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 3)

由此可見,李澤楷在爭奪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電訊及互聯網市場過程中,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

雖然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早前曾公開表示中電信母公司手上的一成多香港電訊股權,除接受盈動的現金加股份收購建議外,亦考慮仿效大東電報局,盡量減持盈動股權。不過這和盈動進行其他業務性合作,並不存在任何矛盾。

按照當時的市場人士估計,盈動趨向與中國電信合組聯營公司,即使中國電信不負責投資,單由盈動付鈔,但挾著和中國電信合營的聲勢,將有利於盈動迅速在國內推廣各方麵的電訊業務。

至於互聯網方麵,李澤楷認為,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仍需進行多項工作,包括透過轉變班級製度改革教育製度,提倡創造性思考和創新,同時為畢業生提供資訊科技必修課程;另一個工作則是增加對資訊科技的投資,李澤楷舉美國為例,表示當地新科技投資占商業投資總額約34%。因此,他認為中國企業也須增加對科技和有關領域上的研究及發展開支。

他相信中國要擴充創業基金市場,並擴闊公司上市集資的渠道,因為根據外國經驗,創業基金每花1元入股項目,其效益是科技公司花在研究和發展的3 555倍。

預期中國互聯網用戶今年增加552 300萬。到2002年,中國資訊科技市場總值會達200億美元,成為亞洲除日本以外的最大市場。

在今天看來,這一切預期自然全部實現了當然,這便是後話了。

互聯網上爭天下

李澤楷的同學、同事、朋友這樣說,“他已擁有花不完的財富,多賺一塊錢的意義不大,回報遞減定律在這裏試用,我想他是為了改變一下我們的環境而活,為改善更多人的生活而奮鬥。”“他正在籌劃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寬帶信息,用以接駁到數億計的普通亞洲人,哪怕他們大部分都隻是在肮髒的居所,而擁有重要的俗世財富就隻是一台電視機。”

透過電視機上網,時李澤楷送給亞洲窮人的最佳禮物,是李澤楷希望振興亞洲的一劑靈丹。

有一段時間。李澤攢經常掛在嘴邊的豪言壯語是。“今天,盈動懸全亞洲第三大互聯網公司;但是,我們的目標時成為亞洲最大的(互聯網)公司。”

1999年12月,他在東京盈科中心慶祝聖誕節時。又一次對員工說:“現時,盈動是全亞洲第三大互聯網公司。輸給日本兩間公司。”

當時。“亞洲第一”是李澤楷的定位也是他的目標。

李澤楷統領的盈科集團。由盈拓(以發展物業為主),盈保(以保險為主)和盈動組成。盈動的業務包括三辦。第一辦是“數碼港”(發展高科技)。第二辦是CWV(創投基金),第三辦是PCC(互聯網)。

李澤楷成立盈科數碼動力的原意是將其發展成為像美國CMGI那樣的公司,實行並購和營運相結合;以CWV專責並購,數碼港和PCC則負責營運。

CWV,即香港人所說的“收買佬”。該部門由盈動和CMGI等三家公司合組亞洲聯網創業基金,各投資5億美元,共15億美元,專門負責四出物色有潛質的互聯網公司,或投資入股,或合作收購。自盈動成立以來,已入股大大小小互聯網公司不下20家,包括:東方魅力、時富、聯想、中富、絲路、Outblaze等。

另一方麵,盈動還與國際知名的跨國資訊科技公司合作,包括英特爾、CMGI、佳士拿、TWI等。

對於香港媒體譏諷他是“收買佬”,李澤楷承認他們公司三分之一運作是“收買佬”形式;但他同時又說,大名鼎鼎的日本首富孫正義的軟庫,更是90%的“收買佬”。

軟庫1996年增持雅虎約37%股權。雅虎股價在過去一年內上升18倍,軟庫從中賺了近100億美元,這是該公司最成功的投資計劃之一。

李澤楷於1999年12月初說,盈動先後動用5 800萬美元和價值3億8千萬美元股票,收購20家公司的權益,這些權益已升值至8億5千萬美元。

以CMGI為例,盈動於去年九月時與CMGI,互換股份,發行3億5千萬美元的盈科新股,換回34%的CNGI股份。三個月後,CMGI股價升了三倍多,盈動所得的CMGI,股份市值12億美元,升值之快,盈利之豐,令人擊節。

這些合作,非但令盈動獲優厚的回報,而且大大提高其聲望和吸引力,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目前,區內的互聯網公司,由印度到中國內地,至澳洲,都紛紛向盈動提出投資建議,盈動在選擇投資機會上已占了主動權。

據矽穀的經驗,每十家網絡公司,有7家會破產,二家成績平平,隻有一家可能成功。隻要選擇到真正有潛質的網絡公司,股票就會身價百倍。李澤楷說:“上市是一個目標,另一個目標是被收購。”

