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成功重在過程而不在結果(3 / 3)

從此每每黃昏時刻他們便在河邊,或在校園附近那座長滿桑樹的山坡上,對著落日,對著炊煙,以及眼前一隻飛鳥,遠處一聲漁歌,發一些莫名其妙的感慨,時而做嚴肅狀,時而作抒情狀,指點江山,慷慨激昂。他們覺得自己很偉大很高貴很了不起,是精神宮殿裏的君主。

他們不理會那個看守校門的老頭異樣的目光。他們比賽似地寫,寫好了各自都收集在一個厚厚的筆記本裏。健大筆一揮,在扉頁上寫道:太平洋出版社出版,他不肯示弱,也寫道:宇宙出版公司出版,好家夥,將健的蓋下去了。漸漸地他們引起了當地一位老文化館長的注意,老館長拍拍他們的詩稿,又摸摸他們的腦袋,用一連串的詞語將他們讚揚了一通,並開了一列長長的書單,要他們多讀點書。

於是他們就讀,有一陣子他們讀陶淵明,竟然向往起隱居生活來,偷偷跑到幾十裏外那座有名的寺廟裏來。看到和尚念經唱喏的樣子,又覺得太枯燥寂寞,悵然而歸。回來後,商量著各自取了一些諸如夢鶴啦、瘦竹啦、鶩峰童子啦、隱雲洞主人啦之類的古怪筆名。那陣子像鬆像竹像茅廬之類的詞語充斥了他們的詩歌之中。

他們稱那為複古主義興起時期。過不了多久,校園哲學熱洶湧而來,健與他先後卷入其中,他的記憶力驚人,能一口氣把薩特把尼采把黑格爾把弗洛伊德說個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健確信那時候他的頭腦在發熱。其實健也是。

一個周末晚上,健與他呆在空空蕩蕩的寢室裏繼續闊論,他們仿佛處在詩與哲學的邊緣,被一種神秘的天國般的光輝籠罩。說來可笑,那時他們交談絕不用日常口語,力求每一句話都富有哲理意味,事實上他們也都沉浸在由自己一手製造的那種神秘氛圍之中。第二天他把談話記錄下來,寫成一篇:《靈魂折光——兩個偉大的詩之乞丐的黑暗囈語及其夢殤之後的啟示錄》。從這個題目的古怪程度來看,便可以猜知其內容的荒誕虛無了。

後來他又興致勃勃大張旗鼓地拉起了一個詩社。那時候健忙趕功課,像起草章程招收社員征稿改稿油印刊物全由他這位光杆社長獨攬。刊物出來了,還得一份一份地送。也搞文藝沙龍,搞征文比賽,請作家講課,與兄弟社團聯歡……一下子竟被他攪得熱火朝天,男孩子女孩子紛紛從公式符號定理裏麵走出,彙集於他的麾下。他被眼前的勝利所鼓舞,抑製不住得意的神情對健說,準備來一次第四代詩人聯誼會,拋棄顧城,Pass北島,打出自己的旗號去占領整個詩壇。其豪氣千丈,令健動容。可隔不了多久,一場中考下來,許多社員功課不及格,在老師的嗬斥下紛紛作鳥獸散。他苦苦支撐,終因大勢已去,隻得沉痛宣布詩社解散。

後來他終於沒有考上大學,應驗了許多蔑視他的人的斷然結論。再後來他就跟誰也不打招呼就突然失蹤了,直到兩個月後健收到了他的來信才知他去了廣東,打工。信很短,末尾有這麼一句:錢得賺,詩也還得寫下去,否則沒法活。

俗話說“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寸步難行。”凡是太輕而易舉地開了頭,總不會有貨真價實的好結尾。因而,過程中各式各樣的美便活生生被擠掉了許多,漏掉了許多,忘掉了許多……

有人曾興趣盎然地旁觀過一個善釣者。每有魚兒咬食,浮標亂動,旁觀者已是心潮激蕩,恨不能取而代之揚杆而起了,他卻穩坐岸邊,與上鉤魚兒東南西北地大打“拉鋸戰”而不急於收杆。三番五次,每每如此,急得旁觀者終於開了口:“快拉!快拉!”

