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走向沒落的“美國世紀“
20世紀、本世紀初,“崩潰”一詞在歐美輿論中極盡飛揚,對象正是中國,並一度導
演出了甚囂塵上的唱衰中國的風潮。隻是,實踐已無數次證明,當心態扭曲者失去了理性
思考時,也就往往注定了自己行為的瘋狂和自我毀滅式的結果。今天的華爾街就是這樣。
那麼,傳說中的“美國世紀”呢?似乎也不太妙……
一、“美元帝國”哪裏去
但凡了解一些美國曆史的人,都不難理會這一樣的一種提法:美國的建
國過程,是先有一個關於國家的理想和一種精神,然後有憲法,最後才有政
府和總統。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美國人將自己的建國日定在了獨立戰爭勝
利前十三年的那個日子一1776年的7月4日。隻是,二百餘年後的美國精
神,更多的則是表現在了對各類所謂創新的遊戲式推崇上了。
如同好萊塢大片——《迷失的世界卜所喻示的那樣,當對某種創新
的推崇在華爾街上演到極致時,整個美國精神的迷失也就成了必然。
我們還是接著上一章的末尾來開始本節的內容吧!
1.“美國精神”演繹金融巨鱷
時間推定到公元2008年9月16日時,範圍已經不再限於華爾街,整個
美國五大投行中幸存下來的已隻有所謂的“二大”了——高盛和摩根士丹
利。就在同一天,美國最大證券公司高盛宣稱該公司第三財季淨利潤同比下
滑了70%,為九年前上市以來的最高跌幅。不過,華爾街或者說是美國金融
才子們,此時依然不肯扔掉他們曾引以為傲的熱情和執著。高盛對外同時表
示,該公司仍“狀況良好”。但就在它的財報公布後,高盛在紐約市場交易中
的股價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一路下泄了7%。
摩根士丹利呢?它其實早於2007年在抵押貸款方麵同樣出現了一些誤
判……
似乎還有更糟的。
如果說雷曼倒閉是美國投行危機的總爆發,那麼華爾街人正在驚恐而
清晰地感覺到,大火正在向象征著“美國精神”的花旗這樣的商業銀行蔓延。
金融海嘯第二波到來的信號真的開始顯現?
花旗銀行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派克大道399號,是華盛頓最古老的商業
銀行之一。它是美國花旗集團名下的重要金融機構,也是美國金融體係中舉
足輕重的一員。
花旗集團(cre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
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
一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據稱,花旗股票是紐約股市著名的
績優藍籌股,如其業務品牌一樣著名。
同時,花旗集團日前是全球公認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不僅因
為其在全球金融服務業盈利與成長速度最高的企業中連續占據領先地位,
更由於它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務連鎖公司。彙集在花旗集團
下的除了花旗銀行外,還有著名的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美邦、ad—Fmaneial、
Banamex和Primerica等。
在花旗的曆史上,有三個不同的曆史時期,分別以“花旗銀行
(citibank)”、“花旗公司((Ciucorp)”和“花旗集團(Citigroup)”為標誌。
先來看看“花旗銀行”時期。
1955年,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
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花旗銀行。紐
約花旗銀行的前身就是紐約城市銀行(citybank of New York),於1812年
7月16日由華盛頓政府的第一任財政總監塞繆爾·奧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與紐約的一些商人合夥創辦。
1865年,紐約城市銀行取得國民銀行執照,改為紐約花旗銀行。19世紀
末20世紀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製了該行,將它作為
美孚石油係統的金融調度中心。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以後,紐約花
旗銀行脫離了洛克菲勒財團,自成係統。當時,由於其業務每況愈下,曾一度
依附於摩根公司。到了20世紀40年代,與其他美國公司一樣,紐約花旗銀
