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好夫妻不一定是般配的
——解除婚姻家庭的危機
洞房花燭好,豈求有厭時。融洽、和睦、親昵的夫妻關係是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種令人神怡的關係的構成、維持和鞏固是一門藝術。但對於這門藝術,有人在意過,也有人根本不在意。而正是不在意的人最終失去了幸福的愛情。事實上,好的夫妻不一定是般配的,隻要善於解除婚姻家庭的危機,原先不般配的夫妻也能白頭偕老。
愛情就是獲取嗎?
在人類的家庭生活中,沒有其他的事情,能夠像相互深愛的人結婚那麼迷人。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愛情就是獲取,這觀點其實是錯誤的,特別是在現在社會,愛情應該是給予,要給得豐富和慷慨。有些妻子願意在許多事情上麵做出犧牲,但是卻常常在許多小地方缺乏精神上的慷慨——例如,嫉妒丈夫從前的女朋友。
如果你的丈夫無意間提及他今天碰見了一個過去的女友,而如果你問他,那個女孩子是不是還紮著辮子說著不成熟的話,那你就太吝嗇、太不夠慷慨了。你應該讚美她的好處,如果你能夠想出一些;如果你想不出來,也應該編造一些。
某個小女孩的父親和她母親結婚以前,曾經和一個迷人的紅發少女訂婚。她記得每當母親讚美那個女孩美麗和得人緣的時候,父親總是不好意思地笑著,一麵又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父親覺得母親比較漂亮,母親也曉得——但是母親能夠欣賞父親的眼光,這總是很使父親高興的事。
事實上,男人們總是有著某種虛榮心,這就提醒那些妻子,對於丈夫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最好都要表示謝意。男人在結婚以後,帶妻子到戲院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送給妻子一束紫羅蘭,甚至隻是每天早晨倒個垃圾,他也很希望聽到妻子的道謝的。如果他所做的每件事情,妻子都視為理所當然而不加致謝,無疑的,這個丈夫就會停止取悅他的妻子了。生活中往往有些女性,不知道丈夫每天為了家做了多少小服務,這隻是因為女士們習慣於讓丈夫為她們做這些工作。某位女性曾經認為她丈夫沒有幫過她什麼忙。因為在家裏即使要丈夫去弄杯水來喝,也是個大工程,他不會換小孩子的尿布,或是弄緊一支漏水的水龍頭。然而,有個夏天丈夫到歐洲去了,她才很驚訝地發現,他每天都為自己做了許許多多的瑣事——自己卻沒有向他說過一聲謝謝——現在她必須自己去做那些事了。
另外,在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互相諒解和體貼。作為妻子,當丈夫想要換上拖鞋休息一會的時候,妻子卻穿好衣服想要出門,這是不行的。具有深摯愛心的妻子,應該先了解她丈夫每天在外麵工作後的需要,然後才跟著盤算自己的需要。
“我很辛苦地學會了這個事實——就在我的蜜月裏。戴爾和我在奧克拉荷馬城度過了我們婚後的第一個星期。在那兒,他正在進行為期一周的一係列講演。我那時正全心全意幻想著傳統中的美麗:讚美的語句,羅曼蒂克情調,燭光和小提琴的演奏聲。然而,我發覺自己隻是坐在旅社的房間裏——獨自一人——在孤單的房子裏欣賞著我的嫁妝,那時我的新郎正和委員會們坐著談論,研究他的演講稿,一麵和讚助人討論著事情。他太忙了,事實上我必須先和他訂個時間,才能接近他——在那些我們能夠共處的短暫時刻裏,我一直對他表現出發怒和不悅。”這是卡耐基·戴爾夫人的體會。
曾有許多情操高尚的妻子,得到了丈夫的敬愛。許許多多幸福的丈夫們說:“很可能因為我取了這個女孩子,所以我才比大部分的男人更加幸福。我所能給她的最大讚賞就是對她說,如果我能夠回到三十二年前,而且了解我現在了解的事情,我仍然願意再和她結婚——隻要她願意再嫁我!我所獲得的任何成功,都直接來自這位可愛的妻子的伴行。”
是啊!如果沒有愛情,成功又有什麼意思呢?缺乏愛情,財富和權勢也就等於廢物和灰燼了。如果你的丈夫從你深摯的愛情裏得到了安心和幸福,那麼,他帶給你更高的生活水準的機會也就大大地增加了。
所以,人們那種愛情就是獲取的觀念是錯誤的,應該予以摒棄。真正的愛情是奉獻,而且是夫婦雙方無私的奉獻。
好夫妻一定是般配的嗎?
