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男人成功要敢於創新(3 / 3)

終於,這位不願當泥瓦匠的外行人,如今卻當起了老板。由於泥瓦工的工資比較高,來學泥瓦工的人為盡快學成,都願意出較高的學費,很短的時間內,傑克遜就賺了數千美元。

善於成功的人不但具有一雙慧眼,而且隻要想到了,就會馬上去做。人的一生當中,會有無數的靈感,善於成功的人就是能夠將靈感及時地付諸於行動的人。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領導者能否引領企業蒸蒸日上,關鍵在於他是否能夠洞悉市場,把握市場發展趨勢,看清前進方向,提前對市場變化的走勢、進程和結果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趨利避害,搶占商機,掌握競爭的主動權。

要對市場做出敏銳的判斷,企業家就必須有戰略眼光,善於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市場之上”。

李嘉誠就是因為有獨到的眼光,逆向思維,才在經營中如有神助,屢創奇跡。l967年香港社會不穩定,此時投資者普遍失去信心。香港房價暴跌,但李嘉誠卻憑借著過人的眼光和勇於開拓的魄力,逆向思維,人棄我取,趁機低價大肆收購其他地產商剛開始打樁而又放棄的地盤。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後,香港房地產需求突然大增,此時的李嘉誠便可以輕輕鬆鬆地穩坐釣魚船,大發地產財。縱觀李嘉誠幾十年的經營生涯,類似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在此我們可以發現獨到的眼光和把握商機的才能,正是成功獲得財富的關鍵。

曆史證明,每次經濟危機的時候都要造就出一批成功商人。

市場經濟,潮起潮落。經濟泡沫這個詞,就是從荷蘭的鬱金香泡沫開始的。當時在17、18世紀的時候,由荷蘭開始,興盛起鬱金香熱。鬱金香炒到離譜的價格,這時,一批人從價格低的時候積蓄了一批貨源。在頂峰全身而退,成為真正從泡沫中,從潮流中獲利的一批人。而更多的人卷入了破產的泥淖。

世人喜歡追逐潮流,跟在別人後麵人雲亦雲,而常常被潮流打翻的也是他們自己。想成就一番大業的男人們,必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不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否則,隻會陷入失敗的邊緣。

每天一個“金點子”

男人要想幹一番大事,必須每天有個“金點子”,來幫助擺脫因循守舊的思維習慣,否則就寸步難行。

被日本人稱為“電子之父”的鬆下幸之助,就是這樣一位富有智慧、善於洞察未來的成功人士,每當人們問及他成功的秘訣時,他總是淡淡一笑,說:“靠的是比別人稍微走得快了一點。”

由此可見,在一個人成大事的過程中,必須多吸收一些“金點子”,自己也多創造一些“金點子”,為自己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礎。

從舊模式到新模式的轉換,意味著用全新的視角、全然不同的新方式來思考原有的問題。要轉換成為新的模式,就要改變以前對做事的看法,這就是“金點子”的作用。

世界上有很多人整天為自己的事業到處奔波,辛苦勞累,但真正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人卻沒有幾個,那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正確地思考。如果善於用腦,拚命去做,你會發現,成功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著你。

下麵介紹幾種思考方法,如果能正確運用到生活中去,那麼,對個人的成功必定有幫助。

(1)擁有積極的心態。這是思考問題的必要條件。成功的人,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們在任何情況下,哪怕是處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他們都能用積極的心態來思考問題。別人認為不能成功的事情,他卻始終充滿信心,因為他們在看到困難的同時,也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說:“往前看的人,總比往後看的人要聰明。”事業上的成功者,他們的命運無論多麼坎坷,環境多麼險惡,他們都從不消極。他們總是用積極的心態來分析前進中的困難,研究當時的環境,不斷地開拓前進。

