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男人成功靠自身的內力(2 / 3)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評價他說:“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試想,以上這些名人如果當初不是“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命運的舵手,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今天舉世矚目的成績?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隻有做出了舉世無雙的事業,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 對的第一。看過馬拉多納踢球的人,還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隊裏混嗎?聽過帕瓦羅蒂的歌聲的人,還想修煉美聲唱法嗎?——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隻想功成名就,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那麼多曹雪芹、帕瓦羅蒂、馬拉多納這類人了。

俄國作家契訶夫曾說過一句話:“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當叫,就讓它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聲叫!實際上,追求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其本質並不是與人競爭奪取冠亞軍,它隻是個人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來到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隻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姿態和成果品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他們的主要目的在於自得其樂,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

男人最不應該做出的犧牲,就是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我,而要做自己命運的舵手!因為那些對你指手畫腳的人,其實四根手指頭正指著他自己,他們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

人生不要怕走彎路

成功的男人之所以成功,在於他懂得選擇,知道放棄。有許多男人,就因為一生都在走最短的路,結果每每走進死胡同,把大好的時間和年華都浪費掉了。人生需要走些彎路,人生不要怕走彎路,但有一個前提:走彎路是為了走最快的路。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剛坐上出租車,司機便問:“先生(小姐),是走最短的路,還是走最快的路?”我們一般會好奇的問:“最短的路不是最快嗎?”“當然不是,現在是上(下)班高峰期,最短的路經常交通堵塞,走的時間就長。您要是有急事,就得繞道走,多跑點路,可能早到……”因為有急事,當然隻能選擇最快的路。事實上,有哪個人喜歡沒事長時間坐在出租車上呢?

走最短的路,還是走最快的路?

一個人不隻是在坐出租車時能遇到這種情況,人生的時時刻刻都會麵臨著這樣的選擇,這種選擇有時讓人很無奈。一般來說,珍惜時間的人都會選擇走最快的路,寧願自己多受苦受累,也不願意浪費時間,因為一個人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機會是有限的,隻能選擇最快的路。

有一位作家寫過一篇隨筆,內容是坐車上山走盤山道的感受。坐車上山,從山底到山頂的路都是盤山而上的,路的距離是直線到山頂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可我們想一想,要是修一條從山底直達山頂的直路,那得有多少車和人要葬身此山呀!因此,走最快的路還有那麼一個前提:最快的路也應該是安全的路!

走最快的路,有時還得走一段艱辛的路,被荊棘劃破皮肉,被亂石紮破腳,可為了快點到達目的地,受一點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另外,走最快的路,也要當機立斷,不要猶豫。要是走到每個路口都坐下來想半天走哪條路更快,那可能就是走得最慢的了。人生需要選擇,也需要放棄,選擇與放棄是男人成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既然能和他(她)走到一起,就要好好地去珍惜他(她)。經常聽見小兩口這樣吵架:

男的說:“沒見過像你這樣蠻不講理的女人”。

女的說:“真不假,我也沒見過像你這樣粗魯蠻橫的男人”。

男的又說:“你看看人家小紅媽,多溫柔體貼,多會操持家務,哪像你整天就知道圍著麻將桌不下場!”

女的反唇相譏:“還好意思說,你也不瞧瞧人家峰峰爸,他一個月掙多少,你一個月又能掙多少?你隻會整天上網打遊戲喝酒聊天瞎胡吹!”

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這種現象。回想當初,他(她)不也是你的最佳選擇嗎?若不然你又何必與他(她)結婚呢?兩個人經過一段婚姻生活後,婚前的新鮮感已蕩然無存,對方的缺點也暴露無遺,這時便生出許多感歎埋怨來:當初要是選擇了某某,我也不至於成這樣呀!

寫到這裏,我們一起來看一個關於蘋果的故事:

上帝拿出兩個蘋果,讓一個幸運的男子挑選。男子權衡再三,終於下定決心,選了其中認為最滿意的一個。上帝含笑賜予,他千恩萬謝,接過後轉身離去。突然,卻反悔想調換成另一個,回頭上帝已不見了,他隻得耿耿於懷過了一生。於是,上帝歎道:“人啊,總是期待那些別人擁有的東西,而不好好珍惜自己手中所擁有的,怎麼可能獲得幸福呢?”

