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中期,為了借鑒外國經驗,振興本國經濟,日本也掀起過小小的“出國熱”。一些人從海外回來後,總說人家怎麼怎麼好,自己怎麼怎麼不行。當時,鬆下出訪了荷蘭、德國、英國,可他不妄自菲薄,怨天尤人,卻從西歐那裏帶回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以及積極進取的精神。他以荷蘭為鑒,荷蘭國土僅有九州大小,人口不足1000萬,資源貧乏,卻出現了一個市場遍及世界的菲利浦電機公司,年產值高達2500億元,其主要原因是“國人勤奮而具有進步的科學知識”。那時的聯邦德國也是戰敗國,戰後困難比日本還大,但是卻很快複興和繁榮起來。鬆下認為,其原因也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全體國民和執政者都在努力奮鬥”。而英國則恰恰相反,雖然工業基礎好,但當時正碰到經濟不景氣,一些政界和財界人士便主張“忍受貧窮的生活”,導致民眾情緒低落,國家缺乏活力,生產每況愈下。當時很多日本人與美國相比,隻看到那裏的生活水平比日本高10倍,鬆下卻有另一種看法:“是的,但人家付出很大的勞動,生產率也比日本高10倍。”所以,日本貧窮隻是一種表現,而貧窮的根源在於沒有自強自信之心。為此,他大膽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硬是用自己的行動給國人作出了一個成功的榜樣。
總之,成功與優越的條件無關,“四無一有”也可以創造奇跡,鬆下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笨辦法就不能成功嗎?
眾所周知,選拔人才的最佳標準是德才兼備,但是事情往往是與自己的心願相違背的,那麼當我們退而求其次使用有缺陷的人才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所謂有缺陷的可用之才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才能不足之人,另一種是德行不足之人。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在此先說一說曾國藩使用能力不足之人才的方法。
老實說,曾國藩自己以一介書生的文職身份統兵十數載,雖曆盡千辛萬苦,但畢竟缺乏帶兵之術。所以自組成湘軍以來,他注意用文人所注重的德來規範要求將士,他親自撰寫《莫逃走》的安民歌,在湘軍所到之處去安撫人心,穩定環境;又自編了訓練教材,讓士兵背誦《愛民歌》,既能識字,又能識大義,所以,湘軍組建之初,紀律比較好,比綠營軍的戰鬥力要強得多。
由於這種方法行之有效,所以,曾國藩依自己的經驗也就放手選拔了一些文人來帶兵。在考慮人選時,曾國藩著力側重的是“拙誠”之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埋頭苦幹、多做實際工作、不做表麵文章的人。曾國藩認為隻說不做的人,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而實幹主義看起來是天下的至拙,但它可以破天下的至巧,所以,拙樸而尚德的人才是走向成功的基礎。
對於才能方麵明顯不足的人才,曾國藩對他們授以謹慎處事的秘訣,讓他們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自謀自抑、揚人抑己,正視自己的不足,注意虛心學習,同時也可以避免因逞強好勝而引起的是是非非。隻有“論功則推於人,論過則引為己責”的人才能吸引有為之人來到自己的身邊,以眾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在作戰方麵,人人都知道隻有足智多謀、巧於機算,才可能出奇智勝,這是將才必須具備的本領。以文人身份帶兵打仗,怎麼可能做到這一點呢?——不要緊,曾國藩有辦法,他為湘軍訂下了“紮硬寨,打死仗”的方針,強調固守不能進攻,穩紮穩打。在率兵進軍的過程中,哪怕隻住一宿,也要挖深溝,築起堅固的堡壘,以保證自己的安全;哪怕一天隻行進二十裏路,也要使所到之地不留一點後患,防止腹背受敵。
對於曾國藩的這些笨辦法,當時許多人非議不休,認為他過於愚鈍。孰不知,正是依靠這種笨辦法,曾國藩取得了成功,而被列為三大中興名臣之一。
自我膨脹者能否成功?
