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溺愛子女不是真愛
——衝破教與養的困惑
湮情泯愛亂家風,子女多半無所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願,以至於為了達到心中的願望對子女千依百順,過分疼愛,把他們當成家裏的“小皇帝”,卻不知這樣一來,子女不但成不了龍和鳳,反而成了一條蟲。可悲啊,可悲!為了生活中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那些溺愛子女的父母應立刻改變方法,衝破教與養的困惑,這樣才能把子女培養成真正有用之才。
乖孩子是好孩子嗎?
隻要稍作觀察就能發現:盡管人們通常教育孩子要乖,要聽話,但在現實生活中,調皮的孩子往往比乖孩子更討人喜歡。這有很多原因,如:很多成功人士,童年時都不太聽話,有的還很頑劣。現實社會無情,讓人覺得要能比較好地生存下來,從兒童時代開始,人就要厲害一點。成年人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束縛,調皮孩子的無拘無束,表達了他的潛意識,因而覺得很開心。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調皮搗蛋,就像大人扮鬼臉逗孩子玩一樣,是在逗大人玩,以期得到讚賞和獎勵。
調皮與乖是一對模糊概念,因此,孩子是調皮一點好,還是乖一點好,也不太說得清楚。而且孩子往往是有時很乖,有時很調皮。不過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即應當培養孩子的積極性格,不論他們看起來是很調皮,還是很乖。
有人概括了兒童性格的積極特征和消極特征。對照起來看大體是(括號內為消極特征):接受(被動、缺乏進取),具有責任感(無主見、缺乏個性),忠誠(柔順),謙虛(缺乏自尊),可愛(依附性強),適應性強(無原則),社會調適好(奴性、缺乏自信),理想主義的(不切實際的),敏感的(懦弱的),彬彬有禮的(處世圓滑的),樂現主義的(癡心夢想的),信任感強(易受騙),溫柔的(多愁善感的),主動(剝削),進取(侵犯),果斷(自我中心),自尊(自負),衝動(輕率),自信(傲慢),迷人(誘人),實際的(呆板的),經濟的(吝嗇的),謹慎的(多疑的),節製的(冷酷的),忍耐的(懶散的),小心的(多慮的),堅定、頑強的(固執的),沉著的(懶散的),鎮定自若的(遲鈍的),井然有序的(迂腐的),辦事有力的(過於著迷的)……
當然,這種對比與人們通常所說的聰明、愚蠢之類對比完全不同,其中的每一組所說的都是一種很接近的性格特征,如自尊與自負,可愛與依附性強,其區別都非常微妙。這種區別,孩子自然不能自己把握,絕大多數成年人同樣也不能很好地把握。但這種理論可以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絕對不能簡單片麵地看待孩子,如果你認為這個孩子很可愛,你不能一味地讚賞他,因為這種可愛如果過份,就有可能使孩子成為一個依附性強的人。同樣,如果你為孩子的固執感到惱怒,你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他,因為你的簡單粗暴有可能使他失掉堅定、頑強這種可貴的品格。
“玩”就不會有出息了嗎?
在西方發達國家,有關“玩”的教育往往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一位中國的教育專家提供了兩個典型的有關“玩”式的課堂教育的場景。
幼兒園——
一群不安分的孩子被老師帶領著,走進圖書館,孩子剛入園,這是第一課。
老師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讀一篇著名的童話。
“這本書好不好?”讀罷,老師問。
“好!”孩子們答。
“這本書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寫的。你們誰來也講一個故事?”
一個小朋友走上來,講述他創作的故事,無非是“我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之類。
但老師鋪開一張紙,很認真地記下這個故事。
“現在,誰為他的故事畫個插圖呀?”
又一個小朋友走上前,把故事中的人物畫下來,顯然是“塗鴉”。
但老師取出一個漂亮的封麵,把這兩頁紙裝訂好,封麵上寫下兩位小朋友的名字。
老師把“書”高高舉起來:
“孩子們,瞧,你們也能寫書!隻要你們奮鬥,什麼事情都能幹成。你們還小,隻能寫這種小書;當你們長大了,就能寫書架上的這些名著了。你們會成為偉大的人物的……”
中學(生物課)——
上課鈴響了,老師抱著一隻兔子走進教室。
“這是什麼?”老師問。
“小白兔都由什麼組成?”
“長耳朵,紅嘴唇……”這是在幼兒園裏就已經知道的嘛!
