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3)

如果說李嘉誠對待事業一絲不苟,那麼他對待他的孩子也是盡心盡力,並且在這種盡心盡力中所包含的良苦用心,也是天地聞之可動的。

董事會上的“課堂”

當李澤钜和李澤楷長到八九歲時,李嘉誠召開董事會,就讓兩個兒子坐在專門設置的小椅子上列席會議。

開始,兩個小家夥覺得新奇好玩,瞪著大眼睛,認真聽父親和各位董事討論工作,有時大人們爭得麵紅耳赤,吹胡子瞪眼,兄弟倆嚇得哇哇大哭,一齊抱著父親的腿,嚷著要回家。李嘉誠說:“孩子別怕,我們爭吵是為了工作,正常現象,木不鑽不透,理不辯不明嘛!”

後來,李嘉誠一開董事會,兄弟倆就躲起來了。稚氣未脫的孩子,貪玩淘氣,參加會議感到枯燥無味,一坐幾小時,怎麼能受得了?

李嘉誠命令家人一定要找到兄弟倆參加會議。夫人動了惻隱之心,婉言地說:“孩子太小,等他們長大了再跟你們學習也不晚啊!”李嘉誠語重心長地說:“是的,他們年齡小還不懂事,但是我想早期的啟蒙教育,讓他們從小就知道父輩創業的艱難,學習父輩頑強拚搏的精神,長大了才能成為棟梁之材。如果現在放鬆了對他們的早期教育,他們成了隻知道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再進行教育就遲了。”

有一次,李嘉誠主持董事會討論股份拿多少的問題。他說:“我們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我主張隻拿9%的股份。”

董事們有的讚成,有的反對,爭論不休。這時李澤钜站在椅子上說:“爸爸,我反對您的意見,我認為應該拿11%的股份,能多賺錢啊!”李澤楷也急忙說:“對,隻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

“哈哈,”父親的同事們忍俊不禁。他說:“孩子,這經商之道學問深著呢,不是1+1那麼簡單,你想拿11%發大財反而發不了,隻有拿9%,財源才會滾滾而來。”

實踐證明,李嘉誠的決策是英明的。公司雖然隻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從此以後,兄弟倆更是對父親佩服得五體投地。經商之道雖然高深莫測,危機四伏,可是父親能左右逢源,立於不敗之地。他們暗暗下定決心,長大了一定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人。

兄弟倆上學以後,每逢父親召開董事會,他們都利用課餘時間積極參加,會後還向父親提出問題請教。父親像一位教導者,把他們領進了一個陌生、奇異的境地,使他們開始閱讀社會這本大書……

1971年,5歲的李澤楷與兄長一樣人讀香港頂級名校聖保羅小學。學校環境優美,書聲朗朗。在校園裏,李澤楷和李澤钜像普通的孩子一樣,飛快地奔跑著,積極地向老師問好,關注老師的言行,並且害怕老師批評自己。每天晚上為趕作業,心急火燎。李澤楷甚至和幾位同窗打過架,被同窗告到老師那裏,挨了老師的訓斥。他不像他的哥哥那樣穩重,他的性格是比較衝動的。

李澤楷成長的期間正是父親李嘉誠的事業發展得紅紅火火的時候,李澤楷兄弟倆也親曆了父親如何在事業上蒸蒸日上,看到了父親如何謀略、策劃,這些對他們未來的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

兄弟倆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想在父親的公司裏施展才華,幹一番事業。不料,李嘉誠沉思片刻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兄弟倆都愣住了,說:“爸爸,別開玩笑了,您有那麼多公司不能安排我們工作?”李嘉誠說:“別說我隻有兩個兒子,就是有20個兒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想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兄弟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父親是把他們推向社會,去經風雨,見世麵,鍛煉成材。

哪有不疼愛孩子的父母,可是李嘉誠的這種疼愛法,卻並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但它的效果卻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到的。這其中包含了李嘉誠多少的用心良苦啊。

