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對待錯誤不應該簡單地否定,其中有可能隱藏著通向成功的契機。
將錯就錯計就是要求我們全麵地看待錯誤,錯誤當然不是我們希望出現的,但錯誤有時暗藏著意想不到的機遇。將錯就錯要求我們對於錯誤細心分析,長個心眼,以便從中發現和捕捉到有利於成功的機遇。
相信大家都知道,錯誤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不過當人們一旦醒悟,總會積極去思考。如果沒有錯誤發生,做什麼事都一次性成功,那麼人的思考容易停滯,認識也會僵化,更談不上捕捉反敗為勝的機遇了。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說的:“在科學上要得到正確的東西,總要先犯很多錯誤;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都犯過之後,那最後得到的就是正確的結果了。”再說,有些錯誤中可能包含某些合理因素,也會給人以啟示。印度詩人泰戈爾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真理也要被關在門外了。”這就是為什麼“將錯就錯”也是捕捉機遇的一種妙計。
“將錯就錯”並不是提倡犯錯誤,因為在一般情況下,錯誤會給我們帶來損失。作為一種妙計,“將錯就錯”強調巧妙利用已出現的錯誤,達到捕捉機遇的目的,讓錯誤也能變“廢”為“寶”。
將錯就錯要真正發揮作用,也要講究運用這種計策的藝術,例如:
(1)善於觀察。1781年的一天,法國礦物學家阿羽依到朋友家做客。主人櫃櫥裏陳列的各種礦石標本吸引了他。阿羽依取出一塊半透明的斜六麵體的方解石來看,一不小心就將方解石掉在地上摔成了幾塊。阿羽依非常內疚,一邊向朋友道歉,一邊去撿地上的礦石。這時,他觀察到地上的碎塊竟以相同角度、順著同樣平麵碎裂,一個個仍保持著斜六麵體形。阿羽依和他的朋友感到很驚訝便索性用錘子把碎塊又敲得更小。他們仔細觀察發現,盡管這些碎塊有大有小,可是無一例外都呈現出相同的形狀——斜六麵體。這無形中給阿羽依提供了一次機遇,讓他提出了“結晶學麵角守恒和整數定律”。可見,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對於用好“將錯就錯”計來捕捉機遇,是十分必要的。“將錯就錯”而產生電影的“倒映法”也證明了這一點。
電影發明家盧米埃爾兄弟的攝影師,有一次在放映他們拍攝的影片時,錯誤地將影片裝反了。結果放映時,銀幕上出現了拆倒的牆好像重新砌好了似的,又恢複了原樣。他們為了仔細觀察這一“奇妙”鏡頭,又重複將影片裝反放映了好幾次,發現這種倒映的效果出乎意料。於是,盧米埃爾兄弟重新拍攝了一部叫《拆牆》的影片,影片中使倒塌的牆,從一片灰塵中重新豎立起來。這部《拆牆》就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倒映法”拍攝的影片,從此“倒映法”經常被一些影片采用。
(2)開動腦筋。相信很多人見過水果罐頭、肉罐頭之類的罐頭,但未必見過養花專用的花罐頭吧!發明花罐頭的人,是一位日本家庭婦女。她能發明花罐頭與“將錯就錯”有很大的關係,但與她能開動腦筋更分不開。
富田惠子是一位家庭主婦,有一天她的鄰居去歐洲度假,臨走時把家中的幾盆花托惠子代養。由於惠子本人以前沒有養花的經驗,所以不太會給花澆水施肥,可憐這幾盆嬌豔的花竟枯死了。
怎樣才能讓外行人也能養好花呢?這個念頭在惠子的腦海裏一直縈繞著。一次她忽然想到能否也把花草和罐頭組合在一起?如果能像吃罐頭那樣,隻要打開裏麵放有泥土、花籽和肥料的罐頭,每天往裏澆點水,外行人不也能種養豔麗的鮮花了麼?