對於人的修養,曾國藩涉世很深,又深有心得。他指出,人的本能大多是作了一點事就喜歡沾沾自喜,索取功名,所以沒有修養的人一旦有所成就,自我膨脹就成了必然表現。古代許多大將、臣子最初是以功勞而成名,而最終多是以自我膨脹而失敗。對於自己,他常常在家書和日記中反複告誡;而對於下屬,他更是小心翼翼的耐心勸導。他曾對部下王霞軒說過:對於那些喜歡自我膨脹的小人,應少給他們一些名利,因為名利太多會助長膨脹之心,而膨脹之心會招來殺身之禍。這一點對於今天的人來說,仍然很有啟示。
有自我膨脹心的人大多都有些本領,尤其在擔負領導職務之後,更容易自我膨脹,平常表現為過度強調自我情感,忽視他人意見和情感,常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例如某公司有位年富力強、學曆不低的經理,但是卻有過分自信的毛病,一生中特別是最近幾年來,他的座右銘就是:“要相信自己。”
隨著市場的變動,公司原來的產品已經落伍,訂單日漸減少,利潤逐月降低,入不敷出的危險已為時不遠,這時公司不能不考慮快上新產品了。
然而,在選擇何種新產品的問題上,卻有了爭議。因為,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兩種產品可以考慮,其中的甲目前市場上已十分暢銷,各廠都在擦拳磨掌,躍躍欲試;乙則初露端倪,雖然也有廠家要搞,但還有一些技術與市場問題得去探索和開辟。
麵對這種情況,經理堅持要上前者,因為他覺得這樣幹最有把握。而其他同事則堅持要上後者,因為後者是前者的替代產品,潛在市場很大,雖然技術上困難一些,但惟其如此,才更具有在一個時期內壟斷生產的可能性。至於市場上還無聲息,這正說明蘊藏著開拓和進取的好機會,實係處在上升階段之初期。兩者相較,舍棄具有獨占市場優勢並呈上升趨勢的“乙”,而去搞已顯下降痕跡而冒一窩蜂而上的多頭競爭的“甲”,實為不智之舉,何去何從,相當明顯。
麵對這樣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某經理並未反複思考,而是簡單地重複了自己的座右銘:“要相信自己。”因為在他看來,如果沒有這點決斷,那還當什麼經理!於是一錘定音,堅決上甲棄乙,而且刻不容緩,立即執行,因為這是經理的旨意。
結果,事實證明,從不認為自己的決策是錯誤的經理,終於為自己的膨脹病付出了昂貴的學費。這能怪誰呢?隻能怪那種自我膨脹心理。
“粗魯女人”能否成功?
2001年,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至弱環節》推出了這樣一個女主持:57歲的安妮·羅賓遜。她既沒有驚人的美貌,也沒有優雅的風度。她經常毫無顧忌地挖苦參賽選手,特別是在他們答錯題的時候,例如:
“鮑勃,你居然大學畢業了,我看你應該讓學校退你學費才是。”
“約翰,4道題你全都答錯了——你何必費那口舌來回答呢?”
“嗬,真不簡單,上尉先生,你居然會數數呢!”
這些言詞不僅常常讓參賽選手難堪,也招來了不少媒體的批評,稱她是“全英國最粗魯的女主持人”。英國電視觀眾還把她評為“最不招人喜歡”的女主持人之一。
麵對種種指責,BBC的負責人泰然自若,他們說,觀眾們欣賞的就是她這種黑色幽默。《至弱環節》播出不久便在英國引起了強烈反響,收視率急劇上升,媒體也爭相報道。BBC表示《至弱環節》可能會成為該公司近10年來商業效益最好的智力競賽節目,預計5年內的銷售收入可達到3000萬英鎊。同時,該節目引起了其它國家電視台的關注。荷蘭、比利時、法國、印度等國家的電視台紛紛與BBC簽約,製作本土版(至弱環節)。前不久,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也購買並製作了《至弱環節》的美國版,節目才播出三期,收看人數便從1400萬迅速增加到2500多萬。
總之,世界是很奇妙的,沒有固定模式,做女人也一樣。在生活、工作、學習和事業上,沒有一種方式是屬於男人的,另一種方式是屬於女人的。所以,成功女人雖不一定要標新立異,不一定要男性化,但在很多方麵可以忘記自己是一個女人。
“懶漢”就不能推動社會進步?
