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 3)

然而,很多年後,李澤楷想起那一幕時,他記得的,除了和黃與長實的股價在當天早上分別攀升08元及06元,報207元及245元之外(1993年7月27日,和黃與長實當天的收市價分別為202元及248元,當日恒指徘徊在6,860的水平),就是在一項民意調查中,他那身兼特區籌委會預委會,中國為了確保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時能順利過渡,在香港委任一批政經名人及各界代表,籌備特區政府成立的有關事宜,未成立籌委會之前,有預備工作委員會之設)成員的父親,竟以978分獨占鼇頭,在30人的預委中脫穎而出。

他知道,他的父親從來就是屬於社會的。978分!他心想,以這樣的分數,可以拿個A+了,他為什麼還留在那裏呢?留在那裏讓人繼續打分數麼?如果有一天他的分數掉頭下滑呢?那又會怎樣呢?

1993年7月27日,在曆史上可能沒有任何大事記錄。然而,26歲的李澤楷坐在和記大廈12樓的衛視辦公室裏,凝視著麵前由20部小型電視合並而成的電視幕牆時,竟突然感到有點不舍……

不是合不得這個耗盡他3年心血的衛星電視,也不是舍不得安地·華荷,此人是20世紀60年代前衛普普藝術大師,生前曾揚言,在潮流急轉的世代,在當時得利的人與事也最多隻有15分鍾的榮耀,潮流壽命還比不上用完即棄的紙尿片或安全套。“那15分鍾的榮耀”,更不是舍不得那班曾經與他並肩作戰數年的同事,而是隱隱然地,他將要放棄一些什麼似的。

從他的視線直望,人們可以清晰地看見20個小熒幕所投射出來的不同的時空。現在香港是8點多,日本與韓國則已是9點多。可是,原來德裏隻是下午5點許,還來得及煮晚飯。在英國呢?反而是午飯過後,又是戎馬倥傯、人人披甲上陣的時間吧!

嗯,英國外交部不正在就彭定康在這裏的激情民主言論而四下解釋麼?關於什麼10月6日頒布第二份施政報告時便是中英談判英方與中方提出達成協議的最後期限,英國政府已透過外交部正式否認。而另一邊,李柱銘卻以港同盟主席的身份,對英國傳媒表示:“這等於把彭定康方案(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主要是1995年在香港推出間接普選,讓香港市民直接選出立法局議員)拋棄,令它死於非命,我們不會接受任何這樣的協議。”

李柱銘,如果他好端端當個律師,日子應該好過點吧。為何他要搞政治呢?李澤楷相信,那該是他的理想吧!他欣賞所有忠於個人理想的人。他忽然想起,去年就衛星電視向港府爭取以粵語廣播時,李柱銘是很支持他這個想法的。

可是,如今既然已把衛視賣掉,自己也應該放手了。不是嗎?他倒是想起有立法局議員表示“擔心默多克在此間的影響力日漸增大”之類。讓人繼續打分數麼?如果有一天他的分數掉頭下滑呢?那又會怎樣呢?

此刻,李澤楷真的累了,實在是累得一塌糊塗,揉了揉眼睛,看著前麵晃動的20個不同的時空,徐徐地把眼睛閉上。

20個小熒幕原本等於20個小個體,放在一起卻仿如繽紛雜遝的大千世界,其間所出現的鬥爭與對抗,總該比出現和諧圓融的機會為少吧。然而,怎麼卻總是這些紛擾,搞亂了人們的寧靜?

李澤楷籌辦衛星電視時,母親過世才3個月。那陣子的他,不單年輕,也純真,相對地不受汙染。他相信,通過同類信息的共同分享,在不同種族、不同宗教及不同信仰的人們之間的誤會,肯定可以緩和及減少。

很多年後,當李澤楷賣掉了衛視,投進以互聯網為主的高科技世界之後,有一回與一個老朋友通信,在說到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之際,留下了這樣的一幅速寫圖解。

案上電話響起,李澤楷驚醒過來,便伸手接聽。這一刹那的他,竟渾然忘卻身之所在。他真的相信,那是母親的來電。他相信她會告訴他,見到他今天的成績,她感到非常安慰……

此刻,李澤楷為取得的首次勝利打心眼兒裏高興,他在心裏默默地念道:“媽媽,我成功了,我向世人證明了自己,我是李澤楷!”

