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嚴重打擊,許多企業被迫停工。
1770年3月5日,英國駐軍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波士頓慘案”。他們屠殺
手無寸鐵的示威群眾,打死、打傷多人。這進一步激起了殖民地人民更大的
義憤,各地紛紛集會譴責殖民者的暴行,要求英國從北美撤退駐軍、取消關
於輸入紙張、玻璃、鉛和茶葉等商品新關稅的“唐森德法案”。
1773年12月,“波士頓淹茶事件”爆發。當東印度公司的茶船駛進波士
頓港時,憤怒的波士頓人民闖上三艘茶船把價值15000英鎊的三百多箱茶葉
倒進海裏,大大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反英鬥爭士氣。這就是美國曆史上有名
的“波士頓淹茶事件”。
此次事件也激怒了英國統治集團,他們開始了報複行動。從1774年3月
起,英國國會先後通過了五項高壓法令:封鎖波士頓港,禁止其與外界貿易,
直到賠償茶葉損失為止;修改馬薩諸塞殖民地的特許狀,取消其自治權,不
經總督同意不準舉行集會;重申“駐兵條例”,英軍可以任意進駐旅店和私人
空房;英軍官兵犯罪,馬薩諸塞司法部門無權過問,必須送往其他殖民地或
英國審判。如此等等。
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英王還任命駐殖民地英軍總司令蓋奇為馬薩諸塞
總督,增兵波士頓,妄圖以武力威脅。
英國政府的高壓政策並沒有嚇退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反而激起了他們
更多的憤怒,使更多的人認識到他們有權進行完全的自治,應當與英國人一
樣具有平等的地位。在此種情況之下,雙方的戰爭也就不可避免了。
2寧為自由死。不願奴隸生
1774年9月5日一10月26日,來自北美12個殖民地(佐治亞未派人)的
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這標誌著北美殖民地實現了大聯合。10
月14日,大會通過了《權利宣言》,宣布與英國斷絕一切輸入、輸出與消費的
關係,支持抵製英貨活動。這次會議雖表現出不成熟性和妥協性,但它畢竟
為後來在統一旗幟下進行的獨立戰爭奠定了基礎。
此次會議之後,馬薩諸塞人就率先行動起來,他們製定了抵製計劃,並
儲存了槍支彈藥。1775年5月10日,第二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會議建議
各殖民地建立新的政府以取代殖民當局。1775年6月15日,大會通過了極
其重要的軍事決議案,即組建正規軍隊(大陸軍)的決議,而後來成為美國首
任總統的喬治?華盛頓就是總司令。7月6日,大陸會議通過《關於使用武力
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宣言》。宣稱“寧可作為自由人而死,不願作為奴隸而生”。
1775年4月,英軍率先發動攻擊,民團奮起反擊,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由此拉開。當年8月23日,英王正式發布告諭,宣布北美殖民地為反叛行
為,美國獨立戰爭正式開始。
當時,北美殖民地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在經濟和軍事兩方麵
都明顯地弱於英國。但是,北美大陸地廣人稀,有利於民兵遊擊戰和大陸軍
運動戰,並不利於英國正規軍作戰。隨著戰爭的進行和形勢的發展,越來越
多的殖民地人民支持獨立。於是,1 776年7月,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
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布了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獨立。
傑斐遜在啟蒙思想家洛克和盧梭思想的影響下,用“天賦人權”的口號
作為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理論武器。他反對奴隸製度,主張用革命方法爭取
民族的獨立。他所起草的《獨立宣言》是北美殖民地人民推翻英國殖民統治,
爭取民族獨立戰爭勝利的旗幟,也標誌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
《獨立宣言》極大地鼓舞了大陸軍和民兵的戰鬥意誌,而華盛頓率領的
大陸軍此時也開始由敗轉勝,並於1777年取得了薩拉托加大捷,使美國的獨
立戰爭迎來了根本性的轉折。
自美軍在薩拉托加等地接連打了許多勝仗之後,不僅鼓舞了全北美人
民的士氣,而且震撼了英國政府,對世界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也產生了很大
影響。特別是法國,他們看到美方的勝利十分高興,整個朝野為之叫好。因為
法國人很不願意看到自己占有一席之地的北美成為英國人的一統天下。
1781年8月,英國統帥康華理率’7000名英軍退守弗吉尼亞半島頂端的
約克敦。此時在整個北美戰場英軍主要收縮於紐約和約克敦兩點上。1781年
8月,華盛頓親率法美聯軍秘密南下弗吉尼亞,與此同時,德格拉斯率領的法