有人說:“沒有‘懶漢’,就沒有社會的進步。”當然,他們所指的“懶漢”,並不是那種整天睡懶覺的人,也不是那種整天聊天,或整天為一些瑣事忙忙碌碌的人,而是那些不那麼能夠忍受勞累並善於開動腦筋的人。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人類的一切進步想必都出自懶漢們想少走幾步路的良苦用心。
例如,我們的遠祖住在條件惡劣的山洞裏,每次想喝水,都要走到溪流旁邊才行,於是他們搞出了最初的水桶,用水桶可以把足夠一天飲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不過,倘若他們懶得連提水桶也不願意,下一步不用說就是修建管道了,水可以順著管道從溪邊一直流進消費者的屋子裏。為了不必挑水翻山,水泵和水車就被發明出來,這都是懶漢們後來的成就。同樣,我們的某個祖先想到湖對岸去,又不願意沿著湖邊繞過去。第一條船就誕生了,它是把一段樹幹掏空以後做成的。
據說,一百多年前,有個叫漢弗萊·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坐在一台討厭的蒸汽發動機旁邊,每當操縱杆敲下來,就把廢蒸汽放出來。他是個懶漢,覺得這活兒太累人,於是在機器上裝了幾條鐵絲和螺栓,這樣,閥門就可以靠這些東西自動開關了。這麼一來,他不但可以脫身走掉,玩個痛快,而且發動機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他懶洋洋地發現了往複式發動機活塞的原理。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
最傑出的工程師——人類動機的研究者弗蘭克·B·吉爾布萊思,常常把各行各業優秀工人的勞動動作拍成影片,判斷一種工作最少可以用幾個動作完成。他發現,最優秀的工人毫無例外地全是懶漢,人們可以向這些人學習的東西最多。他懶得連一個多餘動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為他不在乎把力氣花在多餘的動作上。一個稱職的領導人也同樣懶惰,凡是能吩咐別人為他幹的事,他絕不躬親。
另外,精神的懶惰也同樣促進了人類的進步。許多重要的規則和定理都是懶漢想出來的。這些人想在腦力勞動上尋找捷徑。確立萬有引力定律的人們準是些懶漢。他們探究各種互不相關的現象的根源,他們討厭這種吃苦受累的事情。想想看,如果沒有自由落體定律,那麼,要確定蘋果從枝頭落到地上的時間,要確定貓從離地一英裏的汽球上掉在地上用多久,這該會多麼麻煩。想想看,如果某些懶漢不曾建立2十2=4的規則,我們在生活裏將會遇上多複雜的局麵,將會碰到多麼令人精疲力盡的麻煩啊!
總之,正是懶漢承擔了促進文明發展的重任。現在是我們認真看待懶漢的時候了,因為他們身上寄托著人類的希望。
堅持不懈是明智之舉嗎?
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說:“一個好的研究者知道應該發揮哪些構想,而哪些構想應該丟棄,否則,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差勁的構想上。”有些事情,你雖然用了很大的努力,但你遲早要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進退兩難的地位,你所走的研究路線也許隻是一條死胡同。這時候,最明智的辦法就是抽身退出,去研究別的項目,尋找成功的機會。而如果你堅持不懈,結果隻會讓你浪費的精力越多。
牛頓早年就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失敗之後,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研究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而牛頓卻因擺脫了無謂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麵脫穎而出。
其實,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要審慎地運用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及時檢視選擇的角度,適時調整。放掉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做正確抉擇。每次正確無誤的抉擇將指引你走在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當你確定了目標以後,下一步便是鑒定自己的目標,或者說鑒定自己所希望達到的領域。如果你決心做一下改變,就必須考慮到改變後是什麼樣子;如果你決定解決某一問題,就必須考慮到解決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當描述了理想的目標以後,你必須研究一下達到該目標所需的時間、財力、人力的花費是多少,你的選擇、途徑和方法隻有經過檢驗,方能估量出目標的現實性。你或許會發現自己的目標是可行的,否則,你就要量力而行,修改自己的目標。
