們的船隊向東航行;
其次是西班牙人,他們另辟海途,轉而西航。
隨著西方淘金熱的盛行,同時受到馬可·波羅中國行的誘惑,更多的西
方航海家開始癡迷於“神話般的”中國和印度,並一度在歐洲形成了“中國
熱”。其中,影響至今的哥倫布就是其中最為代表性的一個。
克裏斯托弗·哥倫布出生於意大利熱那亞一個毛紡手工業者的家庭,讀
過《馬可·波羅行記》,深受書中所描繪的夢幻般的東方。尤其是這本書中把
中國、印度描寫得非常富有,說那裏黃金遍地,香料盈野,這使得哥倫布自幼
憧憬並向往著東方的財富。
20歲時,哥倫布當水手到過歐洲沿海各國,熟悉大西洋東部海域的航
路。他堅信當時盛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從歐洲海岸向西航行可以直達亞洲印
度,從而可以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為此,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
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但都遭到
拒絕。這其中據說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
多人並不相信;二是當時歐洲所需要的東方商品,如絲綢、瓷器、茶葉、香料
和黃金等,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
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
1486年,航海家哥倫布向西班牙國王提出一個大膽的主張,認為按照地
圓說,從大西洋向西航行,可以到達中國和印度。這要比東航為近。1492年4
月17日,西班牙王室同哥倫布簽訂協議,任命哥倫布為他所發現或取得的
一切島嶼和大陸的海軍司令、總督和欽差大臣,西班牙國王則是這些土地的
宗主和統治者;這些領地所出產的或交換而得到的一切珍寶、黃金和白銀、
香料以及其他物品的十分之一歸哥倫布所有,十分之九歸屬西班牙國王。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攜帶了西班牙國王致中國皇帝的國書,率3艘
帆船、87名船員從巴羅斯港出發,開始了探索橫渡大西洋航路的第一次遠航。
1492年10月12日淩晨,船隊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後,還沒有收獲。
就在船員中怨聲四起、幾乎要發生叛亂的時候,船頭上的一名水手突然在月
光下隱隱約約地看到前方有一塊陸地。天亮時,他們來到了一個島嶼。哥倫
布立即上岸,麵對繁盛的草木,他欣喜地宣布這裏是西班牙的土地,並命名
為聖薩爾瓦多島。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這個島嶼就是現在巴哈馬群島中
的華特林島。
此時的哥倫布以為自己已經到了印度,所以他把當地人稱為印第安人
(即印度人)。哥倫布沒有向西,而是由此向南繼續航行,到達了附近的古巴
和海地,發現了那裏許許多多的大小島嶼。哥倫布到達海地以後,在那裏建
立據點,把歐洲的先進武器——大炮和火槍帶到了島上,開始了對當地人民
的血腥統治和瘋狂掠奪。
不過,使哥倫布失望的是,這裏並沒有他所想象的那麼多黃金和香料,
隻是有許多他們從來沒有見到的動植物和風土人情。盡管如此,土地對他來
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炫耀自己的成功,哥倫布帶著掠奪來的財富和10個印第安人返
回,於1493年3月15日回到西班牙的巴羅士港,向歐洲人宣布他已經找到
了通往印度的航路。這在歐洲引起了轟動,哥倫布得到了國王般的禮遇,成
為西班牙的貴族。
隨後,在西班牙國王的大力資助下,哥倫布先後於1493年9月、1496年
3月、1498年和1501年進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遠航,先後到達了多米尼
加島、瓜得羅普島、安提瓜島、維京群島的波多黎各島、特裏尼達島、委內瑞
拉海岸以及巴拿馬一帶。
就在哥倫布探險遠航期間,阿美利加·衛斯普奇於1499年到15()2年到
哥倫布“發現”的土地上考察,並於1503年出版了一部遊記,斷定那裏根本
不是東方的印度,而是一片“新大陸”。1507年德國教授馬丁·華爾西穆勒印
出一張世界地圖,按照阿美利加的說法,把“新大陸”命名為“阿美利加州”,
並把哥倫布最初到達的南北美洲之間的島群稱為“西印度群島”。
至今,得到人們公認的,是哥倫布發現了所謂的“新大陸”,而西班牙人