(2)圍繞目標去思考。思考問題,最忌諱漫無邊際,無的放矢。這樣的思考一輩子也不會有什麼結果。思考問題,一定要圍繞你的奮鬥目標。隻要你堅持這樣做,成功將指日可待。鮑威爾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於1950年獲得諾貝爾獎,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確定了要研究太空的奮鬥目標。以後他就一直圍繞這個目標,學習知識,思考問題。不管周圍環境如何變化,他都絲毫不為其所動。大學畢業後,就一頭紮進實驗室裏,一天也不中斷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他終於成功了。大量的事實證明,沒有目標就不能獲得成功。有了目標,而不圍繞目標去勤奮思考,仍然不能獲得成功。

(3)考慮問題要周全。在思考問題時,人們常常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片麵性,顧此失彼。為了求得正確的解決辦法,你必須左思右想,權衡利弊,全麵考慮。當你在思考某一複雜的問題時,切不要急於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要想一想這個問題在曆史上有什麼經驗教訓,現實生活中有什麼新的情況,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不妨親自去觀察一下,然後再作結論。

(4)學會三思而後行。一切科學研究的成敗,都會從後果體現出來。所以我們思考問題時,決不能忘記考慮後果。古語有雲:未曾立法,先思結局。這就是說,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想到它的後果。我們想做某件事情,可能動機是好的,但效果卻不一定好。如果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設想一下後果,三思而後行,就會減少許多失誤。那種顧頭不顧尾的思考方法,成功的幾率幾乎為零。

(5)打破常規,標新立異。有些問題,按常規的方法思考,往往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如果把問題反過來思考,或者換另一個角度來考慮,打破常規的框框,問題反而就能解決了。自古以來,水都是往低處流的。但有的人卻把這個問題反過來思考,於是就發明了抽水機。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時候,使用標新立異的思考方法,便可使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6)汲取他人的智慧。認真汲取他人的智慧,可以由一個點子變為幾個、幾十個點子。在思考重要問題時,你一定要多征求他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固執己見。如果那樣,你的腦子將逐漸僵化、閉塞,並失去活力,成功也將與你“絕緣”。

(7)要有遠大的理想。有著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他們總是站得更高些,看得更遠些,他們的思路也更加廣闊,因而,他們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靈感

談到創新思維,人們難免就會談到靈感。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談到他形成狹義相對論觀點的情景時說:“我躺在床上,那個折磨我的謎,似乎毫無解答的希望,沒有一線光明,但是黑暗裏透出了光亮,答案出來了!於是我立即投入工作,連續奮鬥了5個星期,寫成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這幾個星期我好像處在狂態裏一樣。”

當記者問他如何得出廣義相對論觀點時,他這樣回答:“一天,我坐在伯爾尼專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假設一個人為自由落體時,他會不會感到自身的重量。我吃了一驚,這個簡單的思想實驗,給我打上了一個深深的烙印。這是我創立引力論的靈感。”

大多數人都可能有這樣的經驗,麵對同一難題,費了很大精力,搜腸刮肚也沒有想出好的解決辦法,但是當你舉起杯子要喝水的一瞬間卻想到了一個絕妙主意。這就是靈感在起作用。難怪,愛因斯坦曾鄭重地向世人宣稱:“我相信靈感。”那麼,靈感究竟是什麼呢?從本質上說,靈感仍然是人的一種思維活動,隻不過它的規律不能為人們所破譯,伸縮性極大。

靈感時常在一瞬間閃現,甚至有時是在睡夢中出現,它的到來完全是非預期的。靈感不是常規思維過程的結果,它存在於潛意識中,它是人類不可控製的。經驗證明,靈感往往是在艱苦勞動後或放鬆之時,受某種刺激而產生的。其實,靈感可以分為兩種類別:一種是瞬間閃現,一下子便消失,永不再來的,這種靈感最不可捉摸,難以用人類現有知識加以理解;另一種是由於長期致力於某種研究或某類工作,在這之後突然產生的,這種靈感雖不能完全解釋清楚,但至少可以察知它與此前的艱苦勞動是密切相關的。