殊不知,此公麵帶不屑之情反斥曰:“著什麼急!我這兒正好端端地‘品味兒’,要你打岔!”複又如法炮製。直到盡了“品味兒”的大興,他才把那精疲力竭的魚兒拉將上來,款款取下魚鉤曰:“釣魚的味,全在這上鉤之際。沒聽說過‘吃魚也沒有釣魚香’嗎?香在哪兒——就香在你忐忑不安的惟恐它不上鉤,和惟恐它上了鉤又跑掉的當兒。更妙的就是那手感顫顫,心也跟著顫顫的時刻——這可是用金子也買不著的時光喲……”

的確,喜歡釣魚的人,追求的正是那“過程”中的妙趣與極樂。至於事前的準備和事後的處理,相比之下,那實實在在是有點索然無味的。稍有不同的地方,“事前”是懷著若幹的希冀和幻想而“準備”的,這準備就構成了一種趨向成功的積極態勢,可謂之“緊張”。緊張者,過程之始也,比那烹魚吃魚,實在又多了些許情致。

說得更明白些,那便是:“哪兒沒有魚賣?”買來就成。但買魚者,終沒有釣魚的美妙過程。卻原來,果真好吃魚的人大凡少有親自去釣的。而大凡喜愛釣魚者,居多的還是對吃魚本身沒有多大興趣。

哈,美,在過程中,多麼樸素的真理!同樣的,成功亦在過程。

成功真的隻屬於年輕人?

人們以為,成功隻是屬於年輕人的,但看完下麵這個例子,你也許會和我有同樣的感受,向前走永不嫌晚。

喬治·伯恩斯在80歲時出演《陽光男孩》,並一舉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部電影原來是由喬治·伯恩斯好友傑克與尼爾·西蒙合演的。但傑克在《陽光男孩》開拍前生病了,一個月後傑克死了。傑克的死讓喬治·伯恩斯傷心至極。喬治很不願意聽到傑克的死,誰知傑克的製作人兼經紀人歐文·費恩卻找上了喬治。

“費恩和《陽光男孩》的導演赫布·羅斯以及尼爾·西蒙接觸,建議他們由我接手演傑克原本要演的那個角色。那時我已經80多歲了,在妻子格雷西亞過世後,已經處於半退休狀態,我有35年沒拍電影了。”

“拍電影的人很怕我年紀太大會忘記台詞,拖延電影拍攝進度,但費恩說服他們讓我演。”

“在開拍前一星期,導演召集所有演員將劇本預演一遍。費恩與我到達時,每個人圍著桌子坐,準備念自己的台詞,並期待西蒙、羅斯教他們怎麼演。大家都帶了劇本,隻有我沒帶。導演以及製片把費恩叫到一旁,說:‘我想我們不該讓喬治來演這個角色,他甚至連劇本都不帶,今天要預演劇本,他就已經忘了帶了。’”

“費恩向他們保證,‘請不要擔心,開始預演吧。”“我們開始預演了,才不過幾分鍾,每個人都目瞪口呆地看著我,我不僅熟記自己的那部分台詞,別人的台詞我也熟記在心。”

“喬治,你沒帶劇本,你是怎麼記住台詞的呢?馬瑟問我。”

“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嗎?我的確都背下來了,這是我小時候就會的伎倆,那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閱讀障礙症。在人們遠沒有找出頌讀困難症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受其苦了。後來,在演輕鬆音樂劇的時候,這種背誦技巧讓我獲益匪淺。時間對表演工作最重要,熟知每個人的台詞,就可以完美地掌握時間。”

“就這樣我取代了傑克在《陽光男孩》中的角色,並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之後我大約還繼續拍了10部戲。”

80歲了,還拿了奧斯卡最佳男配獎,而後還拍了10部戲,真不可思議。

可見,老也可以有所為。

真是“先到為君”嗎?