反叛與愛心皆具的少年歲月

李澤楷在小時候與兄長一起被李嘉誠安排入讀香港最優秀的名校聖保羅小學,在這所名校人讀的學生父母大部分都非富則貴,許多學生上學都有私家車接送。由於聖保羅小學“二世祖”頗多,那時的李澤楷在學校裏的表現並不突出,據一名校工回憶:“那時也知道他和李澤钜是李嘉誠的兒子,但在那裏讀書的官紳貴族子弟實在太多,他又不屬於特別突出的一個,所以對他的印象不深。”李澤楷和許多與他同齡的小朋友一樣,最喜歡在課間休息的時候與同學打乒乓球,他的一位校友描述他時說:“我都不記得他打得好不好,隻是記得與他相熟的同學給他起了一個‘花名’(綽號)叫做‘你擲界’。”

兩兄弟雖然同時間上學,但很少一起玩耍,可能是李澤楷較活躍,兄長則較文靜,兩人的興趣不一樣。李澤楷不單愛獨立行事,且自小已顯露出其反叛的性格,最愛慪氣,頗具辯才。但他在家中卻最為得寵。升上中學之後,他的作風更加大膽,不輕易屈服於權威之下。踏入中學時代,李澤楷與哥哥都直升上與聖保羅小學一脈相承的聖保羅中學。雖然李澤楷在香港讀中學的日子不長,但連他的同學、老師都已經開始感受到他與大哥截然不同的反叛性格。

名校的老師對學生都非常嚴格,學生的自律性也很高,但李澤楷顯然並不喜歡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讀書的成績也是普普通通。

一位李家的好友說:“澤楷通常是有最多爭議的人,他同時也是最有紀律和最少紀律的人,但他通常是最受寵愛的,那裏有大量愛在內。”

在讀中一(初一)的時候,有一天,李澤楷竟然相約同學在上課的時候偷偷煮飯吃,把正在上語文課的曾念祖老師氣得火冒三丈。最後,他和共同犯事的同學都受到了罰坐垃圾桶的懲戒。“那天,老師一進入我們班的教室,就不停地罵,但是又不是罵我們班的同學,後來才知道他是剛剛被另一個低年級班的同學氣的,我記得他還說,‘我不理會你是李嘉誠的兒子,犯了校規,我一樣照罰’。”一位比李澤楷年長3歲的校友回憶道。

同學們都相信,李澤楷並不是因為餓了才在課堂煮飯,他這樣做隻是想挑戰權威。

聯想到20年後,李澤楷初入和黃時,敢與洋大班辯論;與傳媒大亨梅鐸談判時,能大獲全勝;在推銷數碼港項目時,能“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這一係列的壯舉,無不與他自小的反叛性格有很大的關聯。有記者問他向父親繼承了什麼時,他說:“戰勝挑戰,追求突破。”而這正是李嘉誠成功的關鍵。

《China Online》雜誌記者在專訪李澤楷之後寫成的長篇訪問記《兒子的新王國》中,給予其高度的評價:“將來有一日,曆史或許會證明李澤楷是21世紀最具顛覆性、破壞性的真正人民革命的‘鼓動者’……”。

少年時的李澤楷雖然性格有些反叛,但卻是一個特別有愛心的孩子。父親常教誨澤楷:“愛心是一切道德的起點,愛心是人生成功的起點。”

幼年的小澤楷有著極強的同情心,每次看到路邊有人乞討的時候,他總是會把自己手中的零食送給對方,那時的小澤楷還不知道金錢的重要性,他以為乞討的人和他一樣,都喜歡吃零食呢。後來,每次出門之前,母親都會給他幾塊錢,以便在遇見乞討的人時,他又給人家自己手中吃了一半的巧克力。

“為什麼他們喜歡錢而不是巧克力呢?”小澤楷好奇地問母親。

“你餓的時候最想吃什麼?”母親反問道。

“麵包,”小澤楷想了想回答說。

“是啊,他們都是餓著肚子在乞討的,所以,他們最想要的是麵包,錢是可以買到麵包的,巧克力卻不可以,記住,給別人他需要的東西。”母親微笑著說道。

小澤楷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將來,我要開一間麵包店,給這些乞討的人吃。”小澤楷認真地說。

母親讚許地笑了:“是的,他們最需要是麵包,給他們麵包是最好的方式。中國有句古話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就是這個道理,給別人需要的東西,否則就達不到目的了。”看到小澤楷滿臉的不明白,母親繼續說,“比如,你現在很口渴,需要水,可是我隻肯給你麵包,你會不會著急?”