“不,不僅僅是這些,”老師說,“你們還應該知道它的生理構造。”
老師開始講。簡單講過,把兔子舉起來。
“我講的這些,前天我還不知道。我是通過觀察,又從書本上查到的。其實,老師能懂得的這些,你們也能懂,甚至懂得的更多。下麵我留作業。”
老師留的作業是:每個同學放學後,都可以去動物園,觀察一種你最喜歡的動物,記下它的外貌,動作,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然後到最近的一家圖書館去查閱有關這個動物的資料——屬於什麼科、生理構造如何等等。能記多少就記多少。願意畫畫的,可以畫下來。下堂課,就是每個人講述自己的“偉大的發現”。
可以想像,在下一堂課,會出現多麼妙趣橫生的情景。就在這種“寓教於玩的教學”中,每個同學都將掌握不止一種動物的知識,而且是,一邊玩著,一邊自己發現知識。他們在玩中學會學習。由此可見“玩”也能“玩”出成就來。
龍胎都是龍生的嗎?
有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這簡直是胡說。“天子”沒有一個是龍生的!
試觀古今中外:朱元璋是做什麼的?他是家裏窮得去當和尚來討口飽飯吃的人;他是曾在街頭乞討剩菜殘羹而遭人侮辱的人。拿破侖是什麼出身?他的母親拮據得連麵包錢都付不起;他的衣衫襤褸得被上流社會嘲笑。但是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難以讓人過活的生活中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鍛煉自己的意誌,使自己成為堅不可摧的鋼鐵。一旦老天恩賜一個機遇,他們就會不顧一切地抓住它,不斷攀援,直到達到頂峰。
這些都是我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所領悟到的。本來,我是一個甘心於聽從命運安排的人。而我的父母的希望也不過是讓自己的兒子比他們強些就可以了。然而,進入宏誌班之後,我的視野寬闊多了,擺脫了小農意識;我的思想全都變了,擺脫了“宿命論”。這其中有班主任老師的教導,有同學的影響,更有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跡的熏染。
如果一個中學生說這些,似乎過早;而一個窮孩子說這些又似乎不現實。其實,這並不過早,這是很現實的。美國總統和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家庭貧困,但胸懷大誌,終究大器晚成。我堅信我不比別人差,隻是比人窮——這不一定是壞事,倒可能是一筆與眾不同的“財富”。
雞窩裏能否飛出金鳳凰,關鍵看其有沒有本事。因為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既然黨和人民給予我這樣好的一個讀書的機會,我就應該抓住它。
剛上高中的時候,學習很不理想。好幾科都在及格線上轉。高中的知識真的那麼難嗎?當時的回答是“對的”。當看到終日與我相伴的夥伴成績特別優秀時,心裏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鹹……都不是。經過一番反思,我終於對自己發誓,一定要爭氣!學生如果學習不好,那他(或她)肯定不是好學生。沒有其他的原因,沒有其他的理由:當別人正在試圖圓自己的清華夢、北大夢時,你能視而不見嗎?即使不成功,也要拚一拚,這樣才無愧於自己!
孟子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作文之時,可能語言有些過激。但正是這些不合時宜的文字才能表達我內心真正的心聲!
龍不是由龍生,雞窩裏同樣能飛出金鳳凰!
少年得誌是福嗎?
縱觀古今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曆,我們可以看到,那些能成大器的創業者,總是在經曆了漫長的艱苦歲月之後才獲得成功的,而那些急功近利的人,由於貪求過早成功,他們的最後成就相對而言顯得微不足道。
上麵這個事實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在創業中,是早成功好呢,還是晚成功好呢?其實古人早就對這個問題有所回答,在人生三大不幸之中,赫然在目的是:少年得誌。為什麼少年得誌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呢?原來,得誌過早便容易自我滿足,更容易滋生驕縱之心,事事不求進取,沉湎在自以為是的心境中,這樣下去,當然會無所作為。
因此,在創業成功的道路上,存大略小、舉重若輕一直是成功人士的人生戰略,這無論於精神生活的追求抑或是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都是同時適用的。如以精神生活的幸福追求為例,假設我們時時處處總是希望我們處在所謂幸福的位置,被讚美的對象,被愛者的幸運,被溫情脈脈籠罩的寵兒,那麼,我們就難免要犯大小顛倒、輕重失衡的毛病。如果我們追求的是自己有一顆光明磊落的心,擁有摯愛他人的倫理情感,從而對人際,對環境,對事業,對未來追求進取,追求真誠,追求美麗,那麼,我們就是抓住了人生審度、體驗、分辨、轉化幸福與痛苦的要害!