捷足先登,這是事實,但後來者未必就不如前來者。隻要能掌握了以下謀略,後來者也可以跟上先來者,甚至超過先來者。

(一)萬事俱備,巧借東風

二次大戰後,美國建築業大發展,磚瓦工價碼看漲,這對失業者來說是個難得的機遇。一貧如洗的邁克為了生計也由明尼亞波利來到芝加哥,但他看到招工廣告後卻沒去應征當磚瓦工,而在報紙上刊登“你能成為瓦工”的廣告。他租了一間店鋪,請來一位瓦工師傅,買來1500塊磚頭和一堆砂石作教材,開展培訓業務。許多工人蜂擁而至,出高價受訓。結果,他10天就獲利3000美元,等於一個瓦工200天的收入。

“巧借東風”一般施於機遇到來前的“胎動期”,對實現機遇起推動和導向作用。決策者需要以觸類旁通的散性思維,把各種信息綜合分析,按目標驅動方向,把握“萬事俱備”之時,找準“隻欠東風”之機,適時地、有針對性地推出排憂解難的措施。

(二)遲人半步,後來居上

休勒特一派克德公司更有自己的訣竅:凡是別的公司新產品問世,他們公司的工程師在用戶那裏檢查本公司裝備時就向用戶探詢那種新產品的優缺點,探詢用戶有什麼具體要求,用不了多久,他們的推銷員就登門來推銷完全符合用戶要求的自己公司的新產品了。結果是,用戶滿意,收益大增。

這些公司總是遲人半步,並不是他們的技術能力差,而恰恰是在這遲邁的半步上作出了好文章,達到後來居上。

(三)追求完美,一絲不苟

當一種產品出了次品時如何處理這些次品?廠長都會說:“減價處理。”一家輪胎公司也出了次品,輪胎的表麵出現了些小小的缺陷,但絕不會引起車輛的安全問題。按照美國的“標準工業章程”,這種次品輪胎隻能削價出售。公司經理隻好照章辦事,大打折扣,把這些輪胎甩賣出去。

這家輪胎公司稱這種有小缺陷的輪胎為“微瑕”輪胎,意思是很小的缺陷,是“白璧微瑕”。自從“微瑕品出現以後,該公司長期保持著6%的“微瑕”率,雖不太高,可也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

後來公司換了一位總經理。新經理上任後,認為總是這樣甩賣“微瑕品”是不行的,會助長職工不注重質量的錯誤思想。他對人們說:“讓我們別再搞這樣的打折扣甩賣了。”可是他的話絲毫不起作用,於是經理生氣了,他來到車間,在那裏整整幹了兩天,幹什麼呢?他卷起袖子,掂著一把切肉刀把堆在那裏的“微瑕”輪胎全部剁成了碎片。說來也怪,在這個幾千人的輪胎生產工廠裏出現了奇跡:不過幾星期時間,輪胎次品率由從前那個神聖不可更改的6%下降到1%,而且後來再也沒有回升過。

總之,真金不怕火煉,美國企業之所以能贏得人們的信賴,之所以能打入國際市場並長盛不衰,是與其對產品質量近乎盡善盡美的追求分不開的。凡是成大業者,未必都是搶占先機之人,隻要把握好機遇,一絲不苟地走下去,即使後來,也會取得成功的。

別人的傷害是你失敗的理由嗎?

法國有位哲人說過:“人之所以常常認為被某一件事傷害了,其實,這種傷害大多起源於對這件事的看法。”就是說對事物產生意見和看法完全在於你的思考。有一位年輕的辦事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他認為上司把他看得很笨,以為自己沒有發展前途,因此很不快樂。但是,假如他並不知道上司認為他很笨,他會苦惱嗎?或許上司根本就沒有這種評價,那又該如何呢?所以,使得這位辦事員苦惱的原因並不在於上司對他的看法,而在於他自己的感覺。他錯誤地認為別人的看法比自己的看法更為重要。

這種推理同樣適用於其他人的看法。比如,台風本身並不使人抑鬱,而抑鬱的真正原因是由於你對台風的反應使你感到抑鬱。當然,這並不是你應該欺騙自己說遭遇台風是一種享受,而是說你可以想一想,“我為什麼非要感到抑鬱呢?”“這能使我積極有效地解決問題嗎?”