行也趁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機,為自己贏得了重生的機會,大力恢複和擴充了
自己的業務。
20世紀50年代,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的企業兼並浪潮,紐約花旗銀行在
競爭中壯大起來,並於1955年兼並了摩根財團的第二大銀行——紐約第一
國民銀行,隨後更名為第一花旗銀行。此時,花旗銀行的資產已急劇擴大,實
力增強,地位迅速上升,一躍成為當時美國的第三大銀行,資產規模僅次於
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
20世紀70年代,花旗銀行迎來了自己發展史上的第二個時期,即“花旗
公司”階段。美國銀行法對銀行與證券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規定商業
銀行不許購買股票,不允許經營非銀行業務,對分支行的開設也有嚴格的限
製。為了規避法律的限製,1968年花旗銀行走出了公司戰略決策的重要一
步——成立銀行控股公司,以其作為花旗銀行的母公司。
如此改變後,花旗銀行把自己的股票換成了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
股票,而花旗公司資產的99%又都是花旗銀行的資產。這種狀況幾乎一直保
持到20世紀80年代。後來,雖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85%左右。
而花旗銀行的董事長、總裁也同時是花旗公司的董事長和總裁。
在這個時期,花旗銀行的零售銀行業務又獲得了新的發展,成為美國
VISA卡與萬事達卡的最主要發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銀行更是率先大規
模將ATM機引入銀行係統,使得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信用卡發行者。
此時的花旗公司共轄13個子公司,提供銀行、證券、投資信托、保險、融
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服務。通過這一發展戰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
務的道路,並在198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
不過,20世紀80年代末,花旗銀行由於在海外及商業房地產方麵的不
良貸款而陷入了困境。1990年至1992年3年內,信貸損失準備達到100多
億美元,1991年稅後利潤虧損9.14億美元。後來經過裏德領導的三年複興計
劃(1992—1994),花旗銀行迅速調整了資本結構,恢複了資本實力。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布合並,組成的新公司稱為
“花旗集團”,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藍色字標。至此,
花旗開始了自己的第三個階段。
旅行者集團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險公司(The TravdeIs nfe aild
Accident Insurance company)成立於1864年,一直以經營保險業為主,在收
購了美邦經紀公司(smith Barney)後,其經營範圍擴大到證券經紀、投資金
融服務領域。。1997年底又以9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了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所
羅門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羅門·美邦投資公司,使該公司居於美國投資銀行
的第二位。
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並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一起企業兼並案。
而合並後,花旗集團的總資產達到了’7000億美元,淨收人為500億美元,營
業收人為。750億美元。合並後的花旗不僅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
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也
