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溺愛子女不是真愛(2 / 3)

嬌生慣養是不是愛?

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是父母延續生命的產物。沒有人敢對哪位父母懷疑:“這孩子不是你的。”若真的弄出這話,那位父母敢大罵你一場,甚至跟你玩命,他覺得這是對他的侮辱。即使孩子是揀來的、抱養的,做父母的也絕不會說是外人的,因為他供養這孩子吃穿,供他上學,從小到大抹屎擦尿地撫養了他。

因為“孩子是我的”,做父母的便像燃燒不盡的太陽一樣,把全部的光和熱傾注在孩子身上,也把理想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以他們幼小純真的心靈接受了父母的這份愛,他(她)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勤和偉大。請聽他們的心聲:

14歲的呂靜說:我知道爸媽很愛我,尤其是媽媽,舉一個例子,平時我最愛吃雞腿,媽媽便總做給我吃。可我發現,每次媽媽隻吃我剩下的雞皮。我問媽媽為什麼,她說,她就愛吃雞皮。暑假,我在一家餐館打工,我用自己第一次掙的錢給媽媽買了一大兜雞皮,媽媽見到後,迷惑地問:這是幹什麼?我興衝衝地對她說:“您不是愛吃雞皮嗎?這是我孝敬您的。”媽媽看了看我,一句話也沒說,然後叭在桌上哭了。現在我可能還不能理解媽媽當時的感情,但我懂得,媽媽為我付出的是她自己的一切。

16歲的曲強說:我在小學,到底上過多少課外活動班,已經數不清了,我一說學煩了,爸媽就給我換一個,除了手風琴,我一門也沒學出名堂來。記憶最深的,倒是爸爸媽媽為我受了很多罪,搞得家不像家,人不像人,他們每天接我送我時就像接力賽跑,看到他們疲勞的樣子,我就想:當父母太累了,我要是長大了,一定不要孩子,不受這種罪。

其實,就是因為“孩子是我的”,父母才覺得自己必須盡到教育和培養的責任,他們銘記著祖宗的遺訓:“養不教,父之過。”他們明白寵愛不是惟一的教子之路,像一棵小樹成材一樣,光給施肥澆水傾注營養是不夠的,還得需要拿剪刀經常修剪那旁逸斜出的枝丫,即在物質供養的同時,還要保障他們的精神。用父母們的話說就是:“我不缺你吃,不缺你穿,你得老老實實地聽我的話。”

父母們想,這就是他們應該對孩子的全部,這就是愛。可是他們愛著愛著,便“愛”過了頭——像看賊、審賊一樣地管束著孩子。終於有一天,愛與被愛像一對仇敵一樣對立起來了:

15歲的李素說:我媽媽總是說她有多愛我,比如因為要撫養我她不能安心工作等等。她總是說自己如何為我犧牲一切,卻不知我也為他們犧牲了很多。我已上了中學,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在父母麵前卻要裝出乖樣子,不敢暴露任何“不妥的”思想,連看國際新聞也不敢“挺狂的”說三道四,不然爸媽就會輪番“作報告”或者訓斥,“小孩子懂什麼!”每到這時,我都不再吭氣。我沒有一個真正理解我的朋友,心愛的日記早已不屬於我個人。為了對付爸媽,我準備了兩個日記本,一本專寫豪言壯語,是給他們看的,另一本才是我的心聲。

16歲的吳翠說:今天,媽媽打了我,好狠啊!我就坐著不動,張著大嘴哇哇哭,淚如雨下。媽媽太不講理,不允許說她有錯,否則就是不孝。父母太可憐,他們愛孩子,卻不懂得怎麼愛。有時他們打我,我真想死可又缺乏勇氣,現在我才明白,自殺並不是脆弱,死也得要勇氣,像我這樣,想死不敢死的人才是可悲!

13歲的江曉洋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父母對孩子的管束我可以理解,但他們太過分了!我越來越討厭他們。比如,我喜歡聽歌,也喜歡某個明星,父母就使勁在我麵前糟改他們,什麼“奶油味”之類,企圖把他們從我心裏轟出去;最不能容忍的是,他們發現我有兩盤新加坡男歌星的磁帶,發現我在同學錄上“最想去的國家”一欄填的是新加坡,竟罵我是“賤骨頭”,我又生氣,又委屈,一個人跑到公園裏哭了一場。一想到這些,我就難過極了。

看到孩子們如此地桀驁不順,這回終於輪到父母們驚呼了:了不得了!我沒有這樣的孩子,他不是我的孩子!

