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搶灘亞洲
借殼股點石成金
1999年5月4日,股市甫開,複牌的得信佳即受到瘋狂追捧,股價不斷攀升,不到五分鍾已標升至325元,較停牌前的收市價013元,激升227倍。
當天收市時,得信佳股價雖回落至163元,其升幅仍達購股價的125倍:一天的市值增加了5百多億元。李澤楷本人的財富一天之間也暴漲了3百79億6千萬元,即使是點石成金的神仙,也未必有這麼大的法力。
1999年4月,成功取得“數碼港”發展權的李澤楷,計劃在香港上市,為“數碼港”集資。
1996年,李嘉誠的電訊公司“橙”(Orange)在英國上市,其後,他將Outblaze部分股權賣給德國經營電信業的曼內斯曼公司,並與該公司進行了換股,得到1 100多億港元的現金。最後的結果是:李嘉誠仍然擁有Outblaze的控股權,並成為曼內斯曼公司第一大個人股東。在這筆交易中,李嘉誠以零成本獲得了1 100多億港元的回報,一時傳為佳話。
然而,李嘉誠千億賣“橙”的故事很快就被李澤楷創下的300億身家暴增近千億的神話所取代。
一個公司通過購買或合並其他公司,達到迅速成長的目的,是短時間內走向規模化的很好的選擇。
興建“數碼港”是一項龐大的投資,為了在短時間裏讓盈動走向規模化,籌集大量的資金,自從盈科與香港政府簽訂興建“數碼港”的意向書後,李澤楷便著手集資的事宜。他首先將集團的大部分業務從新加坡調回香港,伺機在香港上市為自己設立集資的窗口。
盈動在港上市勢在必行,李澤楷要仔細研究的隻不過是應該以何種方式進行這項巨額融資,收購顯然是一種較理想的選擇。這段時間盈動的一舉一動一直備受關注。
由於“數碼港”項目已成囊中之物,盈科準備在未來6年之內,斥資75億港元作開發之用,業界人士估計,開發“數碼港”所需之巨額資金,要透過股市集資,而新加坡股市流動性終歸不及香港,相信這是盈科選擇在港上市的原因之一。
李澤楷本人也承認,香港市場畢竟較新加坡大。不過他要等待機會。
數天之後,市場傳出,盈科集團計劃透過收購香港的上市公司借殼上市,為“數碼港”開辟投資渠道。
借殼上市,是股市的策略之一:按聯交所條例規定,一家公司上市,原則上需要5年以上的經營業績。而循正式手續在交易所上市,既費時費事,又花費人力物力,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便采取“買腹生仔”的辦法,通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達到盡快上市的目的。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稱為“殼”,資產和營業額都極少,買家無須動用大額資金,有別於一般意義的股壇收購戰。
當年,李嘉誠就曾幫助從內地到港創業的香港中信董事長榮智健,通過收購“泰富”上市,改名“中信泰富”,數年之間,資產一度激增至4747億元,非但執紅籌股之牛耳,且一度躋身於香港十大財富榜的第八位。
這一回,李澤楷的盈科,要在短時間內在港上市,最佳捷徑當然是抄乃父老橋——借殼上市。
3月初,市場傳出幾個“殼”對象,包括星港地產、佳訊控股及城市電訊。市場議論紛紛,撲朔迷離。
4月22日,星光電訊旗下的得信佳(1186)宣布停牌,並表示將會有一個重要的投資者入股,與此同時,盈科旗下的新加坡上市公司盈科拓展也宣布停牌。至此,香港股壇擾攘多日的盈科“真命天子”呼之欲出。
果然,4月30日,上市公司得信佳宣布:盈科集團將旗下北京盈科中心及香港灣仔電腦中心兩項物業(約值25億港元)換取得信佳約219億新股(每股價062元)和一批可換股債券:盈科並將“數碼港”投展權一並無償注入得信佳:收購完成後,盈科將持有得信佳百分之七十五的股權,成為得信佳的大股東。
也就是說盈動成功地收購了得信佳,毫無意外地把其收歸麾下。
那麼,李澤楷究竟使了何種招數居然能把這場“收購戰”打得如此漂亮?
