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能量如同光源。普通燈泡發出的光芒,隻能作一般照明。但如果一股能量像激光束那樣對準同一個方向,那就可以穿越任何障礙。現代社會的人要充分放出自身創造力的“光束”。當創造力的“光束”連同智商、情商、意誌力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衝擊波,去震撼我們的靈魂、去激蕩我們的心靈時,成功離我們都不遠了。
動腦比努力更重要
現實中有不少人一年到頭忙忙碌碌,從早到晚勞累不堪。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這些人最終贏得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碌碌無為。
古今中外的成功男人和失敗男人從正反兩個方麵證明:不講究策略地賣力氣工作,帶來的往往是勞累和辛酸;而開動腦筋聰明地工作,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為了賺大錢和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東西不得不辛苦工作,並不是這個世界的成功定律。與此相反,比大部分人更短的工作時間,更輕鬆悠閑的生活節奏,卻能幫助男人攻上成功的堡壘。
賣命地工作與輕鬆創造的效果往往有天壤之別。與那些鼓吹辛苦工作的人不同,“懶惰”的成功者知道與長時間的辛苦工作相比,抓住關鍵的、具有想像力的付出能產生令人欲想不到的經濟效益和個人滿足感。所以,拋開“賣命”的桎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你就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男人。
平庸的人往往不是懶得動手腳,而是不愛動腦筋,這種習慣製約了他們的發展。
如果一個人不用拚命的去工作但仍然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他就一定要比普通人多動腦,多思考。當然,如果他的思考本來就是錯誤的,那再多的思考也是無益。
那些成大事的男人無一不具有善於思考的特點,他們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不讓問題成為成功途中的絆腳石。
1999年,全球首富比爾·蓋茨在接受中央電視台專訪時談到,自己作為微軟公司的總裁,再也沒有編寫軟件的時間了,但不管有多忙,多累,他每周總會抽出兩天時間,到一個寧靜的地方呆一呆。為什麼要那麼做呢?比爾·蓋茨說,麵對繁重的工作和激烈競爭的IT市場,作為管理者,不能把精力浪費在煩瑣的小事上,而必須有專門的時間去思考,以作出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
蓋茨的這番話告訴渴望成功的男人一個既可以多一些時間享受生活,又可以獲得最佳業績的好方法,那就是開動腦筋聰明地工作,而不是賣力氣地工作。
按常規房子要出售,必先把房子蓋好才行,但霍英東並不那麼做。他拍著腦袋反複問自己:“先出售,後建築不行嗎?”正是由於霍英東這個大膽的思考,使他擺脫了束縛,邁出了由一個平民百姓變為億萬富豪的傳奇般的創業之路。霍英東是中國香港立倍建築置業公司的創辦人。在香港居民的眼中,他是個“奇特的發跡者”。“白手起家,短期發跡”、“無端發達”、“輕而易舉”、“一舉成功”等等,這些議論將霍英東的發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其實,霍英東的成功並不神秘,他主要是運用了“先出售、後建築”的高招,而這一高招來自於善於動腦,勤於思考。
在工作中,勤奮當然不是錯,但要想獲得成功,最大化地體現一個男人的價值,就得多思考,無論看到什麼,都要多問為什麼,把多動腦,多思考變成自己的一個習慣。
敢“想”會“想”才會成功