盈動自成立至今,三辦業務中,“數碼港”和PCC還未投入營運,分文未賺,而公司的市值由不到1億元激升至近6千億元,主要就是靠不斷的入股和並購。事實證明:“互聯網收買佬”是一條創富的“捷徑”。

隻要目光獨到,盡管投資入股,基本不管經營,到時也能坐享其成。

互聯網上爭“亞洲第一”

ICC是盈動三大業務中最重要的一項。李澤楷的目標,是率先成為亞太區第一個提供電視上網的服務商。

據統計資料顯示,大部分亞太地區國家,經濟發展較慢,電腦及手機並不普及,反而有七成家庭擁有電視機。以印度為例,全國目前隻有1 500萬部電腦,而電視機則有6 350萬部;中國則有7 000多萬有線電視用戶,滲透率比美國還高。

李澤楷4月28日在一次研討會上指出,印度每100個人隻有25部電話,但30%的印度家庭擁有電視機;在中國,每100個人有9部電話,但75%的家庭擁有電視機。而全亞洲區,65%的人口可以看到電視,所以,電視應是亞洲發展互聯網業務的主要途徑。

十年前,李澤楷在網上遨遊時得到靈感,將寬頻數碼由衛星發射到亞洲的有線傳遞係統,首先是那些在衛視時代協助過他的分銷商,他們會用能夠雙向傳送電子訊號的新電纜,將資訊發放到每一家每一戶,並同時處理日常的銷售和客戶服務。所以,李澤楷說:“PCC是十年前衛視夢想的延續。與衛視理念一樣,希望將西方已有的資訊帶給亞洲區。”

1998年3月,盈科與英特爾簽約,合作開發亞洲區的PCC市場。起初,盈科占六成股權,英特爾占四成股權;盈動成立後,PCC注入盈動,成為盈動的核心業務;英特爾除投資5 000萬美元外,並為PCC提供機頂盒和私服器,協助該公司開發廣播及互聯網綜合服務。

按他們的構想,PCC先與各地有線電視網絡商合作,在有線電視的用戶的電視機上,加裝一個由PCC與Intel研製而成的機頂盒,令用戶將來可透過人造衛星及有線光纖寬頻係統,接收電視節目之餘,同時又可寬頻上網,進行各項電子商貿活動,包括網上購物、銀行理財、買賣股票以及公司之間的商業往來

現時,PCC已與印度、中國內地等25個有線電視網絡簽訂協議,向亞太53個國家和地區1億1000萬有線電視用戶提供互動電視節目,並透過電視,發展寬頻上網服務。

至於盈動正在籌備的綜合互聯網和互動電視的服務(NOW),他說會透過一個衛星及電纜分布網絡,為亞洲13億個家庭提供服務,將於今年中在中國和印度市場推出,第一階段會為這些用戶提供節目,第二階段則與互聯網結合,用戶隻需打開電視機,便可以與互聯網連接。

衛星傳輸方麵,盈科亦已與佳士拿合組Pautic Century Matrix公司,投資60億元,三年內自行發射兩枚人造衛星。現時則暫向亞洲衛星三號租用轉發器,為PCC傳輸節目。

PCC亦會是節目供應商,提供一些免費的電視頻道,包括天氣、旅遊、商業、運動、財經、科技、學習、好萊塢電影、生活及農業等各類型免費頻道。

關於PCC節目製作,除在香港設立製作中心,製作中文節目外,盈動亦已與美國體育節目製作商TWI合作,在英國製作體育節日,與台灣和信及年代集團合組全球第三大互聯網內容供應公司,未來並計劃在全球三個地區設立三個製作中心。

李澤楷的節目內容和西方的表麵上看來差不多,其實當中有些區別,他的西式數碼服務會用亞洲味來包裝,用本地語言製作的影像和商貿財經新聞會為不同的市場度身訂造。因為大部分亞洲人都用象形文字書寫,不懂得用電腦打字寫電郵,李澤楷的係統便會設計一個聲音郵件功能。

注意到亞洲地區萬千的家長都在花費大量的金錢在子女的教育方麵,李澤楷的職員正在發展互動教育的服務,包括由西方重點大學的教授主講的遙距學習課程。

短期內PCC的經濟收入相信不會顯著增加,但售賣機頂盒則可能帶來一筆可觀的收益,機頂盒的功能類似電腦,裝有英特爾的微處理器、8MB記憶體、12GB的碟機及有線寬頻與有關軟件,預料每件收300美元。