般配的夫妻未必就是好夫妻。因為人原本就追求自己缺少的東西,在結婚對象的選擇中,經常能發現與其人相輔相成的性格、氣質和能力。
人類最基本的欲求之一,即尋找異性對象,建立社會生活的最小單位——家庭,借以生殖,撫育後代。在日常生活中,與配偶的相處,往往是最基本的一部分,也是最為密切,對自己關係最為重大的一部分。因此,從一個人戀愛、結婚的觀點及追求中,往往可以發現其人性格、氣質、潛意識欲望、自卑感等方麵的重要線索。其中,第一個著眼點,就是選擇戀愛、結婚對象的條件。
人原本就想追求自己所缺乏的東西,在選擇戀愛對象中,也會尋找與自己異質的對象來彌補自身的缺陷,所以,並不是隻找一個異性就罷了,而是在性格、氣質、能力各方麵,都希望對方與自己能相輔相成。男女按這種互補的原則結合,不僅家庭生活容易協調,處事較為圓融,而且對子孫的遺傳也十分有利。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例子:粗心大意、不拘細節的男子,無意識中找到了比較細心的女性為妻;個子矮小的女性總喜歡找高個子男人為丈夫;有些很勤勉樸實的男人,卻愛上了娼婦型的女人;有些溫順文靜的賢淑婦女的丈夫,竟令人意外地是花花公子。
就血統方麵說,日本及西方王室都很介意與近族或近親聯姻,他們深深懂得重複血族聯姻,後代必然衰微,惟有適當地與異族異地人做血統的混合,才能獲得優生。日本幕府時代的豐臣秀吉在成功之後,陸續染指家世比自己高的美女,也充分顯示他奢望自己所缺乏的高貴血統。
近年來,在男女關係上,出現了一種反常的傾向,找大姊型的妻子的男性越來越多,喜歡追求比自己年長的女性。這實質上也表現了一種互補原則。這樣的男性,由於家境優裕,從小媽媽事事庇護他,任何事都由媽媽替他打理,以致長大後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
男女雙方以這種互補關係結合,正如正麵與負麵的融合,彼此關係可以穩定。如果正向疊加,那當然更加穩定。如雙方同時具有虐待和被虐待傾向,關係往往異常穩定;美男子找個更美妙的女郎,關係更加穩定。然而,在涉及美觀的外貌方麵,一般不會要求正負互補,而會要求正向疊加,當本身外貌存在相當大的弱點時,如不具備其它條件,就隻能要求負向反差了。比如,個子矮小的男性,就隻能找個比自己更矮小的女性結婚,才覺得相稱。又如,白人社會裏的少數有色人種,總喜歡找個膚色更深的人為伴侶,這些都是“矮子裏麵顯高個”的做法,都是用反差作用來陪襯自己,以緩和自卑心理。一般來說,出於這種心理的結合,穩定性比較差,容易形成對對方的厭膩。
從互補原則來看,非常男性化的男性,會追求非常女性化的女性;然而,非常男性化的女性,則不一定會反向去追求女性化的男性,卻往往期待非常男性化的男性。比如,有的相貌相當男性化、工作能力也比一般男性強的女企業家,平時可能有些女性化的男性追隨她為伴,一旦她麵前出現宛如黑社會硬漢般的男性,她會立刻被對方的陽剛魅力所吸引。這既不是優缺點的互補,也非外貌上的正向疊加或負向反差,而是一種性特征的吸引。然而,這時男方會不會對女方發生興趣,則是個問題。從工作能力上說,也許可以正向疊加,但從性感角度來說,一廂情願往往徒勞。
可見,在選擇配偶時,人的心理是複雜的,不能刻板地按什麼原則去決定,況且般配未必就是衡量好夫妻的標準。
夫妻交流可以不用講究方式嗎?