功夫不負有心人,惠子在丈夫的幫助下終於研製出了養花用的罐頭。他們按照嚴格的配方,在罐頭裏添裝好複合配料、泥土和種子,然後再密封起來待售。由於每個人都可以輕易的養好這種花,所以花罐頭的銷路特別好,當年就獲利2000萬日元,惠子本人也由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一躍成了令人羨慕的企業家。
(3)突破常規。機械地認定“錯誤”就是“謬誤”,不想“將錯就錯”,隻會使自己陷入被動,進而喪失可能到手的機遇。正確的做法是:想用好“將錯就錯”必須勇敢地突破常規,巧妙地尋找捕捉機遇的突破口,從而變“山窮水盡”為“柳暗花明”。18世紀風行一時的“燃素說”,已由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而化學家拉瓦錫等人卻突破常規,也來個“將錯就錯”,提出了氧和燃燒的科學理論。
有一位熱愛電腦的年輕人,非但不怕他的電腦壞,反而怕電腦不出毛病,一般人在電腦出毛病時按常規求助於行家,但這位電腦愛好者卻一反常規自己對著書來糾“錯”。還真有幾次讓他給糾正了,慢慢地辦公室的電腦出了毛病,別人就試著找他,他也敢試著“治”。就這樣,電腦一出毛病,這位年輕人就能學到點東西。於是,他十分“感謝”電腦出錯或犯“病”,毛病或錯誤見多了,“治”多了,也就久病成“醫”了。
從這個年輕人與電腦的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發:“錯誤”雖然理應加以否定,但有時卻能利用,在錯誤中獲得機遇。不過到底能不能抓到機遇,那得看你會不會突破常規、標新立異了。
敢冒風險才能抓住機遇
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人人都知道這句話,但很多人隻有等到機會從身邊溜走之後,才恍然大悟,如夢初醒,這時才急得尋找對策,但為時已晚。機遇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關鍵要看你是否是一個有心人。隻有敢於睜大眼睛看世界的人才會捕捉到機遇!
機遇常與風險並存。一些人看見風險便退避三舍,再好的機遇都在他眼皮底下溜之大吉。這種人往往在機遇來臨之時躊躇不前,瞻前顧後,最終什麼事也幹不成。我們雖然不讚成賭徒式的冒險,但任何機會都有一定的風險性,結果因為怕風險就連機會也不要了,哪裏還有什麼成功可言。
大凡自信的人,無不慧眼辨機,他們在機會中看到風險,更在風險中逮住機遇。
機會常常有,結伴而來的風險其實也並不可怕,就看你有沒有勇氣去逮住它。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有自信,並對自己負責的人會不經過風險和考驗。因為不經曆風雨,怎麼能見到彩虹,不去冒風險,又怎能知道這條路就是通往成功的路呢?
機會稍縱即逝,猶如白駒過隙,當機會來臨時,善於發現並立即抓住它,要比貌似謹慎的猶豫好得多,猶豫的結果隻能是錯失良機,果斷出擊才是改變命運的最好辦法。
人每天都必須有勇氣承擔生活中所麵臨的風險,隻有在風險的杠杆上,你才能越蕩越高。偶爾走錯一兩步路總比這一生中原地踏步要強得多。敢於冒風險的人才有機會贏得成功。
機會的得失往往在反複考慮之間,所以,機會來臨時,你便應打開大門迎接,以免稍有遲疑而使你失去它。善於把握機會的人他的眼光是敏銳的,他能夠及時發現機會、把握時機、發揮優勢、進退自如、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保羅·高爾文上小學的時候,經常在鎮上停留一會的火車上賣小零食。一年夏天,愛搞創意設計的他發明了一種新產品,他設計了一個半月形的箱子,用吊帶挎在肩上,在箱子中部的小空間裏放上半箱冰淇淋,箱邊上刻出一些小洞,正好堆放蛋卷,然後拿到火車上去賣。高爾文的這種新鮮的蛋卷冰淇淋深受旅客歡迎,生意也非常紅火。
在火車上做買賣成了一個大熱門,不但鎮上的孩子們紛紛加入競爭行列,而且鐵路沿線其他村鎮的孩子也紛紛效仿。高爾文隱隱感到這種混亂的生意局麵不會維持太久,便在賺了一筆錢後果斷退出了競爭。不出所料,不久之後,車站就貼出通告,禁止一切人員在車站和火車上買賣。
每當麵臨一個新的機會,在斟酌得失之間,恐懼便會在你的內心裏悄然出現,阻撓你去抓住機遇的動機。有時候,機會來得太突然,反而使人心生猶豫,讓機會在人猶豫中白白的溜走。
因此,任何人平時應養成主動接受挑戰的習慣。倘若有在眾人麵前表演或發表意見的機會,就應盡量去把握,這樣,一方麵可以克服心理障礙,另一方麵也可以訓練自己的膽識。
