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健康的體魄是男人成功的基石(3 / 3)

投資健康 沒有風險隻有回報

據醫學資料統計,男人從30歲以後,人的各項生理機能素質以每年0.75%~1%的速度下降。如心肌的重量以平均每年1~1.5克的速度增加,心肌傳導組織老化,心髒的新陳代謝能力逐漸下降。

近幾年,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人群都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如在一些地區40歲以下腦中風患者比5年前增長了6倍;而腫瘤高發年齡已經由50~60歲提前到40歲,其中胃癌、食道癌等城市高發腫瘤的發病年齡已提前到35歲,並且這些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群體中。更為嚴重的是,男士們的保健意識卻嚴重滯後。據2004年衛生部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35~40歲年齡人群中對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最低,健康意識最為淡漠。另有報道透露,許多人一生用於健康的花費,其80%都是用在了生命的最後兩年。不少中年人因過重的工作、生活負擔,加之各種精神旺盛形成的惡性循環,結果非但健康沒有得到“儲蓄”,反而被屢屢“透支”,最終健康庫的空虛導致了其英年早逝的悲劇。

可見,中青年人如何控製疾病危險因素,已成為我們民族生命工程的重要問題。醫學專家建議,人過了30歲,每年應主動去檢查是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或這些疾病的隱患。美國醫學協會曾對中年人的日常生活提出一係列忠告,“不要操勞過度”就是首要的生活戒條。我國一位心腦血管病專家曾呼籲有誌之士“為事業奮鬥可流汗不可流血,要奉獻智慧不要付出生命”。

我們每一個人的青年時期應該是一生中付出最多的時期,是最需要保住身體“本錢”並且最應該投資的時期,難怪連世界衛生組織都特別冠之以“生命保護期”。

另外,有一些常見老年疾病也與青年的生活有關。如男性55歲以後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肥大,其病因雖說法不一,但多數醫學專家認為其與性生活不當或過度,致使前列腺長期反複處於充血狀態有關。預防前列腺肥大應該從性欲旺盛的青壯年開始,講究性生活衛生,避免前列腺反複充血,這樣晚年的時候就不會受到病魔的折磨。

又如,老年性疾病骨質疏鬆症的發生,也與青年時代骨量峰值有關。據專家研究得出:男人在30歲以前趁年輕多參加體育活動,多接受日光浴,合理飲食自然補鈣,並做到戒煙限酒,爭取將骨本提高到最大值,這是預防生命後期骨質疏鬆症的最佳措施。

近半個世紀前,我國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就提出了“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口號。這個口號蘊涵著科學賦予健康的智慧和力量,不僅闡明了健康與探索科學、獻身事業的關係,也宣傳了青壯年時期的健康儲蓄對人生的長遠意義。

經醫學家調查,那些注重保健而高壽的人,比一般人平時少病少用藥,臨終期間的醫藥花費也不多。顯然,中青年時期擁有健康的體魄,對未來經濟壓力的預期心理負擔,也會相對小得多。

相信大家都知道,鴨子常用嘴從尾部的小囊中取油脂塗在羽毛上。讓羽毛平順防水。想擁有成功的男士們也更應該花些時間照顧自己的身心。為健康而投入,這是沒有風險隻有回報的決策。為健康投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多學一些醫學知識。《黃帝內經》中說:“夫道者年皆百歲。”所謂“道者”就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培根說:“人對生理衛生知識的了解是一種保健藥品。”養生,重在預防。要想不得病、少得病或得了病能夠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這就需要懂得基本的醫學保健知識,需要懂得養生之道。

古往今來,懂得養生、重視自我保健的人多長壽。不懂養生的人多為短命鬼,過早離開這個世上,少享受美好的生活。

(2)多花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痛心地看到,許多男人往往在事業上獲得了成功,卻喪失了健康,甚至英年早逝。在這些人看來,要想成就事業,就必須付出健康代價;欲得健康,勢必會使事業受損。他們覺得與其平平庸庸過一輩子,還不如轟轟烈烈過幾年。可他們忽視了這樣一個道理:有健康才能有事業,沒有健康的身體,何談事業?

