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男人成功靠自身的內力(3 / 3)

總之,果斷,不能冒險,不能草率行事,要根據情況和時機製定策略,根據事情的變化做決定。

靠讀書積累成功的資本

讀書是知識積累的最好方法,書是人的精神食糧。

“天下才子必讀書”這似乎已是一條定律,不知你是否注意過下麵這些情況,它們或許會讓你對這一定律理解得更為深刻。

當我們研究成功男人的事跡時,常常發現:他們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們拿起書籍的那一天。在我們接觸過的事業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數人都酷愛讀書。

區別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歡讀書。據調查,大約有3/4的成功人士在小學和中學時讀過的書,是其他人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的。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學時的閱讀量遠遠超過他們同班同學。

成功人士一年要閱讀的書,平均起來每人大概有20本左右,算起來每三周至少看一本書,他們閱讀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學等各個方麵。這足以說明:大多數成功人士的閱讀量是非常大的,而且他們的成功與閱讀是密不可分的。

事實上,有19%的成功人士說他們一年至少要閱讀126本書,這些書中小說類與傳記文學類各占一半。

雖然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列出了不同的愛好及家庭的活動作為他們最喜愛的休閑娛樂,但是直到今天,閱讀仍是他們最喜歡的一種消遣方式。這並沒有什麼可讓人驚訝的,因為成功與閱讀之間具有互補的作用,但是成功人士是怎樣從閱讀中獲得成功的方法,來提高他們自身的素質呢?

一家百貨公司的前任董事長賽伯特在《道德的經理人》一書中曾說:“我無法告訴你,若想事業成功,需要閱讀些什麼書的準則,但我可以提供一些指南,或許有助於你對成功的想像。首先,讓我們考慮你每天須花多少時間閱讀。在工作中不得不去閱讀的,無非是商業書信或工作所須閱讀的報紙、雜誌、書等。”

“我每天花數小時在‘課外’讀物上。假如我搭乘火車或飛機旅行的話,通常會閱讀時刻表及各個站名之類的資料;當我出門度假時,每天也會花二至三小時在一般性的閱讀上……看書的重點是看閱讀的東西是否有意義,如果是,千萬不要舍不得在這上麵花時間。我們絕不能低估書籍的價值。”

書籍雖然是一種無聲的東西,但是它對人類的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如果你經常閱讀各行業成功人士的傳記或者是自傳並通過靜心的思索,你就有可能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來。

俄國著名的學者赫爾岑說過:“書是和人類一起成長起來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學說,一切打動心靈的熱情都在書裏結晶形成;書本中記述了人類生活中宏大規模的自由,記述了被稱為世界史的宏偉自傳。”

書籍不僅蘊涵著千百年來人類的智慧與理性。它還是一種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裏鼓勵你,使你大膽地走入一個別開生麵的境界,使你適應這種境界的需要。所以古人雲:“天下才子必讀書。”

讀書,是你事業的必由之路,是你走向成功的鑰匙。

眾所周知,古今中外有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並不一定能受到十分良好的教育,因為他們都生於貧苦家庭。他們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一個遠大的誌向、堅強的性格和家庭的影響外,往往得益於某種啟迪。這種啟迪就是書。

大家都知道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僅上了三個月的學便被退學,愛迪生沒能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他的母親是他真正的啟蒙老師。母親教他算術、曆史、地理、英文、文學等多門課程,並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不斷地擴大愛迪生的知識麵,啟發愛迪生的智力,同時母親還經常鼓勵他,希望他能好好讀書,以便日後成就一番事業。

母親還經常為愛迪生購買一些科普讀物,在這些讀物中有一本名為《派克科學讀本》的書把愛迪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並為愛迪生豐富的想像力插上了科學的翅膀。

如果你認為愛迪生的成功除了受到母親的教育啟蒙和堅忍不拔的品質外,還與偶得《派克科學讀本》而獲得了開啟人生成功的這把鑰匙有關,那麼下麵讓我們來看看富蘭克林,要知道,他的成功絕不僅僅源於某一本書。

讀過《富蘭克林自傳》的人可能都會感受到這一點:書對於富蘭克林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富蘭克林在家裏排行最小,他身體健康、一張圓臉、一雙靈活而又機智的眼睛。他與別的孩子一樣調皮淘氣,惟一不同的是,他喜愛讀書。

