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第二章

初戰香江

加入和黃高層,初顯大將風範

李澤楷於1987年大學畢業,取得電腦工程學位,但他並沒有選擇進入相關的行業工作,而是隨即加入父親有部分投資的加拿大投資顧問公司Gordon capital(哥頓資金公司),成為該公司最年輕的執行董事(注:早於1983年,李嘉誠已安排兩個兒子入籍加拿大)。李澤楷對於自己的決定,曾解釋說:“我沒有幹那一行(電腦工程),因為那一行有學問的人太多了,很難賺到錢。”

哥頓資金公司原是加拿大十大機構投資經紀公司之一,也是加拿大與美國機構投資者交易的主要證券交易商,由富商占美·康納查創辦。全盛時期,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該公司投資富有創意,所以它的業務發展,在當時來說,可算是領先同業。在過去10多年中,哥頓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的成交額,有7年高居榜首。

當年,惠顧哥頓資本的客戶,都是一些機構性投資者,例如:退休基金、互惠基金和大公司等。而該公司在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卡爾加裏、紐約、巴黎和倫敦均設有辦事處,資本額達1億5千萬加元(折合1億1千5百50萬美元)。

它所進行的證券買賣,每單成交額最低是10萬股,並在安排企業上市時,可以包攬所有股票發售,使客戶的信心倍增。在全盛時期,哥頓在市場上縱橫無阻,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淨收益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長,而稅後邊際利潤的增幅,亦常常超過30%。

加入哥頓,雖然是李澤楷經商的起步,但他對營運的技巧絕不生疏,他的經營並非單一性的開展,而希望快速地展開多元化的投資,以購入股權的方式把自己的資產增值,而“盈科”的胚胎,亦在這時形成。

1989年,就是李澤楷加入哥頓後兩年,他正式通過旗下的附屬企業——加拿大盈科有限公司,增持哥頓公司的股權至百分之十五,成為該公司的合夥人。

正當李澤楷要在加拿大大展拳腳之際,1990年元旦,香港傳來一個極壞的消息,他最敬愛的母親莊月明突然逝世,這件事對當時隻有23歲的李澤楷,無疑是一個極其沉痛的打擊。他驚聞噩耗,立即放下所有的事務,從加拿大飛奔返港。

喪禮過後,他好不容易才收拾起悲傷的心情,考慮是返回加拿大,還是留在香港陪伴父親。最後,他終於選擇了香港,並加入父親的和黃集團,出任和黃的資金管理委員會董事,當時,這個委員會是由和黃大班馬世民管轄。至於加拿大的業務,則由他隔岸遙控。從此,李澤楷便身係數職,所受的考驗比起獨自在加國時更大。

這是從何說起呢?按理說,李澤楷作為太子爺,他入主和黃集團後,應該是可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為什麼所經受的考驗更大了呢?這就要從那個“一人之下”中的一人——父親李嘉誠說起。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嘉誠領導的商業帝國如日中天,據1998年5月美國的《財富》雜誌稱,李嘉誠擁有25億美元資產,居世界富豪第26位,列世界華人富豪榜首,被譽為‘香港超人’。而他所領導的長和係長江實業集團及和記黃埔集團則占據了香港大部分的地產業務。除長實與和黃外,李氏家族亦通過上述兩間公司控製香港電燈公司,向港島區和部分離島居民供應電力,與負責九龍和新界區的中電分庭抗禮。

以1992年11月26日股市收盤價計算,長和係三間上市公司——長實、和黃、港燈的市值總和為1324億港元,約占全港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1%。以盈利計算,全係主力旗艦長江實業1992年財政年度的稅後純利為60億港元,在全港十大盈利最佳的上市公司中名列第二。第一為盈利80億港元的彙豐控股。

作為世界華人首富的李嘉誠,以其超人蓋世的偉績而蜚聲海內外。但超人也是人,隨著超人步入花甲之年,其龐大的產業由誰來繼承變得日益令人關注。

李嘉誠曾多次公開聲稱,他素來不主張古老的家族性統治,更看重西方公眾公司的一套,公司的首腦應該由董事股東選舉產生,而非父傳子承,這樣方可保持活力。“如果我的兒子不行,我不會考慮讓他們接班,我不在乎是家族內還是家族外的人秉掌大權。”