上帝的話說得太對了,正如人們常說的:這山望著那山高,到了那山更糟糕。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最好的也未必是最適合你的,現實生活中這類事例比比皆是。告訴自己,自己的愛人才是當世無雙最最完美的理想伴侶。隻有這樣,你的心情才能舒暢,你才能活得坦然過得灑脫。

記住:走最短的路,還是走最快的路?選擇是否明智,決定了一個男人的一生是非凡還是平庸。

永不滿足於現狀

男人要有所作為就要不斷地改變自己,須學習、學習再學習,永不安於現狀。

社會學家羅伊特·華納說過,美國的理想是建立在每個人都能“成功”這個信念上——而一個人想要出人頭地的主要方法,就是教育。華納又說,經營事業的人,必須利用人事考核、訓練計劃以及升級規定,來提供各種進步的機會。

許多公司都已編列預算,為他們的職員提供特別的訓練計劃。還有大多數公司對那些具有進取心和創造力,利用自己業餘時間與錢財去繼續“充電”的員工常常會給他們升級的獎勵。

許多人都是因為曾經利用時間研究學習才得到成功的。查理斯·佛洛斯特本來是佛蒙特州的一名鞋匠,但他堅持每天擠出一個小時用來學數學,沒想到後來竟能成為一個著名的數學家。約翰·韓特是個木匠,他利用工作之餘研究比較解剖學,每天晚上隻睡4個小時,終於成為比較解剖學的權威學者。忙碌的銀行家約翰·拉布克爵士,也在休閑的時候努力研究,而成為著名的史前專家。喬治·史蒂芬在夜間值班的時候,努力研究,結果發明了火車頭。詹姆斯·瓦特一麵靠製造工具為生,一麵研究化學和數學,結果發明了蒸汽機。

假如,這些人整天隻滿足於現狀,對於社會將是個多麼大的損失。一個人隻安於現狀,每天滿足於領取低微的工資而不再進取,那麼,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這種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的成功,而成功的人也並不是天生就能力非凡,他們是通過勤奮的學習得來的。他們必須學習技術,獲取能夠加強他們才能的知識。即使有些人運氣很好,以前就有了這些才能,但是為了跟上時代的潮流,適應政府的新法規,以及熟悉對手所采取的政策,這些通常仍需要繼續研究與學習。

每一個人的晉升機會都相同,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他必須付出很多時間站在原地等待,但在這期間如果他不思進取,不培養自己的能力,那等待他的結果就是:永遠站在原地。

從前有一個名叫K·O·海威希的律師,他剛踏上社會的時候,在堪薩斯城一家貿易信托公司裏當小職員。後來他移居到奧克拉荷馬州的馬歇爾市,並應聘到謝爾石油公司去上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市長的女兒愛芙琳·英格相遇,兩人一見鍾情,最後結了婚。

不久,經濟發生了大恐慌——海威希和許多職員馬上就要被解雇了。由於他學識淺薄沒有辦法擔任一般書記以外的工作,而這種書記工作,在當時是找不到缺額的。他隻好接受了他所能擔當的惟一一個工作——以每小時4毛錢的代價,在石油管理工程裏挖壕溝。

當然,海威希不會永遠的挖壕溝,他這樣描述自己後來的經曆:“我想辦法改善生活,經營了一家小型高爾夫球場,再加上我太太在一家店裏工作的收入,我們那幾年的生活總算還過得去。後來我又被謝爾石油公司啟用了,轉到奧克拉荷馬州的社爾沙市工作。我的工作是在會計部門辦理有關投資的文書工作——但是我對會計又一竅不通。惟一的辦法,隻有學習。所以我到奧克拉荷馬法律會計學校的夜間部會計科上課。這是我所做過的最聰明的一件事,因為這些課程使我了解到,我可以通過學習來彌補我學問上的不足。經過3年的學習以後,我的薪水也加倍了。於是我馬上進入杜爾沙大學夜間的法律係上課,4年內修完全部學分,得到了學位,並且通過律師檢定考試而成為一名律師。但是我仍然不滿足,所以我又回到夜間部上課,準備參加會計師檢定考試。研究高等會計3年以後,又學了一項公眾講演的課程。值得高興的是,經過多年的學習,如今我的薪水比12年前挖壕溝的時候多了12倍。”