的殖民史上更是要為他留下濃抹重彩的一筆。不過,遺憾的是,但直到臨死,
哥倫布也一直以為他所發現的是亞洲邊緣地區,而不知道那其實就是所謂
的北美“新大陸”。
2.殖民者不變的性格——貪婪
哥倫布英雄般的“凱旋”鼓舞了更多的歐洲人,他們競相地加人到了征
服所謂“新大陸”的行列。盡管他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塊大陸並不是真正
的中國和印度。
但是,有一點卻正是從歐洲人的到來開始的,因為他們打破了這裏原本
的生活秩序。
據記載,從哥倫布踏上美洲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的殖
民者就相繼侵入到這塊所謂的“新大陸”,開始了對美洲的殖民占領,並由此
展開了它們相互間的殖民競爭。
那個時期,也就是在17世紀中葉時,荷蘭在航海、殖民、貿易等方麵正
處於空前鼎盛時期,也是英國和荷蘭間的爭霸空前激化時期。隨後,這兩個
歐洲國家經過三次戰爭,到18世紀初時,荷蘭已喪失了海上優勢和貿易的
壟斷地位,降為一個依附於英國的二等國家。荷蘭的殖民霸權喪失後,英國
和法國便成為對外殖民掠奪中的主要競爭對手。特別是英國在確立了資本
主義製度後,更是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外擴張和殖民侵略。英法兩國間互相爭
奪,經常發生衝突,爭霸戰連綿不斷。英國依仗海上優勢,在世界各地進攻和
奪取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對北美殖民地的爭奪就是英法殖民爭霸的一個重
要方麵。
其實早在17世紀初,英國就開始向北美洲殖民。1607年,倫敦公司120
名殖民者乘三艘船來到北美的詹姆士城,後來發展為弗吉尼亞殖民地。這是
英國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塊殖民地。以後英國殖民者源源不斷地來到北美,
到18世紀上半葉,包括從荷蘭手中搶奪而來的在內,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大
西洋沿岸一共建立起了13塊殖民地。
與英國相比,法國則極力從加拿大由北向南推進,英國力圖越過阿巴拉
契亞山脈由東向西擴展,於是兩國的尖銳衝突頻頻發生。在1756,。1763年的
英法七年戰爭中,法國慘敗,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全部地區和密
西西比河東岸地區割給了英國;密西西比河西岸地區割讓給了西班牙,法國
幾乎喪失了在北美的全部殖民地。
到達北美的歐洲殖民者都是衝著這裏豐富的資源前來的。當他們剛到
達這裏時,北美的土著人——印第安人曾經熱情地款待過他們,給了殖民者
們很多的便利。但當他們的貪婪之欲開始膨脹時,殖民者們則用最野蠻的方
法屠殺、驅逐印第安人,燒毀印第安人的家園,奪取印第安人的肥沃土地和
富饒森林,並陸續建立起了大量殖民地。
在所謂的新大陸被發現前,美洲的曆史是獨立發展的。15世紀末,土著
印第安人已遍布美洲各地,總計約有1 400萬到4000萬人。印第安人有自己
的語言和文化,其中,以瑪雅人、阿斯特克人和印加人為代表印第安人形成
的三大文明中心,獨立地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美洲古代文化,他們對人類文明
做出了重大貢獻。當時的印第安人已培植出了40多種農作物,並在藥物、冶
金鑄造、紡織、製陶、天文、曆法、建築等方麵取得了獨特的成就。
但隨著歐洲殖民者的競相到來,他們也展開了大規模的搶劫、殺人、盜
墓、破壞神殿,強迫印第安人開挖金、銀礦,金銀礦山成了印第安人的墳墓。
在短短幾十年間,海地和古巴等島的印第安人幾乎滅絕。而據史料記載,16
世紀50~60年代,每年從美洲流入西班牙的黃金就有5500公斤,白銀26.6
萬公斤。在16世紀末葉,世界貴金屬開采量的83%為西班牙人所有。
歐洲殖民者的貪欲和殘暴罄竹難書。為了掠奪印第安人的土地,他們使
用暴力將印第安人趕人不毛之地或深山老林,不服則被燒殺。最慘無人道的
是重價購買印第安人的頭蓋皮。這種野蠻的辦法是荷蘭殖民者最先“發明”
的。1641年,荷蘭殖民者規定:交出一個印第安人的頭蓋皮給100荷盾獎金。
後來其他殖民者也仿照此辦法。1703年薪英格蘭規定為捕殺一名印第安人
獎40英鎊,1720年又增至100英鎊。
不過,隨著土著印第安人迅速減少,歐洲殖民者發現自己其實非常需要
能充當繁重勞動的奴隸。於是,他們想盡各種辦法把大批非洲黑人販往美
洲,一是以賣身契充當種植園主的終身奴隸,二是將販奴視作一種動物買
