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為媒、寬頻上網
在商場競爭中,維護領先優勢的策略可以有很多種。比如,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曾經提出有三大維持領先優勢的策略:價格策略,顧客服務領先策略以及特定服務領先策略。
三種策略的采取可以根據各個公司的具體情況以及競爭對手的特點來決定。比如,價格領先策略,選用這種策略的公司必須要有極大的把握,確定自己能在價格定位上長期領先,以低價來提供給顧客同樣品質的商品或服務,但這項策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實際上是一種壓低成本然後與顧客分享的手段,這種壓低成本主要依靠采用高新科技以提高效率、降低勞動成本與物質資源成本來獲得,它的局限性就是,成本不可能無止境地壓低,到一定程度之後,價格降低不下來了,所謂價格領先策略也就不攻自破,所以它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至於特定服務領先策略,是指專注於某一特定市場,服務於某一特定顧客群,它的獨特之處在於,運用其他兩種策略,專注於提供極佳的服務給某一特殊對象。波特認為,如果公司自信能夠提供比其他任何公司都要好的服務,那麼就可以選擇此項策略。它的關鍵在於提供優質產品專業服務。這對於充滿野心、希望把網上世界改造得更寬、更廣、更深入的李澤楷來說,是較好的選擇。
李澤楷把這種策略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係統、一種企業文化。利用先進的技術,為顧客提供寬頻上網服務,即PCC,就是他的特定服務領先策略。
PCC是李澤楷10年前衛星電視夢想的延伸,李澤楷曾表示雖然出售衛視給他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但如果當時沒有那麼做,又是另一番景象,可能在電視網絡技術上,他會走得更快。因此,李澤楷想借助PCC了結自己那個未實現的電視夢。
與衛視理念一樣,李澤楷希望將西方已有的資訊帶給亞洲地區。早在1999年盈動就已經與英特爾簽署協議,共同開發阿C亞洲互動資訊服務。由盈動與英特爾六四分成。其發展理念不僅要向亞太區53個國家。11億有線電視用戶提供互動電視節目,而且希望透過電視發展寬頻上網服務。盈動成立後,該項計劃便注入盈動。盈動現在的策略,是在建立網站時,與大型有線電視台結盟,為對方提供寬頻接線(broadhand connectiVity)服務,而電視台則為網站供應節目。
PCC具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因為據統計資料顯示,大部分亞太地區國家經濟發展較慢,電腦及移動電話的使用並不普及。亞洲區(不計日本在內)的網民數目隻有約1 200萬戶,互聯網的普及程度遠低於歐美地區,相反,有七成家庭擁有電視。以印度為例,全國目前隻有1 500萬部電腦,而電視機則有6 350萬部;中國有7op多萬有線電視用戶,覆蓋率比美國還要高。所以,李澤楷決定以電視作為媒體上網,開發亞洲互聯網市場,是有一定的事實根據的。PCC計劃以印度、中國、日本為重點攻克對象。
按照李澤楷的構想,PCC先與各地有線電視網絡商合作,在有線電視用戶的電視機上,加裝一個由PCC與英特爾研製而成的機頂盒,令用戶將來可透過人造衛星及有線光纖寬頻係統,在接收電視節目之餘,同時又可寬頻上網,進行各項電子商貿活動,包括網上購物、銀行理財、買賣股票,以及公司之間的商業往來。
矽穀著名科技專欄作家Dan Gillmor對李澤楷及其PCC項目的評價是:“他非常聰明,隻會透露他想披露的事情。他確實是科技界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如果PCC成功,將會是互聯網及電訊世界裏最重要的實體。作為西方人,我最感興趣的是他作為富豪的次子,如何能做大今日的成就。”
1999年12月,PCC終於就經營互聯網生意踏出第一步,分別與英國電視體育製作及廣播公司Trans World Inter—national Ltd及香港的軟件方案商Nelcel Ltd合作,發展網站內容及“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貿業務,盈科在兩個項目的初期投資額逾300萬美元。
接著,在2000年3月2日,盈動與聯想結成技術聯盟,聯想將設計和製造新一代內置調製解調器的個人電腦,並在電腦上領先安裝應用服務軟件,使用戶能夠高速連接互聯網。NOW正是盈動在2000年分階段推出的首項真正綜合互動數碼視像及互聯網的服務。協議中,這種新款電腦將以雙方聯合品牌命名。此外,盈動和聯想還將合作發展專門針對國內用戶而設的互聯網內容及定點互聯網服務。
