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為北美人呼籲,為富蘭克林打通各種關係。特別是英軍在薩拉托加和日爾
曼敗北後,美法關係發展很快。
1778年2月6日.法美友好條約在巴黎簽訂。4個月後,法國向英國宣
戰。1779年,西班牙也同英國宣戰,盡管它仍然不承認美洲的殖民地有獨立
之權。接著,荷蘭也加入了戰團。普魯士、俄國、瑞典、丹麥、奧地利等國雖未
參戰,但也都宣告建立“武裝中立同盟”,以敵對目光監視著英國。
於是,此時的英國已全然孤立,無一盟友。
不過,由於用人上的失誤,大陸軍隨後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被動局
麵。此時,華盛頓對戰場上發生的情況,看在眼裏,急在心頭。為了扭轉局勢,
他躍馬加鞭,出現在去往英吉利鎮的路上,並在槍林彈雨中重整人馬,率隊
再次向英軍發起了攻擊。
上文提到的拉斐特就曾親眼看到過華盛頓指揮作戰的情況,他後來在
回憶中寫道:“華盛頓的突然出現,使後退得以中止。他親赴戰場力挽狂瀾一
事感召了全軍,從而恢複了美軍的戰鬥精神。我當時認為,現在也仍然認為,
我從來沒有見過比他還高超的人。”
為適應新的形勢,華盛頓決定改變攻打紐約的戰略,南下與法軍組成聯
合兵團,徹底消滅英軍主力。而在南方取得了不少“勝利”的英將康華理,對
美法聯軍的作戰意圖毫無覺察。直到諜報人員報告,在特拉華海灣發現法國
艦隊時,英國統帥才如夢初醒,但為時已晚。
此時,參加約克敦戰役的美法聯軍已統一由華盛頓指揮,他將美法聯軍
兵分兩路,以兩倍於英軍的陣勢雲集約克敦,英軍統帥開始膽戰心寒。在求
援受阻的不利局勢下,約克敦的康華理及其部隊就成了甕中之鱉。
之後的約克敦戰役,基本上是按照華盛頓擬定的計劃進行的。英軍既不
能從陸上撤走,又不能從海上逃跑,於是英國統帥在絕望之下不得不投降
了。至此,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軍事對抗階段結束。
3驚世駭俗而又充滿魅力之舉
如今,華盛頓被美國人尊稱為“國父”。這除了他在上述的美國爭取獨
立、發展經濟進程中做出過卓越貢獻外,更與他在建設民主法製和鞏固聯邦
基礎上所體現出的標杆風範密不可分。
當美國獨立戰爭進行到1781年時,勝利已成定局。此時經過多年戰爭
洗禮後,大陸軍已成為新生的美國的中流砥柱,而作為總司令的華盛頓更是
戰功赫赫,享有著全民的聲望。當時的美國新大陸上依然湧動著一股要求君
主製的思潮,特別是在失去了世襲製紐帶、由移民組成的新大陸上,人們幾
乎都在潛意識裏猜測著新君主的歸屬。
華盛頓似乎就是這一歸屬的不二人選了。
率先提出這一建議的就是華盛頓的部將劉易斯·尼古拉上校。1782年5
月,他致信華盛頓,列舉軍隊遭受的種種不公,並把這一切歸咎於共和政體。
他在信中說:“那種把我們從難以想象的困難中引向勝利的才能,那些得到
軍隊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導和指導我們在和平的道路上前進。有
的人把專製與君主政體混為一談,覺得很難把它們分開。因此,我所建議的
政體的首腦有一個顯然較為溫和的稱號,但是一旦其他問題都得到解決,我
認為很有理由采納國王的稱號。”
顯然,這種看法在當時的美國具有相當的普遍性,特別是在不少將士的
眼中。
華盛頓的偉大示範作用再次體現了出來。麵對如此誘惑,他立即做出了
決定,寫了一封措辭嚴厲、毫不含糊、不留任何餘地的回信給自己的下屬,也
算是對所有人的正麵回答。
他在信中說道:我非常意外和吃驚地閱讀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見,我可以
明確地告訴你,戰爭中發生的任何變故都沒有像你說的軍隊中存在的那種
想法使我更痛苦。我不得不懷著憎惡的心情看待這種想法,並給予嚴厲的斥
責。我想不出我有哪些舉動會鼓勵你寫這樣一封信,我認為這封信包含著可
能降到我國頭上的更大的危害。如果我還有點自知之明的話,你不可能找到
一個比我更討厭你的計劃的人了……如果你還重視你的國家,關心你自己
和子孫後代,或者尊重我的話,你應該從頭腦裏清除這些想法,並決不要讓
你或任何其他人傳播類似性質的想法。
華盛頓的態度對美國消除君主製的威脅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正是
他的這一選擇為美國成為民主製國家開辟了道路。如同西方政界人士所說,
“在一個還是由國王統治的世界裏,華盛頓放棄權力的舉動是驚世駭俗而又
充滿魅力的”。
而後人每每在評價他時,也不會忘了寫下一句:在那個關鍵的曆史時
刻,華盛頓堅定地拒絕了王袍加身。
直到1783年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時,華盛頓又
做出了一個頗具曆史意義的舉動,他自願解甲歸田,回到了弗吉尼亞繼續經
營著自己的種植園,重又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綠蔭下享受寧靜的田園生活。
在隨後進行的民主選舉中,華盛頓不出意外地連續擔任了兩屆美利堅
總統。尤其是在1797年兩屆總統任滿後,他拒絕再次參加競選,自願隱退回