海威希先生除了在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執業以外,還在他曾經上過課的奧克拉荷馬法律和會計學校授課。從海威希先生的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出:一個人隻要學習就會獲得成功。而學習是任何一個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在學校裏學了4年,或是獲得了學位,並不表示你已經完成了所有的教育,教育是必須繼續不斷進步的一個程序。要記住: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

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說,在19世紀獲得一小塊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錢,而在21世紀,人們最指望得到的贈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聯邦政府的獎學金。因為他們知道,掌握知識就是掌握了一把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不在乎他們擁有什麼,而在乎他們知道什麼和能夠學會什麼。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堅持學習,因為學習是通往成功的階梯,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蹺蹺板。

千萬不要給自己找任何拒絕學習的借口,擠出你所有的業餘時間學習吧!隻有這樣你才能走向成功。

一點一點修補自我缺陷

一個人如果能夠不斷地用完善自我的態度去“修補”自己的毛病,那麼即使有再多的缺陷,也都能夠修補好。那些成功人士就是一點一點修補自我缺陷,一點一點擴大自己的優點,這樣才慢慢地到達他們所要奮鬥的目標,實現他們的理想。

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陷,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但是,人應該懂得哪裏有缺陷就要改哪裏,即懂得自我完善。

如果你能告訴我,一個年輕人怎樣渡過他夜晚的時光,怎樣打發他零碎的時間,我就能預見他的前途。他可能惜時如金,從不浪費閑暇;他也可能隻是把閑暇看作消遣娛樂的“輕鬆時光”而已。

換句話說,就是每個人利用閑暇的方式決定了他的生活態度,到底是認真地生活,還是在遊戲人生。

相信很多人經常會發現自己已落後於別人了,但隻要反省一下,他們就會發現,他們不再進步是因為自己不再為緊跟時代步伐而刻苦努力奮鬥了,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進行廣泛的閱讀,不再靠自學來充實生活。

正確地利用閑暇進行閱讀和學習是完善自我的表現。古今中外太多的例子都可以證明,被用來學習的“閑暇”從很大意義上講並未閑著。這些時間是節省出來的,是從睡眠、就餐和娛樂時間中節省出來的。

埃利胡·布瑞特16歲時就去給一個鐵匠當學徒,白天他需要呆在車間裏幹活,晚上也經常加班,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仍然擠出時間來學習。他吃飯時麵前總要擺一本書,隻要一有空,他就把兜裏的書拿出來看,晚上和節假日都學習不輟。這樣,他設法利用大多數人虛擲了的零碎時間來學習。當那些紈絝子弟們打哈欠、伸懶腰、幹瞪眼時,年輕的布瑞特卻在不失時機地學習著、進步著。

他求知若渴,常思上進,從而克服了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障礙。布瑞特那種熱愛學習的精神打動了一位富有的紳士,這位紳士願意資助他去哈佛念書,但布瑞特卻拒絕了這位紳士的好意,因為他覺得自己能自學成才,即使每天上班12或14個小時,他依然能擠出時間來看書,他在鐵匠鋪抓住每一刻的閑暇,惜時如金,並且堅信,珍惜時間會使他獲益匪淺,而虛擲光陰隻會讓他庸碌無為。就這樣,最終他竟然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見縫插針學習了7門外語!

如果一個人願意不斷進取,自我完善,他肯定會找到出人頭地的機會,即使找不到,他也會創造出機會來。下麵是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曾經有一個美國人,直到20歲了還沒學會讀書寫字,他靠著觀察廣告牌一點點學會認字。後來,他參了軍,在船上當起了服務生,他選擇一個在船長桌邊服務的差使。因為他渴望學習,就在上衣口袋放了個小紙本,一聽到什麼新詞,他就記下。一天,一個軍官發現他在寫字,立刻就懷疑他是間諜。當他和其他軍官了解了事情的真正原因以後,便給了這個年輕人更多的學習機會,這些機會不斷使他得到提拔,最終使他在海軍中贏得了顯赫的地位。作為海軍軍官的成功者為他在其他領域的成功鋪平了道路。

