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行政組織管理
企業一般根據規劃設置各種各樣的行政組織機構,各機構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本章主要介紹行政管理組織機構的分布情況,包括組織設計原則、組織定位、行政管理工作各崗位工作職責等內容。
行政組織管理概述
一、行政組織結構
根據現代企業的特點,行政組織結構可分為職能型、綜合型和混合型三種案型。
(一)職能型企業行政組織結構
職能型企業行政組織結構的特點包括:
(1)適合大中型現代企業行政事務管理的需要;
(2)政務性工作幾乎都從企業行政事務管理範圍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職能部門,總務和辦公室主要負責行政管理的事務性工作;
(3)企業行政事務管理的主要負責人應對管理部、人事部、財務部、采購庫存等工作實施控製與指導;
(4)主要體現不同工作部門的職能,每個部門都有專門的負責人和較固定的崗位。職能型企業行政組織結構.
(二)綜合型企業行政組織結構
綜合型企業行政組織結構的特點包括:
(1)適合小型現代企業的行政管理需要;
(2)行政主管人員肩負企業管理的政務工作,其他人員負責企業行政管理的事務性工作;
(3)工作範圍廣,工作人員數量較少,往往一人身兼數職;
(4)靈活性、機動性大。綜合型企業行政組織結構,
(三)混合型企業行政組織結構
混合型企業行政組織結構的特點包括:
(1)適合中小型企業行政事務管理的需要;
(2)部分管理事務自總務和辦公室中抽離出來,由專門人員負責;
(3)行政主管主要肩負行政事務的總體管理工作;
(4)行政性工作主要由管理部和行政秘書負責;事務性工作主要由總務和辦公室的人員負責;人事部、財務部、采購庫存主要按其專業管理體係進行管理,並逐漸從企業行政事務管理工作範圍中脫離;
(5)具有結構靈活性和職能管理性的雙重特點。
混合型企業行政組織結構,如圖2—3所示。
二、行政組織機構的定位
企業行政組織機構的定位,關係到要將這些經營活動放在企業組織結構中的什麼位置。它主要由下列問題決定: (一)組織規模的大小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研究和關注的都是一些大的、多部門的公司,而小公司往往被忽略。其實,小公司遇到的問題不比大公司少。從某種意義上講,小公司的活動更加重要。
在組織安排上,小公司由於沒有各產品分部,可以從實際出發建立起某種集中式組織結構,而不可能像大公司那樣有明確的定位和組織結構。
(二)集中式管理與分散式管理
集中式管理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密切控製各項活動,將整個公司的活動集中由一人領導,從而享受大規模運作帶來的高效率。集中式管理在公司一級組織活動,以便為所有產品提供服務。
分散式管理由各產品分組或各分支機構負責管理活動,建立起各自獨立的分散組織,為各自部門服務。在分散式組織結構下,可以通過數據共享提高效率。每一種組織形式都有其明顯的優勢,因而許多企業創立的組織形式都是兩種形式的結合,以求得兩方麵的優勢。
(三)直線型管理與幕僚式管理
直線型是最早、最簡單的一種組織結構形式。其特點是:組織中各種職務按垂直係統直線排列,各級主管人員對所屬下級擁有直接的一切職權,組織中每個人隻能向一個直接上級報告。直線型組織形式的優點是:結構比較簡單,權力集中,責任分明,命令統一,聯係簡捷。
一般而言,這種組織結構形式隻適用於那些沒有必要按職能實行專業 化管理的小型組織,或者是現場的作業管理。從組織結構來看,許多企業 並沒有進行直接的或直線型管理。他們認為,根據他們所處的環境,建立 谘詢型或幕僚谘詢機構更合適。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專家就擔當起谘詢的 角色,為其他職能部門提供參考意見。設置幕僚機構進行管理效果的情況 主要有:
(1)新建的職能部門可能會對現有人事關係造成不必要的衝突;
(2)銷售、生產和其他經營活動更重要;
(3)相對而言,規劃比行政管理更重要;
(4)行政部門被看作是各分部門共享的服務。
幕僚型組織可以掛靠在任何集中式或分散式管理的職能部門下,但參 謀在地理位置上、在組織結構上都應靠近最高管理層。實際上,一些公司 級的參謀們比許多部門一級的直線型組織擁有更大的權力。
三、行政組織結構設計的工作流程
企業行政組織結構的設計是一個動態的工作過程,要有計劃、分步驟 地進行。企業行政組織結構設計的工作流程,如圖2—4所示。
四、行政組織設計的原則
組織設計原則是進行組織設計的綜合性準則,不同企業由於其成長曆 史、經曆不同,在進行組織設計時的考慮各有其側重點。就一般意義上來 講,進行組織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目標原則
組織是實現組織目標的有機載體,組織的結構、體係、過程、文化等 均為完成組織目標服務,達成目標是組織設計的最終目的。通過企業組織 結構的完善,使每個人在實現企業目標的過程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邊界緩衝與跨越原則
公司發展不能脫離外部市場,公司總是在與外部市場(資本、產品、 人才、客戶、技術、原材料等市場)的互動中,不斷地適應、調整、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因此,組織應采取措施,配置相應的人員對外部信息進行采集與整理,以利於公司決策之用,提高組織對環境變化的應對能力。 (三)適應創新原則 組織結構設計應綜合考慮公司的內外部環境、組織的理念與文化價值觀、組織當前以及未來的發展戰略、組織使用的技術特點等,以適應組織的現實狀況。隨著組織的成長與發展,組織結構應有一定的拓展空間。 (四)效率原則 組織的目標是追求利潤,同時將成本降低到最低點。效率原則是衡量任何組織結構的基礎。組織結構如果能使人們(指有效能的人)以最小的失誤或代價(它超出了人們通常以貨幣或小時等計量的指標來衡量費用的涵義)去實現目標,就是有效的。 (五)係統運作原則 組織運作的整體效率是一個係統性過程,組織設計應簡化流程,以利於信息暢通、決策迅速、部門協調,充分考慮交叉業務活動的統一與協調,以及過程管理的整體性。 (六)分工協調原則 公司的整體行為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各職能部門既分工明確,又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