可以說,靈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思維,人人都能夠自覺加以利用。對於靈感,眾說紛紜,有些人不了解什麼是靈感,以及靈感有些什麼特點和規律,即使頭腦中已經出現了靈感,也往往會感受不深,把握不住。有些人說獲得靈感很容易,而且作用很大。有些人則覺得它似有若無,無足輕重。還有一些人對靈感雖然早已心向往之,卻又感到它朦朧不清、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及。還有個別的人根本不相信有靈感存在,而斥靈感之說為歪門邪道。

其實,靈感並不神秘,隻要對靈感現象的機製、特點,及其出現的某些規律有所了解,並且有一定的捕捉和利用靈感的精神準備與敏感,那麼每個人都有可能驚喜地發現,事實上自己已經或正在品嚐靈感的甘露。

那麼,靈感究竟在哪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靈感呢?

(1)從偶然現象中尋求靈感。對於偶然出現的種種意外現象,不可輕易放過,應該認真想一想,根據不同情況給以不同程度的重視,以免錯過從中獲得某種成果或重要線索的機會。因為事物的本質往往要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充分顯露出來。這些意外事物正是具備了必要的特定條件,才展示出事物的某種奧秘。抓住意外事件中閃現的現象,可以激發靈感。順手牽羊地搞出創新來。

(2)沐浴中產生靈感。人在沐浴時身體舒展,心情輕鬆,常能令人有一種擺脫了一切羈絆和負擔的心曠神怡之感,有時甚至還會進入一種似睡非睡的半自我催眠狀態。這時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屏障已慢慢打破,潛意識信息庫裏儲存的信息能更多、更及時地輸送給顯意識使用,潛思維更加活躍積極地配合顯思維思考問題。這時日夜縈繞在我們心頭的難題,或許就會突然在頭腦中閃現出某種答案或線索來。當我們沐浴時,身心都是放鬆的,潛意識也會非常活躍,靈感也可能會在此時出現。

(3)在音樂中捕捉靈感。很多人愛聽音樂,在音樂的氣氛中思考,有利於靈感的產生。

1928年,愛因斯坦在回答一位記者提問時說:“音樂並不影響我們的研究工作,而且有時兩者出於同一渴望的源泉滋生成長。它們互相補充。”

他還這樣說:“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作曲家兩者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偉大的詩人。”

達爾文在他的《自傳》中說:“音樂常常迫使我緊張思考我正在研究的問題。”

日本著名的發明家中鬆義郎在講“發明的十大步驟”中,談到要善於捕捉靈感時介紹,他在自己的公寓裏專門辟了兩個房間:一間“靜室”,牆上掛滿各種繪畫作品;一間“動室”,擺了一些音響裝置。每天他都要在這兩個房間輪流呆上兩三個小時,經常一邊聽音樂,一邊思考自己遇到的難題。他甚至還說:“每當我聽到貝多芬的樂曲,就會難以理解地出現極佳的閃念。也可以說,我的幾個發明都是貝多芬給予的。”

人的體力,要經常在有較大負荷量的活動中才能得到鍛煉。運動員如果不在高標準、高要求之下訓練,根本就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同樣的道理,人的腦力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情況下,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發展。其實腦袋是越用越靈的,而且在快節奏的緊張狀態中,或者在某種急迫危難的情況下,往往還會由於被高強度地使用而活力倍增,並使潛能得以發揮,從而創造出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出現的奇跡。

但這不等於表示任何人在緊張、急迫、危難的情況下都能逼出靈感,逼出奇跡來。根據科學家統計,當突發性災害發生時,人類的反映表現是這樣的:約12%~20%的人能夠保持頭腦清醒,果斷地采取行動;75%左右的人會茫然失措或表現精神麻木;10%~25%的人則會出現驚恐、焦急和嚴重的行為慌亂,從而使災害造成更大的損失。

事實證明,引發靈感的產生取決於一定的條件。而首先要做的是臨危不亂,保持鎮靜,同時還要冷靜地思考。因為靈感畢竟是通過顯思維和潛思維共同“想”出來的,而並非是“急”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