有許多滿懷雄心壯誌的人毅力很堅強,但是由於不會進行新的嚐試,因而無法成功。請你堅持你的目標吧,不要猶豫不前,但也不能太生硬,不知變通。如果你確感到行不通的話,就嚐試另一種方式吧。
那些百折不撓,牢牢掌握住目標的人,都已經具備了成功的要素。下麵兩個建議一旦和你的毅力相結合,你期望的結果便更易於獲得。
(一)告訴自己“總會有別的辦法可以辦到”。每年有幾千家新公司獲準成立,可是5年以後,隻有一小部分仍然繼續營運。那些半路退出的人會這麼說:“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隻好退出為妙。”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遭遇障礙時,隻想到失敗,因此才會失敗。
你如果認為困難無法解決,就會真的找不到出路,因此一定要拒絕“無能為力”的想法。
(二)先停下,然後再重新開始。我們時常鑽進牛角尖而不知自拔,因而看不出新的解決方法。
成功者的秘訣是隨時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走向成功。兩個貧苦的樵夫靠著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空歡喜一場。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兩人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已無法背動,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一個非常幹練的推銷員,他的年薪有六位數字。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原來是曆史係畢業的,在幹推銷員之前還教過書。這位成功的推銷員這樣回憶他前半生的道路:“事實上我是個很沒趣味的老師。由於我的課很沉悶,學生個個都坐不住,所以,我講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我之所以是沒趣的老師,是因為我已厭煩了教書生涯,對此毫無興趣可言,但這種厭煩感卻在不知不覺中也影響到學生的情緒。最後,校方終於解聘了我,理由是我與學生之間無法溝通;其實,我是被校方免職的。當時,我非常氣憤,所以痛下決心,走出校園去闖一番事業。就這樣,我才找到推銷員這份自己勝任並且感覺愉快的工作。
“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我不被解聘,也就不會振作起來!基本上,我是很懶散的人,整天都病懨懨的。校方的解聘正好驚醒我的懶散之夢,因此,到現在為止,我還是很慶幸自己當時被人家解雇了。要是沒有這番挫折,我也不可能奮發圖強起來,而闖出今天這個局麵。”
總之,堅持不懈是一種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過度的堅持,會導致更大的浪費。曆史上的永動機,就使很多人投入了畢生的精力,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一些沒有勝算把握和科學根據的前提下,應該見好就收,知難而退。
理想是不是越遠大越好?
假如你買了一盒有1000個圖片的拚圖,接著把所有的圖片倒在桌上,你有信心可以找到兩片相鄰的圖片,接著更多的圖片被找到,一直到最後,你可以將1000片圖片全部嵌接在一起。而且,你有信心當你完成拚圖工作時,它整個圖形將如同盒子上所印的圖形一樣。你不知道是誰製造的這個拚圖,在開始的時候,你也無法確認是否所有的圖片都已完整無缺地放入盒中,或是所有的圖片一定能拚湊在一起,但是你卻很有信心地認為它們是完完整整地在那兒,而且可以被拚成一幅圖案。實現夢想的方法也是如此。你必須能夠清楚地想象在你心中的夢想,就好像在端詳拚圖盒上的圖畫一般。你必須看清楚你想成為什麼,以及想要做什麼,並認知圖畫是由一連串的圖片組合而成的。你還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它需要花一點時間去尋找及拚湊。
曾聽過有人問另一個人這樣的問題:“他是用什麼方法達到目的的?”或者在談論他們自己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不確定可以用什麼方法達到我想要的。”
事實是,我們之中隻有極少數的人可以達到我們的夢想,但這並不代表你將無法達到它。
我確信如果你能將你的人生理想具體化,那麼當你想要達成某個夢想時,你就可以很自然地以你想要的方式去實現它。我對此一直堅信不移。以我的觀點而言,人們未能達到夢想的主要因素是由於他們太早放棄嚐試將夢想的圖片一一組合完成。在追尋夢想時,他們往往草草決定進行的方向,因此過程中不免會遺漏了其中的一個圖片,或是根本無法理解如何組合這些圖片使夢想得以實現。你必須堅持尋找你所需要的,直到找到它為止!