一舉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
如今,每位客戶到任何一個花旗集團的營業點都可得到儲蓄、信貸、證
券、保險、信托、基金、財務谘詢、資產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務,平均每位客
戶的產品數在全球同行企業中排名第一,因此花旗集團的客戶關係服務網
絡是花旗不可估量的一種資源。對此,花旗人常常如此自豪著:“這個網絡是
我們唯一擁有的真正有競爭力的優勢,不管你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
能找到一家花旗銀行的機構為你服務。”
令全球金融同行所歎服的,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阿根廷金
融危機和反恐戰爭等一係列重大事件衝擊下,全球1000家大銀行總體盈利
水平分別下挫14.9%和29 7%的情況下,花旗集團仍達到了3%和4.5%的增
長,似乎顯示了花旗金融體係非凡的抗風險能力。
目前,曆經近兩個世紀的潛心開拓,花旗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
服務機構,資產達1兆美元,於全球雇有27萬名雇員,為一百多個國家約兩
億消費者、企業、政府及機構提供品種繁多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這些都是任
何其他金融機構不可比擬的。
2.陰霾籠罩“花旗”
以紅色雨傘為標誌的花旗集團,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了花旗銀行、旅行
家集團、所羅門美邦、Cid—Financial及Primerica金融服務公司等,可謂矛利
盾厚了。然而,就是這麼一位超級金融巨人,也沒能躲過此次由華爾街掀起
的金融風暴。
2007年10月中旬,花旗銀行發布當年第三季度財報,稱受壞賬等信貸
問題影響,該季度花旗銀行盈利同比下跌57%,賬麵損失為65億美元。其中,
由於住房抵押貸款壞賬加速增長,抵押貸款債券業務損失了15.6億美元。
2008年1月15日,花旗銀行公布財報,其2007年第四季度單季度虧損
98億美元,這是花旗銀行196年曆史上最大的單季度虧損。花旗銀行股價白
2007年10月起持續下跌24%,總資產減少了1750億美元。
麵對此種局麵,花旗銀行召開緊急股東會議以應對此次災難。集團主席
兼首席執行官查爾斯·普林斯引咎辭職,維克亞姆·潘迪特i臨危受命。為應對
巨額損失、減少營運成本,花旗銀行開始通過部門重組、裁員等方式展開一
係列自救行動。
然而,2008年第一季度,花旗銀行再次報虧超過了50億美元,每股虧損
約1 02美元,並宣布持續裁員近萬人。同時,花旗銀行在美國消費業務方麵
也出現了40億美元的信貸損失,其中大部分是針對汽車貸款、信用卡以及
抵押貸款的預期損失而計人的撥備。
2008年11月初,花旗集團在它創立將近200年時,股價首次跌落至10
美元以下,投資者的信心空前低迷。幾天後,花旗向其最大股東沙特王子阿
勒瓦利德尋求援助。沙特王子表示,他準備將所持花旗股份從不足4%增加
到5%,交易金額為3.5億美元。而在20日阿勒瓦利德宣布注資當天,花旗依
然重挫了26%,創下公司曆史上的最大單日跌幅。
同一天,花旗管理層開始試圖說服美國會議員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恢複實施已經到期的金融股做空禁令。這表明,花旗管理層自己也害怕起來
了。因為持有花旗的長期機構投資者都在大量甩賣,很多基金不願意持有10
美元以下的股票。隨後,有關花旗的種種負麵新聞在全球引起了普遍擔心,
客戶抽取存款則更是讓花旗緊張不安。
盡管還沒有輿論集中起來討論花旗銀行麵臨的危險局麵,但估計也沒
有人懷疑,曾高居全美資產第一大銀行龍頭寶座的花旗銀行,在被美國商業
銀行和摩根大通銀行超過之後,似乎已病人膏肓。
《紐約時報》曾就此刊登過這樣一段文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Toni
本周四去營業部把花旗的cD(存款證)取出來,結果裏麵的人死命勸她繼續
存9個月……她的另外一位做金融的朋友最近則將其每月工資收款賬號從
花旗轉到了摩根大通,也立即收到花旗的信件,表示將對其25萬美元存款
全額擔保,希望能夠再轉回來。
花旗自己的員工則披露說,“他們反反複複隻說自己有很強的資本,是
世界一流的管理層,這都是廢話。”另一位員工是這樣評價花旗管理層的:
“糟糕透頂,沒有遠見,資本薄弱,而且損失巨大”,因為在各家銀行之中,花
旗在商業房地產抵押資產及高杠杆貸款的風險敞口都相對更高。
鑒於花旗麵l臨的凶境,美國財政部不得不提前向花旗注資250億美元。
但華爾街的交易員們卻明白,250億美元哪裏夠?