現實並不缺少機遇,而是缺少發現
機遇對每一個男人來說,它都存在於你的身邊,關鍵在於你能否發現它、擁有它、利用它去創造你的未來和人生價值。生活中並不缺少機遇,缺少的隻是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的眼光。
作為一個成功的男人,他是不會放走身邊的任何一個機遇,他們是機遇女神忠實的守衛,隨時隨刻迎接著機遇女神的到來。
然而,生活中許多人總是埋怨沒有機遇,但卻從沒有反省過自己。其實,許許多多的機遇就在你的眼前,就看你能否發現它們了。請看以下幾個關於前輩們善於抓住機遇,跨入成功之門的例子:
(1)借助泰森咬耳朵創造商機。大家都看過關於泰森打擂咬耳醜聞的報道。許多人看過一笑了之,然而卻有人利用這一新聞發了大財。美國的一個巧克力商人在咬耳醜聞發生之後,趕緊推出了一種形狀像耳朵的巧克力,上麵缺了一個小角,象征著被泰森狠咬的那隻著名的霍利菲爾德的耳朵,巧克力包裝上還有霍利菲爾德的大照。此舉立刻使這個牌子的巧克力備受世人關注,在眾多品牌的巧克力中脫穎而出。這個巧克力商人借此狠發了一筆大財!泰森咬耳醜聞,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但是發現這個發財良機的隻有這個美國商人。
(2)變劣勢為優勢。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區,有一位經營蘋果的布朗先生。他種植的“高原蘋果”味道好,無汙染,在市場上很暢銷。可是有一年,一場冰雹襲來,把滿樹蘋果打得遍體鱗傷。而此時布朗已經預訂出了一萬噸“質量上等”的蘋果。這突如其來的天災給了布朗沉重的打擊!辛辛苦苦一年的成果,難道就這樣被毀了。但是布朗不甘心這樣,他要把“無利”變為“有利”,把“危機”變為“良機”。他仔細察看了受傷的蘋果,立刻想出對策。他刊登出這樣一段廣告詞:“本果園生產的高原蘋果清香爽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獨特風味;請注意蘋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這是高原蘋果的特有標記。認清疤痕,謹防假冒!”結果,這批受傷的蘋果極為暢銷,以至後來經銷商專門請他提供帶疤痕的蘋果。
(3)少年金庸出書。金庸在讀初三時,一次和兩個同學複習功課,閑談中忽發奇想:“初中生為報考高中而天天心想著做功課,效果卻不佳,如果我們能編一本指導書,書名叫《怎樣考高中》,相信肯定會受到初中生們的歡迎。”
“這是個好主意。”兩位同學一致表示讚同,金庸不是那種隻會想不會動的人,見兩位同學都同意,他馬上說,“那我們就趕緊行動吧,一定要趕在考試之前出版。”
經過一番緊張的忙碌,這本書也終於趕在考試之前出版了。書一問世就受到了初中生人的歡迎,十分暢銷。自然,這本書給金庸帶來的利潤也是相當豐厚的。而當時金庸隻有15歲。
(4)巧借克林頓之名。美國總統的選舉是當今世界上影響比較大的政治事件,會做生意的美國商人自然會緊盯著這件事不放,尋覓其中可以利用的生意機會。
1992年,克林頓當選為美國總統之後不久,美國一家飯館的老板邁克先生通過調查,得知了克林頓總統平日裏最喜愛吃的菜,同時了解到克林頓年輕的綽號“滑頭威利”。於是這位老板先把自己的餐館改名為“滑頭威利餐館”,接著在自己的“滑頭威得餐館”推出了一係列克林頓最喜歡吃的菜,同時又花錢做了大量廣告,宣傳本店這些菜都是總統最愛吃的。邁克還在餐館廳內塑了一座總統克林頓與第一夫人希拉裏、女兒一同吃飯的雕塑。經過這麼一番“折騰”,這家餐館在人們的眼中似乎已經非同一般,與當選總統克林頓好像是有多方麵的聯係:店名是“滑頭威利餐館”,是克林頓年輕時的綽號;菜是克林頓最愛吃的;餐館內還有克林頓與夫人、女兒一起進餐的塑像,塑像栩栩如生,人們在匆忙之中還以為真的是克林頓在這裏就餐。人幾乎都有仰慕、趨同名人的心理,何況都樂意到這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嚐嚐總統愛吃的菜是什麼滋味,吃完了飯,又和塑像留下影,留下與“總統全家”共餐的紀念。這家餐館的生意因為了有“總統”的幫忙而變得十分興隆。可見,這家老板的眼光真獨到,善於抓住克林頓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時期,推出這樣一家餐館,最終使自己跨入了成功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