國艦隊也抵達約克敦城外海麵,擊敗了來援英艦,完全控製了戰區製海權。9
月28日,1.7萬名法美聯軍從陸海兩麵完成了對約克敦的包圍。在聯軍炮火
的猛烈轟擊之下,英國軍隊走投無路,於1781年10月17日請求進行投降談
判。10月19日,數千名英軍走出約克敦。這就是北美獨立戰爭中有名的“約
克敦之戰”。
“約克敦戰役”之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鬥外,北美
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1783
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後來,關於北美獨立戰爭,馬克思評價說它“開創了資產階級取勝的新
紀元”;而列寧則稱這次戰爭是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
是曆史上以小勝大、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傑出戰例。後來也有許多學者認
為,北美獨立戰爭不僅驚醒了歐洲,促進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而且
為拉丁美洲爭取殖民地獨立的鬥爭提供了成功的範例,有力地推動了拉丁
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興起。
北美獨立戰爭進行了8年,盡管當時的大英帝國被稱之為世界上最強
大的國家,但北美殖民地人民還是通過自己艱苦卓絕的鬥爭,打敗了擁有近
3000萬人口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獨立戰爭的勝利,擊碎了英國殖民統治的
桎梏,實現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獨立,大大解放了北美殖民地的生產力,
為美國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而在戰爭結束時,喬治·華盛頓說了一句極有遠見的預言:“我們的命運
將涉及未來世世代代的億萬男女的命運。”
3.一個新“民族經濟”成形
如今來看,北美這場聲勢浩大的獨立運動爆發,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英國
高壓統治這一外因密切關聯外,北美13個殖民地自身的經濟情勢發展更是
戰爭不可避免的內因。
首先是北美新民族的形成。一個民族的形成包括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
濟生活、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及心理素質等因素。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
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
在長期的交流、融合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語言,逐漸產生了
共同的文化。到18世紀中葉,一個新興的美利堅民族已經初現。
隨著美利堅民族的形成,民族自覺也日益增長。在反對英國的鬥爭中,
殖民地人民對英國的認同感大為削弱,他們認為是與英國本土居民有所不
同的“美利堅人”。當時的北美人勇於創新,相信進步,憧憬未來,這種信念使
他們感到自己是與舊大陸不同的“新人”。這種民族自豪感就是民族自覺最
鮮明的表現。更為重要的是,民族意識覺醒的重要內容是反對宗主國的殖民
統治,而殖民地人民渴求自由進取的精神也為啟蒙思想的傳播提供了內在
動力。到北美獨立革命前夕,啟蒙思想已經深入到了人民群眾之中,一個新
的“美利堅民族”越發獨立出來。
於是,出於習性,他們對自由權利有著強烈的意識。一旦他們感到自由
受到侵犯,就會奮起抗爭。
再來看看英帝國對北美殖民開發。客觀上說,英國在北美的開發,有利
於殖民地資本主義勢力的發展,也直接為北美的最終獨立奠定了客觀基礎。
一是北美殖民地在經濟上已具備了強大的實力,為北美社會的獨立生
存和發展提供了保證。如戰爭結束後,北美13個殖民地的經濟已有很大發
展,其木材業、釀酒業、製鐵業和紡織業已經可以和英國一比高低。13個殖民
地在獨立戰爭爆發時,人口已達到250萬人,成為英國對外貿易中僅次於歐
洲的重要的貿易對象。英帝國1/3的船運從事美洲殖民地貿易,紐約、波士
頓、費城逐漸發展為殖民地的工業中心。1774年殖民地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
18.9億美元;1650~1774年間殖民地總產值的年均增長率為3.5%,而英國本
土在此期間僅為0.5%。以1774年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論,北美居民的境況幾
乎還勝於歐洲大部分人口,其人均財富占有量和英國人均水平已相差無幾。
二是各殖民地資本主義勢力的不斷擴大。盡管英國與13個殖民地的關
係是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但英國的管理卻是表麵化的。在很大程度
上,這些殖民地需要依賴於自我管理。雖然會受到來自英國的監管,但他們