鄉,進而開創了美國曆史上摒棄終身總統製及和平轉移權力的範例。
四、美利堅:走向共和
從國家的文明史來說,美國是十分年輕的。但它的共和製建國史卻又是
世界上最古老的。由於美國是近代歐洲移民創建的國家,較少受到封建傳統
的影響,所以源於歐洲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三權分立”原則,也最為典型
地表現在了美國的政體設計之中。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共產主義學說的創立者馬克思才讚譽美利堅是
“最先產生了偉大的民主共和國思想的地方”。
1一次神人的聚會
美利堅贏得獨立戰爭之後,大陸會議製訂了一個《邦聯條例》,於1781年
生效。自此,一個維係北美各州鬆散聯係的邦聯政府建立了起來。此前已陸
續宣布獨立的13塊殖民地,變成了這個新國家的13個州。邦聯的最高權力
機構為邦聯國會,未設行政首腦,這樣一個全國政府沒有什麼實際權力。立
法權、征稅權,征兵權,以及製定對內對外經濟方針的大權等等,仍然由各州
自行掌握。各州是實際上的主權國家。此時的美國看上去隻是這13個國家
構成的鬆散聯盟。
由於邦聯政府既不能發揮經濟職能,也不能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
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於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現象依然大量出現。
這一現實讓不少美國獨立運動中的元老和相當數量的民眾非常失望。在他
們看來,這種州不像州,國不像國的狀態必須進行調整。其中,對於獨立戰爭
勝利後建成的鬆散邦聯政體,獨立戰爭時的美軍總司令華盛頓甚至懷疑美
利堅民族能否生存下去,他在一封信中就說:“如果不建立一個賦有控製整
個合眾國的權力的政權,我認為,我們作為一個民族,其滅亡將指日可待。”
迫於形勢的嚴峻性,1786年,美利堅各州陸續同意派代表前往費城開
會。他們最初的目的是想去修改《邦聯條例》,而不是限製州權。但是沒想到,
這次會議後來變成製憲會議,直接促成了一部確立聯邦共和政體的1787年
新憲法的誕生。
其實,在這次製憲會議上,對於如何設計一個完善的國家,當時的代表
們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一辯論曆時三個半月,是美國曆史上最長的一次會
議,共計116天。後來的史料記載,代表們開會的最終目的,是既要建立一個
擁有強效全國性政府的統一國家,又必須保障人民擁有選擇統治者的權利
和充分的個人自由。而要想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就需要那些
代表們體現出從未有過的思想和智慧。
如同《獨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馬斯·傑斐遜認為的那樣:這次會議是“一
次神人的集會”,因為他們試圖解決的問題是如此的龐大而叉關鍵:怎樣有
效平衡聯邦和州、政府和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以及激情?讓這個看起來孱
弱的國家能夠站穩腳跟,並獲得長足發展。
其中,在美國曆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富蘭克林便是與會代表中年齡最
大的一位,那一年他81歲。因為他是科學家、政治家,在美國享有較高聲譽,
用德高望重來形容他並不過分。會議上富蘭克林提議由華盛頓出任製憲主席。
如上所述,後來的曆史認可了華盛頓的偉大。因為他一再經受住了權力
的誘惑,當1796年大多數人希望華盛頓連任美利堅第三屆總統時,他像拒絕
稱王一樣辭謝了。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風範對美國製度的建設所具有的重大
促進和完善作用。
華盛頓的繼任傑斐遜在第二屆總統任期屆滿時,也麵臨著兩黨都要求
他連任第三屆的情況,但他也明確地表示:“華盛頓將軍在任總統八年後自
願放棄競選,樹立了榜樣,我要仿效他。再多幾個這樣的先例,就會對任何一
個想要極力延長總統任期的後繼者們排除慣例的企圖,增加障礙。”正是這
種榜樣作用,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特殊時期的羅斯福總統外,迄今為止的曆
任美國總統幾乎無人超過連任兩屆。
那次會議最終形成的美國《聯邦憲法》,實際上是各參與方以民主的政
治理性達成諸多建設性妥協的結果。但在這其中,很重要的核心還是對權力
的製約與控製,代表們普遍認為權力的製約要靠製度,而不僅是人的道德和
自律。
2第一部成文的資產階級憲法
在這部《聯邦憲法》裏,有兩個根本性的內容:一是規定了聯邦政府擁有
政治、經濟、外交等大權;二是國家職權分為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個部門,
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執掌。
