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相信“命運”、迷信神鬼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
(一)不利於孩子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容易使孩子形成聽天由命的消極人生觀,消弱孩子的學習意誌,使孩子不能積極努力地參加學習,麵對學習困難也不能正確對待,刻苦進取。
(二)直接衝擊學習的知識內容。科學與迷信是相互對立的,相信迷信,就難於相信科學,相信科學就不能相信迷信。學校的一切學科知識都是科學知識,與封建迷信水火不容。有神論認為神住在天空上,而科學告訴我們,天空有地球表麵的大氣層,再往上,是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當今世界,人類發明了飛機、火箭、人造衛星、航天飛機,已經證明天上沒有神。科學進步,使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迷信是愚昧無知的表現。盲目地相信命運,搞各種迷信活動,像本文提到的那個無辜女嬰的慘死,不正是生母存有迷信的思想的惡果嗎。《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教育素質的決定》特別提到了嚴禁一切封建迷信和其他有害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及物品侵害學生,對學生加強辨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教育是非常及時、必要的。
總之,父母們不但不應為孩子搞封建迷信活動,還應堅決抵製生活中各種封建迷信思想對孩子的侵擾,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智商高就一定能成才?
一般人都認為高智商者成才的機率較大,智商的高低與成才成正比。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智商”是“智力商數”的簡稱,它是法國心理學家比納和西蒙於1905年提出的用智力測驗方法來衡量人的智力水平的定量值。其方法是用按年齡編製的“量表”(包含一道課題或任務項目)來測量相應兒童的智齡,並把智商在120以上的算作“聰明”,80以下算作“愚蠢”。事實上,這種測量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先接受過測試訓練的與未曾訓練過的,測得的結果相當懸殊。缺乏視、聽、語言功能的殘疾兒童,即便絕頂聰明也測不出相應值。調研資料也表明,智商的高低與成才不成正比。美國心理學家特爾門、西爾斯等人曾在本世紀20年代對1500餘名智商超過130的中小學生進行過長達半個世紀的追蹤調查研究,根據所積累的大量資料得出結論:早期智力超常並不能保證成年之後具備傑出才能和卓有建樹,一個人能否成才,同兒童期的智力高低關係不大。
上述結論是合乎情理的。因為“足智”隻是成才的“必要條件”。若要成才還得有一個“充分條件”——多能。智力和才能是個人特殊性的不同表征,智力表現在學習與思考方麵,才能再現在個人進行某種活動、完成某項任務的本領方麵。我國古代學者對二者的區別早有認識。荀子曰:“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孔子的得意門生顏淵能“聞一知十”,智力過人,但一生無所建樹;子貢的智力雖比不上顏淵,但具有政治上的才能,曾任魯國和齊國宰相。愛迪生雖然入小學三個月就被老師認為智力不足而逐出學校,但他憑借自己的創造才能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愛因斯坦少年時亦非智力超群者,但他憑借自己的想象力、分析能力和思維實驗能力,成為聲名顯赫的大科學家。
因此,我們不僅要著眼於培養出一批學士、博士,而且也要著手進行能力訓練,培養出一大批在各個領域都有所建樹的富有開拓精神的人才。
隻有上大學才能成才嗎?
現實中很多人以為成功者都是高學曆者,一個人如果連大學都考不上,那他是不能成功的,真是這樣嗎?其實,未必如此。下麵是一封學生寫給老師的信,看後你也許就會改變以前的觀點了。
老師,我高中畢業後上了職業中專,沒能考上大學,這無論如何是令人遺憾的。看到昔日不少同窗學友如今都是大學生,成為令人羨慕的“驕子”,我的心情真的有些不平靜。但是,三年的中專生活我沒有虛度,三年的勤奮努力初步結出了成功之果,因此,我對上大學的同齡人羨慕而不嫉妒,佩服而不自卑。畢竟上大學的人是少數,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這一多一少之間,不就為我們這些未上大學而有誌成才的年輕人開辟了一展才華、一顯身手的天地嗎?