舉例來說,兩位青年學者同受教於一位著名學者,甲比乙不僅起點高,頭腦也活;乙雖比甲起點低,但韌性鑽研精神極佳。甲正因為頭腦活,起初進步極快,受到社會青睞,於是通俗報刊邀稿者甚眾使他忙於應付;乙卻門庭冷落,然卻潛心攻讀。這位著名學者曾對筆者悄語曰:“乙比甲有可能獲取更大成就。”果然,兩年之後,乙通過了博士學位答辯,甲雖亦學有專長,卻終未獲出眾成果。後該公導師歎日:“甲是犯了大小顛倒、輕重失衡的毛病!”
有一位著名企業家,曾經這樣說道:“創業之初一定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準備,如果不能夠在創業時自甘寂寞,是不可能取得日後重大成功的。”這句話確實是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
壞孩子就不能成功?
拳王泰森出生於1966年,12歲由於偷錢包而被送到少年管教所,寫下了他的第一筆不良記錄。在15歲時,母親去世,從此這位出生在貧民窟的孩子流浪在街頭,漸漸變成了小偷、地痞和流氓。有人作過這樣並不完全的統計,泰森少年時曾先後48次被送進少年管教所。所以,泰森少年時是個壞孩子,這是不可否認。
有人認為,泰森成為拳王,除了他在拳擊方麵的天賦之外,與他的壞也有很大關係。因為少年時的遭遇,使泰森經常處於惱怒、憤恨、焦躁、抑鬱、自卑、自責的心理狀態中,內心深深地埋下了仇恨和自卑的種子。即使在他達到榮譽的頂峰時,還是會覺得有很多人因為他是黑人而瞧不起他,仍擺脫不了自卑感。他說:“盡管我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我在拳擊曆史上的地位等於零。在很多人眼中,我隻是個惡棍和流氓。”這種心理,一方麵使他拚命地練習拳擊,另一方麵使他在拳賽中野蠻凶狠,咄咄逼人,和他比賽簡直好像在和一頭野獸對陣,讓人不寒而栗,未戰就已經先在心理和氣勢上輸了。
古往今來,的確有不少壞孩子取得了成功,而且他們的成功也的確與他們的壞有關係。這包括因從小受人歧視所產生的自卑、怨恨及由此而產生的拚命往上爬的心理,奮鬥過程中不講道德、不擇手段、心狠手辣等正常人不會或不習慣使用的方式、方法,還有他們在惡劣環境中所培養的智慧、毅力等。所以,壞孩子成功,也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女子智力真的比男子低?
“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見在我國存在的曆史已經很久,甚至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特別是農村,這就給生活在這種家庭中的女孩套上了無形的精神枷鎖,禁錮著孩子的意識,孩子感到自愧,使她們很容易自暴自棄。
有件事說起來似乎很可笑,但確實是一件真實的。那是我上師範學校,在農村一所小學實習的時候。一天,學校來了一位家長,她一手領著一個男孩,另一隻手領著一位比男孩大一些的女孩,找到班主任和校長,向校長哀求道:“校長,我們這個丫頭不是留級了嗎,您看能不能讓我兒子替他姐姐留級,多上一年。女孩子本來就不行,讓她多上一年學,不是白白耽誤一年嗎?我知道,丫頭天生就笨。”她的一席話讓大家哭笑不得。她的女兒之所以留級,也許正是這位母親重男輕女觀念造成的。
作為孩子,自然會認為自己的父母的觀點是正確的,既然父母認為自己天生就笨,自己再學下去也沒有好結果。
誠然,男女生理特征存在著一些差異,但決不意味著女子的智力低於男人。女子青春期到來一般比男孩子早二年左右,身體的迅速成長比男孩子早,心理發育也比男孩子早。有統計表明,智力的發展是隨著身體的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女孩的智力發展也比男孩早。再如,眼睛是頭腦最為重要的信息輸送渠道,一些資料介紹,人腦接收的信息80%是靠眼睛取得的。然而有關科研資料表明,男性的辨色能力總體不如女子,男性色盲的人數比女性高10倍左右。有人對嬰兒觀察發現,嬰兒降生以後不久,女嬰就開始對某些聲音,特別是母親的聲音較為敏感,如果母親發出的聲音位置有所移動,女嬰很快就有反應,而男嬰則往往察覺不到這些變化。女孩5個月能從像片上認識熟悉的人,而同樣大的男孩子卻很難做到。女孩子比男孩子說話早,掌握的詞彙也更豐富,女孩的語言表達能力比男孩更強。
近年來,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些省、市、地區的高考狀元是女生的消息,充分說明女子有著同樣發達的智力。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在有作為、有貢獻的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中男子比女子多呢?這是由於曆史條件、社會分工、觀念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女子從小活動範圍就受到限製,更廣泛、更多的環境男子可以到達,使得男孩子的頭腦有更豐富的感性認識,了解到更多的知識。
雖然在如今的社會裏,像本文開始提到的那位母親已成為笑話中的人物,但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仍在許多人的意識中深深的存留著。有些父母對男孩嚴格要求,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培養教育,寄予厚望。對於女孩,從一降生父母就感到大失所望,在學業的要求和未來職業的選擇上,持任其發展的態度,為女孩的進步和前途,設置了無形的障礙。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女子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女子發揮聰明才智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父母們應從根本上為女孩子掃清社會意識上的和孩子心理上的障礙,讓她們信心百倍地麵對一切,麵對未來。
總之,過去那種“女子智力天生就比男子偏低”的男尊女卑觀念一直就是錯的,作為一個現代人,必須把它拋棄。
溺愛孩子等於愛孩子嗎?