此部《憲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創立了三權分立的製衡體製,使政
府的任一分支都對其他兩個分支具有某種約束力。例如,司法分支的最高法
院大法官要由行政分支的總統任命,隨後還必須得到立法分支的參議院批
準。同樣,最高法院大法官能夠推翻由國會製定和總統簽署的法律。這種製
衡關係使政府的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獨攬大權。
由於政府隻能行使《憲法》具體規定的權力,因此《憲法》為人民的權利
和權力提供了重要保護。統稱為《權利法案》(Bill ofRights)的《憲法》前十條
修正案,保障所有美國人的自由權利,其中包括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宗教自
由、不受無端搜查以及由陪審團審判的權利等。
這部《憲法》作為美利堅的國家根本大法,也對各級政府的立法和行政
權具有約束力。無論任何法律或法律條文,隻要被法院裁決違背《憲法》,都
將無效。最高法院在這方麵具有最終決定權。
對《憲法》的修正案必須是經國會參、眾兩院2/3議員提出、並得到全國
3/4以上州的批準才能成立。這個程序難度很大,因此自該《憲法》誕生以來,
一共隻通過了27個修正案,1800年至今僅通過的16個修正案也包括在內。
美國此部《憲法》不僅確定了聯邦政府的結構和權力,而且也對州政府
有基本規定。同時,各個州也都有州憲法;州憲法包含針對州內地方政府的
條文。地方政府是指市、縣、鎮或學區以及特別選區的政府。地方政府負責管
理當地的自然資源或交通係統。
聯邦政府的權力和職責範圍也受到了《憲法》的限定。屬於聯邦政府的
權力包括:洲際貿易、國防、造幣、移民及入籍、與外國簽訂條約等。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部《憲法》自然需要符合時代變化的解釋和修
正,聯邦政府的權力也隨之有所改變。聯邦政府通過與州政府合作,製定出
一些由聯邦提供經費、州政府實施的法律和項目。這種合作領域主要包括:
教育、社會福利、住房補貼及營養、國土安全、交通和緊急行動等。這些項目
須按聯邦規定運作。
這種合作當然也使美聯邦政府具有了影響州政府的能力。
針對美利堅的這部憲法,史上最一致的評價,“這是近代第一部成文的
資產階級憲法。”之所以有如此認為,可從如下幾個方麵歸納其原因。
這部憲法使美國率先建立起了聯邦製、三權分立製和民主共和製,對資
本主義政治製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聯邦製賦予聯邦政府強有力的權
力,鞏固了國家政權;三權分立製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權力機構互相牽
製、相互均衡,對於防止專製獨裁,保障資產階級民主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民主共和製的確立,從形式上把主權在民的理論付諸實踐,並從製度上根本
否定了封建專製製度,這些都對後來的資本主義國家起到了示範作用,成為
資產階級國家體製的重要模式之一。
這部憲法對新生的美利堅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方麵,由於盡可能
地協調了大州與小州的矛盾、南方與北方的矛盾,美國在政治上因此獲得了
長期穩定發展的可能;另一方麵,一係列治國原則的確立,使美國完成了廣
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對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製度,為美國經濟的迅速發
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憲法框架內,美國具備了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的條件,而緊密統一的
民族國家正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最重大作用之一。對於一個大國來說,穩定統
一的國內市場是經濟繁榮的最重要基礎;尤其在國家經濟基礎的奠定期,國
內市場需求具有最為恒常而有力的拉動作用。美國走上富強之路的第一塊
踏腳石,就是這個統一的國內市場。
當然,這部憲法的局限性也存在。如對南方奴隸製的默認,不承認廣大
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平等的權利,不僅違背了《獨立宣言》中人人生
而平等的原則,也為美利堅這個國家打上了深深的種族歧視的烙印。
3最古老共和政體的誕生
依據新憲法,美利堅合眾國政府設的行政權力由總統執掌。1789年4月
6日,華盛頓以全票當選了美國的第一任總統。至此,美國終於完全具備了一
個主權國家的特征。如作為立法機構的“國會”,作為司法機構的“最高法