據分析家解釋,李澤楷使用的方法是將盈動旗下的多項中港物業(包括北京盈動中心),作價246億港元注入得信佳,以換取得信佳擴大股本後的七成半新股,另加大批可換股債券。經過這項大規模配股,再加上配售一批新股予機構投資者,李澤楷一共持有得信佳將近93%的股份,成為最大股東。而其原來的股東,包括得信佳原來的控股公司星光電訊及小股東,持股量縮小至72%。在取得得信佳的控製權後,李澤楷便將“數碼港”發展權益無條件注入得信佳,並將得信佳更名為盈動數碼動力,主營高科技業務,成功實現借殼上市。
在市場吹出李澤楷借得信佳之殼上市的風聲時,得信佳的股價已由4分至6分,大幅反彈到136角。5月4日,得信佳(即改名前的盈動)複牌,開市前每股作價132角,市值僅是未來總發行股數的68%。但有了“數碼港”概念的刺激,以及李澤楷本人的名牌效應,股民積極追捧,得信佳的股價不斷攀升,甚至一度出現無人沽貨的罕見情況。
開市不到7分鍾,得信佳股價已經升至322港元,較停牌前漲了3港元多,升幅達22萬倍。原來市值隻有十多億港元的得信佳,能夠在短短數分鍾之內一飛衝天,暴漲至超過100億港元,足以與經營多年的藍籌股相比,可見李澤楷這個神奇小子玩弄財技的功夫是何等了得。幾分鍾內,得信佳的市值就相當於李嘉誠長江實業市值的三分之二,躋身香港第十一大股票之列,李澤楷所創造的奇跡一時成為城中的熱門話題。香港證券分析家更是開玩笑地說:“李嘉誠辛苦一輩子,比不過兒子搞一天!”
其後得信佳急挫至13港元,接著又炒上2港元,然後又回落,最後以每股183港元報收。一天內風雲變幻,大起大落,恍如坐過山車,異常刺激,小股民們的心都被拋到了半空。統計全日情況,得信佳的成交量達11億多股,升幅達125倍,創下港股單回升幅最大紀錄,市值由40多億港元變成600億港元,一天增值5%多億港元,大有晉升科技股“龍頭”之勢。1999年5月4日,李澤楷締造了第一個世紀末的神話(在這一年裏神話將不斷湧現):買了一間市值3億多港元的空殼上市公司,一日之內使其搖身變為一間市值600億港元,且人人追捧的高科技概念股。李澤楷口袋裏的鈔票,亦由此暴漲至3796億港元,晉身百億富豪之列。在得信佳的淩厲聲勢下,盈動集團成為擁有一個660億港元市值的上市王國。術師,隨時會做出你無法預料的事情。
李澤楷再次上演了奇跡,他所創造的諸多奇跡,得益於他獨特的商業智慧。無論是在衛視爭奪戰還是現在的並購得信佳,凡是與李澤楷交往過,在他身邊工作過,或者在生意場上跟他打過交道的人,都一致認為:李澤楷仿佛有著先知先覺的判斷力,具有超人的魄力和幹勁,有極強的進取心,而更重要的是有著普通人所不具備的冒險精神。無論什麼事情,他總能看得比別人長遠,想得比別人周到,做得比別人高明。在這個充滿“虎狼相爭”、你死我活的現代商戰中,李澤楷給人的印象是從容不迫,遊刃有餘,隨時可以給人帶來驚喜和震撼的。
一句話,是“小超人”的頭腦成就了“小超人”的事業。
收購背後的故事
說起得信佳還是有一定的來頭的,要不然也引不起李澤楷的興趣。
得信佳在1994年上市,每股售價12港元,發行總股數2309億港元,主要的業務是從事銷售辦公室通信器材。個人通信產品及基建通信係統,以及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援。其老板是前些年在國內以“炒企業”而名聲大噪的黃鴻年。
黃鴻年在20世紀90年代初淡出新加坡商場,轉至香港大展拳腳,入主香港中策集團。1997年6月間,他通過中策集團全麵行使購股權而持有香港上市公司星光電訊(Star Telecorn)國際控股的37%股權,而他原有的得信佳317%的股權,也因星光電訊的增購而提高到55%。
由於這兩家公司在中文互聯網、手機和傳呼機方麵在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市場占有率都不錯,因此,黃鴻年十分看好這兩家剛加盟中策集團的公司的盈利前景,他充滿信心地說:“盈利前景不是好,應該說是很好。”