當初。李澤楷自認“第三”,那是因為“騎”在盈動頭上還有兩個日本企業:一是市值7 300億港元的軟庫,另一個是4 900億的光通信。盈動並購香港電訊成功後,市值增加至5 800億元。超過了光通信。2000年1月,盈動與光通信攜手收購金力國際,改名HiKariTsushin International,專門投資亞太區互聯網業務,另外,光通信主席重田康光已正式宣布,將會在數碼港“落腳”,以之作為發展其亞洲及中國市場的總部。並會以盈動為合作夥伴。積極參與數碼港的項目發展。李澤楷與重田康光合作,為趕上並超過孫正義的軟庫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孫正義1957年生於日本佐賀縣,是韓國移民的第三代,家境貧寒,全靠個人奮鬥才有今日舉世矚目的成功。

孫正義曾就讀於美國矽穀名校柏克萊加州大學經濟係。1980年休學自謀發展,1981年回日本創建軟庫,主要投資出版業。後來慢慢轉向軟件開發和電子出版。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網絡技術商業化在美國蓬勃興起,從事對軟件開發出版投資的孫正義馬上把握住這個市場先機,毅然把投資重點放在前途無量的網絡產業上。

到世紀之交,他已控製了七間日本互聯網企業。還控製了美國雅虎、E-Trade等著名網絡公司二至三成股權,並成功地把美國的模式引進日本。

以現時的盈動市值,與軟庫相比,仍有一段距離;若以李氏家族的財力來比,孫正義又難望其項背。

以李澤楷的個性,當然不喜歡抬出父兄來與孫正義一個人相比,那是勝之不武。那麼,以個人對個人相比,孫正義創立軟庫至成為日本首富用了20年;李澤楷自掘第一桶金至成為香港第三財團,隻用了7年,實際搞高科技則隻有一年時間,以創業之快,目光之遠,人脈之廣,財技之絕,恐怕都是孫正義所不及的。

TOMCOM

1999年4月,長實主席李澤钜宣布通過長江實業、和記黃埔來共同投資網絡。最初定下的方向是綜合性入門網站,投資額是10億美元。12月7日,李澤钜在花了近2 000萬港元以後,終於如願以償地買到了他想要的域名:——Tomcorn

12月13日Tomcom網站正式推出,其注冊用戶在短短兩個月裏迅速超運4萬人。

進入2000年,Tomcorn計劃在香港創業權上市,一向青睞互聯網業務的李澤楷當然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投資機會。2月6日,盈政宣布入股Tomcom,占其5%的股份。

李嘉誠和李澤钜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概念,現在更加上香港科技先鋒李澤楷為這個金字招牌再添光彩,如此完美的組合必然引起一向愛湊熱鬧的香港市民的新一輪淘金熱。

Tomcorn在讓香港市民領取認購表格的時候掀起的熱潮已經夠李家父子高興的了,但在2月23日,久經沙場的李家父子都不得不為香港市民的瘋狂而震驚。中午12時正是公眾認購的截止時間,香港警方估計當天最少有30萬市民大排長龍,警方雖然已經派出了500多名警員協助維持秩序,但是卻仍然敵不過求財心切的人海。

圍堵收取認購表格的10間彙豐銀行分行的人潮,在香港各地區都造成了大混亂,單是旺角彙豐銀行分行,最高峰時就有超過5萬人排隊,爭先恐後遞交申請表,不但在人行道,甚至馬路上都人潮洶湧,情況完全失控,銀行就連正常的業務也不能運作,苦了不少來辦理財務業務的人。香港市民瘋狂的程度創下香港紀錄,而高達200倍的超額認購也鐵定刷新香港上市公司的招股成績。

一些排隊認購的人連Towcom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家公司都說不清楚,但是他們說對背後的老板李嘉誠有信心。

股民的如意算盤是,假如認購率果真達到2 000名的話,那麼2 000名的認購者當中就有1名有機會抽中,又假設他認購的是最低的股數2 000股,以招股價每股178港元來計算,那麼他隻需拿出3 500多塊港幣就可以了,又倘若暗盤價10元至15元是屬實的話,那麼當Tomcom股票在3月1日正式在聯交所掛牌上市之後,立刻沽出馬上就可以賺取差不多2萬多塊港幣,前後不過是一個星期的事,就足足有6至7倍的回報。

會算數的股民其實也不多,大部分人甚至在排隊認購股票的時候也不清楚自己在投資什麼樣的一家公司,而實際上所冒的風險又有多大。在香港出現如此熱鬧場麵,可以說完全是網絡概念加李氏概念的效應。

當然,TomCom和李澤楷都沒有讓股民們失望,時至2006年,TomCom已經發展壯大為中國的門戶網站之一,而當初認購其股票的股民們果然眼光獨到。

近年來,李澤楷和他的“TOMCOM”一次次引起業界的關注,一方麵,以收購聞名的TOM繼續自己的收購步伐,TOMCOM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收購華夏旅遊網絡有限公司(華夏旅遊網)的全部股權。