事實上,生活中的許多煩惱其實都是自找的,有些事情本來不那麼嚴重,或者說根本不算一回事,但由於自身對生活的理解不夠達觀,強化了問題的“能量”,使問題變成了一道道扼殺生機的繩索和人生旅途上學重的枷鎖。從這個角度來看,隻有消除心理上的自我迷誤,才能夠積極地生活。

我們應該看到,自我迷誤是可以消除的,關鍵是要認識到人能主宰自己,人能選擇自的情緒,也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並學會主宰自己。要想主宰自己,首先需要培養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即你一定要確信,你每時每刻都能做出情感上的選擇。因為情感並不僅僅是出現在你身上的情緒。情緒是一種可選因素,而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人類與運動的不同之處在於人類有思想,人類有能力對自己頭腦所接收的信息進行思考。如果某個信息“跳”進你的大腦,你仍有能力不理解它,而依然控製自己的精神世界。雖然這可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絕不是做不到的事。據心理學家估計,我們社會中至少有75%的人屬於外界控製型,他們從小到大都認為,自己的情感是無法控製的:憤怒、恐懼、怨恨、愛慕、喜悅、歡樂等情感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個人對它無能為力,隻能接受不能控製。但隻要認真觀察這些約定俗成的錯誤心理,習以為常的自我挫敗行為,從中找出維持錯誤心理的支撐體係,就會發現它們共同的一點是:避免責任,抑製改變。能擊敗錯誤思想的人,比攻取城堡的人要強得多,生命是屬於你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把尋找感情控製力的目光從客觀轉向主觀,這是消除“被傷害”感自我迷誤的關鍵。

失去了一次機會就不能成功嗎?

下棋時,走錯一著棋,已經不能悔棋,惟一的是看下一著棋,但並不能簡簡單單去下那一著棋,不然,還有可能會犯類似錯誤。

首先你必須用新眼光去找尋那一著棋的敗因,然後才能以此為鑒去下下一著棋。人生也是這樣,你犯了錯,為什麼會犯錯?怎麼改正?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失,立於不敗之地。為了證實這個道理,你可以從下列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

前不久,在一本雜誌上看了一篇《尋找囚犯結婚》的文章。文章記述了一名地方電視台女主持人和一名囚犯的愛情故事。

女主持人在電視台主持一個和生活有關的節目,很受觀眾歡迎,台領導也非常重視這個節目。一天,女主持人收到一封來信。這是一個名叫強的男囚犯寫來的信。強由於犯強奸罪被判有期徒刑六年,他要求女主持人做一期關於囚犯生活的節目。強談到了自己怎麼從一名大學生墮落成一名強奸犯,談到了自己在獄中怎麼堅持學習,加強思想教育反省自己所犯過的錯誤,還談到了監獄中其他囚犯是怎麼渴望得到社會的公正對待等內容。女主持人決定去采訪強。采訪中,女主持人被強的精神所感染,強內心深處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女主持人的心靈。采訪結束後,女主持人回到台裏,向領導彙報,並希望能做一期有關節目。領導聽後大為吃驚,嚴厲責備女主持人,並要她打消這個念頭,女主持人堅持己見,令台領導十分生氣,威脅說要她離開主持人這個崗位。女主持人無奈,隻好辭職而去,她要把強的故事寫出來。當女主持人第二次去見強時,強由於知道她因他而不能再主持節目了,決定不見她,女主持人失望而歸。但此時,女主持人的心已經被強給占領,她第三次來找強,卻被監獄領導告知:強由於表現良好,已減刑出獄。於是,女主持人踏上了漫漫尋途。強出獄後,決定重新做人。但社會上太多人看不起他,他找不到工作。於是,強開始潛心寫作,寫自己的過去,寫自己的淚水,寫自己的心靈。漸漸地,強開始小有名氣了,開始被社會接納了。三年過後,女主持人終於找到了強,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就跟強一樣,不過分留戀過去的不幸,才能騰出時間來想自己的下一著棋,用希望之心去想下一著棋。棋局尚未終了,機會還會有的。

機遇真的神秘莫測?