此時的花旗也像越來越多的歐美銀行一樣,加入到了低價甩賣資產的
行列之中。
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百年老店花旗集團旗下的花旗銀行已經吸引了
歐洲幾個潛在買家的注意。其中瑞士SEB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和興業銀行均
已表態有興趣收購花旗銀行,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也蠢蠢欲動。而知情者也
強調,歐洲部分買家欲收購花旗銀行部分股權實為注資拯救處於困境中的
後者。
當前,花旗銀行已經同意出售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阿瑪裏洛的零售銀
行分支網絡和德國分行,關閉美國地區的數十家零售分支機構,以及部分位
於亞洲、歐洲和拉美的零售分支和消費金融業務,以集中精力做好盈利能力
更強的業務。
作為業務重組的一部分,花旗銀行將旗下消費者集團部門重組為消費
者銀行、全球信用卡業務兩個全球性業務部門。根據重組計劃,花旗銀行將
不再按照業務劃分部門,而是改為按地區劃分部門。
同時,為吸收更多的資金來改善財務狀況,花旗集團計劃通過配售新股
融資125億美元。而花旗集團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桑迪‘威爾及其家族基
金會、沙特王子塔拉勒以及新澤西州政府下屬的投資部門也都參與了花旗
的投資。
另外,一些歐洲國家的投行機構已公開表示了對花旗銀行的興趣。業內
人士自然明白,這是他們看到了花旗銀行畢竟還是美國銀行業的標誌這一
現實。因為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和風險的逐漸明朗,此時進入既是拯救,也
是“抄底”。
這期間,花旗銀行也向全球其他金融機構發出了求救,包括中國投資公
司(簡稱“中投”)。不過,已手握全球最大數額美國各類債券的中國,已沒有
理由再卷入到它的商業銀行拯救運動之中了。更何況前期投資黑石帶來的
虧損,已讓“中投”麵對所謂的“抄底”誘惑,不得不多了一些謹慎。
如此,當華爾街挑起的危機越來越廣泛且深入發展的時候,花旗銀行的
未來之命依然充滿了未知數。如果已經具有美國精神指針的花旗銀行真的
要走到那一天的話,恐怕將會成為所有美國人的夢魘了。
3哪裏重拾金融信心
花旗盡管很大,但也隻不過是市場對美國商業銀行以至整個美國金融
體係產生信心危機的集中代表而已。一位花旗銀行的交易員就說,“商業房
地產市場,通貨緊縮,失業率,每一方麵都讓大家失去信心。原以為過了今年
情況會好些,現在看來明年還會一樣糟糕,大家就絕望了”。
也許是對未來發展不敢想象,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在隨後也改變
了美國政府的救市調子:7000億美元將用來繼續向銀行注資,並支持消費者
貸款。
隻是,下麵的狀況依然看不到好轉的半點跡象:美國信貸市場中有更多
的違約,金融機構的商業房地產資產投資組合也大幅減少,持有這種資產的
對衝基金等,也都在自保式的進行清倉。
而金融機構呢?它們亦會賣空次債指數ABX,賣空商業抵押證券指數
cBs,因為它們隻想逃出來。此時的華爾街八大金融機構市值也隻剩下了
4000億美元,可它們未償付的債務卻是12萬億美元。
其實,就在雷曼和美林倒下之前,經美國銀行監管機構聯邦存款保險公
司(FDIC)宣布,於2008年倒閉的美國地方銀行就已達到了9家。業內人士
都明白,位於次貸危機核心區域並受到抵押貸款壞賬的直接衝擊,正是上述
銀行倒閉的最主要原因。連美國人自己也明白,美國銀行業所受的打擊遠未
結束,如果整體局麵仍不能好轉的話,短期內就會有更多的銀行要步上前者
之途。
隨後的一些數據顯示,美國地方銀行的倒閉潮有加劇的跡象。例如,在
2008年9個破產案例中,有5個即發生在7月11日以來的一個多月時間
裏。所有的跡象也正在顯示,此次危機極有可能再延續12至18個月之久。
也就是說,其對美國銀行業的打擊還未到達最壞的時點。
僅僅一個月後的9月下旬,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銀行倒閉案發生了。
美國聯邦監管機構接手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 Inc.),並將其大
部分業務出售給了摩根大通公司。
美國《華爾街日報》當月26日報道稱,這個結果標誌著華盛頓互助銀行
命運的終結,該銀行也是抵押貸款熱潮中陷得最深的機構之一。根據美國聯
邦監管機構所稱,自2008年9月15日以來,總部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互助
