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男人成功離不開機遇(2 / 3)

第三,有時現實的發展,與我們的事業目標、欲望、興趣、愛好等發展是不合拍的,現實有時阻礙、限製我們欲望和能力的發展。

第四,適應現實的問題非常廣泛,比如剛從學校畢業出來的大學生,到了新的環境,接受新的任務,接觸新的同事,凡事種種與大學生活都不相同。有的人很快適應了環境,工作也順利開展起來;有的人則相反,處處感到陌生,置苦悶之中不能自拔。我們自然認為前者社會適應性良好,後者較差。

對於試圖獲得事業成功的男人來說,究竟怎樣才能很好地適應現實呢?

他必須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客觀現實,不逃避現實也不做無根據的幻想,從而把自己置於這個環境之中,了解它,掌握它並進一步改造它。

這就是說從主觀上要采取積極態度,不是消極等待,在選擇對策時應當審時度勢,有條件地選擇改造現實的條件,無條件地選擇改造自身的辦法,這樣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棄,找到最佳方案。

不論適應現實還是改變自己,都要有一個轉變和考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有某些困擾,為解決這種窘境,不妨采用心理防禦措施,達到解脫的目的,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優柔寡斷隻會錯失機遇

男人在機遇麵前,如果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就會失去機遇。因為機遇是不等人的,而且你不抓住,別人馬上就抓住。

世間讓人感到遺憾的就是那些不能決斷的人。事情對他有利時,他前怕狼後怕虎,這也顧忌那也猶豫。這種主意不定、意誌不堅的人,既不會相信自己,也不會為他人所信任,機遇更不會屬於他。

那些成功的男人,他們的成功得益於在機遇麵前有果敢決斷、雷厲風行的魄力。他們有時難免犯錯誤,但是,他們比那些在機遇麵前猶豫不決的人強得多,因為他們能抓住較多的成功機會,他們的成功機會自然也就較多。

因為不敢決斷而失去成功機遇的事例在我國古代曆史上層出不窮,比如韓信。楚漢相爭的時候,作為第三者的韓信實力最大,他完全能左右楚漢的勝敗之局,辯士蒯通對韓信說:“當今楚漢二王的命運操在你的手中,你投靠漢,漢就會勝利;投靠楚,楚就會勝利;我願對你推心置腹,貢獻計謀,對你有極大的好處。眼下,你占據齊國的地盤,如果你從燕趙兩地空虛的地方出擊,就可以控製楚漢的後方。此時,你滿足人民的希望、人民的要求,天下自能聞風而起,都來響應你。順者則昌,逆者則亡,機遇麵前不好好去把握,自己反而會遭禍殃。希望你慎重考慮!”

韓信當時的實力,足以有稱霸的資本。但他對此依然猶豫不決。過了幾天,蒯通又來規勸他說:“計謀大事在於時機,錯過了時機而能永久處於安穩的地位,少見。在機遇麵前要迅速做出決斷。猶豫不決,是事業的大害。隻看到小小的計謀,卻失去了天下的大局麵,已看清楚了,卻不敢去做,是百事的禍害。猛虎的猶豫,還不如蜂蟲的致讚;駿馬局促不前,還不如駕馬的安步。雖然有舜禹的智慧,默默不言,還不如聾啞人的手勢指點。唉!功勞難成,卻容易毀敗;時機難得,卻容易失去。時機呀,時機!不會再來了,但願您仔細考慮考慮吧!”

然而韓信仍然在猶豫,他下不了決心背叛劉邦,最終反倒被劉邦所殺害。如果韓信當時聽從了蒯通的勸告,鼎足而立,再招攬天下的賢人哲士,收服天下民心,漢室江山就不會是劉邦了。

韓信的悲劇在於他對機遇沒有充分的認識能力,更沒有決斷機遇駕馭機遇的能力。兵家常說:“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也。”猶豫不決,當斷不斷的禍害,不僅僅表現於打仗方麵。在現代的商業戰略上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商戰之中,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猶豫不決,當斷不斷,隻會導致你在商場上一敗塗地。因此,斬釘截鐵,堅決果斷,已成當代經營企業家的成功秘訣之一。當然,這裏說的是當機立斷,首先,指的是認準行情,深思熟慮後的果敢行動,而不是心血來潮或憑意氣用事的有勇無謀。宋人張泳說:“臨事三難:能見,為一;見能行,為二;行必果,為三。”當機立斷的另一方麵,並非僅僅指進攻和發展,有時按兵不動或必要的撤退也是一種果敢的行為。