隨著市場的開放和膨脹,電信業被視為明日的增長之星,是個盈利前景大好的行業。善於不斷發掘商機的黃鴻年,在這方麵顯然有其長期的全盤策略,收購經營這類行業的公司是他全盤策略的重要棋子。
不過,1997年,在風大雨急的金融危機下,星光電信和得信佳的業務卻相繼出現虧損,股價不斷下跌。據統計,1997年度,得信佳共虧損了500萬港元。
在李澤楷收購前的幾個月,得信佳股價表現低迷,成交量萎縮,每股的價格在67分左右徘徊,總市值也隻有314億港元。黃鴻年的電信業發展宏圖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李澤楷在眾多的準殼股中,為何獨選得信佳?市場人士對此諸多猜測。
一種看法是:李澤楷早在和黃時期,就曾與得信佳的大股東、中策的老板黃鴻年合作過。當時,和黃持有得信佳87%的股權,稍後又持有中策的一成三股權。雖然這兩部分股權均已先後出讓,但江湖情義仍在。
另一種看法是:正當盈科在股市物色殼股對象的時候,中策執行董事鍾楚義充當魯仲連,極力向李澤楷遊說收購得信佳,由於此君知己知彼,深獲“小超人”的賞識,除接受其意見外,更遊說其過檔並委以重任,成為盈科執行董事。
還有一種說法,李澤楷的出生日期是1966年11月8日,按美國的習慣寫法是“11/8/66”,因此,李澤楷對編號為“1186”的得信佳格外鍾情。
最重要的是,得信佳是一隻沒有名氣的股,公司業績平平,1997年虧蝕500億港幣,亞洲金融風暴後,股價一挫再挫,到1999年3月初,股價在4仙至6仙之間徘徊,處於“半死不活狀態”。由於經營不良,資產極少,業績極差,市值不足1億元,是最理想的“殼股”。所以,被李澤楷和他的軍師袁天凡看中。
盈科收購得信佳之後,改名盈科數碼動力,成為盈科的旗艦,由李澤楷出任主席,袁天凡、杜彼得任副主席,艾維朗任董事總經理。
盈科這次借殼上市,創下了香港股壇三個“第一”。
(1)開創了“反向收購”的新潮流。香港公司借殼上市,一般的做法是,購入“殼”公司大股東手上的股份,但“小超人”李澤楷的盈科公司卻以“反向收購”的方式,以物業向“殼”公司入股,不費分文,入主新公司。
按這種方式,收購人會向“殼”公司注入資產,“殼”公司則需發行大量新股支付收購所需,售股份隻相對占擴大後的股本的一個很小比例,在供不應求之下,股價便會以倍數上升,收購者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取得上市地位,且賬麵獲利相當可觀。可見李澤楷的財技,比起乃父,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自從李澤楷開創“反向收購”的新模式之後,香港股壇競相效仿,成為股市的新潮流。
(2)這次收購行動,得信佳向盈科發行219億新股,向公眾人士發行57億5千5百萬新股,總共292億股,創下了香港股市單一公司發行新股的最高紀錄。
(3)被收購後的得信佳於5月4日複牌後的頭五分鍾內,股價標升227倍,創下港股有史以來升幅的最高紀錄,即使以當天收市價計,升幅仍有125倍,仍然是港股單日升幅最高紀錄。
1999年5月4日,是香港股民翹首以待的日子。由於李澤楷的名牌效應及“數碼港”計劃的魅力,盈科收購的得信佳普遍被看好,還在市場流傳,消息未曾作實之前,得信佳的股價就已由4至6仙大幅反彈至1角3仙6,及至配售完成,股民已經坐不住了。
5月4日,股市鋪開,複牌的得信佳即受到瘋狂追捧,股價不斷攀升,不到五分鍾,已飆升至2元2角5仙,較牌前的收市價1角3仙6,激升227倍,按得信佳完成配股的322億計算,市值達到1040億港元。
當天收市時,得信佳股價雖回落至1元6角3仙,其升幅仍達購股價的125倍。一天的市值增加了500多億元。李澤楷本人的財富一天之間也暴漲了3百79億6千萬元,即使是點石成金的神仙,也未必有這麼大的法力。