生活中,人們都肯定父母疼愛兒女是必然的天性,無可厚非,隻是不宜過分,達到溺愛的程度,就不好了。中國的古籍《上學》上說:“人莫知其子之惡。”這並不是說,所有的父母都看不見自己孩子的壞處,隻有那些溺愛孩子的父母才不知道。
之所以說溺愛不好,不是指其本身而言,而是說它造成的惡果。受害人可以涉及三方麵,甚至影響後代,還要對社會構成危害。所謂三方麵,是指害了孩子,父母本身,以及孩子的配偶。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竟成為是非不分,賞罰不明,有求必應,言聽計從。隻要是孩子做的事,沒有不對的,孩子做了壞事,例如生氣時破壞公物,打破玻璃,父母不但不予責備,反而認為孩子有個性,還買東西獎勵他。他要什麼條件都答應,他想要做什麼,總是順從他的意思去做。孩子就是一家之主,一切依從孩子的旨意行事,譬如孩子要看電影,父母無論怎樣忙碌,怎樣疲勞,都要奉陪孩子去看。
孩子生氣時可以把父母罵得狗血淋頭,父母不但不責罵,反而甘之如飴。等到來日惡習業已養成,父母想要加以矯正,但已經遲了。孩子如果受了一點挫折,竟要對父母懷恨起來,甚至說要殺死父母。父母把孩子當做上帝,當做寶貝,家庭中以他為至高無上,對他小心翼翼,惟命是聽,自然要養成孩子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任性乖僻,粗魯莽撞,把禮貌和氣完全拋棄,把強奪甚至殺人也視為當然,不知世間有法律的存在。這樣自然要影響他的人格的形成。小時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如果結了婚,配偶必然會受到虐待,成為第三個受害人。
父母對兒女疼愛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溺愛呢?他們的溺愛,到底是出自什麼心理呢?據專家研究,不外乎有下列幾種原因。
(一)父母由於自我中心的意識太強,發展成為一種自私的觀念。
例如孩子偷了別人的東西回家,父母並不責罰,內心認為自己的孩子都是好的,絕對沒有偷盜的惡習,隻是隨手帶回來的罷了。由於這種自私心理,對孩子犯的此過失,不再深究。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這種惡習,原是繼承了父母的錯誤觀念而來的,以後他的人格發展,就會發生偏差。欲話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賊性就從小養成,根源於父母小時的溺愛,要什麼就拿什麼,不管是誰的。
(二)過度的依存心理。
對孩子過度依存不舍,便不免要對這過分承諾,因而剝奪了孩子在人格形成中,所需要接觸的家庭以外的社會環境。有一個青年犯罪入獄,他的老祖母每天總是來探監,原來這青年自幼父母雙亡,由祖母撫養長大。祖母對他溺愛得無以複加,把生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身上。那青年在這種環境中長大,人格發展自然發生偏差,結果犯罪判刑坐牢,祖母隨時探監,正表現出她的依存心理,生活上少不了那青年人。
(三)過度的補償心理。
許多母親把孩子的某些缺點歸咎於自己。例如因疏忽孩子跌傷或被車撞傷,或因延誤就醫,讓孩子留下耳聾、小兒麻痹等終身遺憾的後遺症等等,還有根本兩不相幹的,竟有把小孩子出生時被鋏子鋏傷,歸咎於自己的難產。把小孩子的體弱多病,歸咎於自己的愚笨。這類的心理作用,使做母親的產生一種罪惡感。為了對孩子補償,不但加倍給予疼愛,而且對孩子的過失都不忍心加以糾正,不知不覺中孩子就被寵壞了。
還有母親因某種理由不能親自撫育孩子,隻好交給別人去撫育,等以後帶回家來,無法建立和孩子的感情。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母愛,性格變得乖僻。父母過度的補償心理,因而造成對孩子的溺愛。
總之,父母為要避免溺愛,惟有牢記聖經上說的:“沒有管教,就不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