聯想集團主席柳傳誌表示,寬頻網絡服務、產品及內容在國內擁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及發展潛力,聯想集團將其作為業務重點之一。李澤楷也說,這項協議使兩家科技領先公司親密合作,憑借雙方的優勢,可為國內提供最優質的電腦、機頂盒和寬頻服務。
盈動與聯想的合作配合了PCC的發展,增強了盈動實質性的業務能力。
至2000年1月,PCC已與28間亞洲有線網絡商簽訂協議,並不斷向外購買節目和與更多的有線網絡商簽約,預計PCC將於2001年正式投入服務。PCC的目標不僅僅是收取廣告費及與有線網絡商攤分用戶月費,其最終目標是要搶先成為亞太區第一個提供電視上網的服務商,主宰亞洲的互聯網市場。
風險投資基金
除PCC外,盈科的另一場重頭戲是投資互聯網業務的CWV,CWV是一群專門負責到處尋寶、入股或收購有潛質的互聯網公司的隊伍。自盈科上市以來,CWV大大小小共入股了17間互聯網公司,投資約608億美元(約合港幣474億元)。這些公司如成功分拆上市,或CWV將升值的上市公司股份出售,均會為盈動帶來盈利。而且,這些公司也可以為盈動帶來非常可貴的技術保證和服務更新能力。所以說,風險投資是一種非常方便的快速成長的實現規模化的手段。
在入股互聯網公司時,盈動吸取了當年孫正義的日本軟件銀行投資雅虎(Yahoo!)的成功經驗,領悟到“分散投資”是製勝的法寶。因此,盈動的風險投資不僅包括香港的一些互聯網公司,如東方魅力、時富等,而且它還與CMGI、OutBlaze、SoftNet等外國龍頭大公司達成互換股份或合作的計劃。
以CMGI為例,盈動於1999年9月與CMGI互換股份,發行市值35億美元的盈動新股,換回34%的CMGI股份。3個月後,CMGI的股價升了3倍多,盈動所得的CMGl股份市值也就升至12億美元。而且與這些大型跨國集團合作,進一步提高了盈動的聲望,加上“滾雪球效應”,盈動的財力與日俱增。很多區內的互聯網公司,從印度到中國大陸,以至南半球的澳洲,都紛紛向盈科招手。在選擇投資機會方麵,盈動可謂占盡天時地利。
也許盈動在所有的風險投資項目中有50%完全失敗。40%打平,隻有10%盈利,但就是這10%的盈利完全可以彌補50%失敗的損失,並能再大賺一筆。事實上CWV最終目的是發掘到一間或幾間像雅虎這樣的有巨大潛力的互聯網公司,有朝一日可以出售股份獲利。李澤楷認為,上市是其中一個目標,另一個目標就是被收購。即使像盈動這樣具有一流的機製和企業文化的公司,也要以收購行為,達到順利地走向規模化道路的目的。風險投資為盈動開辟了新的世界。
Outblaze的創辦人肖逸稱讚李澤楷說:“他非常聰明友善,但(談生意時)卻是一個好辣的談判對手。雖然他不算工程師,但他對互聯網有很深的認識,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很出色的商人,懂得何時及如何推銷(產品),達到最好的成績。”
維持股價之秘訣
科技股的股價不在於實際盈利情況,而是看你是否達到一個又一個的裏程碑,基金經理要看的是這些,做到了,股價就有支持。盈動“軍師”袁天凡的這番話道出了盈動不斷攀升的奧秘。
李澤楷及他的夥伴們深明這一妙訣,因此,非常重視新聞炒作,不斷發布好消息,把公眾和媒體的興趣緊緊地吸引住,才能令股價不斷上升。
維持股價上升,這不僅關乎李澤楷個人的問題,而且關乎公司的興衰、香港高科技和新經濟的成敗問題,因為隻有股價保持上升,盈動才可維持科技龍頭地位,才能贏取與外國科技公司的合作機會,才可選擇最好的公司入股,才可一再配股,取得源源不斷的資金收購有潛質的公司,最終超過日本軟庫,成為亞洲第一互聯網公司。
他們的做法,主要有四條:
(1)每月都要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組織高科技活動,讓李澤楷、袁天凡及艾維朗等盈動高層有機會向記者發布消息。
由於盈動有兩個“亮點”,高科技業務前景燦爛和李澤楷的魅力,對公眾和媒體有吸引力,例如:
1999年8月初,袁天凡向記者發布的內容,全是有關“高科技”方麵的好消息。袁天凡說,未來6個月將可落實10項A股交易,但PCC的服務至少要待明年春季才有實質性進展。他強調盈動未來的發展前景,隻有日本的“軟庫”可以媲美,‘特別是PCC,透過人造衛星平台傳送互聯網上寬頻視像訊息,目前盈科已與30至40家有線電視網絡簽署意向書,將衛星下行的寬頻信號傳送至有線電視用戶,他預期至2001年將有1億1千萬用戶(包括中國)。
到12月中旬,李澤楷接受無線電視明珠台《財經透視》訪問時說,該公司迄今投資的18問與互聯網有關的創業公司中,其中8間最終都會上市,這批股份的價值已由原來的5千6百萬美元,升值至8億5千萬美元,換言之,這批投資在短期內已升值了14倍。
這些“向前看”的新聞發布,都是傳達盈動的爛燦前景,增強股民對盈動和李澤楷的信心。
(2)每二、三周,盈動就有一項新的交易公布。上一個公布和下一個公布之間,又有各式傳聞和傳媒揣測,
僅以1999年11月、12月的統計為例:
11月三宗——