賣,從中牟取暴利。據相關數據顯示,從15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至少有
1億到1 5億黑人從非洲被劫走(或在劫掠中被殺害),從而使美洲的黑奴製
度發展起來。僅1701—1713年間,大英帝國每年販往美洲的黑奴就達到了
4800人左右,成為當時最大的奴隸販子。
同時,在北美的英殖民地人口中,也以英國人最多。這些移民除了少數
地主貴族和享有特權的商人以及資產階級外,絕大部分都是勞動人民,他們
大多是為擺脫封建暴政、宗教壓迫和貧困從本國逃來的勞動者。據統計地,
在殖民地時期,進入北美的白人中,大約有一半是以契約奴的身份來到這裏的。
這裏有一組統計數據:公元1607年,弗吉尼亞公司的蘇珊·康斯坦特號、
幸運號和發現號三艘船裝載120名英格蘭人來到詹姆斯敦,開始了以英格
蘭人為主體的移民浪潮。1610年,英屬北美殖民地有歐洲白人移民210人,
隨後的幾十年內迅速攀升:1620年2499人,1630年5700人,1640年27945
人,1650年51700人,1660年84800人,1570年11.4500人,1680年高達
155600人。這些人中,有90%來自英格蘭。到了1700年,不計算印第安人在
內,殖民地居民已達到275000人。統計數據顯示,殖民地人口比率的上升比
同期歐洲人口增長高出了兩倍。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北美移民的這一特定背景,基本上也奠定了後
來美國的社會人口結構。
3.決不落後的英帝國
歐洲殖民者的不斷湧人,也使得北美大陸上的殖民地建立競相展開,但
英國人明顯地處在較為有利的位置上。公元1607年,英國人在弗吉尼亞的
詹姆斯敦成功地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1620年,來自英國的清教徒們在後來
成為馬薩諸塞州的地方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這也是北美第二個、新英格
蘭第一個永久性的英國人定居點。
從第一個殖民地的建立,到1733年的‘[20多年問,在大西洋沿岸從北方
的新罕布什爾到南方的佐治亞,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這就是後來美國最
初的13個州。殖民地的建立,也使得人口數量出現了大幅度增長。僅1752
年~1755年間,殖民地人口就飆升至106萬人之多。後來,經過17~18世紀多
次爭奪殖民地的戰爭,英國成為北美大陸的勝利者。
由於歐洲殖民者大肆屠殺印第安人,他們搶占的大片土地缺乏勞動力,
而黑人適應熱帶或亞熱帶氣候,且遠離故土,便於控製管理,因此非洲黑人
便逐漸成為這些殖民者最理想的勞動力資源。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由西
班牙人販運到南卡羅來納。1775年,英屬13個殖民地中的黑人就猛增到50
萬,占全部居民的20%。
黑人從事著繁重的勞作,人身地位卻極為低下。早在17世紀中葉,非洲
黑人的奴隸地位就被殖民者們法定了。弗吉尼亞曾製定了專門的《黑人法》,
規定了黑人的奴隸地位,並代代為奴。l 705年弗吉尼亞議會通過的法律中就
說:“所有黑人奴隸、黑白混血奴隸和印第安人在法庭上,在這片疆土內,應
作為不動產來占有、對待和裁判。”黑人的生活極其悲慘,黑奴未得主人批準
不得結婚,黑奴的妻女常受奴隸主淩辱奸汙,主人可以出賣黑奴或將其作為
禮品轉贈他人。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殖民者們的非人道作為,也使得黑人的反抗
不僅強烈且持續不斷。從1619年到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美國發生的有組
織的奴隸暴動僅記載的就有250餘起。直到‘1863年,林肯總統正式頒布《解
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但種族歧視的陰雲至今仍一直飄蕩在美利堅的上
空。這裏不多贅述。
殖民地居民把英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製度帶到北美,使的英屬北美殖民
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同時,也存在著許多落後
的經濟成分。殖民地的經濟模式是依照英國政體建立的,每個殖民地都有自
己的總督和議會。
有資料表明,最初13個殖民地的政治製度可以分為4類:即弗吉尼亞與