總之,必須相信你的夢想是可能實現的,而且相信構成夢想的所有圖片終究可以組合在一起。相信任何問題都可在某個時機、由某個人、用某種方式予以解決。對解答保持樂觀的態度並不代表你對問題視而不見,它代表的是你有信心,每個問題都可在某個時間、由某個人、用某種方式給予解答。
當我說我並不知道事情是怎麼完成或解決的,並不是說我不相信它可以被完成或解決,而是在當時我不知道真正的解答,但是我可以預期答案終究會被找到的。
不知道當你在追尋某個目標的過程中碰到問題時,會出現什麼樣的解答,不過,有一點是可確信的:你必須以“我現在還不知道答案,不過我遲早會得到答案”的態度去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而且要保持你的心靈處在開放的狀態,用心去聽,用心去看。對於你周圍的人以及他們所具有的知識要保有敏銳的觀察,必須廣納別人的建議並接受具有革新及創造性的構想,那麼答案最後終將自我顯現。
夢想是動機的推進器。真正有動機的人對於自己的人生會有一個充滿動力、挑戰性、激發性的夢想,而夢想正是動機的推動器。有些人對動機的想法正好完全相反,他們認為必須先有動機,然後再將動機運用於工作中。他們每天早上起床後就整天像紡車般不停地運轉,或是整天像隻無頭蒼蠅般到處亂飛。他們看起來,也有精力和熱切的心,但是在一天結束時,他們經常會感到頭痛並陷入疲憊之中,他們會覺得精疲力竭,因為這一整天他們雖然很忙,但事實上沒有完成什麼事情。
如果感覺不到強烈的動機,你應該再建立一個新的夢想。
先有動機,然後再尋找可以運用這動機的事情,這種方式就好像把馬車放在馬的前麵一樣可笑。你應該先夢想,夢想越強烈,就會有更多的動力。夢想本身會帶來能量並激起生命的波瀾。在你的人生中,你對於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想要做些什麼及想要擁有些什麼越主動、越專注的想象時,你就會有越強烈的精力來完成這個夢想;你的夢想對你越重要,你就越會傾畢生所有去實現它。假如你的動機不夠強烈,你也許需要再建立一個新的夢想。夢想來自你的選擇,而你的選擇則基於你對自己的生命抱有怎樣的價值、需求和希望。
總之,從正確的點開始,從你在生活裏所想要的開始。你想成為什麼、想做什麼,及想擁有什麼是非常重要的,要保持這個焦點。這夢想——假如你能夠強烈、緊密、長久地把握住它的話——將會促使你去采取行動。它會在你的內心醞釀,直到你必須做些事情來使你成功。
成功者就一定是幹大事的?
平凡中見偉大,小事中見人格。成聖成王並非都是轟轟烈烈的大事大業。雷鋒精神的我為人人,才有人人為我。動物中亦有相輔相存的現象,更何況於人乎?當今社會,自然要提倡經濟觀念,注重發展生產力,提倡致富光榮,貧窮可恥,這是正確的,但雷鋒精神也不可摒棄。西方國家曆來重視王道,不注重內聖,卻也提倡雷鋒精神,不能說這種精神沒有作用吧。
人的生活總是受其精神作用所支配著,精神的意象產生真實的生活。精神的意象複寫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印鑄在每個人的品格上。人的生活就是不斷地把種種精神意象,翻譯於自己生命中的品格之上。
雷鋒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學習的楷模。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真正實現了自己“生為人民生,死為人民死”的誓言。他因公殉職後,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為“雷鋒班”。長沙、鞍山、撫順以及他生前所在部隊,分別建立了《雷鋒紀念館》。解放軍總政治部、共青團中央和全國總工會發出通知,號召全軍、全國青少年和全國人民學習他的模範事跡。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分別題詞,號召向他學習。學習雷鋒活動的廣泛開展,在全國人民中特別是在廣大青少年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雷鋒這個名字已成為獻身人民、服務人民、公而忘私、先人後己、助人為樂、團結友愛等崇高思想與行動的化身。雷鋒精神不僅影響著中國,也飄洋過海走向了世界,20多年來,已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數萬名外國朋友和港澳同胞,前來參觀雷鋒紀念館。在美國,成立了學雷鋒研究會,70年代就有一批青年自發地學習雷鋒。著名的西點軍校的學生手冊上,印有雷鋒日記摘抄。在泰國,政府專門翻印《雷鋒》的小冊子發給國民,宣揚雷鋒精神,進行社會道德風尚教育。人民需要雷鋒,時代需要雷鋒。雷鋒精神的鮮豔花朵,在神州大地,在異國他鄉,開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雷鋒自己從來舍不得亂花一分錢,卻把長年累月積存下來的200元錢送給撫順市望花區,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區黨委辦公室的同誌感謝他的一片熱心,不肯收下這筆錢。後來在他的再三要求下,隻收下100元。事隔不久,遼陽地區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災害,他又把剩下的100元錢寄給了災區人民……雷鋒在日記中寫道:“有些人說我是‘傻子’,是不對的。我要做一個有利於人民,有利於國家的人。如果說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願意做這樣的‘傻子’的。革命需要這樣的‘傻子’,建設也需要這樣的‘傻子’。我就是長著一個心眼,我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主義。”