學習需要思考,善於思考的人是會學習的人,善於思考的習慣是通向成功的好習慣。要成大事,就要有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當別人失敗時,你如果可以從他的反敗中吸取教訓,並付之以行動,你就有可能成功。當你失敗時,你隻要在這次失敗中總結經驗,並再來一次,你也一定能獲得成功。
美國芝加哥北密契根大道的一個地區現稱為“富麗哩”。1939年,那裏的辦公樓群可以說是冷冷清清。每一座豪華的大廈裏麵都是空蕩蕩的,沒有一絲忙碌的氣氛。一座樓出租了一半就算是幸運的。這是商業不景氣的一年,消極的心態像烏雲一般籠罩在芝加哥不動產的上空。那時,可以常聽到的言詞主要有:“登廣告毫無意義,根本就沒有錢。”或“我們沒有必要工作了。”然而就在這時,一位眼光獨特的經理人進入了這個景象陰翳的地區。蕭條的景象反而給了他一個奇特的想法,而他也毫不猶豫地依著這個想法行動了起來。
這個人受雇於西北互助人壽保險公司,來管理該公司在北密契根大道上的一座大樓,公司是以取消抵押品贖取權而獲得這座大樓的。他開始擔任這項工作時,這座大樓隻租出了10%。但不到一年,他竟然全部把它出租了,而且還有長長的待租人名單送到他的麵前。為什麼短短時間內情況會發生這麼巨大的變化呢?記者采訪他時,他介紹了他的成功經驗,他說:“我通過推理得到以下幾方麵的認識:
第一,如果一個辦公室在以後幾年中還不能出租,我們就不能從那個辦公室得到收入,我們到年底就沒有任何收益。而我們現在境況應該更好,因為我們滿足房客的需要,他們在未來的年份中會準時如數地交付房租。
第二,出租辦公室僅以一年為基數,這是已經形成了的習慣。在大多情況下,房間僅僅隻空幾個月,就可接納新的房客。這樣,我們就有可能在盡可能短的時期內得到新的租金。
第三,在一所設備良好的大樓裏,如果一個房客一定要在他租約期滿的那一年末退了租,也比較易於再租。免費裝飾辦公室也增加全樓的價值。結果證明,裝修後的效果十分不錯。每一個新裝飾過的辦公室似乎都比以前更為富麗堂皇。在這方麵,房客都很熱心,許多房客花費了額外的金錢。有一個房客在改建工程中就花費了22000美元。
我們再回顧這個案例一次,從而能獲得更為清晰的了解及更深刻的認識。有一個人麵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他手上有一座巨大的辦公大樓,但這辦公樓的辦公室很難租出去。然而,在一年內他竟然能將這座大樓100%地出租了。現在,就在隔壁,仍有幾十座大樓是空蕩蕩的。
而造成這種天壤之別的決定性因素就是這位經理人不同的思考角度及不一樣的心態。
由此可見,積極思考、善於抓重點的非凡能力在應對危機中發揮了多麼重要的作用。
成功是“想”出來的。隻有敢“想”,會“想”,思考成功,思考未來的人,才會是成功者的候選人。有著善於思考的習慣,敢於思考未來的人,才是社會的希望,是未來的主人。
拆掉思維裏的牆
在成功男人的字典中,最醒目的兩個字便是“創造”,內涵最豐富的詞語也是“創造”。創造力旺盛的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主人,每一個想成功的男人都要富有創造力。
成功的男人都有一個創造性大腦,在它的指導下進行思維活動,當門被鎖上的時候,它會幫助你嚐試另一條成功的路。
當然,有創造思維的人往往不被社會認同。在考試時,他們往往會在客觀考試題的空白外寫上“不止一個答案”以給出邏輯的解釋。他們都是某種“激進分子”。對這些“激進分子”社會應給予極大的寬容。
一次,拿破侖·希爾問PMA成功之道訓練班上的學員:“你們有多少人覺得我們可以在三十年內廢除所有的監獄?”學員都顯得很困惑,懷疑自己聽錯了,一陣沉默之後,希爾又問了一遍這一問題。
當學員確信拿破侖·希爾不是在開玩笑以後,馬上就有學員出來反駁:你的意思是要把那些殺人犯、搶劫犯以及強奸犯全部釋放嗎?你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嗎?這樣我們就別想得到安寧了,不管怎樣,一定要有監獄。
過了一會兒,大家便開始七嘴八舌,各抒己見起來了。
“社會秩序將會被破壞。”
“一些人天生骨子裏就壞。”
“如有可能,還需要更多的監獄呢!”
“難道你沒有看到今天報紙上謀殺案的報道嗎?”