富蘭克林7歲時就開始讀書,用不了多長時間便把他爸爸書架上的書看完了,另外他還能寫出一些短小的詩歌,而且曾經把他寫的詩附在父親寫的信裏,寄給了家住倫敦的伯父,並且受到了伯父的稱讚。不幸的是,由於家境貧寒,富蘭克林中途輟學到詹姆士的印刷廠當了一名學徒,當時他年僅12歲。

在此期間,富蘭克林結識了一名書店的學徒,他利用和書店學徒的關係,將他所喜愛的書在晚上借出,第二天早上歸還。從此以後,他就開始夜夜苦讀。

富蘭克林愛讀書的習慣遠近聞名。由於晚上讀書非常費蠟燭,他就悄悄地請求夥伴們為他收集剩蠟燭,好方便他晚上讀書。後來夥伴們的家長知道了這件事,就主動為他積攢一些,有時還送給他一支。

俗話說得好,學然後知不足。富蘭克林的求知欲,就像一塊永遠不會吸飽的海綿。他讀的書越多,越覺得自己知識上的貧乏,就越想到群書之中博覽一番。

富蘭克林為了滿足讀到更多書的願望,召集了幾個愛好讀書的朋友共同組織了一個讀書俱樂部,取名為“共同社”。其成員都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建立了一個小型圖書館,使每個成員都能讀到更多的書。

隨著時間的發展,“共同社”並不能滿足他的讀書需要,於是過了3年,富蘭克林又創辦了一個規模更大的費城公共圖書館。這個圖書館的創辦還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資助,並且越辦越紅火,後來發展成為北美公共圖書館之母。在此以後,富蘭克林開始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他又計劃建立了美國第一家圖書館。這時共有100人捐款,羅克登大律師還把捐贈的一些事宜表述為法律的形式,並使之成為北美洲募捐圖書館之母。

康德對富蘭克林的評價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富蘭克林是從天上偷竊火種的第二個普羅米修斯。”

同樣,科學界的巨人愛因斯坦對讀書也是一往情深。他在中學時代就喜歡讀一些關於自然科學的故事,對於隕星、地震、風暴等等方麵的書,都如饑似渴地閱讀,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時,他曾為自己製訂了一份學年、學期和每月的讀書計劃,依次閱讀哲學家柏拉圖、拉漠、笛卡爾、培根、亞裏士多德、康德和物理學家牛頓、麥克斯韋、赫茲、拉普拉斯等人的著作。

大文學家魯迅也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勤奮讀書的好習慣。他平時除了寫作外,就是讀書,當他感到累了或困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翻報紙、看看雜誌,把讀書當作了一種休息與娛樂。即使魯迅在逝世的那一天,在呼吸十分微弱、血壓反常的情況下,他還向許廣平要了一份當天的報紙,對上麵的消息和文章做了詳細的閱讀。

看看這些成功的男人,也就不用再舉例了,隻有不斷的讀書才能助你獲得成功。

學會打理錢財

有這樣一個關於理財的故事:一個財主把財產分成三份,分別托付給三位仆人,要他們善加管理。第一位仆人用這些錢做了各種投資;第二位仆人則買回原料製成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為安全起見,把錢埋在樹下。一年後財主召回三位仆人檢視成果,前兩位仆人管理的財富均增長一倍,第三位則原物奉還。

其實這樣的故事,現實生活中也會出現。

1896年諾貝爾獎創立之初有980萬美元基金,而每年5位諾貝爾獎得主分獲100萬美元,就需要500萬美元。初時諾貝爾獎金管委會訂立章程規定基金的投資政策是安全且有固定收益,如存銀行或購買公債。但到了1953年,基金隻剩下330萬美元。眼見基金的資產將消耗殆盡,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及時覺醒,意識到投資報酬率對財富積累的重要性,於是在1953年做出突破性的改變,更改基金管理章程,將原來隻準存放銀行與購買公債,改變為以投資股票、房地產為主的理財觀。資產管理觀念改變後,很快就扭轉了基金的命運。到1993年,基金總資產增長到2.7億美元。

