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良好的心態是男人成功的源泉(3 / 3)

從他年紀輕輕就不肯接受幫助而要自己闖這點上,就已經能看得出他自強獨立和自信的性格。這種性格,培養出了他以後的穩健前進的工作作風和不浮躁的工作態度。

他先是想到銀行尋找機會,因為他覺得銀行一定有錢,因為銀行是同錢打交道的,它也不可能倒閉,但是去銀行的夢想沒有成功,他當了一名茶館裏的堂倌。就在當堂倌的時候,他卻胸懷大誌,從小事做起,一步步循序漸進。

他17歲就開始自己的創業道路。結果他屢遭失敗,幾次陷入困境。但這個時候,他仍然不浮躁,而是踏踏實實地一步步往前走。

1950年夏,才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料廠。創立這個廠也是他穩健的思考觀察的結果。通過分析,他預計全世界將會掀起一場塑料革命,而當時的香港,塑料是一片空白。這是一個機遇。可以說,他有審時度勢的判斷力,而這審時度勢的判斷力亦來自他的穩健。作為一個不浮躁、穩健的人,李嘉誠是很會判斷機遇、抓住機遇的。在工廠經營到第7個年頭的時候,李嘉誠開始放眼全球。

他大量尋求塑料世界的動態消息。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料雜誌》,談到了一則簡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開發出利用塑料原料製成的塑料花,並即將投入生產,向歐美市場發動進攻。他立即想到另一個消息,那個消息說歐美人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庭主婦逐漸成為職業婦女,家務社會化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於是他推想,歐美的家庭,都喜歡在室內外裝飾花卉,但是快節奏使人們無暇種植嬌貴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他由此判斷塑料花的市場將是很大的。因此,必須搶先占領這個市場,不然就會失去機遇。

於是,李嘉誠以最快的速度辦妥赴意大利的旅遊簽證,前去考察塑料花的生產技術和銷售前景。

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穩健的工作作風,一條輝煌的道路由此展開。

正當李嘉誠全力拓展歐美市場的時候,一個重大的機會出現了。一位歐洲的大批發商在看到李嘉誠公司的產品樣品後,前去與李嘉誠聯係。這位批發商是因為李嘉誠公司的產品價格低於歐洲產品的價格而來找他的。但他通過一些渠道得知長江公司是資金私有製。為保險起見,他表示願意和李嘉誠合作,但條件是他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進行擔保。李嘉誠知道這位批發商的銷售網遍及歐洲,如果能與他做成生意,是十分有利的。可惜,他竭盡全力都沒有找到擔保人。但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全力爭取,這是他成功的一個法寶。他與設計師一道連夜趕出9款樣品。批發商隻準備訂一種,李嘉誠則每種設計了3款。第二天他來到批發商的商店。批發商望著他因通宵未眠而紅腫的眼睛,欣賞地笑了,答應了談生意,在李嘉誠沒有擔保的情況下,簽了第一份購銷合同。按協議批發商提前交付貨款,從而解決了長江公司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不足問題。

長江公司很快占領大量的歐美市場。僅1958年一年,長江公司的營業額就達到1000多萬港元。純利100多萬港元。塑料花使長江實業迅速崛起。李嘉誠也成為世界“塑料花大王。”

對於不浮躁、穩健的人來說,他們往往有這樣的素質,就是每做一件事情,都會全力以赴,不堅持到最後決不罷休。

對於渴望成功的人,應該記住:你著急可以,切不可浮躁。成功之路,艱辛漫長而又曲折,隻有穩步前進才能堅持到終點,贏得成功;如果一開始就浮躁,那麼,你最多隻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後累倒在地。

在這裏,浮躁與穩健對於一個男人成功的影響一目了然。隻有不浮躁,才能吃得了成功路上的苦。

隻有不浮躁,才會有耐心與毅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隻有不浮躁,才會製訂一個接一個的目標,然後一個接一個地達到,最後走向成功。

那麼怎樣才能克服浮躁情緒呢?我們認為,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不可好高騖遠。

好高騖遠,指那種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或過遠目標的心態。好高騖遠者往往總盯著很遠的目標,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最終空懷奇想,落空而歸。一個人能力有大小,要根據能力大小去做事,去確定目標,去確立誌向。如果客觀條件上不允許,那麼,自己就該實事求是,確定出合適的發展目標。否則一味追求高遠,不考慮可行性,就永遠也不可能成功。