您知道,我上的是園林職業中專,當初填報誌願時並非出於本人誌向,而多少有些“破罐破摔”的心理。是學習生活中的兩件事改變了我的態度,激發了我的興趣,使我愛上了園藝專業,並取得了較為出色的成績。
首先,是一位同學的感人事例。這位同學從小患了小兒麻痹症,雖不太嚴重,但從身體條件上看,是不易考上大學的;更何況前兩年他父母離異,他跟著有病的父親過日子,生活比較艱苦,上大學更成了問題。於是,一向學習成績優秀的他,毅然選擇了園林職業中專,使我有幸成了他的同學,並從他身上學到了寶貴的東西。他很內向,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寫得一手好字,畫得一筆好畫,還會拓字,裱畫,刻章製印。他說,他報園林是實事求是,揚長避短,是既積極又現實的自我設計。因為中國的園林藝術很豐富,很發達,學好這個,不怕沒有用武之地。他的才華很快就顯露出來了,美術老師推薦他加入了校書法協會,年級組還破格讓他登台,給大家上美術輔導課。他在課餘和美術學院師生一起搞的鑲嵌壁畫,被國際會議中心采用,掛在會堂的牆壁上。我由衷地佩服他,同時也想,既然佩服,何不以他為榜樣?我小學時曾在少年宮學過盆景藝術,於是我決定在學好各門功課的同時,主攻園林盆景藝術。人一旦有了目標,也就有了勁頭,我從小時候學到的有限知識起步,向書本、向老師、向專家、向園林作品請教學習,一年多過去就初露頭角。我作為實驗課題設計製作的盆景小品,被學校的陳列室陳列展出;我應征設計的另一盆景小品,被園林局評為二等獎。我和那位同學一起,成為年級中的佼佼者。
另外一件是一位老師傅的感人事例。這位老師傅隻念過初中,他進園林係統工作後,由於勤奮好學,很快從一名清潔工升為園藝工,又經過多年努力,便成為一位頗有造詣和建樹、在國內園藝界小有名氣的園藝技師。他最擅長的是石雕、石景的設置,這是他30多年來悉心觀察、潛心鑽研的結果。他對於石頭的著迷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走到哪裏看到哪裏,甚至為此而自掏腰包,跑到高山上、大海邊去看石頭。他家裏的角角落落也都擺滿了各色各樣的石頭標本和他加工而成的作品,下班後他不看電視,不出門會友,隻是捧著石頭端詳不休,以至於他老伴開玩笑說,石頭是“第三者插足”,嫁給他是一個“最大的錯誤”。幾十年來,他的石景藝術作品可說是“桃李滿天下”,有的還遠渡重洋在國外紮根落戶。在拜師求教過程中,他的這種熱愛藝術、獻身事業的執著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從此,我處處以他為榜樣,全身心地投入專業鑽研,並在他指導下,於去年設計製作了一座大型山水盆景,獻給國慶節。盆景在街頭陳列後,又被國賓館收藏了。為此,園林藝術研究所看中了我這“後起之秀”,現在,我已經成為他們隊伍中年輕的一員。
老師,聽到我的這些好消息,您一定很高興吧!馬克思上過大學,恩格斯隻上過中學;愛因斯坦上過大學,愛迪生連小學都沒上完;偉大領袖毛澤東,世界知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一代國畫大師齊白石,古代漢語的公認權威王力先生,都是沒上過大學的。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它們所證明的不是“大學無用”,而是說明,除了有形的大學,還有無形的大學,這無形的大學就存在於有誌者矢誌不渝、自學成才的努力之中!
是啊,我也為這學生所取得的成就而高興,同時也告訴其他的朋友,其實沒有考上大學,成功也會與你結緣。
該不該教孩子“學惡防欺、學精防虧”?
父母總希望子女長大後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因而,很多家長千方百計將子女送到好的學校學習。然而,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有些家長卻在某些社會失衡現象的影響下,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誤區,其中以“學惡防欺”、“學精防虧”尤為典型。這些錯誤的家教猶如思想和道德的陰雲,遮掩在燦爛美麗的“小太陽”之上,影響了“小太陽”道德品格的健康發展。甚至使他們心理產生變態和畸形。
一、學惡防欺,愛心失落
這些年輕父母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引導子女“惡一點,狠一些”,潛移默化之中漸漸使兒女養成了逞強好鬥、崇尚暴力的畸形心態。
憐惜兒女,不願讓嬌小的孩子被人家的孩子“欺侮”而受氣,這是為人父母者對兒女存在的普遍心理,也可以說是人之常情。然而,有些家長憐惜兒女心切,認為“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並以此作為教育兒女、使兒女免受他人欺負的說教。這些年輕父母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引導子女“惡一點,狠一些”,潛移默化之中漸漸使兒女養成了逞強好鬥、崇尚暴力的畸形心態。