還是相當自治的。這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設在其他地方的殖民地存在著明
顯不同。早在17世紀前半期,北美殖民地創立後不久就開始出現了議會。殖
民地的議會與英國相比,無論是在選舉範圍、選舉資格還是選區設置等方
麵,都更為合理。殖民地議會是殖民地人們解決現實問題、實行自我管理的
重要標誌。各殖民地的社會精英不僅主導著本地的政治生活,而且積累了豐
富的政治經驗。
三是國際環境對北美獨立戰爭的態度轉變。1763年以後,北美居民對於
自身的防衛能力已有了充足的信心,感到即便沒有母國的保護,也能安然無
恙。尤其是在這一階段,國際環境日益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當獨立
戰爭中“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西班牙、荷蘭等都改變了動搖不定的觀望
態度。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1778年6月
法英開戰,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對英作戰。俄國於1780年聯合普魯士、荷
蘭、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780年12
月荷蘭進一步加入法國方麵對英作戰。隨之,北美獨立戰爭擴大為遍及歐、
亞、美三大洲的國際性反英戰爭,英國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鑒於此,大英帝國的失敗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這裏不妨引用一段標誌著美利堅誕生的《獨立宣言》中的一段話:
在有關人類事務的發展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其和另一個民族
之間的政治聯係,並在世界各國之間依照自然法則和自然神明,取得獨立和
平等的地位時,出於對人類公意的尊重,必須宣布他們不得不獨立的原因。
我們認為下麵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造了平等的個人,並賦
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則來
自被統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隻要破壞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權利改
變或廢除它,並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賴以奠基的原則,得以組織權力的方式,
都要最大可能地增進民眾的安全和幸福。
當今大不列顛國王的曆史,是一再損人利己和強取豪奪的曆史,所有這
些暴行的直接目的,就是想在這些邦建立一種絕對的暴政。為了證明所言屬
實,現把下列事實向公正的世界宣布。
因此,我們,集合在大陸會議下的美利堅聯合邦的代表,為我們各項正
當意圖,籲請全世界最崇高的正義: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義並經他們授
權,我們極為莊嚴地宣布,這些聯合一致的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是名正言
順地成為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它們解除效忠英國王室的一切義務,它們和大
不列顛國家之間的一切政治關係從此全部斷絕,而且必須斷絕;作為自由獨
立的國家,它們完全有權宣戰、媾和、結盟、通商和采取獨立國家理應采取和
處理的一切行動和事宜。為了強化這篇宣言,我們懷著深信神明保佑的信
念,謹以我們的生命、財富和神聖的榮譽,相互保證,共同宣誓。
不過,北美獨立戰爭並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製問題,這
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並最終導致了美
國內戰(南北戰爭)的爆發。這在本書中不屬於必需討論的內容。
三、拒絕稱王的華盛頓
就像本書在前文中預設的那樣,華盛頓是一個不得不單獨講述的人物。
對於美利堅民族來說,華盛頓是一個賦予了他們無限理想的人,同時又是一
個具有多重實際標準的偉大踐行者。因為,無論是對於美國的獨立,還是美
利堅民族得以形成與發展來說,華盛頓都是如此地不可或缺。
1.兩條路——反抗或是順服
1732年2月22日,喬治·華盛頓生於弗吉尼亞的一個種植園主家庭。他
自幼喪父,隻繼承了少量的田產和10個黑奴。16歲的時候,就去西部做土地
測量員,後來又在俄亥俄河流域做過土地買賣,靠著自己的艱苦奮鬥,華盛
頓成為當地有名的大種植園主。當時,英法兩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進行了曠
日持久的戰爭,英國為戰勝法國,竭力爭取北美大種植園主的支持,1754年,
弗吉尼亞總督答應把20萬英畝土地給參加反法戰爭的富人,華盛頓積極參