最近一項由《中國婦女報》組織實施、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策劃並執行的公眾調查顯示,全國家庭中有近6000萬對父母坦言:自己是失敗的家長。

一位母親在來信中沮喪地說:“在教育孩子上,我是個失敗者。如果有來生的話,我就不要孩子了。”

一部分父母感到與孩子有隔膜。主要表述為:我和孩子沒有什麼共同語言;我不知用什麼方法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我不了解,也搞不懂現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我對孩子的期望與孩子自己的追求不一致。家長們在信中更詳細地敘述了教育方法方麵的困惑。內蒙一讀者寫道:“再用70年代的道德去教育他們恐怕是不行了。但怎麼叫他們認識社會、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我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

多麼可怕又可憂的現實!

在孩子與父母之間,愛和被愛產生的效果並非全是積極的,有時愛也會導致隔膜,發生誤解。這誤解往往會使雙方的感情因為愛而沉重起來。記得一位曆史學家說過,保障給人的心理壓力,常常大於人在惡劣環境中所承受的壓力。愛,有時成了一種枷鎖。

如果說,80年代,關於“小皇帝”的警鍾打破了父母對孩子過份的物質保障,那麼今天是否還要進一步打破精神的保障?如果說90年代,人們連觀念上已經認可了孩子作為個人的權利和尊嚴,那麼為什麼輪到行動的時候卻又不自覺地回到舊有的範式中呢?

有位學生問得好:“爸爸老說他們是新中國的建設者,好像我們就是享受者,難道我們就不是建設者嗎?”

記得一位詩人對一位懷抱孩子的婦女說:

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

他們是由生活召喚而來的,生活的兒女。

他們雖然經過你們而出世,但不是你們的。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他們思想。

你們可以照顧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照顧他們的靈魂。

他們的靈魂住在明天的房子裏,

你們可以盡量同他們一樣,

但不要讓他們同你一樣。

因為生活不能倒退,

也不能同昨天停留在一起。

救救孩子,也請做父母的先自救!

用老苦難去磨礪新孩子對嗎?

教育孩子健康成長,曆來是皇帝百姓名人凡人生命篇章的“頭版頭條”,這些孜孜以求的祖宗父母總是把自己的願望寄托在那些未來人身上,為讓那些“未來人”出息成人,他們怎麼犧牲也從無所惜。這樣前仆後繼,希望和寄托永遠延續,人類才得以進步發展。

也許是“物以稀為貴”之緣故吧,現在的“四二一”型的“三代人”家庭,嗬護出一批嬌生慣養的“小皇帝”,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驕奢生活。讓有識之士擔憂他們將來會失去賴以生存的“江山”。於是有人犯顏“進諫”,若要江山不變色,就應該讓“小皇帝”們吃一點苦。不過,叫這些金枝玉葉吃苦總有點心痛,所以進諫的人極有分寸的提出“適當地吃點苦”之說。

這意思實質還是從傳統的寶庫裏揀出來的。我們教育孩子最“成熟”的經驗有兩條:一條是“聽話”,二條便是“吃苦”。這“吃苦”兩字名堂極多,例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不管是誰,都能說幾條,可算是最普及的“教育經”,好像凡是吃了苦的孩子都能夠健康的成長。

其實,這關於苦難的觀念,是生活中的一大誤解。大人們總喜歡跨過曆史告訴他們的孩子,說他們那個時代是苦難的。這是個疏忽,其實每一代人都會有各自的苦難,隻不過不同時代的苦難各不相同罷了。

上一代人認為拾煤渣、吃窩頭、穿補丁衣服是一種苦難,而能夠進學堂,挑燈夜學是幸福的;而下一代人卻覺得,如果能不被考試所累,不被分數所糾纏,他們寧願去拾煤渣、吃窩頭、穿補丁衣服。有個學生曾道出過肺腑之言:“這學習也太累了,我寧願到山上去當揀礦石的工人。”這說明苦難有它的時代性,在這個時代是苦難的東西,到了下一個時代卻變成了遊戲。張潔在《挖薺菜》文中說,她本想領著孩子到野外去挖薺菜體驗她小時候貧困饑餓的境況,然而事實卻令她大失所望,無垠的天地成了孩子追逐嬉戲的天堂,大人們費盡心機搞的憶苦思甜活動,反而使孩子在窩窩頭和碴子粥中大嚐了樂趣。在孩子眼裏,窩窩頭和玉米麵是新鮮而刺激的。

這也是所謂的“苦難教育”的弊端所在。大人們總覺得小孩子生在蜜罐裏,沒有什麼苦楚,因而強迫他們體嚐自己兒時的苦難,但在孩子心裏,一頓兩頓的倒覺不出有什麼苦難。這正如,假如小孩子們能強迫大人們體嚐學習的重壓,而大人們也不會從三天兩日裏嚐到苦頭一樣。重溫童年,彌補學識的不足,對於大人恰是一個美夢。

可見,上個時代的苦難,放在下個時代不一定是不幸;下個時代的幸福放在上個時代,也不一定意味著好運。每個時代的人都是體嚐著各自時代的苦難,實在沒必要用自己時代的苦難去磨礪別人。

再說了,若是能吃苦的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長,那麼自古以來,有足夠苦頭可吃的孩子要比吃不著苦的孩子多出多少倍,那麼事實上,到底是有出息的孩子多,還是沒出息的孩子多?雖然有不少人是吃了苦才健康成長的,但難道不是有更多的人——十倍百倍地吃盡了苦頭,而沒有“成長”起來嗎?