《香港經濟日報》社論稱得信佳的表現是“股壇神話”。社論指出:盈科借殼上市的得信佳股,昨天複牌,股價狂升125倍,成交18億元,遠超大笨象彙豐控股。由此可見,香港炒科技股的瘋狂,已不下於美國。
據媒體報道,不論是交易所現場,還是各銀行股票機前,股民如癡如醉,近於瘋狂,交易所不少的市員,全日都將大電視機畫麵定在得信佳上。
一位證券界人士說:“股民的反應真個轟動,為近來難得一見的現象。當日根本不需要推介,單是說一聲‘李澤楷’或‘數碼港’,客戶就蜂擁而至。”
台灣的股市分析員稱李澤楷入股得信佳為股壇“經典之作”,其手法,比起被譽為台灣借殼鼻祖侯西峰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該位分析員指出李澤楷所用之招數是“利益反輸送”。他盛讚李澤楷借殼的布局手法縝密,先選擇一隻市值極低的股票閉門入股,不在市場全麵收購,然後把最具發展潛力的概念輸進去,變為高科技股,再將股票等籌碼鎖死不沽,任由市場搶貨調節,這樣自然能製造勁度十足的升幅,令股價狂飆。
由於股價是由外界推動,而自己卻早已成功持有控股量,外界炒上的利益即自動反輸進來,使自己所持的股票大利。
不過,也有人大潑冷水:《證券時報》記者韓澄宇以《香港本周上演高科技概念股深化》調侃說:“老父口中的理查德(即李澤楷英文名),媒體筆下的小超人,李澤楷——香港最富傳奇色彩的青年商人,本周在香港股市演繹了一段‘世紀神話’。在不費分文借殼上市後,首日為公司錄得賬麵盈利379億港元,自己的身家也暴漲至50億港元。而這家企業至今還未有利潤產生。”
文章最後說:“這個泡沫吹的太快也太大了,反映了令人擔憂的一麵:玩弄魔法,大搞利益反輸送……李澤楷借殼布局的手法縝密,把地產變成高科技,再把股票臭罵鎖死後,以利益反輸送,製造的大利多,使得股票狂飆。”
市場的瘋狂,連李嘉誠都認為“情況極不平常”。他說:“首先,我不知道(得信佳)股價大升;其次,得信佳股份流通量少。”
被記者問及他會不會入股得信佳時,他打趣說:“你看我會不會這麼傻,這隻股升了一二十倍才入股,這樣是不對的。”
而香港談股經的人總喜歡當事後諸葛亮,“創作”出幾分“妙”論,宣稱李澤楷選擇收購得信佳另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因素。
因為得信佳在聯交所上市的編號是1186,而李澤楷的出生日期是1966年11月8日,又因為他長期在美國讀書,自然習慣美國人的曆法,把出生日期寫成11/8/66,故李澤楷可能記得自己的生日,選股時看到1186,自然產生了十一分好感,於是得信佳便成了“真命天子”。當然,李澤楷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言而作出決定,相信很難找到答案,但這些推敲,卻令股民“恍然大悟”。很多人都說:“如果早一點知道李澤楷的生日,想到他會入股得信佳,那就發財了!”可見,股民對李澤楷是何等的如癡如醉。
雖然得信佳成了小股民眼中的明星,但市場普遍以為,得信佳股價如此暴漲隻是暫時現象。因為,李澤楷所持93%的股票按規定得數月以後才能流通,要是揣著手中的得信佳不放的話,當天的流通股僅僅占總股盤的2%左右,所以,這個價格是不可靠的。而且,雖然盈動注入中港物業,總共也隻值25億港元,“數碼港”項目要到3年後才有盈利,即使如目前估計的能賺80多億港元,得信佳最多也隻值100億港元,600多億港元市值簡直令人難以想象。
但是,事實卻令許多人,包括商場老手李嘉誠都大跌眼鏡。在後來的1個月裏,盈動數碼動力不斷地漲,在1999年12月整整1個月裏,盈動的股價被持續推高,更在12月23日一天內攀升到將近20港元,成交50億港元,打破港股有史以來一隻股票單日成交額的最高紀錄,成為世紀末又一個股壇神話。(當然,期間經過一次縮股,現在每一股相當於以前的5股,另外還有多次的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