銀行已有167億美元存款被提取,其已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來償還債務。
華盛頓互助銀行是全美最大的儲蓄金融機構。據披露的資料顯示,它的
客戶存款運用於住房貸款的比例較大,並曾積極推出以住房與商業房地產
進行貸款抵押的債權商品。隨著次貸危機日趨嚴重,盡管已於2008年4月
宣布過大規模增資計劃,但該行的經營狀況還是不斷地惡化。尤其是當年9
月中旬以來,隨著美國證券巨頭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及兩家政府係統房貸機
構資金運轉不靈問題浮出水麵,該銀行被取出的存款金額高達167億美元。
到了2008年9月25日,該行股票的收盤價報收於1.69美元,跌破了2美元
大關,較前一交易日暴跌約25%。如此慘狀迫使該行不得不開始尋找買家,
但終因資金流出速度過快而被迫停業。
根據宣布的相關交易,摩根大通將接手互助銀行大部分存款和分支機
構以及部分其他業務。至此,設立於1889年、涉及資產3070億美金的華盛頓
互助銀行,也被迫走完了它長達百餘年的生命旅途。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
樁銀行倒閉案也就此落幕。
也有人提出,此前美國出台的7000億美元金融救援計劃,會在一定程度
上有助於穩定金融市場。但也幾乎沒有人懷疑,未來美國將會有更多的銀行
走向關門或倒閉的命運。如同斯坦福金融公司分析師賈裏特·西伯格所說,
由於許多銀行持有的建築貸款等不良資產並不在財政部救助範圍之內,因
此預計下一年全美將有超過100家銀行倒閉。
上述事實已經讓人們對籠罩在花旗和摩根頭上的巨大陰雲產生了恐
懼。至於情況會不會更壞,人們似乎都不願意給出答案。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在2008年8月底曾表示,美國銀行業受
信貸危機影響,當年第二季度收益僅為50億美元,為1991年底以來第二低
水平。同時,截至當年6月底,FDIc“問題名錄”中的金融機構已從3月底的
90家增加到了117家。FDIc主席進一步預計,因信貸危機惡化,未來將有更
多銀行出現問題。
實際上,自2008年7月份以來,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美國關閉的銀行也
迅速增多,使得美國此前尚存的“危機的破壞性可以被控製在為數不多的幾
家在抵押貸款上失誤的金融機構內”的希望徹底破滅。如此狀況下,不用說
那些投資者了,就連普通百姓要繼續說服自己對美國金融業表現出信心,
該是多麼的不現實了。
從更宏觀的層麵來看,自2007年8月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銀行已不
願意提供同業拆借,一直在囤積資金以備自身潛在損失之需。同時,由於擔
心其他銀行的信用度,美國貨幣市場利率難以下降。在美聯儲多次降息並大
量注資金融體係之後,信貸緊縮的狀況依然不見好轉,反而有趨緊的勢頭。
這些都似乎強化了信貸危機遠未結束的觀點。當象征著美國精神的花旗也
形勢日益逼緊的時候,美國貨幣市場的壓力隻會進一步加劇,而隻要利率仍
處於高位,貸款人每月的還款壓力也依然很大,導致的違約可能性隻會進一
步增加了。
2008年7月份以來,越來越多的美國銀行提高了信貸標準。根據美聯儲
8月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50家銀行中,約有75%的表示已收
緊優惠利率抵押貸款尺度,遠高於此前4月份60%的比例;更多銀行在過去
3個月裏提高了所有主要種類的消費和企業貸款的放貸標準,大約65%的國
內銀行收緊了信用卡貸款標準,也遠高於4月份30%的比例。不僅如此,接受
調查的美國國內外銀行均預計,將在2008年底至2009年期間繼續提高多數
貸款的發放門檻。
心存憂慮的放貸機構如此行事,等於將陷入困境的大量公司進一步送
入了更幽深的困境之中。當這種狀況持續發展,美國金融市場就好比一頭猛
牛,一失足落人到了沼澤泥潭之中。
所以,就在中國政府2008年11月宣布4萬億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
後,華爾街人心中也似乎有了一個期盼:如果奧巴馬新政府上台,推出一個
類似中國的1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美國市場應該馬上就可以穩定下
來了。
而此時的美國還有這樣選擇的餘地嗎?!
借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的一段話吧:美國正陷
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這場危機將持續成為一股全球的“腐蝕性,力
量,更多大型金融機構或在這場危機中倒下。
隻是,我們每個人似乎都不應該希望這種情況真的會發生!