(3)多找點苦給自己吃。健身最重要的因素是經常、適量的運動,最大限度地激活人體各係統、各器官的潛力,促進體質的強化,使身體機能長期處於“最佳狀態”。鍛是重錘打,煉是烈火燒,有誌鍛煉者,都要自找苦吃。有調查研究表明,堅持鍛煉能夠增壽10~25年。戰勝自我,就會品嚐到健康的快樂。

(4)多花點錢“買”健康。在撲朔迷離的現代養生信息的誘惑麵前,有些人跟著廣告走,在健康消費方麵花了不少冤枉錢。這種步入健身誤區的盲目消費,起不到健身的作用。那麼如何“花錢買健康”?保健知識是最好的保健品,應舍得花錢購買指導養身保健的書籍和報刊;健身器材是最常用的健身工具,要舍得在這方麵“投資”;從健身實際出發,調節飲食,重視食物的合理搭配,要為營養而吃,花錢買營養,而不是花錢買“口福”。

別讓自己成為憂慮的犧牲品

對於跋涉在成功道路上的男人來說,成功的每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相伴而來的是焦躁和憂慮,這些不良的情緒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長期生活在憂慮和緊張之中的男人心理狀況是極為混亂的,並且漸漸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這種思維定式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精神和行為,造成不良的後果。

在談到憂慮對人的影響時,一位醫生說,有70%的人隻要能夠消除他們的恐懼和憂慮,病就會自然好起來。比如胃潰瘍,恐懼使你憂慮,憂慮使你緊張,並影響到你胃部的神經,使胃裏的胃液由正常變為不正常,因此就容易產生胃潰瘍。

憂慮也容易導致神經和精神問題。著名的梅奧兄弟告訴我們,如今躺在病床上的病人中,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患有神經病。可是,在強力的顯微鏡下,以最現代的方法來檢查他們的神經時,卻發現大部分人都非常健康。他們的病都不是因為神經本身有什麼異常的地方,而是因為情緒上有悲觀、煩躁、焦急、憂慮、恐懼、挫敗、頹喪等等精神上的問題。

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已經大量消除了可怕的、由細菌所引起的疾病,可是,醫學界一直還不能治療精神和身體上那些不是由細菌所引起,而是由於情緒上的憂慮、恐懼、憎恨、煩躁以及絕望所引起的病症。這種情緒性疾病所引起的災難正日漸增加,日漸廣泛,而且速度快得驚人。焦慮和煩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適應現實生活,而跟周圍的環境隔斷了所有的關係,躲到自己的夢想世界,以此解決他所憂慮的問題。

憂慮還容易導致關節炎和其他疾病。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的羅素博士是世界知名的治療關節炎的權威專家,他列舉了四種最容易得關節炎的情況:婚姻破裂、財務上的不幸、寂寞和憂慮、長期的憤怒。

現實中有無數人因為憂慮和憤怒而毀掉自己的生活。那麼,從現在起,讓我們一起抵製憂慮!別讓自己成為憂慮的犧牲品,而放任他們摧毀我們奠基成功的最後一塊基石——健康。

憂慮,情緒不佳等都是心理健康方麵不良的表現。那麼我們如何讓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同時存在,為我們打拚事業解決了後顧之憂?

假如心理病態和心理健康之間可以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的話,無論是心理病態還是心理健康從程度上來看都有一個比較大的範圍,可依程度劃分為多個等級,例如:在心理病態的範圍內,起碼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個等級;在心理健康範圍內,起碼可以分為基本健康、相當健康、非常健康三個等級。

我們進行心理保健的任務可以分為三個方麵或層次:初等目標是使已經屬於心理病態的人得以擺脫;中等目標是使尚屬心理健康的人免於陷入心理病態;高等目標是使已屬心理健康範圍的人達到更佳的健康狀態。從心理保健的角度來看,這三個方麵是缺一不可的,但就重要性而言,它們是有差別的,是依次變大的,這就決定了心理保健的側重點應該放在高等目標上。在人群中,按目前的標準看,屬於心理健康範圍的人占不多數,但在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未能達到理想的心理健康狀態,因此,研究這個絕大多數人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問題是很重要的,這對個人和社會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如果這個目標實現了,那就等於中等目標也同時實現了。

以前一些專家提出的眾多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既包括心理健康所應達到的最起碼要求,也包括心理健康有可能達到的最佳狀態。例如: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就應算是最起碼的要求。我們要重點實現心理保健的最高目標就要先研究心理健康所能達到的最理想狀態。

而最理想的心理健康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專家認為,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應態有下列幾個特點:

(1)善於享受生命。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是很順利的,在順境中能熱愛生活是不難做到,但在逆境中也能熱愛生活則是很難的,這需要達到較高的認識水平和修養境界才能做到。真正熱愛生活的人,他深知他所生活的環境存在著許多缺陷和不如人意的地方,但他不會為此而怨天尤人,他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他更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那些他認為不美好的事情,同時,也更容易適應那些他無法改變的事。他不僅熱愛轟轟烈烈的生活,同時也熱愛平凡普通的生活。當他作為售貨員站在櫃台前,千百次地用同一套言詞為顧客介紹某一個產品的時候;當他作為小學低年級的教師,年複一年,教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懂得“加、減、乘、除”的時候;當他在家裏每天都得做一日三餐的時候……對這些他眼前必須得做的事情,他不會感到單調乏味、心煩鬱悶,他會感到它們之中包含著無盡的樂趣,甚至還會發現其中具有某種崇高的意義。在他的心中,每一天升起的朝陽都是絢麗多彩的。他會為某種崇高的理想或信念自願貢獻和犧牲自己的生命,但他決不會因為個人的失敗和挫折而選擇毀滅自己的生命。