明明是家裏的“小皇帝”,也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一天,明明從幼兒園出來,臉上被其他小朋友抓出幾道鮮紅的抓痕。明明媽媽見了心疼得不得了。回到家裏,媽媽便“教導”開了:“以後誰敢欺負你,不要怕他。他罵你一句,你罵他兩句;他打你一下,你打他兩下;實在不行就咬幾口!要狠一些,下次看誰還敢欺負你!”“你越是老實,人家就越欺負你!”在媽媽的循循“教導”下,明明漸漸成為桀驁不馴的“強者”,變得非常凶狠好鬥,幼兒園同班的許多小朋友的臉蛋上、手臂上都留下了被明明撕打過的痕跡。到讀小學時,明明仍保持著暴戾乖張的個性,成為班上粗野蠻橫的“小霸王”。今年初夏的一天,已讀三年級的明明與一位同學為爭座位而打架,明明竟凶殘地用食指抓摳對方的左眼,造成對方左眼眼球摳破,視力銳減至零點一,幾至失明。對方家長告到法院。接到開庭傳票,當爸爸媽媽憂心忡忡準備去出庭時,明明竟若無其事地對媽媽說:“媽媽別傷心,是我摳破了別人的眼睛,又不是別人打傷了我!”法院最後判決由明明的監護人——明明的爸爸媽媽賠償對方醫療費、營養費及精神損失費共計兩萬九千餘元。此時,明明的媽媽才感到後悔。她在法庭上痛心地說:“是我害了明明的同學,也害了明明和我自己呀!”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為孩子的人生旅程打上深深的印記。“學惡防欺”的根源在於家長因對子女的“憐愛”而誤導極端行為,它不僅使孩子失落愛心,扭曲心靈,且易造成孩子孤戾成性、粗暴野蠻,後患無窮。
二、學精防虧,狹隘自私
作為家長,教育子女向善,是益在子女、功在社會的事情,也是家長教育子女的應盡之職。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當今社會不少成年人信奉的處世哲學。一些為人父母者耳聞目睹了社會上的一些陰暗腐敗現象,自以為“看破紅塵”,因而在子女教育上也通過家長的言談舉止,不知不覺地灌輸了“自私教育”。跟著孩子們越學越“精明”,狹隘自私的心理也不斷侵蝕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某小學一年級組織了一次春遊,準備在外野炊。中午,老師在旅遊風景點的一座亭子裏叫學生分組圍坐,並在中間鋪好塑料布,請小朋友們將帶來的食品放到中間一起共吃。可是老師叫了數次,每組中間的塑料布上仍然空無一物。老師又懇切地叫了兩遍,小朋友們的食品倒是拿出來了,但卻都放在各自的麵前。老師詢問原因,有的小朋友說“媽媽叮囑,自己的東西自己吃,不要拿給別人吃”,有的說“媽媽說我吃東西慢,要是和別人一起吃,自己會吃虧的”。當老師耐心地對他們說,今天這是我們的集體活動,大家要從小養成愛集體的觀念,同學們帶來的東西各式各樣,如果拿出來一起吃,大家的午餐不就很豐富了嗎?終於,小朋友們把食品擺在了一起。但不一會兒又出了問題。原來,幾個男孩子隻顧自己,幾下就把拿出來的東西分光;幾個女孩兒動作慢,沒吃上幾口,便哭兮兮地跑到老師跟前告狀。老師苦笑著,一邊耐心地再向小朋友們做集體觀念和相互幫助的教育,一邊無奈地搖頭歎息。
報載:今年春天的一天,四川某縣中學初一(2)班三名學生放學回家時,在公路旁撿到一個錢包,內有現金20元,拾錢包的張某認為是自己功勞最大,便拿出10元之後讓另兩人分,但那兩人卻說錢包是大家同時發現的,應該平均分。於是三人便爭執起來,繼而發生抓扯。最後,還是身強力壯的張某占了上風,強行將20元獨吞。另兩人氣不過,抓起石頭就往張某的頭上砸,致使張某頭部多處受傷,隻得住院治療。
其實,曆史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為人父母者出於憐愛子女的考慮,教育孩子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這本是人之常情,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無礙的。但是,如果家長一味地隻強調為“保護”孩子而不惜犧牲他人利益和置社會利益於不顧,為防“欺”而學惡,為防“虧”而自私,陷入狹隘的自我之中,則隻會給孩子的成長烙上不良的印痕。作為家長,教育子女向善是益在子女、功在社會的事情,也是家長教育子女的應盡之職。我們教育子女,既要講自我保護,但更要講助人為樂,包括必要的吃“虧”。應該讓孩子們懂得,好人最終是不會吃虧的。學“惡”防欺,學“精”防虧,表麵上好像眼前占了便宜,但從長遠看隻會誤導孩子,使孩子成為自私自利、對社會無所裨益的“蠢人”。況且,如果我們每個家長都教育自己的子女學惡一點、自私一點、心狠一點,那麼,當孩子們長大後,他們豈不將要麵臨一個爾虞我詐、遍地惡人的世界嗎?
要不要同孩子談“性”?