星期天雷鋒到衛生連去看病,回來路過一個建築工地時聽到廣播說:磚供不上。他就不顧肚子痛,徑直奔向堆磚場,推起小車幹起來,一直幹了大半天,背心襯衣全被汗水浸透了。建築工區負責人代表全體同誌向他表示感謝,他謙虛地搖搖頭:“可別這麼說。我們人人都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我和大家一樣,隻是盡了自己應盡的一點義務,也算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吧。”
雷鋒是一顆永不生繡的“螺絲釘”,黨把他擰在哪裏,就在哪裏閃閃發光。他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專一行。在農場學開拖拉機,很快就成為一名優秀的拖拉機手。在鞍鋼學開推土機,他的師傅見人便說:“在我教的徒弟裏,數小雷歲數小,可他是學得最好的一個。象他這樣勤奮、虛心,沒有學不會的技術。”
雷鋒對待同誌象春天般的溫暖。他把“為人民服務”,“使別人過得更美好”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和快樂。在他做了一切好事之後,又總是不聲不響,甘當無名英雄。他真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
雷鋒平時省吃儉用,而一旦得知別人經濟上困難時,卻總是慷慨解囊相助。在鞍鋼,工友王大興給母親寄錢錢不夠,他就拿出30元;張建文回鄉探親,又送給他20元……在部隊,雷鋒發現戰友小周接到家信後情緒有些低落,經了解得知小周父親得了重病。他就用小周的名義給小周家寫了一封信,同時寄去10元錢。後來,當小周弄清楚這錢是雷鋒寄去的時候,感動得一把抓住他的手,不知說什麼才好。
“雷鋒出差一千裏,好事做了一火車。”雷鋒出差或應邀外出作報告,在列車上從未見他閑著。他不是幫助列車員掃地,擦玻璃,拾掇桌子,就是給旅客倒水,幫助抱孩子,給老年人找座位,或幫下車的旅客拿東西。一次外出在沈陽換車時,他看到一個背著小孩去吉林探親的中年婦女,把車票和錢都丟了,心裏很急,就二話沒說,掏出錢給她補了車票,並送她上了車。當這位大嫂含著熱淚問他的名字和住址時,他笑著說:“大嫂,別問了,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又有一次,他到沈陽出差,在去車站途中,看見一位趕火車的婦女,身上背著孩子,手裏還拉著一個小女孩,在大雨中艱難地行進。他就急忙趕上去,脫下自己的雨衣,披在那背小孩的婦女身上,又背起地下走著的小女孩,陪同她們母子上了火車。上車後,他見小女孩冷得打顫,又把自己的絨衣脫下來,給她穿上。到沈陽後,又把她們母子三人送到家裏。類似的事跡不勝枚舉。足見雷鋒“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把別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同誌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
可見成功者未必都是幹大事的。在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要堅決反對那些“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觀點,要知道,正是因為像雷鋒這樣一些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人才鋪就了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之路。
成功在結果還是在過程?
法蘭西民族是個極具幽默感的民族。“成功麼,”他們似乎漫不經心地打著口哨說:“成功,就是那些一旦你真正得到以後,就很快會感覺索然無味的東西。”這話作為一種輕鬆愉快的幽默,雖不免有誇大其辭之處,但卻滲透著一種深刻的思考:很多時候,成功不在結果而重在過程。
同樣的“美,在過程中”。過去,人們是不以為然的。如果我們果真愛美、尋美、締造美、品味美的話,對美,尤其當作如是觀。
假若推而廣之,人們發現,“美,在過程中”不僅恰如其分,而且必得如此。如是,“追悔莫及”一詞,才得以誕生。因為人們終於悟到:凡事均美在過程中,即便痛苦,也有痛苦的美,倘若執迷不悟,到頭來想重新體驗,也時不我待,後悔已遲。
戀愛堪稱人生幸事之首了。但其間的苦樂憂歡,倘不明明白白清清醒醒地以“美,在過程中”的理論來指導之,怕隻好落得“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茫然”的懊悔。
人皆有上進之心,奮鬥之欲,拚搏之舉。終不外功成名就,了卻心願。他是健的中學同窗,現在廣東某外資企業做打工仔。高二那年他突然狂熱地愛上了詩歌,他們都叫他詩癡。他訂閱了全國所有大大小小的詩報詩刊,隨便哪一份他閉上眼睛都能寫出詳細地址及郵政編碼電話號碼來。他寫詩極快,一節課便可寫出三四首。他倆很快就湊成了一對,因為不太謙虛地說,健其時正開始被別人稱為校園小詩人,也每天母雞下蛋般寫得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