麵更令人注意的是TOM近來在網絡接入方麵的動作;盟友再次擴軍,163、167與95996三個新成員強勢加入,不僅大幅提升了“TOM網遊神”的覆蓋區域,也意味著TOM的“接入門戶”平台更具專業性和權威性,“TOM網遊神”集成163、165、167、171、95966、95788、95963等優質ISP服務於一卡,成了一個“ISP超市”,TOM方麵的服務覆蓋區域也從200餘個城市激增到2 500多個城市。

抽身“電盈”

無論外人如何評價李澤楷每次舉動的成敗,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足夠的驚人。

2005年剛到,中國網通和香港電盈在雲遮霧罩中牽手交歡。

1月20日下午,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與香港電訊盈科有限公司宣布,雙方將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共同拓展內地及國際業務。

根據協議,中國網通集團將以現金每股港幣590元,購入在港上市的電訊盈科擴大股本後的20%股權,整項交易作價約10億美元(折合港幣約79億元)。中國網通集團將認購電訊盈科1,343,571,766股新股。

作為電訊盈科長期的合作夥伴,待電訊盈科的股東批準交易之後,中國網通集團將委派代表出任電訊盈科董事會、董事會轄下各委員會的相應職務,參與製定電訊盈科的發展策略。網通將任命三名董事加入電訊盈科董事會,其中一位會擔任電訊盈科的副主席。

交易完成後,李澤楷的持股比例將被攤薄至25%。

消息公布後當日,美國股市開盤交易,網通股價開盤2835美元,較前一日2805美元的收盤價輕微上揚03美元,漲幅107%。在香港市場上中國網通(香港)公司股價逆市而上,當日上漲18%達到每股1120港元。

這筆交易的最終達成雖在意料之中,但在時間和細節上仍令各界反應不及。不過,在跌落一地的眼睛碎片中,又一人絕對是很開心的,那就是“笑超人”李澤楷,自2000年初,以380億美元代價收購香港電訊以來,電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市場表現節節下滑,現在拉著網通的手,小超人一定會有喝著極品好酒般的微醺享受。

2005年1月20日,在李澤楷的人生中,必定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一年之後,李澤楷再次“玩出”了驚人的“大動作”——2006年7月,李澤楷以抽身“電盈”的獨特方式和驚人速度,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7月10日,李澤楷通過旗下盈科亞洲拓展有限公司(簡稱盈拓)在香港宣布,降盈拓持有的226%的電盈的股權,全部轉讓給原花旗集團高級顧問、著名銀行家梁伯爵全資擁有的Fiorlatte公司,交易價格約為92億港幣(約12億美元)。

交易完成之後,梁伯爵成為電盈第一大股東,而李澤楷僅以個人名義持有電盈3%的股份。實際上,在祥光上市的香港電訊盈科有限公司和在新加坡上市的盈科亞洲拓展有限公司(PCRD)都是李澤楷盈科拓展集團旗下的公司,另外,還有在香港上市的盈科保險公司。

李澤楷還表示,將於梁伯韜第一次付款完成後,就辭去電訊盈科主席和董事職務。

這一交易之所以出人意料,是因為之前一個月裏,種種猜測都認為李澤楷會出售電盈的電信和媒體業務,而非股權的轉讓;而最後的買家並非事前盛傳的澳大利亞麥格理集團、新橋投資、中信國安集團等等,而是從未出現在競購視野內的梁伯韜的Fiorlatte公司。

業界普遍認為,梁伯韜隻是一個財團的代言人,但因為Fiorlatte是梁伯韜在英屬維京群島注冊的企業,此類企業不需要在公開文件中注明任何股東的名字或身份,這就更增加了事件的懸念。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因為梁伯韜的個人財力不足以支持這筆交易,他正麵臨要求其透露支持者姓名的壓力。香港立法會也於7月18日表示,將會采取措施,公開調查電盈小股東的利益是否在公司股權易手時受到侵害。

李澤楷就這樣斷了與電盈的“緣分”,實在令人有點替其惋惜。

李澤楷和電盈的故事有一個很精彩的開始,但是結局並不盡如人意。李澤楷今日從電盈的抽身而出,並非是功成身退。

2001年後,電訊盈科的全球寬帶網絡開通,但由於缺少用戶、後續投資不足、內容枯燥,一直沒有贏利,李澤楷的NOW計劃也被評論人士嘲笑為No One Watching(“無人觀看”)。

同時,收購香港電訊時的280億美元,有120億美元貸款,再加上在互聯網上的過度投資,電盈背負了沉重的債務負擔,贏利變得遙遙無期。

2003年7月,李澤楷不得不放棄自己打造“全球最大的寬帶互聯網企業”的計劃,對電盈進行重組,裁員、削減成本、重組債務、整合業務,將電盈從一家“新興的傳媒集團”重新變成一個基礎電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