(2)胸懷寬闊。一個心理健康的男人,因為他站得比較高,因而看得比較遠,更容易從宏觀上、本質上認識生活、把握生活,所以自然容易具有寬闊的胸懷。他對人對事都寬容,這種寬容是一種自然流露出來的態度,而不是勉強或違心的表現。他不苛求於事,也不苛求於人,對自己也很坦然,隻爭取盡可能的好,而決不會去追求十全十美。所謂小事本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在這裏指的就是個人的一切事,在他看來,個人的事再大也都是小事。考不上名牌大學也好,多年相戀的愛人離去也好,頂頭上司不欣賞也好,有人在背後造謠或拆台也好,生意賠本也好……都不會使他陷入煩惱不能自拔。

(3)不被欲望所累。他也有欲望,別人所有的各種欲望他也都有,最大的差別主要在於他的欲望是適度的。他不會讓任何一種欲望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無限地膨脹,他不排斥物質生活,但更注重精神生活。他不排斥應得的名利,但他從不把名利看得太重,始終是名利的主人,而不是名利的奴隸。他自然也需要生存,需要養家糊口,對合理的勞動所得通常他也不會嫌多,但當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他就不會把積累個人財富作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而絞盡腦汁了,他更關心的則是怎樣才能使生命更有價值、怎樣才能使人生更有意義。他樂於關心社會的利益、民族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他渴望通過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為社會作出貢獻來建功立業。

(4)有自知之明。他既清楚自己的長處,也清楚自己的短處;他深知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的,也不是一無所能的。在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心裏充滿自信。他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潛能,同時也知道怎樣發掘和利用自己的潛能來創造更偉大的事業。他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甚至有可能屢遭嚴重的挫折和失敗,但他不會因感到一敗塗地而從此一蹶不振,他可能會調整前進的方向,但隻要他還活著,他就不會向失敗低頭。

(5)心境良好。他和所有的人一樣,喜、怒、哀、樂、憂、恐、驚各種情緒樣樣俱全。他的特點是一般不會因個人的得失和榮辱以及環境的不如意而引起過大幅度的情緒波動;他的情緒波動持續的時間短;他生活在現在,他的情緒反應絕大多數不是因為過去或未來的事情;他的心境的基調是輕鬆愉快,即使是在較嚴重的問題或較大的困難麵前也是常常如此,正所謂:泰山崩於前,麵不改色心不跳。

(6)與他人相處融洽。成功男人的良好心理狀態還包括能與他人相處融洽。他應該明白這麼一個道理: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缺點,他們或者自私、或者小氣、或者愛嫉妒,但他更看重的是他們的優點。他對人懷有廣泛的愛心,善於容忍和忘記別人的過失,對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參與感,當團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他會由衷地樂於犧牲個人的利益。在集體中,他始終保持獨立性和自主性,樂於享受獨處的超然,他絕不會為了拍人家馬屁而違心地做一些事情,不會為贏得別人的認同和接納而不顧原則地盲目附和。他不拒絕他人的幫助,但他不依賴他人,因為他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他樂於助人,他覺得這是他應該做的,因而他並不希望得到等量的或超量的回報。憑著自然、真誠、熱情和理性,他往往會獲得人們的普遍尊敬和好感,但他並不期盼人人都能理解他、人人都說他好。

上述幾條在心理健康達到良好狀態的人身上通常都是同時具有的,它們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點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聯係,其中擁有健康的認知模式最為重要。有了健康的認知模式,他就自然會熱愛生活、善於享受生命;也自然會胸懷寬闊、不為小事煩惱;也就不被欲望所累;也自然會充滿自信,有自知之明、與人相處融洽和保持情緒的穩定。

總之,心理健康者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接受”。接受自我、接受他人、接受自然、接受現實生活。這種態度使他們在生活的許多方麵減少或削弱了衝突、鬥爭以及選擇時的猶豫和矛盾。許多問題被淡化了,與其說解決了這些問題,不如說看清了這些問題。許多問題並非是固有的問題,而是被“病人製造的”。在心理健康者看來,許多表麵上不可調和的鬥爭不再是鬥爭,而是快樂的協作。

心理健康的人的共同特點是,不僅有很高程度的個人化,同時也有很高程度的社會化,有著對人類的更深刻的認同。在他們身上,欲望與理性相吻合,自私與無私融為一體,工作與娛樂界線分不清,他們既是最成熟的人又保持著孩兒的天真和誠實,既很講道德又保持本能的欲望。也就是說,他們的本我、自我、超我是相互協調的,很少衝突,而心理病態者則恰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