現實中,也是有許多父母不願讓“小皇帝”吃苦的。“小皇帝”們也總有以父母的權勢或錢財為後台的,有了這樣的後台,嬌生慣養而出息成人者也不少。

由此看來,經驗並不在“吃苦”,應在“吃苦”以外去尋找。

吃苦誰也不願意。然而仍有許多含辛茹苦孜孜不倦的奮鬥者,這是為什麼?決不是想在吃苦中成長,他們是有所追求的。為了追求預期的目的,他們竭盡全力。在旁人看來是吃苦,而他們卻不以為然,反而覺得是一種樂趣。

所以,應首先教會孩子追求,有了追求,有了理想,他們才會克服追求過程中的艱難險阻。那種苦是一種壓力,是一種自尊,是一種動力,更是一種樂趣,那才是真正的苦難體驗,隻有這種苦難才能使他們受到教育、受到鍛煉,並成為獲取成功的台階。

大人們所對孩子實施的“苦難教育”,其實是由大人們做導演,孩子們做演員的一出“鬧劇”,演員所演的故事不是演員自己的,所以不會演戲者也很難入心入裏地進入角色。如果錯誤地實施“苦難教育”,其結局不是給下一代人增加了雙重的——大人們的和孩子自己的苦難,便是給他們的遊戲添加了一出喜劇。教會孩子追求,在追求的苦難中,適時地給予鼓勵,堅定其信心,應該更有滋味。

學習標準越高越好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於是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剛上學之日起就給他們製定了很高的學習標準。不過這是不科學的。

給孩子製定超出其學習能力的學習標準,孩子對學習目標望而生畏,終日帶著緊張驚恐的情緒參加學習、考試,使孩子的智力和身體的發育都受到損害。

我向一位家長詢問孩子的期末考試成績,這位母親有些失望地告訴我:他們的孩子這次考試數學成績還湊和,語文可是不行。當我問及到具體得了多少分數時,這位母親壓低了聲音說:“數學99分,語文才得94分。”我原以為孩子考分有多麼低落呢。小學四年級學生,期末考試能夠考得如此成績,已經是蠻不錯了。可是,從這位母親的話音裏可以聽得出,隻有考兩個100分才算理想。這樣的家長並不少見,由於對孩子學習要求苛刻,造成孩子懼怕考試,懼怕讓家長在卷子上簽字的事例也屢有所見。

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孩,上小學二年級。一次,她的數學考試得了92分。一進家門,“撲通”一下跪在地上,對著家長說:“爸爸、媽媽,您打我吧,我沒考好,沒給您得100分,下次我一定考100分。”說著眼淚撲簌簌地往下流……一個月後,孩子又要參加單元測驗,考前母親又是叨叨嘮嘮地向孩子講述考試的意義和重要性,如何才能考好等,結果在這次考試中,孩子還沒有答完試卷,老師就讓她回家了。原因是孩子一見試卷就精神緊張,腸胃功能紊亂,大便失禁,拉在了褲子裏。對孩子的學習,特別是考試要求過高,使孩子望而生畏,總是處於緊張、恐懼的精神狀態下,對孩子的學習、健康、成長都是很不利的。

就教育方式角度講,教育應以鼓勵的形式為主,對孩子優點及取得的進步多加讚揚,可以促進他的學習。孩子能夠考到90分以上,已經很不容易,給以鼓勵才能夠增強孩子對學習的信心,使孩子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特別是對於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考80分也好,70分也好,隻要取得了點滴進步,就應該給以表揚。製定的學習標準過高,孩子達不到標準,完不成任務,無疑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打擊了他的學習積極性和上進心。

學習標準過高,造成孩子經常處在緊張的情緒下學習,會影響孩子智力的正常發展,降低智商。美國學者布朗和精神病學教授羅斯巴姆的研究表明,緊張指數從0增加到15時,人的智力等級就從105降到91。他們的研究還表明,如果在孩子學習時消除了他們的緊張感,讓孩子們在愉快的心境下學習,兒童的智商可以提高5%~10%。可見,減少孩子的學習緊張情緒是很必要的,增加緊張情緒的手段是不可取的。比如,孩子參加考試,本來考場氣氛就很緊張,再背上父母製定的“高標準”的包袱,情緒會更加緊張和焦慮,考試效果肯定不佳,成績也不理想。

另外,由於學習標準過高會使孩子產生憂思,驚恐的情緒還能引發各種疾病。在這一點上,古代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胎生下的兩隻羊羔中的一隻拴在狼的旁邊,讓它在恐懼的環境下生活,另一隻在母羊身邊生活。結果,處於極度恐懼狀態的羊羔,不愛吃東西,逐漸消瘦,不久就死了,而另一隻則發育正常。孩子經常帶著緊張恐懼的情緒參加學習,還會引起食欲減退,消化液分泌減少,肌肉緊張,動作緩慢而無力,顯示出一副病態的樣子。

用一句話概括,給孩子製定超高的學習標準,有百害而無一利。

長時間學習效率就高嗎?