保持溝通是夫妻感情的防腐劑。有此夫妻因不善溝通和交流,致使彼此感情漸疏,以至遊離益遠,甚至琵琶別搶,甚至婚外尋找感情的寄托——很多不幸的婚姻就是這樣產生的。但夫妻之間的感情交流和溝通也要講究技巧,要知道,沒有技巧的溝通並不比沒溝通好,甚至比沒溝通更糟。
(一)較量和認同
男人的世界裏,談話常常是較量——不是占上風就是要避免別人的擺布。而對於許多女人,談話是為了尋求相互支持和相互確認。我的一個朋友對此深有感觸,她告訴了我她們的故事。
我第一次對這種差別有所察覺還是在我和丈夫兩地生活的那些年裏。每當人們對我說“那有多艱難,你怎麼受得了”時,我把他們的話當作對我的同情接受下來。
可我丈夫對這種關心很不以為然。他說:“我們有我們的優勢:我們都在大學供職,可以共享比別人更長的周末和假期。”
我當時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說這些。後來他告訴我,他覺得別人的生活裏隱含著這樣的意思:你們的婚姻是真正的婚姻,我與妻子在一起,我們可沒有你們那種兩地生活的煩惱。在丈夫向我指出這點以前,我絲毫也沒意識到別人的話裏可能隱含了某種“勝你一籌”的優越感。
現在我明白了,丈夫同許多男人一樣,他們把世界看作一個大舞台,他們必須在那裏占據和保持一個位置,而我,則和不少女人一樣,世界在我們眼裏是一個相互聯係的關係網,我們尋求的是理解和認同。
事情就是這樣的。當我們總以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對方的談話意圖時,矛盾就會逐漸萌發,婚床便會發生動蕩。把握好對方的談話心態,這才是心與心的交流。
(二)獨立與親密
男人以不溝通或少溝通來樹立獨立意識,而女人則希望通過溝通建立親密關係。
女人希望彼此親近,相互支持,她們努力維護這種親密的關係。而男人在乎的是地位和威望,他們要求獨立。這些差異常常導致男女雙方在同一事件上做出完全不同的反映。
喬希一位高中時的同學出差來到他居住的城市,給他打來電話,喬希高興地邀請老同學周末到家做客。晚上回家後,喬希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琳達。
琳達有些不快:喬希邀請客人幹嗎不事先同自己商量?“你為什麼不告訴你朋友,你得先跟妻子說一聲?”琳達忍不住問。
“我怎麼能說我必須先征得妻子的同意!”喬希忿然道。
在喬希看來,與妻子商量就意味著他沒有獨立行事的自由,這會讓他感到自己像個孩子,是個怕老婆的人。可琳達卻很樂意對她的朋友說:“我得先和喬希商量一下。”琳達認為,這隻表明她與喬希很親密,這有什麼不好呢?
(三)務實與重情
記得有部動畫片:“丈夫”在打開報紙時對妻子說:“在我讀報前你有什麼要說的嗎?”妻子當然沒什麼非說不可的要緊事。不過,丈夫在家埋頭看報時,妻子常常是想說點什麼的。
這片子很幽默,因為人們從中看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子。當丈夫在家少言寡語時,許多妻子都感到某種情感上的被冷落;而很多丈夫又因為妻子原因不明的情緒低落而沮喪。
麗貝卡與丈夫斯圖爾特應該說是幸福的一對。即使這樣,他們也有他們的煩惱。麗貝卡對我抱怨說,當她對丈夫談論自己的思想感情時,丈夫總是一言不發地聽著,當她想聽丈夫的看法時,他就是三個字:“沒什麼。”
向親人和朋友吐露自己的心聲對麗貝卡和許多女人來說,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因為這意味著相互的關心和參與。但對於斯圖爾特和許多男人來說,談話的目的是獲取信息,感情隻能深埋自己的心底。
生活中還有這樣一類男人:他們在社交場合很活躍,妙語連珠,海闊天空。他們關心的與其說是談話的內容,莫如說是談話中的自己。在他們看來,談話是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這種時候,他們的妻子則可能因為高談闊論的丈夫從來不曾如此興致勃勃地對待她們而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四)對抗與妥協
為了避免衝突,不少女人寧肯隱瞞自己的態度,對對方的決定不公開表示反對。但有些時候,公開自己的不同意見,即使可能由此引發爭端,也不見得就比委曲求全更糟。
多拉開車上班。她的車是丈夫漢克替她作主挑選的,漢克總是選他喜愛的那種中看不中用的老式車。這些老掉牙的車脾氣很大,它們給多拉帶來了無數的麻煩,有一次讓她險些送了命。這次多拉決心不讓漢克一人作主,他倆一同去了市場。漢克一眼就看上了一輛15年前出廠的賽車。要在從前,這車就是多拉的了。可這回多拉決定不聽漢克的了,車是她開,她得挑輛自己中意的。多拉自作主張買下了一輛新車,這車很平常,沒有漢克為她選的車那樣神氣、那樣經曆不凡。可它經久耐用,又聽使喚。多拉做好一切準備,她想漢克肯定會不滿意。讓她驚訝的是,漢克一句不愉快的話也沒講。事後她對丈夫談起這事,漢克說她的擔心太可笑了,如果她始終覺得自己的主張是對的,就應該堅持己見。
生活中的小衝突不會置人於死地,妻子們用不著一味地回避爭論;而一向果敢獨斷的丈夫們,是否可以稍微減緩點自己咄咄逼人的直率和鋒芒外露的談話方式呢?