4.開始消融的金融霸權
當曾經不可一世的金融帝國已無法獨自應對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災難
時,傲慢的美利堅也不得不和全球夥伴一道,為盡快化解此次災難尋求解決
之道了。
2008年11月15日這一天,全球應對金融危機的峰會在華盛頓召開。本
次峰會是20國集團第一次領導人峰會,似乎更具有某種特殊的意義。也正
是此次峰會,讓美國人不得不正視自己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或許不保和力
不從心。
先簡單了解一下所謂的“20國集團”。20國集團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
壇,於1999年12月16日在德國柏林成立,屬於布雷頓森林體係框架內非正
式對話的一種機製,由八國集團和十一個重要新興工業國家以及歐盟組成。
按照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列席該組織的會議。20國集團的
GDP總量約占世界的85%,人口約40億。
那麼,什麼又是“布雷頓森林體係”呢?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的時候,一些國家就開始著手準備戰後
國際貨幣體係的重建了,這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英國和美國。1943年初,英
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建議,呼籲建立“國際穩定基金”,以幫助國際經
濟的恢複。針對英國的提議,美國當時的副財長哈裏·懷特要求美國拿出相
應的方案。
1943年3月,美國財政部與國務院、經濟戰爭委員會和進出口銀行向羅
斯福總統提交方案,建議成立一個穩定基金和幫助國家戰後恢複的國際複
興開發銀行。當年6月,白宮舉辦“技術專家會議”討論穩定計劃,美、英、法
等12個國家代表與會,這為第二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打下了基礎。到1944
年春天,關於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的報告向8個國家發放並接受質詢。
1944年7月1日,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在布雷頓森林昭開,44個國家
的政府代表參加會議。在為期20天的會議上,代表們討論了國際貨幣基金
組織、國際複興開放銀行的設立以及其他國際金融合作等事宜,同意建立一
個新的國際貨幣製度,並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彙率製體係。
1945年12月,《布雷頓森林協定》生效,它通過建立美元黃金掛鉤、成員
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彙率製度,為當時結束混亂的國際金融秩
序、推動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盡管在1971年由於美元的濫發,導致美國的黃金不足以支付其他國家
①∞國集團的成員國有: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歐盟、法國、希臘、印度、印
度尼西亞、意大利、日本、韓國、墨西哥、餓羅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國和美國。
②布雷頓森林住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在這片廣袤的國家森林中,坐落著著名的蒙
特·華盛頓飯店(又譯華盛頓山飯店),這座建於1902年的飯店因1944年舉辦布雷頓森林
會議而聞名天下。
的兌換要求,美國總統尼克鬆宣布美元與黃金完全脫鉤,解散了布雷頓森林
體係,但當時的國際環境使得各國仍然無奈地接受了繼續以美元作為國際
貨幣這樣的事實。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中誕生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
織,目前也仍然在國際金融格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是美國得以繼續掌
控世界經濟的兩大支柱性手段。
如今,60年之後,當美國總統布什在麵對各方壓力,不得不宣布願意主
持全球金融峰會時,似乎也預示著某種注定的變革或顛覆開始了。
眾所周知,次貸危機雖然由美國引起,卻迅速地影響到了全世界。其中
固然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但更為重要的就是美元在世界經濟體係
中所充當的“國際通貨”式的角色。自從在二戰後建立起了美元的全球主導
地位,每當美國出現經濟問題之時,作為國際間結算和計價所共同使用的貨
幣——美元,便會自主地將其影響通過美元傳導到世界各地。也正是美元的
這個本質,使全球各國在事實上成為了美國此次危機的埋單者。
不僅如此,危機爆發後的美國人,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行動上,也都