從以上兩個例子得出:財富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理財的方法。理財得當,財富便可迅速增加,而如果不會理財,或者理財不當,則不僅不能增加財富,而且還有可能使自己過去積聚的財富減少。

理財專家研究大量的富豪,從他們的成功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1/3的有錢人是天生的;1/3靠創業積累財富;1/3靠理財致富。生於富豪家庭畢竟是少數,而創業成功的比率也隻有7%。因此,理財也是創富的一個重要途徑。

理財,簡而言之就是“打理錢財”,把握財富增長的軌跡。理財方法的正誤與理財能力的高低,決定財富的多少。有的人拚命賺錢,有的人省吃儉用,但最終都成不了有錢人,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便是缺乏正確的理財方法與較高的理財能力,沒有把握住財富增長的軌跡。

不少人將富人成功的原因,直接歸結於他們生來富有、他們創業成功、他們比別人聰明、他們比別人努力或是他們比別人幸運。但是,家世、創業、聰明、努力與運氣並不能解釋所有創富的原因。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富人,他們沒有顯赫的家境,也不是做大生意,頭腦也不見得比別人聰明,也並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們卻非常有錢,這是為什麼呢?他們靠什麼富起來?他們都靠他們較強的理財能力,把握財富增長的軌跡。

但有些人並不認可這樣的說法,他們覺得:理財不過是精打細算而已,最多隻是改善一下個人或者家庭的財務狀況,與我們的創富目標相差甚遠。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理財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創富之道,而且利用理財創富,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你不必是有錢人、不必是高收入者、不必是高學曆者、不需要具備專門的知識與高超技術、不需要靠運氣,你所需要的隻是正確的理財習慣。因此,一個人有沒有錢不重要,收入高低也不重要,影響一個人未來財富之多寡,在於有沒有學會理財,有沒有開始理財。這項工作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並不輕鬆,不過無論如何,都值得你去做。男人要想成功,卻連理財都不會,那麼他根本永遠也摘不到成功的果實。

卡耐基認為,人的一生能累積多少錢,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於你賺了多少錢,而在於你如何理財。投資理財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一位上班族到年老時,發現自己的財富大多是自己一生吃苦耐勞,省吃儉用所積攢的,那麼幾乎可以肯定,他一定不會很有錢。因為不管你怎樣吃苦耐勞,怎樣省吃儉用,如果你不會理財的話,即使一年儲蓄100萬元,也必須在100年後才能累積到1億元。人家都知道,工薪階層的普通職員,永遠也不可能每年存上100萬。但是,若利用投資理財的話,一年隻要儲蓄1.4萬元,40年後就可成為億萬富翁了。可見惟有知道“以錢賺錢”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富豪。

不妨現在就檢視一下你自己,你是否養成了較好的理財習慣?是否製定了明確的投資計劃?是否在沿著追逐財富的正確軌跡前進?這是決定我們能否創富的重要因素。大多數人將資產放在金融機構不投資,而一開始投資理財,又隻想快速創富。結果錢存在銀行發不了財,而從事快速創富的投資,反而弄得血本無歸。要知道,創富要靠理財,理財要靠方法。不敢投資與盲目投資都是錯誤的。

俗話說:“人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的要訣就是開源和節流。所謂開源,便是爭取資金收入;所謂節流,便是計劃消費,預算開支。成功的理財可以增加收入,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改善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從而使你走上富裕的道路。而利用理財創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做到的。

財富就像一棵樹,是從一粒小小的種子開始長起來的,你所存的第一個銅板就是種子。而在種子長成大樹的過程中,還需要你精心地澆水、施肥、除蟲等,這就是理財。隻播種不培育,種子是難以長成大樹的。因此,你播下種子越快,越認真地培育樹苗,樹也將長得越快,你就能越快在樹陰下乘涼,越快采摘到豐碩的果實。

每一個想成功的男人,首先必須學會打理錢財,經濟決定上層建築,隻要物質有保證,沒有了後顧之憂,便可以放手一搏,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