生活中,有著許多因偶然現象的觸發而產生的科學發明、發現。例如,笛卡爾患病期間躺在床上休息,無意中看到天花板上的蜘蛛網,他琢磨著其中的奧妙,創立了新的數學分支——解析幾何,從而一舉成名。伽利略看著被微風吹拂而輕輕搖擺的吊燈,發現了擺的定時定律,並由此製成了鍾表,他的名氣也隨之擴大,等等。古今中外,不論哪一位出人頭地者,機會總是不可缺少的。

為什麼機遇所起的作用會如此之大呢?這是由於“機遇是人生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在人生事業的鏈條中,每個環節都有自己的功能。機遇環節也是如此。它的出現常常使人不得不重新估價自己原有的目標和行為,從而作出各種新的決策。”正是因為機會的突然出現,一些人一下子被拋上顛峰的地位,從此威名遠揚,出人頭地。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遇到這樣的機會的,也不是每個遇有好機會的人都能及時捕獲到的。那麼怎樣確認和捕獲機會呢?

根據專家的建議,具體講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

機遇雖然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但它並不是神秘莫測、不可捉摸的。事實上,在任何一個偶然機遇的背後,都蘊藏著客觀必然性。因此,你不能對機遇抱僥幸心理,也不可消極等待而放棄主觀努力,而是要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於現實中去。在實際工作中,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時時刻刻以經驗與知識充實自己的實力,並創造條件使機遇由偶然變為必然,一旦機遇出現,立即捕獲它,使它為自己的總體目標服務。

(二)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每個單位的實際情況和發展前景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單位風氣正,效益好,很有發展前途;有的單位歪風盛行,效益很差,死水一潭,很有倒閉的危險。你所在的單位是一種什麼狀況,你要全麵地看待,冷靜地分析。如果是前者,你的機遇就特別多,對你的成長進步就大大有利;如果是後者,你就很難遇到良機,甚至會遇到許多挫折和磨難,在這種情況下,你要盡個人所能,千方百計地幫助單位改變這種局麵,實在無能為力時,你便可以考慮另謀他途,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三)不懂的事情要多問

對你從事的工作,對你單位的事情,你應抱有健全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事情,應盡量多問,不要害羞。如此,不但可以盡快學到不懂的東西,而且周圍的人也會認為你是一個直率而求知欲很強的人。這樣,你的機會就可能比別人的多,你的成功率也將比別人的大。但千萬不要發出諂媚或淺薄的質問,這樣隻會表現你的無聊或低能。

(四)對工作不惜額外服務

你無論在哪一個單位裏工作,都要盡十二分的努力,甚至加班加點也不計較。如此,一方麵你本人會因完成工作而獲得滿足感;另一方麵,你將有更多的獲得好運的機會。因為對於本身的工作不惜額外服務的人,比起下班時間一到立刻離開單位的人,甚至時常提前下班的人貢獻大,也容易受到領導的賞識,成功的機會也多。

如果你按上麵說的幾條去做,你將進一步接近好運氣,總會有一天,你也能抓住機遇而出人頭地的。

“不問收獲”行得通嗎?

“隻問耕耘,不問收獲”是中國知識分子們信仰的數千年的真理,意思是隻要你辛勤耕耘,收獲自然就有,不用你操心。然而這條宗旨,在今日的辦公室裏似乎再也不合時宜了。尤其是在競爭激烈,人才濟濟的大公司、大單位裏,所有的有利職位都是僧多粥少,越是“隻問耕耘”的人,就越是沒有出頭之日,因為隱沒在人群中,領導者們根本無暇看到他們。於是,做個沉默者,便隻有吃虧的份兒了。

以前,社會上每每擔心年輕人不肯踏踏實實地付出勞動,常常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們要“隻問耕耘,少問收獲”,要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認為隻要我們勞動過、辛苦過,這一生就沒白活,至於收獲,那是不應計較的事。況且上天總是公正的,收獲一定屬於那些辛勤耕耘的人們。

但是上天有時候好像真有偏愛,大家都付出一樣的勞動,可結果卻有天壤之別。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感受:自己的同學、朋友,幾年不見,聊起天來,眼裏多半都是收獲,這個當官了,那個成了專家。這時候是最刺激人的。一些平時“隻問耕耘”的人,回首往事,不由黯然神傷,頓生感慨……