似乎在進一步強化著美元的危機傳導效應。之所以這麼說,隻要簡單地分析
一下美國政府在危機後的係列舉動,就會明白了。
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做得最為頻繁的事情就是增加市場流動
性,也就是增加美元的供給量。從很簡單的邏輯中便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
所有持有美元的國家的財富都會因此而遭到損失,美國已經通過這種手段
讓全球“分擔”了由其造成的危機損失。
僅以中國為例,在美元持續貶值的形勢下,中國所持有的1.9萬億美元
的外彙儲備也就不斷地被吞噬著。即使美元貶值10%,中國就會無聲地蒸發
掉近2000億美元的外彙儲備。所以,近段時期以來,中國內地才會有眾多的
經濟界人士紛紛告誡說,“我們正為美國的高消費、高負債埋單,美國政府拿
出來為自己國家填窟窿的錢,最終不外乎是別人口袋裏的錢。可以說,凡是
有外彙儲備的國家,都存在著為美國‘埋單’的潛在風險。”
如此狀態,也使得各國要求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呼聲一天度過一天。
這其中,曾與美國一起打造過“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歐洲國家,發出的呼
聲最為強烈。尤其是被“馬歇爾計劃”壓迫了60年的歐盟,仿佛總算找到了機
會,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薩科奇更是毫不掩蓋法國欲謀朝篡位的野心。有的
評論在全球金融峰會召開前便寫道:歐盟專門在此次峰會前閉門修煉,在內
部達成了重大共識。
法國總統薩科齊則說,應該“重新建立自二戰以來統治整個國際金融交
易的資本主義體係”。薩科齊的目標,就是一個新的布雷頓森林體係。而歐洲
的另外兩個大佬——英國首相布朗和德國總理默克爾,也都是薩科齊的堅定
支持者。
有資料披露說,歐洲人此時的信心,不僅源自對美國深深的懷疑,還源於
他們當前應對危機的實踐作用。2008年10月13日是星期一,英國即向本國
三大銀行直接人股,注資370億英鎊,開始了不同於美國的救市版本。隨後,
法、德、意和荷蘭等國也宣布了各自的金融救助措施,歐盟最新一輪救市措施
動用資金超過1萬億歐元。
令人沒有想到的,隨後的14日,美國政府就宣布動用2500億美元購買
“問題銀行”股票。初步方案中有9家銀行將加入這一計劃。此前,沸沸揚揚的
保爾森·伯南克“7000億美元”救市版本,還停留在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
思路上,不敢幹涉企業活動半步,但最終美國人也走了歐洲國家的“準國有
化”之路。
這背後不得不提到,美國實體經濟表現出來的危險苗頭。最突出的表現
就是美國汽車業所麵臨的破產考驗。
另一個為全球矚目的便是被稱為“全球新貴”的“金磚四國”峰會前的
國際評論認為,盡管離“霸權”還很遙遠,但“金磚四國”對於未來全球金融“話
語權”卻是寸土必爭的。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都表示,新興市場
國家應該“享有他們應有的分量”,尤其是手握兩萬億美元外儲、GDP即將登
上世界三甲的新興巨人——中國。
①“金磚四國”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
107
此前不久,中國央行的副行長易綱就曾表態暗示,美國人應該約束一下
印美元的衝動了。《華爾街日報》幹脆稱中國發難:不應再讓發達國家亂印鈔
票,來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了。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早在2008年3月
“兩會”期間就質問過:美元還要跌到什麼時候?
2008年11月9日,巴西政府在20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年
會閉幕後,也發布一份公報:“現有國際金融組織和論壇以及現行國際標準
和做法,已無法滿足當前世界經濟需要,因此應當建立新一代的布雷頓森林
體係,改革國際金融機構,以促進國際金融合作。”
同日,20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還通過聲明,呼籲對國際金融體係
的核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進行全麵改革,使新興國家
獲得更大的發言權。此前一天,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也表示,世行計劃把發
展中國家在世行中的股份比例提高到44%。
但幾乎沒有人懷疑,美國政府內心裏,反對賦予國際監管者新的權力。
而且,對於召開新的全球金融峰會,美國人確實顯得一點都不著急。當時,國
際上就有媒體稱之為“誰願意做自己的掘墓人呢?”
隻是,當危機的惡化日益出手美國人的意料時,召開一次新的全球金
融峰會,對於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布什來說,也好像沒有了繼續拒絕的理由了。
2008年11月15日新一次的全球金融峰會如期召開了。中國國家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