比爾·蓋茨為什麼能夠成功

白手起家的比爾·蓋茨從20歲時便開始創建微軟,3l歲時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億萬富翁,37歲時成為美國首富並獲得國家科技獎章,39歲時身價—舉超越華爾街股市大亨沃倫·巴菲特而成為世界首富,同年,以一票的優勢擊敗通用電氣公司的傑克·韋爾奇,被《工業周刊》評選為“最受尊敬的CEO”。

微軟公司上市之後,市值也節節攀高,超越波音、IBM,接著又超過三大汽車公司市值總和,直至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超越通用電氣,成為全球市場價值最高的公司,年營業額超過世界前五十名軟件企業中其他49家的總和,即使在2003年年底被美國司法部和19個州圍追堵截的情況下,仍被評為“最受尊崇的公司”。

這一切已經是永遠不可磨滅的輝煌。因此,他也成為全世界人民仰慕的對象。但蓋茨之所以這樣令人矚目,財富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有人對蓋茨的成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把他的成功稱為難以置信的神話,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蓋茨不是靠幸運取得成功的,微軟也不是建立在偶然基礎上的軟件帝國。蓋茨是電腦天才,是管理天才,更是一個精通生活和經營人生的天才。

比爾·蓋茨在沒有成名之前,也和我們大家一樣,隻是一個普通的人,但他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去抓住身邊的機遇,於是,他成功了,擁有了自己渴望的一切,比如名聲、地位、金錢等。在這些財富背後,還隱藏著一種更為根本的東西,那就是讓他成名或致富的秘密,讓他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的經驗教訓,他多年積累的與人與物打交道的黃金法則,他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的精神支持,這是比黃金更為寶貴的無形資產。正是靠著它們,蓋茨走到了讓我們無限欽羨的人生巔峰。

比爾·蓋茨的成功法則就是一部智慧寶典,下麵介紹的11條準則是比爾·蓋茨先生從自己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及他從小到大的個人經曆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和人生智慧。這些準則旨在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麵對生活,如何走向成功的人生。因此,我們發現隻有自覺地去發掘、掌握這些準則,才能讀懂偉人和平凡人之間的相通之處,才能找到從平凡到偉大的最為可行可靠的途徑,從而躍過障礙、繞過陷阱一步步地接近成功,成就大業!

(1)適應生活。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適應它。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2)成功是你的人格資本。這世界並不會在意你的自尊。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成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成功可以改變你的人格和尊嚴,自負是愚蠢的。

(3)成功不會自動降臨。大學剛畢業的你不會一年掙4萬美元。你不會成為一個公司的副總裁,並擁有一部裝有電話的汽車。成功不會自動降臨,成功來自積極的努力,要分解目標,循序漸進,堅持到底。

(4)養成嚴格律己的習慣。如果你認為你的老師嚴厲,等你有了老板再回頭想一想。老板可是沒有任期限製的。好習慣源於自我培養。

(5)不要忽視小事。賣漢堡包並不有損你的尊嚴。你的祖父母對賣漢堡包可是有不同的定義,他們稱它為機遇。平凡成就大事業。

(6)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過錯,不要將你理應承擔的責任轉嫁給他人,而要學著從中吸取教訓。

(7)自己的事自己幹。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並非像他們現在這樣乏味。他們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因為這些年來他們一直在為你付賬單,給你洗衣服,聽你大談自己是如何的酷。所以,在對父母喋喋不休之前,還是先去打掃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不要總靠別人活著,要憑借自己的力量前進。

(8)把握住每一次機遇。你的學校也許已經不再分優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卻仍在作出類似區分。在某些學校已經廢除不及格製,隻要你想找到正確答案,學校就會給你無數的機會。然而現實生活完全不是這樣。機遇是一種巨大的財富,機遇往往就那麼一次,也許你“沒有機會”,但可以創造。

(9)管好時間,決不拖拉。走出學校後的生活不像在學校一樣有學期之分。沒有幾位老板樂於幫你發現自我,你必須依靠自己去完成。自己找時間做吧,決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

(10)做該做的事。電視中的許多場景絕不是真實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必須埋頭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像電視裏演的那樣天天泡在咖啡館裏,人們實際上得離開咖啡屋去幹自己的工作。

(11)善待身邊的人。善待你所厭惡的人,因為說不定哪一天你就會為這樣的一個人工作。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要用讚揚代替批評並主動適應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