加了英國方麵對法作戰,指揮弗吉尼亞地方武裝英勇戰鬥,屢立戰功,協助
英軍把法軍趕出北美。但戰爭結束後,英國卻立刻翻臉,宣布西部土地
為王室私產,不準墾殖。這一禁令使華盛頓一下子喪失了3萬多英畝土地,
從此,他成為英國殖民政策的堅決反對者。
1774年,已經成為北美殖民地富翁之一的華盛頓,被選為弗吉尼亞的一
位代表去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6月,當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時,由
於情形已發生了如上文所述的變化,華盛頓被與會人員一致推選為大陸軍
總司令。
此時,波士頓義軍正和那裏的英軍激戰,華盛頓立即騎馬出發,於7月3
日抵達波士頓,並親臨前線指揮戰鬥。在戰爭初期,美軍打得非常艱苦,一敗
再敗,紐約等要塞相繼失守。到1777年9月,連首都費城也被英軍占領,有些
意誌不堅的將領競率兵向英軍投降。這其中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麵:一
是美軍中的大多數人都是臨時招集來的農民,衣服破爛不堪,沒有武器,沒
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根本不像一支軍隊;另一方麵,美軍的後勤供應也極
度困難,士兵們經常吃不飽、穿不暖,有時一連五六天吃不到麵包,隻好以馬
料充饑,而在寒冷的冬季,更有許多士兵不得不赤腳行軍。
相反,他們的對手英軍卻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後勤供應充足。
而在戰爭期間,華盛頓不僅要麵對強敵作戰,還要忍受聯邦內部在許多
重要問題上的分歧。
首先,思想難統一。這往往帶來了一係列的問題。比如《聯邦條例》是
1776年7月製定的,而4年之後這個條例才獲13個州批準,在條例沒有得
到批準之前,13個州就難有統一的行動。這對打贏一場戰爭是很不利的。其
次是通貨膨脹問題。戰爭初期,大陸會議曾發行美元紙幣。到1’780年,這種
紙幣的發行量達幾百萬美元。由於缺乏實業支持,紙幣不斷貶值。而在整個
戰爭期間,美方也一直忍受著通貨膨脹之苦,奸商和投機家趁機大發其財,
而一般老百姓,特別是士兵們則身無分文。這種情況甚至導致華盛頓曾幾度
麵臨兵變之險。再次就是兵源問題也一直是製約著華盛頓,使其遲遲不能與
英軍展開決戰。最令人痛心的還是大陸軍將軍阿諾德的背叛。他將華盛頓在
哈德遜高地防禦係統的計劃出賣給了英軍。這一事件使更多的人開始對北
美革命能否進行下去產生了懷疑。一些人如此問道:連在魁北克、瓦爾科爾
島、薩拉托加之戰中那樣勇敢頑強的阿諾德,都背叛了他的光榮和他的愛國
主義,還能有多少人追隨華盛頓與英軍戰鬥到底呢?
以沉穩、深謀見長的華盛頓,並沒有因此失去信心和求勝的決心,而是
積極努力創造取勝的條件。他認為,盡管有莫裏斯城和南部的災難,有阿諾
德的叛變,但推動北美革命事業發展的主流仍然占據著統治地位。
隨後的一段時間,華盛頓以他非凡的才幹,把原來自由、散漫,缺乏組織
紀律和統一指揮的美軍組織了起來,在戰鬥中鍛煉成長,逐步成為一支強大
的正規軍。在此過程中,他以身作則,鼓勵美軍士兵,號召他們為自由而戰。
華盛頓有這麼一句名肓:美利堅人是自由的,還是奴隸?我們的田產應
當歸自己,還是被劫奪、被毀壞?兩條路,一條是勇敢地反抗,一條是馴服,正
擺在獨立軍將士麵前。
2.一個比其他人都“高超”的人
正是在華盛頓的不懈努力和堅強領導下,北美殖民地各州終於團結、聯
係了起來,實現了共同作戰。
很快,1777年10月,美軍在薩拉托加大敗英軍,從而扭轉了整個獨立戰
爭的局麵。與此同時,為了孤立英國,尋求獨立的北美人又多方展開了外交
活動,特別是利用了法國與英國在殖民地競爭中的宿怨,並爭取到了如前文
所述的法國等國的援助。
早在1775年,大陸會議就曾派使者到法國巴黎,聯絡感情,爭取支持,並
試圖尋找籌借款項和軍火以至訂立軍事聯盟的可能性。
當時的法國,雖然同情和注視著北美革命,甚至詛咒英國人接連吃敗
仗,想借此報仇雪恥,但並不願意在沒有勝利把握之前,把法國的利益聯結
到一種風險很大的事業上去。因此,在最初階段總是小心翼翼的,隻是通過
私下的中間人偷偷地運軍火給大陸軍。那時,美方駐巴黎代表團成了為華盛
頓的軍隊招募外國誌願軍的中心據點。通過這個渠道,從大西洋彼岸招到了
許多勇敢的年輕人,其中名聲最大、最受人愛戴的是拉斐特和斯圖本。拉斐
特到達北美後一直跟隨華盛頓,率軍打了許多勝仗。斯圖本是個管理、訓練
部隊的專家,他為華盛頓在福吉穀整軍備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在那時的美法關係中,比招募理想主義者和冒險家更為重要的,
則是外交上的勝利。美方的外交使團最後取得了許多國家對北美獨立事業
的支持。
1776年,本傑明·富蘭克林出任駐路易宮廷的美方首席代表,取得了包
括政府官員在內的許多上層人物的認同。當時,富蘭克林已是聞名全球的科
學家、政治家和新聞事業家,在外交上又表現得那樣堅毅和得體。富蘭克林
的為人和在事業上的成功,得到了法國外交大臣韋爾熱納伯爵的支持。韋爾
熱納認識到,法國同北美這個新興的、在鬥爭中的國家結成同盟,是幫助法
國從英國手中奪取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導權的最好的辦法。於是,他在法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