“哦,我明白了,”小澤楷想了一會兒說道,“就好像哥哥喜歡巧克力,我卻隻給他瑞士糖,這樣他就會很不開心,他不開心,我也會不開心的,是不是這樣?”

“是的。”母親抱起小澤楷,“記住,考慮問題一定要站在對方的角度,隻有這樣,你的答案才夠完美。”

小澤楷點點頭:“我知道了。”

母親給小澤楷上了一節最生動的“愛心課”。

還有一次,父親的朋友送了一件坦克大玩具給小澤楷,那件新玩具讓他愛不釋手,每天一吃完飯,小澤楷便把自己關在屋子裏盡情地把玩著坦克玩具。有天下午,小澤楷正在屋裏玩得起勁的時候,忽然聽到窗外有聲響傳來,他抬頭一看,原來是自己家遊艇幫工的兒子阿南正在敲窗戶玻璃。

小澤楷打開窗戶,問道:“你好,有什麼事嗎?”

阿南怯生生地回答:“少爺,不好意思打擾你了,我……你的坦克好棒!”

小澤楷笑著說:“嗬嗬,我也覺得挺棒的。”望著阿南渴望的眼神,他誠懇地說道:“要不你進來和我一起玩吧!”

阿南點點頭,又搖搖頭:“不行,要是被我爸知道我隨便進你的房間,我會被罵死的。”說完,他一溜煙地跑開了。

望著阿南遠去的背影,小澤楷若有所思起來。

幾天後,小澤楷用漂亮的包裝紙把坦克玩具包起來,送給了阿南。

事後,父親李嘉誠知道了此事,便問起小澤楷:“你為什麼把自己喜歡的玩具送給別人呢?”小澤楷答道:“這樣的玩具我有很多個,把坦克玩具送給阿南的話,他會很快樂的,能讓別人感到快樂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李嘉誠微笑地撫摸兒子的頭,說道:“你能體會到這樣的事情,讓我感到很欣慰,能幫助人,是人立足於世的最大快事。”受到父親的表揚,小澤楷倒有點不好意思了。看著兒子微紅的小臉蛋,李嘉誠哈哈大笑起來……

在李澤楷長大之後,這種愛心還是一直保持著。在掌管“衛視”的時代,他雖然已是大公司的老板了,卻甘願到一間自願機構轄下的問題青年中心當義工,每逢周六,便替八九名曾離家出走的初中男生補習英語,足足堅持了好幾個月,直到自己忙到抽不出時間才停止。

中心的負責人對他讚不絕口,說:“他真是好有愛心,是真心想幫助這些年輕人,他每天補完功課後,都會和那些學生聊天,時常還會用私家車載他們去‘大排檔’吃魚蛋粉、雲吞麵。”

1998年,李澤楷還出錢為這家問題青年中心添置了電腦設備,讓中心的年輕人有機會學習電腦。

而後的2003年,李澤楷出席香港青年協會義工網站啟用儀式時,表示了他自己參與義工工作的感受。他說,就業的目標不能單為追求財富,還要盡可能關注社會利益,務求對社會有貢獻。有為青年應遵守“義利兼顧”的原則,除謀求個人成功,也要為社會服務,保持健全正麵的人生觀。這番言語折射出李澤楷充滿愛心的一麵。

反叛與愛心共存,也許正是李澤楷區別於他人之處,但不能不說這對於李澤楷來說,是他最大的特點,也是他最吸引人之處。

“人生的孤獨的日子”

李嘉誠在少年時代算過一次命,算命人說他天庭飽滿,雙目有神,生辰屬龍命,保護星乃水星。若勤勞苦幹,堅持不懈,將來定會大富大貴。李嘉誠並沒有相信什麼龍命。而相信了隻要勤勞能幹,堅持不懈,定有所成,並一直在一生的實踐中躬行不輟。李嘉誠不僅身體力行,也常常以此來告誡兒子。

“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前,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力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奮及有計劃地工作得來。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斷奮鬥而得的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

李嘉誠飽讀經書,對孔孟的許多精言警語熟記於心。他常常要兩個兒子背誦孟老夫子的教誨:“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給孩子們創造良好教育環境的同時,李嘉誠不忘對他們進行磨煉。