性,是成熟男人和成熟女人才能擁有的“專利”。因為它關係到人的生理、生命和生活的諸多內容,即使成熟男人和成熟女人談起“性”也是諱莫如深的。
性,應該與少年兒童無緣。性意識早熟,對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當然是有害無益的。因此,做父母的麵對孩子,更是談性色變,生怕稍有不慎將孩子引入歧途。
但孩子不是生存在真空裏。生活中,電視裏,一些有關“性”、“愛”之事總是在有意無意之中暴露在他們麵前,他們天真無邪的眼光總想弄明白這些令他們好奇新鮮的東西。比如,他們常常會問起“那位阿姨的肚子怎麼那麼大呀?她裏麵裝的是什麼玩具?”小女孩看到小男孩撒尿便會問:“我怎麼沒有那個小東西?”等等。而每當此時,大人們在驚訝之餘,便聲色俱厲地說道:“說了你也不懂,小孩子不要什麼都亂打聽”。因其不好回答而拒絕回答。在大人們強烈語氣的壓製下,孩子雖然住嘴了,但他的好奇心並未停止。從大人嘴裏得不到答案,他可能就要自己尋找了。於是大人們越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甚至有的少年男女走上犯罪道路。
性,本是人生的正常的生理存在,對於兒童來說,也並不象洪水猛獸那樣可怕,隻是為時尚早,會傷害其身心健康發展。人的好奇心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越不讓知道的事情,就越想知道。所以對於孩子談及的“性”、“愛”之事也隻能引導而不能堵截。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一些性知識,這也是孩子正常成長的一個部分。從小就開始有方法地、進行性的教育,可以使孩子消除在性愛方麵盲目的好奇和神秘感,使他們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睡不著覺是因為床歪嗎?
在路上行走,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小孩走路不慎跌倒了,哇哇大哭。父母們急忙趕過去拉起小孩,邊拍打塵土,邊檢查摔傷了沒有,同時為安慰孩子,哄孩子不哭,便做出幾下跺路麵打台階的怪動作。這一招有時倒也真靈,小孩馬上不哭,甚至破涕為笑,小嘴裏也嘰咕著要打路麵之類的話。
類似的做法普遍地存在於許多家庭中。父母明明知道小孩跌倒大都由於心理、生理上的主觀原因,並非路麵不平等客觀原因,可為了哄住孩子,偏偏違心地怪罪路麵。殊不知,長期把間題的責任推諉開去,就會在兒童心理上逐漸形成錯誤的想法,認為造成事情出現問題的原因不是自己本身,而是外在事物,以至形成“睡不著覺怪床歪”的思維定勢。這種幼時的生活烙印,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甚至會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往往會使他們把分明是由自己主觀原因造成的過錯不自覺地去從客觀上找原因,把責任推向客觀,對自己缺乏一種責任性,對問題的分析也會形成一種片麵的思維模式。
現代家庭教育中,這種“睡不著覺怪床歪”的現象並不少見。我們的部分家長總是很難走出“孩子是自己的好”的怪圈,他們總願聽別人說自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沾沾自喜,卻不願坦誠地承認自己的孩子腦子反應笨和其它各方麵種種缺欠。當孩子的成績下降或犯了各種錯誤時,他們總能找出一大堆客觀理由為自己的孩子做辯解,為自己推脫責任。當孩子成績好了,他們最願聽的話就是:“你家的孩子真聰明,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當孩子成績下降時,便散布說:“是哪個孩子給帶壞了,原來是從沒有過這樣毛病的”;或者當著孩子的麵指責某某老師講課不認真,稀裏糊塗,誤人子弟。這對本來厭煩學習的孩子,又火上澆油地討厭起老師來,無疑,更影響了他們成績。每當孩子上學和放學時,他們也婆婆媽媽煞費苦心地訓導孩子上學要聽老師的話,認真學習,放學要按時做完作業,不準看電視,可他們自己忙忙乎乎地吃口飯,就去找人打麻將去了,有時招到自家來,稀裏嘩啦地玩到半宿,卻全然忘了孩子還要學習、休息。諸如此類,無疑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起到了消極的影響,最終給孩子也授之以柄,自己卻也成了孩子指責的對象。長期如此,孩子將自己的過錯全部歸罪於了客觀外部條件而難於自我完善發展。
為避免這種錯誤傾象的發生,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當孩子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偏差後,做父母的應首先以一種朋友式的溫和,耐心幫助孩子去查找自身的原因,分析其錯誤根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製定出改正的方法步驟。然後,再去分析客觀原因,同時,也製定出解決措施,並予以監督指導。
當父母真的錯了時,應主動向孩子承認錯誤,或尋找機會對孩子談論自己的錯誤,不要把向孩子道歉或認錯認為是可恥、有失身份的事。事實上,認真地向孩子道歉或認錯,可以使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了做人的準則,還可以打破兩代人之間感情上的隔閡。誠實和光明磊落地向子女道歉,是進行家庭感情交流的一劑良藥。願我們每一位做家長的都真正“教子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