院”,作為行政機構的“總統及下屬部門”。當然還有軍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
美國誕生了。
從大的方麵說,美國沒有君主,是實行共和製的國家。美國共和製的特
點是實行三權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機構中,又以掌握行政和軍事大
權的總統為核心。因此美國政體是“總統製共和製”。
而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的政治生活也有著自身的獨特之處,政
治權力廣為分散於社會各階層之中,權力的安排不是等級式的,而是競爭式
的。作為美國權力機構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個係統,每個係統起著
各自的作用,同時叉相互製約,它們是最直接的政策製定者。而參與和影響
政策製定的還包括其他各種力量和角色,例如企業界、金融界、法律界、基金
會、大學、新聞界文化機構以及民間組織(婦女、種族、民族團體)等。
所以,戴維·杜魯門(David Tmman)也說,最直接決策者和選民之間的利
益團體是“中間結構”,它們也被視為政府機構的一部分。“這種中間結構,包
括一大批利益集團、公司、工會、教會、各種專業性團體、新聞媒介、政黨等,
這些組織介於政府和人民之間,成為政府機構和人民聯係的紐帶。它們既不
處於從屬地位,也不處於統治地位。這種多元化的結構是美國社會權力分配
的重要表現形式。”
當然,在有的人看來,美國政府體製似乎簡單明了:國會製定法律,總統
實施法律。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實這是一個複雜得多的充滿互動和製衡
的體製。
更有研究者們認為,美國政府政策的製定決不隻局限於政府機構和最
上層領導人,各種社會力量和社會機構發揮著重要的乃至決定性的作用。
後來的一些史學家們評論認為,從國家的文明史來說,美國是十分年輕
的,但它的共和製卻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共產主義學說的創立者馬克思更
是讚譽美國是“最先產生了偉大的民主共和國思想的地方”。
曆史也似乎證明,美國政體至少是一種富有活力和適應性的體製。
擁有實踐能力並富有理想的華盛頓就任美利堅首任總統時,國庫裏空
無一文。他首先組建了政府機構,創建了總統辦公係統,設置了國務院、財政
部。然事主持美國與英國、西班牙簽署了一些重要條約,並批準創立了合眾
國銀行。
值得一提的是,華盛頓在第一屆行政部門中任命了兩位性格與政治傾
向迥異的人士——國務卿傑斐遜和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獨立宣言》的起草
者傑斐遜和有著金融之父稱謂的漢密爾頓之間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聯邦政府
性質上,傑斐遜主張對中央政府的權力進行限製,向各州進一步放權。而漢
密爾頓則支持一個相對說來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這些不同政見沒有帶來政
權的分裂,而是形成了美國兩黨製的基礎。
可是擺在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麵前的隻有高達5 400多萬的債務。
這些債務包括因獨立戰爭欠下的債務和邦聯時期欠下的債務。
來看看美利堅第一位財政部長是如何做的。
漢密爾頓認為,必須立即想辦法償還債務,否則就難以確立聯邦政府的
威信。於是,他想辦法從荷蘭的一家銀行借款還上一部分債,餘下的部分,則
以國債的形式發給債權人,從而一次性地解決債務危機問題。
不僅如此,漢密爾頓為還在幼兒期的美利堅建立起了穩定的金融構架,
還利用金融措施將美國各州團結起來,鞏固了聯邦政府的權力。也正是在他
的倡導下,美國設立了國家第一合眾國銀行。這一銀行保障了當時產業發展
所需的資金以及政府穩定的財源。
所以,後來美國人認為,漢密爾頓雖然出身寒微,但他卻對美國經濟和
金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仍被人們稱為美國曆史上最傑出的財政
部長,也被稱為美國的金融之父。
到了1796年,美國初具規模,它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政治運行機製
和法律規則。
這從種意義上說,美國的政體是一個刺激並支持市場經濟的政體。美國
的資產階級民主原則和資產階級共和環境,為美國人提供了一個自由寬鬆
的生存發展環境。如同有人所說,在這個國度,每個人似乎都可以有屬於自
己的夢,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一文不名的窮漢可以一
夜間成為揮金如土的巨富,而一個醜陋的灰姑娘也可以天明之後變成光彩
奪目的白雪公主。”
隻是,當灰姑娘真想變成白天鵝時,又有多少理想化了的情結藏在其中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