話雖如此,李嘉誠在培養兩位兒子上仍然是煞費苦心,遠謀深慮。李超人是血肉之軀,在接班人問題上,他表現出來的“親情難舍”也是人之常情。輿論也認為,龐大的李氏帝國,是李嘉誠白手創建的,他安排兒子接班,無可厚非。

大兒子李澤钜在斯坦福大學獲得結構工程碩士學位後,被父親安排進入長江實業集團。李澤钜也不負父望,在投資萬博豪園、分拆長江實業等一係列戰役中均表現出超人氣魄。至1999年1月,李嘉誠非常放心地把長實集團董事總經理一職交捧給李澤钜。

按照李嘉誠的想法,大兒子領導長實,小兒子執掌和黃,剛剛好。於是,李澤楷答應回港發展後,李嘉誠立即安排他進入和記黃埔集團。

李嘉誠並不以為小兒子的實習期已經結束,隻安排李澤楷做和黃的一個小職員,跟隨和黃大班、行政總裁馬世民及和黃董事霍建寧學藝。馬世民則安排李澤楷到旗下的和記通訊公司工作,這與李澤楷喜愛的計算機工程基本對口。

最初的日子,李澤楷向父親抱怨說薪水太低,還不如加拿大的十分之一,是集團內薪水最低的,甚至都不如清潔工。父親則說:“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團最低的!”李嘉誠從集團支取的薪金是5000港元。

經過父親一段短時間的親自觀察,李澤楷隨即升為和黃的資金管理委員會董事,當時,這個委員會是由和黃大班馬世民管轄的。李澤楷加入不久,便策動了一宗30億美元的美國垃圾債券收購大買賣,引起商界的極大關注。

當時,長實、和黃及李嘉誠本人宣布,將向美國哥倫比亞儲蓄及信貸公司收購一批總值3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垃圾債券,各占一半股權。垃圾債券息率雖高但風險亦極高,因此,李澤楷在策劃這宗交易時異常小心。

他獲得賣方同意,隻須付一成訂金,如果債券價格跌逾一成,賣方就要以原價購回。換言之,買方是封了虧本的門,長實、和黃及李氏家族最多虧15億美元本金(約合12億港元),賺則可以賺到盡。

可惜,最後當地機構覺得條件不合,認為這樣的條件對和黃過分優惠,不予批準,計劃告吹。但此事已令年僅24歲的李澤楷技驚四座。

首仗未能成功,年少氣盛、追求完美的李澤楷有點小小的失望。

李澤楷的情緒變化自然逃不過父親李嘉誠的眼睛,有一天,李嘉誠把李澤楷叫到了辦公室,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營銷報告會,舞台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一位老者介紹了用鐵錘把大鐵球敲打得蕩起來的規則,很快,兩個年輕人掄起大鐵錘朝鐵球砸去,但鐵球動也不動。

當人們認為再怎麼敲打也無濟於事時,老者從上衣口袋中摸出一把小鐵錘,然後認真地麵對那個巨大的鐵球敲打起來,敲一下,停一停。人們奇怪地看著,難道用大鐵錘使勁敲打沒有用,而用小鐵錘能使大鐵球動起來?時間在慢慢地過去,10分鍾、20分鍾,台上的人們開始失去耐性,但老者依舊一錘又一錘地敲打著鐵球,大概40分鍾後,一位前排的觀眾突然大叫起來——‘球動了!’

果真,人們發現在小錘的不斷敲打下,大鐵球開始擺動起來。

最後老者開口了,他隻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有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降臨?如果不能,你隻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了。’”

李嘉誠一口氣說了這個故事後,稍頓片刻,語重心長地說道:“所以,成功和失敗總是暫時的。一切都要取決於你自己的心態。你要耐心地等待成功,或許它就在不遠處。別讓不好的情緒影響了它的到來。”

父親一番意味深長的話語讓李澤楷茅塞頓開,他感激地對李嘉誠說道:“爹的,多謝您,我會繼續努力的。”