(五)命令與建議
同許多女人一樣,黛安娜竭力避免正麵衝突,她把要求化作建議而不是命令。
黛安娜喜歡說:“我們把車停到那兒吧。”“我們午飯前先打掃衛生吧。”這語氣讓她丈夫內森很是惱火。內森把黛安娜的“我們這樣吧、我們那樣吧”當成了命令。同很多男人一樣,內森討厭受製於人。但是對黛安娜來說,她並沒有指使,她隻是建議,她竭力避免正麵衝突,她把要求化作建議而不是命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委婉的方式並不總是有效,對於有些男人反而會更糟。這些男人一旦意識到別人是在用含蓄隱蔽的方式指使他們,他們便因感受人操縱而惱怒。他們寧可接受直截了當的要求。
(六)提出建議與渴望理解
女人常常需要的不是具體的辦法,而是感情上的支持和慰藉。
伊芙因乳腺瘤剛做了手術。一天,她對丈夫馬克說她很苦惱,因為手術破壞了乳房的外形。馬克對她說:“你可以做一次整形手術。”
這個建議讓伊芙十分不快,她說:“我很難過,你不願看到乳房變成了這個樣子,但我不想再做任何手術了!”
馬克大惑不解,不知如何勸慰才好。“可我一點也沒在乎那個疤呀!”他申辯說。“那你幹嗎還要我做整形手術?”伊芙問。“因為是你對那個疤很苦惱。”馬克回答。
男人往往把抱怨、訴苦當作挑戰的對象,他們關心的是找到解除困境的辦法。馬克認為,當他告訴伊芙可以通過手術來消除乳房上的那個疤痕時,他是在幫助妻子解脫煩惱。但是,他沒有幫助到心裏頭,女人常常需要的不是具體的辦法,而是感情上的支持和慰藉。
因此,當我們對男女在談話方式上的不同傾向和特點缺乏認識時,我們很容易彼此誤會,產生隔閡。而當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所了解之後,我們便可以從一個更高的角度把握事態的發展,避免矛盾的加劇。
夫妻有所保留對不對?
夫妻間有所保留,這不能視之為對愛情的不忠,這是一種夫妻相處的藝術。如果你一定要堅持,無所保留最好,那麼請看看下麵的故事嗎,你會有所收獲的。
夫妻之間應該無所保留,他向來是這個觀點,夫妻之間真的應該無所保留嗎?他開始懷疑。
夫妻之間應該有所保留!他得出了這個結論。
這一思維軌跡是他從自己的親身經曆中逐漸悟出來的。
那晚,他去參加一個聯誼會,與坐在身旁的她相識。也許是聯誼會的氛圍易於使人敞開心扉,他們竟一見如故,無所不談,彼此為結識對方而感到欣喜。
到家後,興奮尚未滌盡,他便與妻子談及剛才的一切,自然免不了讚揚那位新結識的女士幾句,當然言辭中決無過份阿諛之處。他哪裏料想到由此會點燃導火線,炸藥爆炸了——
“怪不得那麼晚回家,與新朋友談得熱乎呢!什麼聯誼會!婚姻介紹所!”
