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強調擺脫父蔭,但平時仍會每周同父兄團聚吃飯,敘敘親情。當然有時忙了,臨時缺席也還是有的。
不過,對於外婆,即母親的生母,隻要他在香港,不論怎樣忙,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探望一次。
知子莫若父,李嘉誠對兒子的性格十分了解,許多事情都遷就他。但有一件事情,老爸是堅持的,那就是要兒子一定要有保鏢。也許是吸取長子曾被綁架的教訓。但是,李澤楷仍然我行我素。老爸也無奈其何。
對人生的超越功利的態度
今天,李澤楷在商界真的闖出名堂來了,是眾人皆知的“數碼小超人”,年輕人都視他為偶像,立誌要成為第二個李澤楷。霎時間,傳媒、學校、父母間“IT”之聲不絕於耳……麵對這樣的情況,李澤楷卻倍感憂心,他說這種社會風氣太過功利,很不健康。
大家也許沒有想到,小時候的李澤楷,誌願多多,但都離不開機械。而他甚至還盼望著自己長大後要成為一名專業“電梯工”呢!
多年後,李澤楷回憶道:“(誌願)有好多個,還成日轉呢……小學一二年級時,(想過)做太子行裏‘開電梯’的人,因為覺得機械東西好有趣……那時真的好傻,但之後很快便知道,原來自動化是可以取代人手的。”
“後來也想過跟著潮流去坐飛機師,會有自動導航。但這有點兒不同,因為機器會壞,如果壞了都要負好大責任,哈……”
不過,李澤楷在美國攻讀大學時,卻舍機械工程而修讀電腦。“後來覺得,機械工程能做到的隻是有限度……但在資訊服務方麵,卻是一張白紙,可以增加效率的倍數是以千倍計的……”
李澤楷舉例:“15年前,那時好多人還集中做硬件方麵……但如果沒有Bill Gates創造視窗,今日便沒有可能有七八成經濟價值是在軟件或作業係統方麵。”
“如果人人都是為錢的,全都走去做硬件的話,可以講全部都錯了。如果社會風氣是隻做有錢賺的生意,第一是可能已太遲,第二是根本預測不到,第三,社會便很不平衡。”
“我想講的是每一個範疇都有好大發展,不止是‘盯’。如果你能發明一件機器是無須燒油的,又無汙染,又夠能量,又價錢適合的,也可以賺好多錢。”李澤楷說,“但若你今日是從錢的角度去想,你便永遠不會去做這件事,也不會是第一個(發明的人)。”他說,年輕人應該跟隨自己的興趣發展。
所以他聲言,如果當日自己的生物科不是太“水皮”的話,今日成為生物基因科學家也不足為奇呢。
“就好像種族歧視,有些事是不能改變的,我便覺得不應該整天都想著。我是姓李的,身份證、出生證明(從來)都是這樣。”
曾在港美受過教育的李澤楷認為,香港學生其實並不缺乏獨立思考,卻隻嫌太功利。而很多時候,學生都隻會死啃和精讀課本的內容,卻不懂得要多閱讀雜誌,增廣見識。
他說:“外國學生習慣了看大量的書,看後隻取其精髓,所以快速閱讀好重要。至於香港學生呢,看英文未必及外國人般快,而閱讀中文也可能不如內地學生,這個應多改善。”
從李澤楷自小的誌願我們可以體會到,能使人為之奮鬥的是理想;而實現理想所必需的是行動。正如一位寓言家說得好:“理想是彼岸,現實是此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就是架在兩岸的橋梁。”我們所需要的正是一份堅持不渝的理想信念,這種信念下的堅定的行動,才能使我們一步步接近於心中理想的殿堂。
正如李澤楷在一次采訪中說到的那樣:“現在的香港青年一代為什麼不能做得那樣盡善盡美:因為有太多功利的考慮遮蔽了他們的心智;他們缺少那種超越性的人生態度,除了‘名’‘利’二字以及物質上的享受,也許他們早就忘了什麼叫‘理想’……”
李澤楷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固然有他家庭的優越條件、後天的努力等種種因素,但他的業績也的確證明了,一個有著超越性的人生態度的人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也許我們什麼都不缺,智慧、毅力、勤勉、奮發這些東西都有,缺少的就是一種對人生的超越功利的浪漫主義態度——現在我們在李澤楷身上看到這種寶貴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應該向他學點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