果然,在此不久之後,成功很快便降臨在了李澤楷頭上。

接受重任,籌辦衛視

那次美國債券收購計劃失敗之後,李澤楷很快便重整旗鼓,旋即接受了和黃分配的另一項重任,這就是籌辦衛星電視。

當年,衛星電視在香港絕對是一個全新概念,在衛星電視出現之前,香港已有兩家無線電視台,即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無線台”和亞洲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亞洲台”,兩大電視台屬下分別擁有粵語和英語各一個頻道。兩台曆史悠久,競爭激烈,期間曾冒出個“佳視台”,但開播後第三年,就被兩強逐出競技場。事實證明,在香港這樣一塊彈丸之地,僅能容納兩家免費的無線電視台。有鑒於西方有線電視的發展,以及當時香港電訊的壟斷地位,港府計劃設立第二電訊網絡,並於1988年正式予以批準。第二電訊網絡將提供有線電視和其他非專利電訊服務(如移動電話)。

顯而易見,李澤楷挑起這根大梁,挑戰大、壓力更大,然而,各方輿論均一致認為,在香港辦衛視是一個沒有前途的事業,無法成功。

不過,李澤楷卻有不同的看法,他深信:人生,就是要向自己發起閃電暴雨般的挑戰,勇於挑戰,敢於成功,隻有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不留下一點遺憾!他把籌辦衛視作為自己人生事業的一個挑戰。

李澤楷相信搞衛星電視是一個很好的商機,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空間,讓他有機會充分發揮,大展拳腳。

1990年6月26日,李澤楷以和黃資金管理委員會董事經理的身份,宣布和黃正式考慮發展衛星電視,初步投資額約為四億美元。

不過,好事往往多磨,盯著衛視這塊“肥肉”的人還有另一位香港富豪——香江船王包玉剛的女婿吳光正。由此,一場勢均力敵的戰役在所難免。

1990年8月,李嘉誠說服港府,放寬香港有關限製衛星電視發展的條例。新條例規定,若使用碟形無線收看衛星電視,隻要不涉及商業用途(指向用戶收費等)或再行轉播(指向無線台。有線台有償提供服務),便無須申請批準及領取牌照。條例又規定,隻接駁一部電視機的獨立衛星碟形無線可豁免領牌;若一座大廈共有衛星碟形天線及室內係統,則需持牌公司安裝和操作。

據統計,全港至少有15萬座大廈符合安裝衛星天線標準。這對九倉的有線電視是個莫大的威脅。

烽煙四起,很難確認是誰最先挑起戰火。李澤楷不準許九龍倉集團在長實係興建和管理的大型屋村、大廈樓宇安裝有線電視;吳光正則禁止安裝衛星天線的持牌公司進入該家族所控製的大廈安裝碟形天線及室內係統。

1990年12月,衛星電視正式獲得營業牌照,但有兩個附加條件:一是不可播放粵語節目,二是不得向用戶收取費用。

第一個條件,實際上是無線、亞視、有線等三家電視台向港府施加壓力的結果。三家的大股東皆有來頭,無線有利氏家族、影視大王邵逸夫;亞視有李澤楷的世叔伯林伯欣家族,父親的好友鄭裕彤家族;有線則有包玉剛與郭炳湘。在商言商,在重大利益上誰都不肯做謙謙君子。

“亞洲衛星一號”覆蓋麵從地中海至西太平洋,可為30多個亞歐國家和地區提供電視電訊服務。但衛視的主要市場在香港。當時大部分香港華人,不僅不願意看國語節目,甚至連聽都聽不懂。不許播粵語節目,等於喪失了香港市場。

李澤楷頻頻出入港府,要求解除禁播粵語節目的條例。李氏父子還輪番上陣,借助傳媒,指責港府的規定非常荒謬:一家香港本地注冊的電視台,卻不準許播放本地話的節目,此乃無稽之談……

期間,李澤楷委托一間獨立的公關公司搞了一次民意調查,接近百分之百的衛視用戶都讚成播放粵語節目(外籍用戶則希望再增加英語節目)。李澤楷將調查結果呈交港府的文康廣播科廣播事務管理局,作為修改條例的參考。

和黃、九倉大鬥法,到了1991年中達到白熾化。雙方的比拚,基本上和黃處於攻勢,九倉處於守勢——吳光正竭力敦促港府,維持有利於自己的條例。而李氏父子則攻其“死穴”,既要港府解除禁播粵語節目的條例,還要求準許向用戶收取費用。

九倉向傳媒坦言道:“根據我們多年的調查,香港這塊彈丸之地,隻能容納一個收費電視,兩個隻會造成惡性競爭,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