由此可見,機遇往往隻垂青有眼光,果敢決斷的男人!時刻要有獵鷹般的眼睛,不要放過任何機會。

機不可失 失不再來

機遇是一種資源。資源是寶貴的,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需要合理開發和利用,任何流失浪費和損耗都將導致資源的減少以至枯竭。人生的機遇也是如此。有了目標和自信可使我們一步一步不斷地成就自己的事業。然而,如果有了目標和自信又能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同時又有為這機遇奮鬥的毅力,那麼這就如同我們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先乘車然後又乘飛機,飛向目的地。

機遇是漂流在汪洋大海上的一葉舟。若不能及時抓住它,就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古時候有一個獵人看見空中飛著一隻大雁,心裏十分高興,便想著如何食用這隻大雁,等他想好後,那隻大雁早已飛走了。這說明:機遇麵前要當機立斷,否則就坐失良機。試想,即使獵人的射箭技術再好,也無濟於事,因為他錯過了良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對成功有著獨特的領悟。一次,朱清時向學生作了個題為《是什麼在造就一個人的成功》的報告。這個報告側重從機遇的角度來研究成功的原因,不僅對在校大學生,而且對每一個渴望取得成功的人,都有著寶貴的啟示意義。

成功的因素是什麼?一個人能不能碰上機遇,就決定了他能否獲得成功。

在一個人的一生中,遇到的小機遇非常多,但大的機遇隻有兩種:一種是曆史的機遇,一種是社會的機遇。曆史的機遇是指科學發展的客觀進程,社會的機遇是指一個人所處的社會背景。科學上的重要發現與曆史機遇有關,而一個人的成功則與社會機遇有關。有些機遇,得若幹年後回頭看時才知道是機遇。

但是,有機遇不一定能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抓住機遇。那麼,如何抓住機遇呢?抓住機遇有以下四種途徑:

(1)隨時做好準備。機遇是在人們的不知不覺中突然出現的,有的機遇甚至永遠不為人們所知。正因為機遇不為人們知覺,說不定什麼時候出現,因此要抓住機遇除了隨時隨地做好準備外別無他途。朱清時當年在青海西寧當一名與所學專業毫無關係的鑄造工人時,由於當時看不到今後還有任何從事科研的希望,很多同時分去的同學都放棄了學習,放棄了努力。可是他出於一種熱愛學習、熱愛科研的天性,仍然整天看數理化和英語書。終於機會來了,1974年,當時中科院的領導決定要做一些重大的項目,以追趕世界上的一些重大科技發展。青海的鹽湖所也承擔了一項重大項目,即“激光分離同位素”。因為朱清時沒有把他所學的專業放下,於是他便爭取到從工廠調到研究所,開始做這個項目。盡管當時在鹽湖所搞“激光同位素”的有一二十個同為名牌大學的學生,但由於他業務沒有丟,看文獻看得快,提方案也提得很清楚,於是他的方案被采納,並擔任了這個項目的負責人。1978年,中國科學院又將他送出國去進修,在通過了全國的英語統考後,被送到美國的一些大學和實驗室深造。回國後仍然在科研所從事科學研究。其間他又被選送到英國、法國、加拿大的一些大學和研究院工作。1991年,他當選為最年輕的科學院院士。朱清時說,在重視科研和學習上,他比同時代的人早5年。那些當年同樣分到工廠當工人的大學生,不少人由於荒廢學業,等到1978年國家舉行英語統考,從中選拔公派出國的對象時,一個個都在英語統考中敗下陣來,就這樣,機遇便與他們失之交臂了。

(2)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由於機遇隨時可能出現,但你又不知道哪些是機遇,哪些不是機遇,因此,做事情就不可能選擇大小,也不能做得時好時壞。

鮑威爾在一家大企業中當清潔工。鮑威爾做每一件事情都非常認真,在做清潔中,他很快摸索出了一種拖地板的姿勢,既拖得又快又好,而且又不累。老板看見鮑威爾幹活不同於一般的清潔工,就注意觀察他,觀察了很長時間後,斷定鮑威爾是個人才,於是便提拔了他。這樣,鮑威爾就從當清潔工開始,一直做到了美國的最高軍職。

(3)牢牢抓住機遇。朱清時舉了自己從事科研的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他說所從事的科研工作迄今為止最滿意的結果,就是他在大連化物所得到的矽烷的局域模振動光譜。當時,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想得出這種光譜,但都沒有成功。因為這種光譜極弱,在實驗室裏要調得恰到好處,每一個環節都要處於最佳狀態時才能做出來。那一天晚上,他在實驗室做這個實驗時,突然調好了,而且發現做得很漂亮,於是他便在實驗室裏安家,守著那幾個機器,等它反應。一有點變化,他就馬上把數據存起來。而且那個光譜要掃好,掃一遍就得存一百個數據,萬一有一次掃描出了差錯,這個誤差就可以丟掉整個實驗。一次掃描要5分鍾,掃一百遍就要500分鍾。晚上夜深的時候,由於所有的人都不用電了,電是最穩定的,光譜質量是最高的。他連著在實驗室呆了三個晚上,由於晚上蚊子很多,他隻得用毯子從頭到腳把自己包起來。在這艱難的三天裏他終於得到了矽烷的局域模振動光譜,這個光譜發表出去後,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4)善於發現機遇。洞察力敏銳的人,不管情況多複雜,他都能夠發現機遇並抓住它,這自然比別人更容易獲得成功的機會。

