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九倉的”善意警告”,李澤楷充耳不聞,欲置敵手於“死地”。其勢之銳,足以令並非等閑之輩的吳光正膽戰心驚。九倉董事吳天海感歎道:“政府若批準衛星電視收費,九倉肯定放棄(有線電視計劃)無疑。政府若批準衛星電視播放粵語節目,觀眾的節目選擇將大增,對有線電視影響巨大。除非政府在其他方麵給予補償,如減少專利權稅等,否則九倉打退堂鼓的機會也大於一切。”
九倉采取哀兵之術,以爭取公眾輿論和港府有關官員的同情。李澤楷絲毫不動惻隱之心,仍窮追不舍。根據港府的態度,有可能放寬粵語節目的限製,但隻維持一家收費電視。
九倉計劃競投的有線電視及第二網絡預算投資額達55億港元,而和黃的衛星電視計劃,投資也達30億港元以上。兩大財團數十億投資的競爭,為了自保及克敵,哪能不竭盡全力!李澤楷力撼吳光正,已初步達到預期目的。一位評論家說:“李澤楷采取的是得寸進尺的戰術,欲借五百,則開口一千。”
這場衛視爭奪戰以李澤楷的全勝而告終,一夜之間,李澤楷聲名鵲起。
1991年3月23日,衛星廣播有限公司(Star TV)正式成立,由和黃集團與李嘉誠家族各占一半權益,李嘉誠任主席,李澤楷為執行副主席。李嘉誠雖然看重兒子,但為了不打無把握之仗,他特意找來曾任香港電視總經理多年的陳慶祥任衛視的行政總裁,輔助李澤楷。
李澤楷於創辦衛視表現得十分雀躍,親自招聘人手,連安裝衛星天線的細節和搞宣傳,他都要親力親為。每天早上6點,他陪父親遊泳後便趕返公司,8點整與員工開例會,往往工作至晚上12點鍾才下班,每日工作16個小時。
1991年5月,衛星電視正式啟播,租用了亞洲衛星一號作為轉發站,覆蓋麵除了亞洲、中國大陸及中國台灣外,更遠至中東等地區。不過,當年香港政府一直限製衛視的發展,不許它以粵語廣播,也不能經營收費頻道。因此,李澤楷曾與港府多番周旋。
啟播初期,反應算是不俗,不少屋苑住戶都采用了衛視的服務,而很多大型機構如萬國寶通、大通、百富勤、國泰航空等,亦成為衛視的廣告大客戶。兩年後,衛視已覆蓋逾50個國家,家庭用戶以幾何級數增長。雖有此成績,但衛視日常運作支出巨大,入不敷出,與賺取盈利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
不過,李澤楷對工作的投入程度,沒有因此而受到任何影響,他還是廢寢忘食,一大清早起床,8點鍾還未到,便打電話通知下屬準備開會,9點整他已到了辦公室,一直工作至深夜才下班。回到山頂獨居的寓所後,他還不休息,獨個兒麵對五部電視機,收看衛星電視五個台的節目,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工作能力證明,李澤楷的表現,全不像新入行的小夥子,甚至於重要的決策上,更不遜色於經驗豐富的前輩。
論收視率,衛視在香港地區隻能望其無線和亞視兩位大哥的項背。衛視的優勢在於收視麵,它可24小時不停地向4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送節目。節目質量及收視麵,成為其廣告經營的基礎。
很多大型機構如萬國寶通、大通、法國國家巴黎百富勤證券有限公司(簡稱BNP百富勤)、國泰航空等,亦成為衛視創立時期的廣告大客戶。其中不少大公司更與衛視簽訂長期合約,成為其穩定的廣告客戶。
從1991年底全麵開播,到1993年中為止,不到幾年的時間內,衛視的廣告收入是36億美元,而維持5個頻道的年費用為08億美元(未計前期投資等費用),經營態勢良好。
由於李嘉誠有著廣泛的國際商業關係,有人認為李澤楷實際上是依靠父蔭庇來招攬廣告的。對此,李澤楷不以為然,他說父親隻拉回了4000萬美元的廣告,像可口可樂、麥當勞、雀巢索尼、富士等超大型集團,它們不會把香港的一名富豪放在眼裏。
李澤楷並不滿足現有的業績。他仍為敦促港府放寬限製而努力。李澤楷使出軟硬兼施的“兩麵”手法,第一手,就是爭取與高層人士搞好關係。199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接見李嘉誠,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還有李嘉誠的兩位公子李澤楷和李澤钜。同年,新任港督彭定康出席香港葵湧的四號貨櫃碼頭公司第2000萬個貨櫃慶賀儀式,受到長實集團的隆重歡迎,李澤楷更是把握良機施展外交手腕,在適當時機向彭定康進言。另一手,他又大打民意牌,在報刊上刊登漫畫廣告,諷刺港府的無理限製,同時將“盼望開播粵語節目”的大眾呼聲,以民意測驗結果的方式呈交給港府。