擺脫心理不平衡的“魔咒”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那些能夠成功的男人受到人們的羨慕與肯定,而那些沒有成功的平凡男人往往被別人看不起。但是,畢竟成功屬於少數的人,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成功的彼岸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尤其是男人們的內心世界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賺了錢,某人升了官,某人買了車,某人蓋了別墅……我比他們有文化、有能力,憑什麼他們成功了,而我還是老樣子?對比產生了心理不平衡,而這種心理不平衡又驅使著人們去追求一種新的平衡。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你能不昧良知、不損害別人,自覺接受道德的約束和限製,通過正當的努力和奮鬥去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稱道和慶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擇手段,喪失道義,膨脹自私貪欲之心,讓身心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中,那麼就必然會產生一些對社會對人民有危害的可怕後果。由此,你的人生必將陷入難以回旋的敗局之中。

有個曾經比較成功的地方官員,因當時政績突出受到提拔。但近幾年,當他獲悉過去的同事、同學通過各種途徑生活條件都比他好時,心裏總不是滋味。想想自己的能力至少不比他們差,職位也比他們高,可錢卻沒有他們掙的多。而且自己作為一個地方官,擔子比他們重,責任比他們大,工作也比他們辛苦,經濟上卻不如他們,深感不平衡,由此也就有了一定要超過他們的想法。於是在他任職期間,大肆收受賄賂,欲望的洪水頓時傾瀉而下,一發不可收,最終成了“死緩”的囚犯。

有一名年輕的教師,原先在教學上精益求精、兢兢業業,對學生無私奉獻,贏得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但在一次老同學聚會的晚宴上看見一些老同學很富有時,心裏不舒服起來。此後他總在想,我怎麼才能掙到大錢呢?於是,經常利用上班的時間辦個人的私事,對所教的內容及學生不負責任。學生和家長意見很大,學校也對他進行了批評教育,但他不思悔改,每天還是想著發財。一次在一個朋友的鼓動下,去做走私生意而被抓獲。其結果是財沒發成,反而做了階下囚。

不平衡讓男人的心理自始至終處於一種極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憤之中。他們牢騷滿腹,不思進取,工作中得過且過,和尚撞鍾,心思不專,更有甚者會鋌而走險,玩火燒身,走上了危險的境地。所以,男人們應該消除不平衡的心理,端正心態,要不然,成功隻會離你越來越遠,那麼,男人怎樣才能消除這樣不平衡的心理呢?

(1)選準參照物。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比較中,你就會獲得心理平衡。不平衡心理源於比較方式不當,源於比較“參照係”的選擇的失誤。上述提到的地方官員和老師,他們所選擇的比較“參照係”是那些風流倜儻的有錢人,自認為能力、才華不比他們差,而收獲卻比他們少,這是多麼不公平啊!而其實,隻要我們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勞動者,我們的心靈必然會多一份平靜豁達,甚至多一份愧疚。如果我們這樣想,還有什麼不平衡的呢?

(2)心地要無私。心地無私,才能保持心態平衡。心理不平衡主要是私心開始做怪,覺得自己吃虧。心地無私是治愈心理不平衡疾病的良藥。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各種物質誘惑,特別是金錢與美女,令一些人失去理智,頭暈目眩,忘記了做人的基本原則,在追求心理平衡的過程中,倒向了腐敗、墮落的深淵。在他們身上缺少的就是聖潔的信念、奮鬥的理想。我們隻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就能夠自知、自重、自省、自尊、自愛、自警、自勵。心裏永遠隻想著別人,就不會深受不平衡心理的折磨,就能夠達到一種高尚的思想境界。

想要成功就不能放棄

當問起一個人他自己這一生的評價時,相信80%的人都會擺擺手說:“甭提了,庸庸碌碌,一事無成。”他們皺著眉頭回憶幾十年來走過的路,能想起來的,或者說有意義的事情,都是非常之少。更多的時候,我們視時間如糞土,一點也不珍惜。