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做作業時,要求孩子一口氣把所有作業做完,中間不許離開座位,不許休息,造成孩子極度精神疲勞,以致影響學習。

學校放暑假了,孩子本該可以放鬆一下了。可是有位家長要求孩子在家成天練習彈鋼琴。由於家長所在的辦公樓與住宅樓相對,間隔不遠,媽媽在辦公室就可以聽到的琴聲,一旦孩子的琴聲停下來,媽媽立刻往家裏打電話,訓斥孩子。試想,這樣的練琴將是多麼的枯燥無味,這位學生的暑假生活有多麼單調、辛苦、勞累。平時,孩子每天晚上都有一定量的家庭作業,許多家長要求孩子坐在桌前,一口氣把數學、語文、物理、化學……所有作業全部完成,才能離開座位。每天作業需要1小時完成,就連續坐1小時;若需兩小時完成,那就坐上兩小時。甚至上廁所、喝水也要等到作業完成之後。這種做法極不科學造成大腦嚴重疲勞,對孩子頭腦正常發育極為不利。

學習是一種緊張的腦力勞動,孩子在做作業時,需要集中精力進行思維、想像、判斷、推理等複雜的心理活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一樣,工作一段時間,就要適當的休息,才能使工作消耗的物質能量得以補充,才能維持正常的學習。學校的課程設置是每40或45分鍾就要進行課間休息。在課堂上,一般要求20分鍾內又要改變一種學習方式,來轉移大腦的興奮區域,減少疲勞。

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做作業,必然要導致大腦疲勞。而大腦疲勞直接造成學習效率下降,學習能力降低,錯誤率增加。就像一個本來隻能遊200米的人,在遊200米後仍要求他繼續遊200米,這時遊泳者的速度肯定會降低。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疲勞時,會表現出厭倦學習的表情和動作,學習的注意力難以集中。

那麼,孩子學習多長時間就應該做適當的休息呢?這個問題教育心理學專家進行過大量的研究。首先,應在不同的學科學習之間做適當的休息,這樣便於頭腦的記憶。不同年齡的孩子,又有不同的用功能力。3~5歲的孩子,一次學習時間不能超過25~30分鍾;6~8歲以30~40分鍾為限;9~12歲以40~50分鍾為限;13~15歲以50~60分鍾為限。

在學習、做家庭作業的間歇,要讓孩子離開座位,換換環境。安靜一會,躺一會,散散步,聊聊天,聽聽音樂,喝杯水等,都可以很快消除疲勞,而後再集中精力投入學習。

總之,在學習期間進行適當的休息,不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有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

命運真能主宰人生?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一些父母,麵對孩子的學習,相信命運的支配,大搞迷信活動,消弱了孩子的意誌,使孩子形成錯誤的世界觀,影響了孩子的學習,真是愚昧至極。

有這樣一件讓人聽了毛骨悚然的真實的事情,一位母親把自己剛剛生下不久的嬰兒從樓上拋下,把孩子活活摔死。究其緣由,這位母親一向信神信鬼,懷孕後的一天,無意中遇到一位路邊的算命先生,這位孕婦上前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說她懷的孩子是男孩,命運極好,大富大貴,官運亨通。孕婦聽後喜出望外,心想多年敬神沒有白敬,終於送來了貴子。懷孕足月到醫院分娩,萬萬沒想到生出的竟是一個女孩。這位母親躺在產房裏怎麼也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她看到同屋的產婦背後向她的方向指指點點,引起了她的注意。一次她聽到產婦們小聲議論:“住在這個床位上出生的都是女孩。”這位母親本來就迷信,聽後認定孩子投錯了胎,生下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於是,推開窗子把孩子向外拋去。當人們急速下樓去救嬰兒時,這位母親還說:“別管她,讓她去!”一個來世不久的嬰兒,就這樣被自己的生母斷送了性命。

在現代社會,麵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搞封建迷信的家長大有人在。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生死、禍福、學習好壞、升學求職等都是與生具來,是由“命運”支配的。為了孩子學習好,不是科學的指導,鼓勵孩子積極投入學習,而是燒香拜佛,求佛保佑,請人相麵、算命、看風水等。有的地方,學校四處漏雨沒錢修繕,寺廟卻越蓋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