皇天不負有心人。1992年7月2日,港府頒布新的電視廣播條例,宣布衛視自1993年10月底起,可開播粵語節目;衛視不可獨立經營收費電視,但可透過收費電視(即指九龍倉的有線電視)的頻道,經營收費的衛視節目。
港府的新條例,為解決衛視、有線曠日持久的紛爭奠定了基礎。
1993年2月9日,由於李嘉誠委派前來輔政的行政總裁陳慶祥離職,李澤楷正式聘請新西蘭電視前總監孟德德加入衛視任總裁。於是,李澤楷進一步推廣‘路通天地線’計劃,推動衛視與九龍倉的有線電視結盟。李澤楷、吳光正這兩個“不共戴天”的“仇敵”終於坐到了談判桌前。1993年6月7日,兩大財團達成協議:衛視與有線的重疊業務結盟,實行“天地共存”!前嫌冰釋,握手言和,傳播業大展拳腳的美好前景展現在李澤楷麵前,人們都認為,李澤楷成為香港最年輕的傳播大王已不是夢想。
誰會想到,這時李澤楷的目標已經設定得更遠、更高!對於李澤楷而言,衛視隻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商場高手”手中的“妙棋”。此時,李澤楷已在心中構思好了這步“妙棋”的走法,他誌在必得。
出售衛視,證明自己
眾所周知,令李澤楷這個名字震驚世界的,不是其父李嘉誠,更不是眾多曾被冠以其緋聞女友的美麗名字,也絕對不是落入他手中才幾年的香港電訊。
真正令李澤楷這三個字名動天下的,乃是由他一手籌辦、營運,以至於賣掉的全球首個跨地域播放的衛星電視。對他而言,那不單是一個挑戰,更是一個機會——一個讓他證明自己的機會。
話說雖然衛星電視覆蓋麵進一步擴大,在香港亦有一定的客戶,但主要的收視仍是來自印度及中東等地區,加上啟播時間尚短,故其實際收益不大,這是可以理解的。1993年年中,李嘉誠決定對整體的經營策略作重大調整,收縮通訊和傳播業的投資,把資源放回他的地產、碼頭以及其他在中國內地的生意,並對海外巨大的投資進行減磅。
李澤楷考慮到衛視初現規模,深信具有一定的增值潛力,於是決定將其心血結晶出售,以證明自己的投資眼光。
這個心高氣傲的小夥子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才華與能力!
衛視出售,招來美國的NBC、英國的皮爾森公司、日本的三井公司和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李澤楷權衡再三,決定以默多克為主要的談判對手,實施衛視交易。
默多克這個超級的傳媒大王,其新聞集團財大勢強,控製著美國的兩大世界級電影公司——20世紀福克斯及米高梅,擁有英國著名的《泰晤士報》和發行量最大的《太陽報》。默多克早就看到電視超越報紙的魅力,自收購福克斯公司之後,又大舉進軍美國的電視市場。默多克的目標明確:與美國三大廣播公司相拚,樹立福克斯公司在美國電視網中的地位。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福克斯公司的電視節目深得美國人的歡迎,其在美國電視網中排名第四的位置,得到美國人的認同。
默多克看到報界對於蘇聯、東歐1992年春巨變的喧囂之後,熱情大為減退,於是把目光緊盯電視這個大眾喜聞樂見的傳媒體。在默多克的指揮下,福克斯公司的電視廣播進入了美國8 600萬戶家庭;默多克還買下了西班牙電視台。但他並不滿足,仍渴望開拓新的疆場。亞洲,這塊約占世界總人口三分之二的大陸,其經濟正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長,正在興起和潛在的購買力無可限量。而香港正是進攻亞洲最理想的橋頭堡,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聯結北亞和西亞的樞紐,是溝通東南亞和中亞的交接地,更是通往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地區的橋梁。默多克又一個進軍目標:進攻直至奪取香港電視!