有位外資企業的管理顧問,在他的辦公室裏,有著各種豪華的擺設、考究的地毯,忙進忙出的員工告訴參觀的人士,他的公司成就非凡。就是這位管理顧問成功的背後,也藏著鮮為人知的辛酸史。他創業之初的頭半年,把自己平生所有積蓄全花沒了,因為沒錢,付不起房租,一連幾個月都以辦公室為家。他因為堅持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拒絕了幾家跨國企業的高薪誠聘。當時,歡迎他、尊敬他的客戶和拒絕他、冷落他的客戶幾乎同樣多。

在艱苦的八年創業中,他從沒有一句牢騷,反而對手下員工們說:“我還在學習啊。這是一種無形的、捉摸不定的生意,競爭很激烈,實在不好做,但不管怎樣,我還是要繼續做下去。”有一位員工看到他的老總清瘦但剛毅的麵容,忍不住問,這幾年來您感到過疲倦嗎?老總大笑,說:“沒有,對我來講辛苦是受用無窮的經驗。”

這是一個平凡者一顆不平常心的深刻再現,他認真、踏實、肯幹。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一個成功者,無一不受過無情的打擊,而隻是這些成功者能堅持到底,最終獲得輝煌的成果。

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果實,如果能在遇到各種艱苦挫折時,決不輕易放棄,便能使你更上一層樓,那麼你一定可以達到成功。

不管做什麼事,隻要放棄了,就沒有成功的機會;不放棄,就會一直擁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你有99%想要成功的欲望,卻有1%想要放棄的念頭,這樣也隻能與成功擦肩而過。

不要因挫折而變成一名恐懼的懦夫。當你盡了最大的努力還沒有成功時,不要放棄,隻要開始另一個計劃就行了。希臘有一位著名的演說家名叫戴莫森,他小時候由於口吃,說話吐字不清晰而自己又感到羞於見人。戴莫森的父親留下一塊土地,希望兒子富裕起來,然而,希臘當時有一條法律規定,某人在向社會公眾聲明土地所有權之前,首先要在公開的辯論中戰勝所有人,否則,他的土地就會被沒收,由政府公開拍賣。戴莫森由於口吃,加上性格內向,所以在辯論賽中失敗,最終失去了那塊土地的所有權。在這次事件的嚴重刺激下,戴莫森認識到,失敗很難使人堅持下去,而隻要不放棄,成功就變得非常容易。從此他發奮努力,創造了希臘有史以來的演講高潮。

奧運會百米短跑競賽,有的運動員在99米的時候放棄,從而與金牌失之交臂,這是他不了解成功有秘訣,不了解成功有學問。

一次運動會上,當男子跳水決賽時。有兩位奧運名將在第一跳成績不理想時,第二跳即宣布放棄,以零分結束競爭,使對手輕鬆奪魁。兩位名將賽後麵對記者提問時說:“因為奪牌無望,所以就放棄了。”我們一麵為兩位名將與獎牌失之交臂而惋惜,一麵又感到大惑不解,覺得兩位名將的借口實在太蹩腳,因為賽場上的名將誰不都是在和許多奪牌有望和無望選手的共同比賽中奪取獎牌?一場正常的比賽,總是沒有奪牌實力的選手占據了絕大多數,那麼,這個賽還有什麼意義?所有的體育競賽的精彩與刺激都將無從談起,名將們又去和誰比賽、從誰手中奪取獎牌,名將又如何成為名將?沒有對手的英雄是寂寞的。

在奪取獎牌無望時,就選擇放棄,這種說法和做法似乎是對對手、裁判、觀眾的一種不尊重,更與一切競技體育“永遠爭第一”的共同理念和“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相悖。

這告訴人們:不管你幹什麼事情,如果你選對了行業,如果你切實渴望成功,隻要能堅持到底,就會到達成功的彼岸。幸福女神就會垂青於你。

有的人卻不這麼想,不這麼幹,他不願意給自己成功的機會,遭遇一次挫折之後,腿腳摔傷了,他就不肯再去嚐試。

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夢想,可以堅持一年,兩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有的人則能夠堅持一輩子,至死不渝,在他眼裏,想要成功就不能放棄,放棄就意味著遠離成功。

你若不是逼迫自己走向失敗、悲哀,就是正引導著自己攀向成功的最高峰,這完全取決於你如何去做,如何去想。如果你要求自己獲得成功,並采取明智的行動,那麼,你定會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