成功背後的是是非非

李澤楷把沒有可觀利潤的衛視賣得個好價錢,的確贏得了各界的讚賞,1993年的《財富》雜誌將李澤楷譽為亞洲一顆年輕的新星。從賬麵上計算,他用了兩年的時間經營衛視,隻此一役,已賺了3217億港元,即使是一間業績良好的上市公司,也未必有此可觀利潤,可見李澤楷的財技高超,“絕對是吃大茶飯之材料。”

由於衛視的大股東是和黃及李嘉誠,所以,李澤楷所賺的錢自然要上繳,但他亦因此獲分利達4億美元,成為他另起爐灶的第一桶金。

衛視一役,為和黃與李氏家族賺得巨額盈利,李澤楷聲名鵲起,但成功的背後往往也是是非多多。

是非一:據說,李澤楷因為出售衛視,為父親帶來一些麻煩。事情緣於北京中央政府對李家把衛視賣給外國人甚感不滿,因為衛視的廣播覆蓋中國各省市。曾有報道指出,中國政府擔心這間改由外國人經營的電視台,可能會被人從政治上利用,對中國人民散播不正確的訊息。這方麵的問題,不論在任何一個國家裏,都會有此顧慮。

不過,好在這場小風波最後在李嘉誠出麵與中央政府解釋後,獲得了平息。

是非二:李澤楷的鋒芒畢露令任和黃大班長達9年的馬世民日顯黯淡。

話說馬世民此人並非泛泛之輩,他可是李嘉誠商業帝國的“重臣”。這裏要稍費些筆墨介紹一下和黃大班的來頭。

馬世民是英國人。1966年,他來到英殖民地香港,進入最負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一幹就是14年,深得怡和的囂重。20世紀70年代末的一天,馬世民代表怡和貿易來長實推銷冷氣機,希望長實在未來的大廈建築中,采用怡和經銷的冷氣係統。

他竭力要見李嘉誠。雖然李嘉誠並不過問這一類“小事”,但是同意會見這位倔強的“鬼佬”經理。這次會麵,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馬世民自我評價說:“目前來說,我的能力和經驗還有待於邊幹邊學。但香港是這樣,隻要你拿出真正本事來做生意,你就會學得很快,我屬龍,用你們中國人的話說,是龍的兒子。”

李嘉誠也屬龍,不過比馬世民整整大12歲。李嘉誠與馬世民就好些話題交換了意見,對這位“龍老弟”頗有好感。

1980年,40歲的馬世民決定告別打工生涯自立門戶創立了工程顧問公司,承接新加坡地鐵工程。李嘉誠入主和黃,韋理卸職後,李嘉誠提升李察信為行政總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

1983年,李嘉誠與和黃行政總裁李察信,在“立足香港”問題上分歧加深。李察信去意已定,李嘉誠積極物色接任人選,竭力拉馬世民加盟。

1984年,李嘉誠透過和黃收購了馬世民的工程顧問公司,委任他為和黃第二把手——董事行政總裁。

馬世民一上任,便為和黃賺大錢,並輔佐李嘉誠成功地收購港燈集團。是為當時華資進軍英資四大戰役(李嘉誠收購和黃、港燈,包玉剛收購九龍倉、會德豐)中的一役。除和黃外,馬世民還先後出任港燈,嘉宏等公司董事主席。馬世民是長實係除李嘉誠外,最有權有勢、炙手可熱的人物。

言歸正傳,1993年9月,馬世民毅然決定離開和黃,外界紛紛揣測,認為李澤楷逼走了“馬大班”。

不過,馬世民在後來也頗有風度地說:“我和RiChard的關係,較外界想象中親密得多。我離開和黃,Richard要求我全職擔任和黃顧問,並提議李嘉誠委任我做長實非執行董事。”但在當時,不少分析家都認為,馬世民離職前,確如傳聞所言是被李氏父子逐漸架空,馬世民主動提出辭職,已是迫不得已。

馬世民走後,李嘉誠便打算安排由李澤楷接任和黃的業務。

1993年8月底,身任和黃集團執行董事的李澤楷,被提升為和黃副主席。李澤楷被父親安排全麵接管的趨勢已十分明朗,大哥李澤钜坐鎮長和係大本營長實集團,他則接任全係主力艦和黃集團的總舵手。