默多克最先殺入香港,買下了《南華早報》501%的股份。此外,還入股《華僑日報》。然而,對報紙股份的收購,還激不起他太大的興趣,他要的是控製香港電視。
歐美各主要媒體早就在打香港電視的主意,如美國華納公司、英國皮爾森公司都表示要收購或參股香港電視網;而默多克盯上的是香港巨富李嘉誠麾下的和記黃埔公司經營的亞洲衛視。
默多克早就垂涎香港電視網,在他入股《南華早報》及《華僑日報》後,就打算收購邵逸夫的無線電視,但由於香港電視管理條例的限製,終究未能遂願。默多克認為天上的衛星傳播節目是不分國家和地區的,若獲得了香港衛視,就控製了亞洲乃至中東的傳媒。善於收購和兼並的默多克思忖,已擁有美國、英國的電視網,亞歐美三大洲電視網,缺的就是亞洲。收購了香港衛視,不就是全球大合圍嗎?
默多克很快開價:25億美元。但立即遭到李嘉誠和李澤楷的拒絕。衛視豈值如此低價!李氏父子知道,放出去的長線,自然會釣到大魚的,要沉得住氣。正在這節骨眼上,默多克的老對手半路殺出,也想競價購買衛視。我在壓價,他在抬價,默多克氣急敗壞,發誓不讓對手得逞,開高價也要拿下衛視。
默多克特邀李澤楷到他度假的地中海談判。默多克,老謀深算,收購戰中屢屢得手;李澤楷,青春年少,雖經商海卻出道不久。一老一少,約定在默多克的私人遊艇秘密會談,最終談妥衛視買賣。
李澤楷隻帶了一位私人顧問飛往歐洲,赴地中海會見默多克。1993年7月23日,李澤楷單刀赴會,與默多克關門單獨談了兩個多小時,李澤楷氣盛而不傲氣,表現出東方人對老年人尊重的傳統美德,但在價格方麵,卻據理寸金必爭,不做謙謙君子。談判中,李澤楷放出話來,自己商務纏身,談得成交易最好不過,談不成馬上乘坐已備好的私人飛機返回香港。默多克原以為不找李嘉誠談判,就是避開商場老手,邀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子好從容對付。殊不知,虎門之下無犬子,李澤楷可不是好哄的小孩!默多克思考再三,默想良久,心一橫,高價開出;以525億美元(約合41億港元)收購衛視636%股份。餘下的股份兩年後再收購。李澤楷心算一下,衛視全部售價95億美元,比兩年來125億美元的總投資高出7倍多!李澤楷欣然答應:衛視成交。
7月26日,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正式向外界宣布:以525億美元收購李氏家族和黃集團的衛視636%的股權。
當然,雙方的合約也給李澤楷一項限製:他在7年內不能染指電視行業。
李澤楷與默多克的衛視交易,僅此一筆買賣,足足賺了30多億港元。衛視交易成功,李澤楷名聲大振,繼其父有“超人”的美譽之後,“小超人”的美名不脛而走。
默多克買了一個昂貴的衛視,自詡為是新聞集團全球戰略的需要,堅信衛視潛在的價值和未來的前途。
商戰最終的勝負,衡量的標準大概應看是否能盈利。再美麗的東西,如果拿到手來隻是虧錢,恐怕隻有傻瓜才會要。李澤楷與默多克誰贏誰輸,不是明明白白的嗎?
李澤楷不但勝了這一仗,而且勝得非常漂亮,據說,年紀輕輕的他表現得相當有禮及鎮定,與老薑默多克交鋒,處處占盡先機,談到關鍵處,他更大方得體地表示自己的工作實在太忙,並已準備了私人飛機等候,隨時可以飛返,所以談得好固然成功,如果議價不理想便立刻離開,不會多停留一刻,這迫使默多克不得不立即作出決定。
世事如棋,果不其然。李澤楷輕鬆地走了一步“妙棋”,可謂是“英雄出少年”。
1993年7月27日,有關李澤楷以41億港元出售衛視636%股權一事,中文傳媒多有好評。西方傳媒則偏向於把默多克放在主導位置,多以“新聞集團購入衛視控股權”為題。就連香港唯一一份堪稱可與國際接軌的《南華早報》,在處理該則新聞時,也是采取同樣的單一角度。或許唯一稍能顯示給予李澤楷認同的,便是報刊編輯容許他與默多克平排共放的一張“大頭照”——而那是一張他顯得極其不屑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