聰明的人創造機遇。抓住機遇畢竟是被動的,而聰明的人會創造機遇。足球比賽中的“邊路傳中”是創造機遇的方法。美國人一生中平均要換四個崗位,便是為了不斷地創造機遇。

那麼,如何才能創造機遇呢?創造機遇首先是要誠實守信。跳槽時泄露商業秘密,留學時不信守承諾,凡事愛貪小便宜,做起事來喜歡偷懶,考試作弊等等,都是做人之大忌,這樣做不僅不可能創造機遇,就是機遇來了也會失去。創造機遇還要學會善於與他人相處和交流。與人交換蘋果手裏還是一個蘋果,而與人交流思想可同時得到兩種思想,兩種思想的碰撞就容易激出創造機遇的火花。創造機遇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遇上不順心的事要注意調整心態,不要憤世嫉俗,更不要怨天尤人。

生命是有限的,而機遇更為有限。人的一生中或許可能有一次、兩次、三次,甚至更多的機遇,但絕不會有無窮次機遇。一旦沒有很好地把握,一次次錯失良機,白白耗盡這不可多得的資源,那麼,人生就如同蒼涼的荒漠。如果你牢牢抓住機遇,並且非常珍惜這種機遇,並能夠全力開發這種資源,那麼,即便是荒漠也會變成生機無限的綠洲。

是的,機遇隻留給目光敏銳,善於把握住它的人,猶如天上的流星一樣,在漆黑的天空中一閃即過。這個社會上總是存在那麼一種人,他們總是讓機遇等他們,每當錯過了良機,總是這樣安慰自己:“錯過就錯過吧!反正還有下次機遇呢!”是的,下次可能有也可能沒有,況且等待下次的時間有多長誰也不知道,最終他們隻能在唉聲歎氣中走完餘生了。

在錯誤中獲得機遇

在捕捉機遇的過程中,將錯就錯之計非常妙。它妙的地方在於聰明人的心目中,錯誤有時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機遇。不信,請看以下幾個例子:

一天,一位女顧客在美國某商店閑逛,突然她眼睛一亮,於是本來不打算購物的她,立刻喊來售貨員,要買下一架德國造的正宗名牌貨——斯坦威三角鋼琴。售貨員看了這架鋼琴的標價,心知有錯,請來了部門經理。部門經理問清原委,也發現這架鋼琴的標價標錯了一位小數點,他也不能做主,便向經理反映。總經理了解事情的原委後幹脆將錯就錯,當場拍板定奪:賣!按錯了的標價出售!這樣,一架價值數千美元的名牌鋼琴由於工作人員的粗心僅賣了數百美元。這位顧客當然很聰明,不過那位總經理也不笨!有長遠眼光的總經理將錯就錯,盡管眼前損失了一筆錢,但卻抓住了機遇做了不同尋常的創意廣告,獲得了一筆難得的信譽財富。

美國俄亥俄州的在校學生邁克·布列斯林,由於把一隻盛滿鋁的陶瓷坩堝加熱過頭,使鋁全部熔化了。而當其冷卻以後,陶瓷坩堝看上去卻完全像金屬坩堝一樣。於是布列斯林幹脆來個將錯就錯,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鋁——陶瓷複合材料。以前也有人提出過用鋁和陶瓷加工成鋁——陶瓷複合材料的設想,但並沒有使之變成現實。將錯就錯卻給布列斯林提供了機遇。

1932年,德國化學家杜馬克發現一種叫“百浪多息”的染劑,它對抑製鏈球菌很有效,而且不會損傷受感染的動物機體。這一發現在醫學史上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標誌著醫學史新紀元的開端。但是,當法國化學家特雷弗在研究合成“百浪多息”時,他驚訝地發現把這種藥物當成染劑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百浪多息”包含了磺胺,可是磺胺根本不是什麼染劑。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將錯就錯讓人們發現了磺胺的治療作用。其實,早在1908年時,各國化學家們就知道磺胺的存在,但誰也沒有任何根據來確認它的治療性能。現在看來,要是能早一點將錯就錯,那麼僅在1914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磺胺就至少可以拯救75萬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