誰不願意脫穎而出,一鳴驚人,可到底怎樣做才會既不失原則,又不被人埋沒呢?重要的課題就是:

(一)主動表現你的進步。

舉個例子,你初就新職時,有些工作上的技巧不夠純熟,甚至可能出錯,但在努力學習之後,你早已達到一定的水準,到了這個時候,你就有必要向上司指出你的改進,而不是靜待上司自己去發現!你可以給上司呈上一份報告書,必須要向他解釋一切,這時你可以在最後表白一番:“記得我以前犯過這種錯誤,幸虧你有指正,我早已明白了犯錯的原因,如今再也難不倒我了,想來,我該多謝你!”上司便會無形中接收了你要表達的訊息。

許多人夢寐以求有個好上司——凡事肯教導,凡事肯出頭,總之疼愛有加。可是,日子一久,你會發現自己在工作上全無進步,而上司似乎亦無意讓你擔當更重要的職務,叫你好生納悶。其實事出有因。請反省一下:平日你是否有欠獨立,凡事依賴上司?事無大小,俱不能自作決斷?

有不少上了年紀的上司,喜歡一些精乖年輕的下屬,可使自己心境年輕,反過來看公事方麵,上司雖則疼愛你,但事實告訴他,你難以獨當一麵,他又怎敢冒險委以重任呢?所以,你遇上一些小問題,應大膽地出主意,別以為凡事稟明上司是尊重他,你能夠在某些方麵表現得體,他會更開心的。此外,要主動去承擔更多工作,遇到難題,請上司提意見,但仍由你自己去決定執行的方法。讓人家看到你獨立的一麵吧。

(二)巧妙表示你的全力合作。

有人見了上司一舉一動都不自然起來,就是工餘聚會,也盡量與上司保持一定距離。如此下去,大家的隔膜肯定會愈來愈深,對你實在太不利了!一則上司永遠對你不了解,有較好的空缺,也不會想起你來;二則你給上司的唯一印象,會是怕事和不主動,這肯定是你青雲路上一大屏障。另有些人恰恰相反,恃熟賣熟,不分公私,常直呼上司名字,這樣也是頗危險的,因為你會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了上司,或者弱點和優點都被人洞悉,要對你不利就太容易了。與上司之間,應維持友善融洽的氣氛,大家才可以合作愉快。你上司自有他的工作範圍,所以你切莫事無大小都去請示。至於較重要的決策,則應和上司在事前商量一下,並定時告訴他工作的進展。當然,你絕對有權利與上司意見分歧,但不能持敵對態度,應尊重他,以他的意見為最終決定。

(三)注意8小時外的“應酬”。

有些上司喜歡與下屬打成一片,希望上下一心,工作更加暢順。所以,要主動地搞好工餘活動,如做東請大夥兒吃午飯、遊泳或野餐等。

參加這些場合,許多人會顯得十分不自然。例如,老板坐著的一張桌子,你便不敢坐下,寧可擠到另一張已坐滿同事的桌子去,既怕要“應酬”,更怕因緊張在老板麵前“失儀”。

既然是工餘活動,所有在辦公室裏的等級和習慣,都應該暫時摒棄,投入群體活動,好好享受現場的各種消遣活動。別以為上司都有架子,其實隻要你自然一點,他們的反應和幽默感跟普通人沒有兩樣。何況,上司多會認為缺席者對公司缺乏歸屬感或是與同事不和。有一個欠佳的形象是劃不來的,所以無論你多忙,也務必抽點時間去參加所有單位聚會,或者隻是象征性地到一下。

平常心會阻礙成功嗎?