進入20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就香港前途問題與中國領導人的會談達成協議,由於對大陸的隔膜和受傳媒片麵宣傳的影響,香港一度人心浮動,不少人準備移居國外,而地廣人稀的北美地區成為香港移民最熱衷的地點之一。

這一切,李嘉誠看在眼裏想在心裏,他意識到,這是他的商業王國大舉進軍海外的天賜良機。在這個時候,讓他的兩個兒子到美國讀書並加入加拿大國籍,對他名正言順地到北美投資非常有好處。而事實上,在1986年,李氏家族及和黃集團順利通過合營公司U-nion Faith投資32億港元,成功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份就全靠兩個兒子的加國國籍幫忙,因為按照加拿大商務法例,外國人是不能收購“經營健全”的能源企業的。

1979年,李澤楷讀中一時,李嘉誠將其送往美國加州MemoPark High School繼續學業。接受獨立生活的鍛煉。

在美國的頭一年,可以說是李澤楷一生中最寂寞的歲月。

李澤楷自小家庭環境優越,在溫室中長大,在這個陌生的國度裏,沒有父母體貼入微的照顧,沒有傭人隨叫隨到的服侍,一切都要重新開始。雖然,李澤楷自小學習英文,但因年紀尚輕,又沒有語言環境的幫助,所以他的英文並不太好,到了美國後根本難以與人溝通。

記得初抵美國的那個晚上,李澤楷知道可以睡覺了,遂關好房門,躺到床上。他蓋好棉被後,再伸出頭來,看清楚四周無人,自覺很安全了,才“哇”的一聲哭起來。13歲的孩子,就這樣被逼的在一夜之間成長起來。

20年後的1999年,李澤楷接受美國互聯網潮流雜誌訪問時,回憶起自己在美國的這段時間的生活,坦言是他“人生的孤獨的日子”。

在香港瀆小學時,李澤楷不是個活躍分子。雖然從3歲開始,父親就為他聘請了一位家庭教師補習英文,但因為沒有語言環境,進步不是很快。到加州後,因為英文不是很好,就越發難以與人溝通了,因此,除了上課時間,他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自度過的。

原來父親希望他到美國上學,能和兄長澤钜有個照應,但因為兩兄弟性格不合,在小時候就不是很融洽,到美國之後,加上不同校,就更鮮有往來了。

那段時間,李澤楷隻有一個打發無聊的辦法,那就是每天晚上打電話回家與母親談心,母親莊月明除了安慰他外,亦不忘提醒他們兄弟倆要多學中文,故此還規定他們兄弟二人每星期要用中文寫信回家,看看他們的文字是否通順,改正後再寄回去給他們做參考,真是用心良苦。

雖然剛開始的日子很苦,但好在李澤楷從小就接受英文教育,而且也有點小聰明,不久以後,他就完全適應了在美國的學習生活。在這片充滿自由空氣和活潑陽光的土地上,沒有人知道他是李嘉誠的兒子,沒有人要求他應該這樣做而不應該那樣做,他開始漸漸喜歡上熱情開朗的美利堅民族,更感受到沒有了父親“指手畫腳”的可貴。

在香港時,小澤楷過的是富家公子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有母親打點,有傭人代勞,而現在,一切都要靠自己。

本來一日三餐,他可以上快餐店,或是光顧唐人餐廳,甚至可以叫人送餐上門,但是,從小父親對他的教導起了作用,他要自食其力。

小澤楷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母親,得到了媽媽的鼓勵。按照母親教的方法,他上街買來米、菜和油鹽醬醋,然後親自下廚,從最簡單的蛋炒飯開始,終於為自己製作了第一餐。這可不是普通的第一餐,這是一頓充滿“糊味”的難忘的一餐。

話說,李澤楷第一次給自己做飯的情形可算是狀況百出。那次,他試著按照媽媽說的去做,先把鐵鍋洗幹淨,接著把米倒進鍋裏洗一洗,最後點火燒飯。李澤楷想:煮飯還真是簡單,飯還要煮好一會兒,不如趁現在出去看看報紙。

可過了好一會兒,李澤楷早把煮飯的事忘到了九霄雲外去了,等他想起煮飯的事時飯早已糊了。他看見飯糊了,就連忙補救,拿起瓢舀了一瓢水,在飯的四周撒了一圈。這便是李澤楷第一次做飯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