還有一些學員提出必須有監獄,這樣警察和獄警才不會失業。
拿破侖·希爾接著說:“你們說了各種不能廢除的理由。現在,我們來試著相信可以廢除監獄,假設可以廢除,我們該如何著手。”
此時,大家才安靜下來並且有點勉強地讚成試驗,沉靜了一會兒,才有學員提出:“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動中心可以減少犯罪事件。”接著,這群剛才還堅持反對意見的學員,開始熱心地參與其中了。
“要消除貧苦,大部分的罪犯都起源於低收入的階層。”
“要辨認、疏導有罪犯傾向的人。”
“借手術方法來醫治某些罪犯。”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爭論,學員們總共提出了78種構想。一些構想經過運行,最終變成了現實。
這個實驗告訴了我們:當你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時,你的大腦就會為你找出種種做不到的理由。但是,當你相信——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確實可以做到時,你的大腦就會幫忙找出能做到的各種方法。這就是創造力的奧秘。
一切成就,一切財富,都源於創造的理念。它是一切財富的起源,它是想像力的產品,你們要想明白想像力在自我創新中所扮演的角色,隻要看一看下麵這個在美國無人不知、家喻戶曉的故事就行了。
一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位鄉下老醫生駕馬車到了一個鎮上,把馬拴住,一聲不響地從後門溜進一家藥房,和藥房中一位年輕的藥劑師靜靜地做一單生意。
在藥品櫃後麵,這位老醫生和藥劑師談了足足一個多鍾頭,後來醫生離開了,年輕人跟著醫生走向馬車,帶回來一個老式的銅壺,一片木製櫓狀的大木板。
年輕人檢查那隻銅壺後,手伸入貼身的袋裏,把他所有的積蓄,總共五百美元交給了老醫生。
而老醫生就交給年輕人一張寫著秘密方程式的小紙條。
銅壺裏麵有一種可以令人解渴的飲料,而它的製造秘方就寫在老醫生交給年輕人的那一張紙上麵,這個秘方是老醫生多年經驗的結晶。
年輕人對老醫生的創想有極大的信心,他知道這個東西可以成為受人歡迎的產品,於是他傾其一生的積蓄,將這個創意買下來。沒有多久,年輕的藥劑師運用他的想像力,將一種秘密成分加進這古老的銅壺所載的飲料裏,他這一個創意,令銅壺裏的飲品甘美無比,亦難以模仿。
因為老醫生的創意,年輕藥劑師的創新,這個古銅壺就如同阿拉丁神燈一般,有無法估計的金子流出,曆經百年也不衰。
這個銅壺裏的飲料,經過年輕藥劑師的秘密配方,就是今天深受青年人喜愛的可口可樂飲料。可見沒有創新就沒有今天我們大家喝的可口可樂了。
逆向思維 出奇製勝
大多數成功男兒遇到困難時,都會運用逆向思維,轉換方向,走另一條成功之路,在情勢低迷時積累籌碼,在潮流興盛的時候頃盤而出。“人取我棄,人棄我取”是成功的一貫技巧。
有一位老人,他在一家股市門前給人看自行車,時間久了,慢慢地悟出了一些道理,竟總結出一種相反的理論:當股市門口自行車多的時候,他就賣出股票。所有人都看好時,就是牛勢開始到頂了,他賣得是最好的價位。當自行車最少的時候他就買進股票,這時人人看淡,熊市已經見底。最終,老人掙了不少錢。可見,有的時候你和大多數人的意見相反,卻能致富。
推而廣之,這種相反理論也可以用在商場的其他行業中,傑克遜的成功,就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傑克遜背井離鄉,隻身來到芝加哥。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美國經濟百廢待興,建築業空前發展,到處都是建築工地,到處都需要建築工人。那時他窮困潦倒,難以糊口,非常渴望能得到一份工作。翻開報紙,招聘泥瓦工的廣告立即映入眼簾,而且工資也不低,但傑克遜是個有主見的人,他沒有像大多數失業者那樣,迫於生計很快去當一名辛苦勤快的泥瓦工。
他想,到處都需要泥瓦工,而泥瓦工是要有一定技術的,我何不開一所專門培訓泥瓦工的學校呢?
主意打定,傑克遜別出心裁,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醒目的廣告:“你也能成為泥瓦工!”廣告刊出後,想當泥瓦工的人紛至遝來,門庭若市。傑克遜租了一間門麵,聘請了一位泥瓦匠當老師,又買來一些磚瓦沙石作為教材教具,讓學員們邊幹邊學,這家專門培訓泥瓦匠的學校就這樣辦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