令人遺憾的是,許許多多天賦很高的人卻時常忽視了完善自我的機會,以至於後來處境還不如那些智力不及他們的人。

有這麼一個可悲的例子:有一個天才的博物學家,年輕時由於他的誌向受到壓抑,教育也被忽視了,但後來他逐漸懂得了比同時代幾乎任何人都多的自然知識,然而他卻寫不出一個語法通順的句子來,更沒法使他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讓它們在書籍中流傳下去,原因就是他連最基本的教育都沒接受過。他的詞彙貧乏得可憐,語言知識也捉襟見肘,所以他在努力尋找適當的詞語表達思想時,顯得非常吃力。這位天才的博物學家意識到自己掌握了大量的科學知識,然而對於表達自己思想卻束手無策,這種境況是多麼悲哀和痛苦呀!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不斷的自我完善,不斷的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我們隨處可見各行各業的職員、技工、雇員,他們難以晉升到與他們的天賦相配的位置上去,因為他們沒受過足夠的教育。他們無知無識,不會正確書寫,無法正確運用母語,因此,他們的卓越才能就顯露不出來,就會被埋沒。

自我完善的工具就掌握在自己手裏,要不停地使用它們。如果斧子鈍了而不磨,砍伐時就需要使更大的力氣;如果機會少了,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艱辛。開始進展可能會很慢,但持之以恒就能保證成功。“循序漸進”是進行思想修煉的法則,相信有朝一日,必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克服優柔寡斷的習性

如果留心觀察一下那些優秀的男人,你就會發現他們大多性格果斷,多謀善決,從不拖泥帶水,優柔寡斷。這樣的男人令阻礙他成功的一切障礙為之開路。

房玄齡、杜如晦曆來被稱為臣者的典範,房玄齡以多謀著稱,杜如晦以善斷聞名,可以說大唐的開國盛世,與這兩位賢臣是分不開的。

決策果斷是人的優良品質,它影響到人的行為的成敗。

缺乏果斷品質的人,遇事優柔寡斷,在做決定時,往往猶豫不決,而在做出決定之後,又不能堅決執行。缺乏迅速果敢和機動靈活應變能力的人,隻能坐失良機,遠離成功。

成功男人養成果斷品質的因素有很多,大體歸為如下四種:

(1)知識廣博,經驗豐富。謀略與知識是密不可分的,隻有知識麵廣才能足智多謀,孤陋寡聞的人,隻能導致智力枯竭。偶爾一兩次的成功,無異於瞎貓碰上死耗子。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時,就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預料到東聯孫吳,北拒曹魏,天下必然三分,後來他能果斷地運用“空城計”退兵,也就不足為怪了。

(2)對客觀情況了如指掌。果斷不是武斷,它是通過對主客觀的分析,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曹操率領百萬大軍進犯江東孫權疆界,東吳朝野上下,主戰主降者各執一半,孫權也猶豫不決。出使東吳的諸葛亮,詳細分析了曹操的各種情況。諸葛亮認為,曹操號稱百萬之師,實際上隻有四五十萬,而且降兵較多,軍心不穩,沒有戰鬥力,曹兵皆北方人,不服南方的氣候、水土,不習水戰,難以致勝。麵對這樣有理有據的分析,孫權終於接受了諸葛亮的東吳與西蜀聯手抗曹的謀略。這從降到戰的轉變,正是由分析和掌握作戰對象的情況而製定的。

諸葛亮設計的“空城計”,也正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對司馬懿心理狀態的正確判斷。正如諸葛亮後來所說:“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非吾行險,概因不得已而用之。”

(3)前期準備要充分。準備充分,針對不同的情況,拿出不同的方案去應對,當然,事先要拿出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了解事物的前因後果。

(4)要把握時機,適時地做決定。俗語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決定製定某個謀略時,一定要有合適的時機,因為一定的謀略總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在特定條件下才能成功,謀略也是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保爾·柯察金在途中見到自己的戰友朱赫來被敵人的一個士兵關押時,保爾的心狂跳起來,猛然想起自己衣袋裏的手槍。於是決定等他們從身邊走過時,開槍射死敵兵,但是一個念頭又衝擊著他:“要是槍法不準,子彈萬一射中朱赫來……”就在這一刹那之間,敵兵已走近麵前,在這關鍵時刻,保爾出其不意地一頭撲向那個士兵,抓住了他的槍,死命地往下按……朱赫來終於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