11月3日,與新地、太陽電腦及香港電訊等合組“亞洲資評公司”。
11月9日,認購8%城市電訊股份。
11月19日,與Dell入股即將上市的新浪網
12月五宗——
12月3日,聯同多間互聯網及軟件公司入股網絡技術顧問E-quinif
12月15日,旗下PCC與TransWorldInternational組策略聯盟,發展互動數碼視像及網上服務NOW。
12月17日,盈動與Neteel合組Totalecorn。
12月22日,入股澳洲上市互聯網公司Spike NetlTitks。
12月28日,夥拍日本光通信入股金力國際。
盈動的消息人士坦言這是策略,他說:“隻有這樣,才能夠維持股價及交投動力,股價才可以一直上升。”
有時,一項交易早已簽署,亦不會即時公布,而是稍為拖延,務求配合市場氣氛,以達到最佳效果。
(3)有時李澤楷的私生活及嗜好,亦能維係公眾的注意力。
(4)預期管理,這是盈動神話背後的重要招數,盈動對市場的預期管理,最經典的是1999年8月的一役:當時,大量盈動新股解凍在即,股價壓力極大,李澤楷趕在解凍前一星期與英特爾達成協議,合資發展寬頻互聯網服務。這個消息的公布,為市場送上了一個比數碼還要偉大的美夢,盈動股價成功頂住了因新股解凍而來的壓力。
開始時,不少基金經理對盈動抱有懷疑態度,但是,當一個又一個的交易完成,盈科作為亞洲科技旗艦的地位,已令他們無法再不接納了。回過頭來看,我們可以理解為何李澤楷那麼重視與黃鴻年過招,出盡法寶,維持盈科的上升勢頭。
亞洲資訊產業老大
下麵是1999年12月23日香港十隻最大成交金額股份表:
股份成交金額(港元)
盈動5,062,582,000
四通電子645,422,000
長城科技557,096,000
新世界數碼551,558,000
中國網絡531773,000
興港478,498,000
TCL國際381,367,000
東魅351,679,000
方正316,522,000
彙豐278,516,000
由表中可見,在十隻成交金額最高的港股中,除了排在第十名的彙豐外,其他均為科技股,合共交易量接近80億7千7百萬元,占全日成交額的五成以上。
在美國,也有類似情況,著名高科技企業雅虎股票在1999年4月5、6兩日大幅上漲了30%,市值增加了100億美元,達到433億美元,一舉超越波音這樣的大型公司。
另一個例子,著名網絡公司“在線”甫發表業務報告和前景預測,一日之內,就激升了13%。
美國全國情況亦是如此,1998年美國全國互聯網相關產業總產值為3千零10億美元,1999年激增至5千零70億美元,年增幅高達67%。
在美國,股市在向人們傳遞一個信息:凡是股票價格上升的,多是“服務”範疇的產業信息:凡是股價下跌的,多是”製造”範疇的信息產業。
香港《明報》社論指出,如此激烈的市場應和財富效應,反映全新概念的科技類股份發展和壯大有獨特方式:
首先,資本積累和業務開拓速度異常快;高科技企業不再依靠盈利貢獻來積累拓展業務的資產,甚至向銀行借貸也趕不上在股市中融資快捷。
其次,高科技作為今後行業的基礎工程,盈利深不可測。
最後,是全球財富已集中於高科技大亨手中,令這大亨對市場控製和左右的力量增大。
文章特別提出,在高科技分布幾近空白的香港,盈動已漸顯威勢,加上盈動與近期拓展的長和係的親緣聯係,市場另眼想看是有道理的。
李澤楷指出,資訊企業是新興經濟,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有著光明的未來。他呼籲投資者要有耐心。
縱觀盈動的種種業績,李澤楷亦然是當之無愧的資訊產業的亞洲老大。
隨後的2000年的1月初,盈動順利跟亞洲第二大的日本光通信聯姻,攜手收購金力國際,隨後改名為光通信亞洲,專門投資亞太區互聯網業務。光通信及盈動都是亞洲主要的互聯網企業,當被問及它們互相間是否存在競爭時,李澤楷回應說,“互聯網是無邊際的世界,發展空間及市場都很大,對於對手,盈動會采用結盟形式,而不是競爭形式,這對雙方都有利。”
雖然盈動隻是持股兩成的小股東,但光通信與盈動的結盟絕非隻此一招。不久,位列世界富豪榜第五位的日本光通信主席重田康光正式宣布,光通信將會在“數碼港”“落腳”,建立發展亞洲及中國市場的總部,並以盈動為合作夥伴,積極參與“數碼港”項目的發展。能夠招來亞太區互聯網其中一艘重要旗艦的合作,已為盈動超越亞洲最市值7 000多億港元的日本軟件銀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李澤楷不愧為一位出色的魔術師,將盈動幻變得出神入化。不僅CMGI、光通信,不少看好亞洲區互聯網業務前景的外資基金,都不斷向盈動招手,讓盈動加入成為它們投資組合中的一分子,這種千金難買的國際信譽促使盈動的股價繼續攀高。另一方麵,強勁的股價也令盈動輕易取得充裕的資金,盈動再利用這些資金到處融資收購互聯網公司,反過來又刺激股價上揚從而形成一個有利於盈動的投資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