活在這渾濁的人世,煩惱一直未曾也永遠不會離開我們,但我們也不要忘記,生命中有死亡的悲痛,是因為它同時有生的喜悅;有衰老的無奈,是因為它同時有青春的飛揚。而這些也都不過是現象世界中的曲折。

奧斯卡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他已經把幾種舊式的探礦儀器,結合改造用以作為勘探石油的新式儀器。1929年,他為一個石油公司勘探石油,在氣溫高達43℃的西部沙漠地區幹了好幾個月。這麼幹下去,他會大有發展。可是,事與願違,有一天他突然得知,自己所在的公司因無力償還債務而破產了。

他失業了,隻好踏上歸途。一路上,他越想越感到倒黴透頂,情緒很壞,看什麼什麼不順眼。在俄克拉荷馬城的火車站上,因為離發車時間還有幾個小時,他便在站台上把隨身帶的探測儀器架設起來。這時,儀器上的讀數表明車站下麵蘊藏有儲量極大的石油。但奧斯卡的情緒實在太懊喪了,他甚至認為:人倒黴了,連儀器也反常了。然而,不久之後人們發現俄克拉荷馬這座城市就浮在石油上,完全可以開采,而最先發現者奧斯卡卻輕視了這一巨大發現。因為煩惱和懊喪,奧斯卡失去了一個唾手可得的成功機會,甚至對自己精心研製的儀器也失去信心,更沒有去進一步思考儀器“反常”的原因,而最終與幸運之神擦肩而過。

我們之所以煩惱懊喪,隻因為我們的心未安。我們看見窗外一個動人的身影、聽到一闕迷人的曲調,便急不可待地奔出家門,去追蹤飄蕩在十字街頭上種種變幻不息的光和影,直到我們的心斷裂成碎片。

有一位年輕人去找心理學教授,他對大學畢業之後何去何從感到彷徨。教授讓他把煩惱一個個寫在紙上,判斷其是否真實,一並將結果也記在旁邊。經過實際分析,年輕人發現其實自己的真正困擾很少,他看看自己那張困擾記錄,不禁說:“無病呻吟!”教授注視著這一切,微微對他點頭。於是,教授對他說:“你曾看過章魚吧?”年輕人茫然地點點頭。

“有一隻章魚,在大海中,本來可以自由自在地遊動,尋找食物,欣賞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豐富情趣。但它卻找了個珊瑚礁,然後動彈不得,呐喊著說自己陷入絕境,你覺得如何?”教授用故事的方式引導他思考。

他沉默一下說:“您是說我像那隻章魚?”年輕人自己接著說,“真的很像。”於是,教授提醒他:“當你陷入煩惱的習慣性反應時,記住你就好比那隻章魚,要鬆開你的八隻手,用它們自由遊動。係住章魚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椏。”

其實,人心很容易被種種煩惱和物欲所捆綁。但都是自己把自己關進去的,是自投羅網的結果,就像章魚,作繭自縛。有人信奉生活就是享受,“盡情享受”才叫生活;有人以為,生活就是奔忙,“忙著掙錢”才叫生活;有人迷惘,生活就像一場戲,各種角色粉墨登場,讓人眼花繚亂、真假難辨;有人抱怨,生活就像是破舊的“板車”,拉著它爬坡把人累得身心交瘁、倒不過手也透不過氣,真好比京劇中的那聲叫板:“苦哇……”

那麼,生活到底是什麼呢?

簡單說,可能是過日子。複雜說,也是過日子。

學會生活,說起來簡單,而要做好卻不容易。

人們常說生活是一門學問。而對這門“學問”的理解,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不同。

西方有位作家寫了一本書,叫《生活的藝術》,但也並沒有闡明什麼叫生活。

上帝造人,是於茫茫大化中喚醒一握沉睡的春泥,賦之以氣息,賦之以與上帝同尊同榮的“天子”的地位。他給了我們什麼?他給了我們全宇宙,再加上他自己。

稚小的嬰兒怎樣表示感謝?他隻要大口地享受乳汁,愉快地將小頭貼在溫暖的被褥上欣悅地睡著,便能給父母極大的滿足。

有位作家曾說過:“一周之內有兩天是絕不會使我煩惱的,對於這兩天,我絲毫也不會為之擔憂和煩惱。這就是昨天和明天。我會極力去拋開這兩天。”稍作思量,我們就會明白作家是在暗示每天都不應煩惱,昨天有太多的失落,明天則有太多的阻滯。境由心生,以愁腸百結的心態看任何東西都隻會是晦暗一片;一顆自信快樂的心則每搏動一下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成功的開始。

就從現在起,讓我們將我們那顆原來是安靜明亮的心安定下來,再以這如金剛石柱般堅定不移的自信,自由出入於世界,獲取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