是年,李澤楷隻有27歲。

路在自己腳下

衛視的出售,令李澤楷名聲大噪,“小超人”威名席卷香江。1993年7月27日的香港《經濟日報》評論道:“李澤楷今番終於做出一場好戲,為和黃集團及其父,帶來30多億港元的利益……李嘉誠望子成龍,今次可如願以償了。”

最終,李澤楷把自己嘔心瀝血哺育到3歲的孩子——衛視賣掉了,其中的原因,社會上有許多不同的版本。

有一種說法,是衛視的困難時期已經過去,李澤楷見好就收,趁高拋售。

另一種說法,是衛視經營雖有改善,但仍然入不敷出,被迫出售。

還有一種說法,是李嘉誠調整經營策略,擬把資源集中到他的強項地產,並增加對國內的投資。

但根據李澤楷較為親近的同事和朋友說,李澤楷出售衛視,主要是想讓自己的名字和父親分開。

《China Online》雜誌社記者曾求證於李澤楷,李澤楷頗為謹慎地回答道:“當時我覺得我要做點事,我想令我自己餘下的歲月易過一點。”

雖然他的話說得很含蓄,但意思還是很明白的,它間接證明了他的同事和朋友的說法是接近事實的。

據李澤楷的公關人員胡雪姬小姐說,李澤楷賣掉衛視,李嘉誠並不知道,當兒子把消息告訴老父時,這位超人說:4億元,是虧了些!李澤楷說:“您說什麼呀?我說的是4億美金!”

李嘉誠父子這段對話,起碼說明兩點:其一,在李澤楷告訴父親之前,李嘉誠並不知道李澤楷賣衛視:其二,精明的李嘉誠,連想也沒有想到,4億元會是美金,就是說價錢高得離譜。

多年後,胡小姐說起這個笑話,仍笑得眼淚都流了出來。

香港傳媒有一個說法,李澤楷自小至大,一直想擺脫兩大心魔:一是靠老父才發達;二是一世給兄長騎住。

回顧李澤楷前一段生活曆程,傳媒的說法似乎是接近事實的。

當李澤楷還是13歲的孩子的時候,就獨自一人前往加州求學,作為數百億富豪的兒子,卻要利用假日時間去賣漢堡包,去高爾夫球場做球童,賺取學費,是他要擺脫父蔭,追求獨立生活的開始。

當李澤楷在斯坦福大學畢業之後,寧願去加拿大加入打工族,也不願回港打理父親公司的生意,恐怕亦是這種心態的表現。

當他雄心勃勃,要推動籌建衛星電視時,卻遭到各方麵的懷疑,連父親都有保留:李澤楷隻好提出向父親借6千2百萬美元作為創辦衛視的啟動資金。

兒子的固執和熱情,徹底打動了父親。

由於衛視啟播時間尚短,資金回籠不理想,但公司和家族的壓力接踵而來。李澤楷說:“很資深的人,年長的行政人員,有經驗的經理,都會在晚上或一些社交場合找我。有時在我18小時工作之後,眼皮差點打不開的時候,向我詳細解釋為什麼衛視永不會成功,他們說這會令我虧本,又打擊我的事業。有許多個夜晚,我徹夜不能入眠。”

這樣,李澤楷隻好忍痛將衛視賣掉了。

衛視賣得個好價錢,人們都說是李澤楷的財技了得。但李澤楷卻認為,是證明衛視物有所值。他選擇賣給傳媒大亨,而且賣得好價錢,其目的也是為了證明他辦衛視是對的。

通過經營衛視,李澤楷對選擇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幾乎是鐵了心的。路雖崎嶇,但他要自己堅定地走下去。

在李澤楷看來,人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對任何人、事、物都不可以存有依賴之心,必須學會獨立自主和頑強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順境逆境以至於好事壞事,都必須用平常心去看待,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就是遭遇再大的磨難也要勇敢地去麵對,並利用一切境緣磨煉和化解自己的心性,勇於改造自己的命運,徹底地把心念改過來,從此不再聽從命運的安排——命在自己手中!路在自己腳下!任何人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也無法決定自己的一切,實質上自己的命運都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