馬薩諸塞屬於公司特許殖民地;康涅狄格與羅德艾蘭屬於自治殖民地;紐
約、新澤西、特拉華、馬裏蘭、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佐治亞和賓夕法尼亞
屬於業主殖民地;新罕布什爾屬於皇家直轄殖民地。1752年之後,上述四種
類型進一步演變為自治、皇家和業主3類。
殖民地三類政治形式並非社會製度性質上的變異,隻是統治方式有著
區別。其中,自治殖民地是移民自建的殖民地,由殖民地議會推選產生總督。
總督擁有否決權,總督須經英王批準並受英國法律約束。皇家殖民地是英王
直接統治的殖民地,由原先的公司特許殖民地和部分皇家直轄殖民地演化
而來。總督由英王任命,並遴選知名人士組成參事會作為立法和司法機構。
而業主殖民地則是英王賜封的殖民地,主要包括賓夕法尼亞、馬裏蘭和特拉
華。由英王賜給他的寵臣或有功之人。總督由業主指派。
除了政治製度層麵,很有必要關注一下這些殖民地在經濟方麵的做法。
根據相關資料,由於地理條件的差異,在英屬北美殖民地中存在著多種經濟
成分。包括馬薩諸塞、羅德艾蘭、新罕布什爾和康涅狄格的北部4個殖民地
合稱新英格蘭,是資本主義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賓夕法尼亞、紐約、新澤西
和特拉華這4個中部殖民地,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有著“麵包殖民地”的美
譽,但半封建的租佃製在這裏大量存在;而弗吉尼亞、馬裏蘭、北卡羅來納、
南卡羅來納和佐治亞等5個南部殖民地,則盛行種植園奴隸製。
顯然,英屬北美三類殖民地的經濟存在著各自的特點,但又有著不可忽
視的共同之處,即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都實現了較高程度的發展。後來的史
學家和經濟學家們都認為,正是這種發展,為正在形成的美利堅民族最終擺
脫英國的殖民統治、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被剪斷的英帝國黑手
英國是北美殖民政策的製定和強有力的實行者,也是獲利最為豐厚的
侵略帝國。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英帝國海上霸權和貿易強權之上的。為了最
大化地獲取利益,英帝國想方設法限製、扼殺北美殖民地獨立經濟的發展,
直到它的那雙操控黑手被徹底剪斷。
1.十三個大英殖民地
在北美最早的殖民地是由一些享有特權的貿易公司建立起來的。1607
年,倫敦公司依據英王的“特許狀”,獲得在北美大西洋沿岸一塊狹長地帶上
的移民權。這便是後來的弗吉尼亞殖民地。其後的120餘年間,英國先後擁有
了弗吉尼亞、馬薩諸塞、馬黑蘭、羅德艾蘭、康涅狄克、北卡羅來納、紐約、新
澤西、南卡羅來納、紐罕布什爾、賓夕法尼亞、德拉瓦、喬治亞等十三個殖民地。
自身地理條件的局限,以及強大生產能力的擴大,迫使大英帝國不斷地
把侵略擴張的黑手伸向地球各地。北美的殖民地自然不能例外,逐漸成為英
國政府發展本國工業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場。
為了最大化地獲取利益,英國想方設法限製、扼殺北美殖民地獨立經濟
的發展。英國國會先後通過了一係列的《航海條例》,禁止殖民地與其他國家
進行直接貿易。殖民地的商品或其他國家的商品都必須用英國船隻運出運
入北美殖民地。1699年又頒布法令,禁止殖民地之間運銷羊毛、棉紗和毛織
品。1732年又頒布《製帽條例》規定:製帽作坊不許超過二名雇傭工人,不準
把產品運往其他殖民地。1764年,英政府又頒布了禁止殖民地發行紙幣的法
令等等。更有甚者,1765年3月,為了把戰爭費用轉嫁給殖民地,英政府又頒
布了“印花稅法”,規定殖民地的報紙、書刊、證書、票據、債券、執照、商業契
約、法律文件和各種印刷品,一律繳納印花稅。接著又頒布“駐兵條例”,駐在
殖民地的英國軍隊可以任意占用旅店、酒店、飯店為營房,殖民地必須為英
軍供應食物和一切交通工具。諸如此類。
大英帝國的貪婪黑手,終於使多年積壓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
山一樣噴發出來,各殖民地紛紛舉行群眾集會,直至最後的暴力戰爭。1765
年10月7日,北美九個殖民地28名代表在紐約召開反對“印花稅法”大會。
大會通過了《權利宣言》,聲明英國國會沒有殖民地代表,殖民地人民沒有向
英國納稅的義務。同時,又掀起了抵製英貨運動的高潮,英國工商業因此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