“嗬,婚姻介紹所?參加者差不多全是結過婚的人,鼓勵重婚?”他故作幽默,盡力不想使事態擴大。
“差不多。”她虎著臉,“再去聯誼聯誼,老婆也用不著了。”
“你!你怎麼把這麼高雅的形式庸俗化了?”不悅之情開始在他臉上呈現。
“我是庸俗,沒人家高雅,你找高雅去吧。”她說著,麵壁而臥,表現出明顯的生氣。
一股無名火倏地從他胸間竄上來。你居然還有權利生氣?仿佛我真的幹了什麼對不起你的事,接下來便是向你施以溫存,活見你的鬼!
“是的,你是庸俗,俗物,俗不可耐!”他吼叫了。
於是,一場無法斷定孰是孰非的爭吵拉開了幕,結果兩敗俱傷。
這以後,他很少與她談起其他女性,即便談得,也十分謹慎,表情淡淡的,語氣平平的。
他發現效果不差,他們之間激烈的爭吵逐漸消失了,他對自己說:原來有所保留有利於安定團結。他同時發現,自己似乎成熟了不少。
然而夫妻間的安定團結與社會的一般標準不一樣。自從實行某方麵的“有所保留”後,他竟覺得“無所保留”部分的內涵愈來愈模糊,甚至在被吞噬。他無法妥善地處理好兩者關係。漸漸地,他竟感到差不多所有的生活內容都可以“有所保留”了,因為她對他不保留的那些話題並沒有多少興趣,聽時懶懶的,漫不經心的。於是,他也就經常“懶懶的”了。
他們相安無事,卻過於冷漠。他嚐試著回到“無所保留”的時光,但失敗了。積累許久的“有所保留”阻礙著他們走回過去。
他忽然又懷疑了——夫妻間真的應該有所保留嗎?
因為眼前的一切與他向往的家庭理想境界相去甚遠,該怎樣去達到這一境界呢?他又很茫然。
故事中這位朋友的這種生活經曆其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在當今的中國家庭裏,特別是年輕的家庭,“過去的戀人”、“別的男人和女人”、“私房錢與小金庫”,應該說是極易引燃夫妻矛盾的“三大地雷區”。這些隻存在於家庭的瑣事,有時弄得夫妻雙方爭吵不迭,沸沸盈盈,甚至家庭的解體。
到底是應該“有所保留”,還是透明無餘?生活的道路上既然有了伴,還可不可以心靈獨語?
恐怕有十之八九的新婚者,都會象那位丈夫起初一樣,讚同應該“無所保留”的觀點。他們輕鬆地說:都二位一體了,還需要什麼隱瞞避諱?於是,從前的“三恨兩愛”,情短流長,現在單位領導同事的你疏他近,好評壞論,都無遮無攔地成了夫妻二人床前枕上粘糊的“嗑”,以示親親密密,心心相印。
可是,話多傷人,“嗑”嘮多了,無意間,夫妻二人便走進了矛盾的“雷區”,走進了“猜忌”、“懷疑”的危險地帶。猶如連鎖反應,一枚“地雷”引爆之後,其它“地雷”也蠢蠢欲炸,從此矛盾叢生,使本來和諧美滿的家庭無端增添了些許煩惱。
其實,說夫妻二人是“二位一體”,莫如說是“獨聯體”更切實際。因為在狹小的二人天地裏,無論怎樣“一體”,他們總是獨立的、活生生的兩個人,長著兩個頭腦,兩付心腸,你願並非全是我願,我樂也並非代表你樂。有些話,有些事,也是該說的則說,不該說的就應緘默不言。夫妻間有所保留,這不能視之為對愛情的不忠,這是一種夫妻相處的藝術。
所幸的是,文首寫到的那位朋友,已經意到了自己步入了“無所保留”的誤區,走進了“有所保留”的新境地,倍感欣慰的是成果不小,安定了家庭團結,使自己也更成熟了。然而不幸的是,他又步入了另一個誤區:無所不留。漸漸地他感到差不多所有的生活內容都可以“有所保留”了,因為她對他不保留的那些話題並沒多少興趣,聽時懶懶的,漫不經心的。於是他也就經常“懶懶的”了。雖然相安無事,卻過於冷淡生活。從一種煩惱走入了另一種煩惱。
其實這位朋友大可避免這種“茫然”,尋回夫妻間從前歡樂的“影子”,那就是投其所好,尋找二人感興趣的共同話題,諸如,持家理財,教兒育女及其它能夠引起對方興趣的話題。這樣,“愛”便會重新“火熱”,家庭會重新成為有情有趣的“安樂窩”。
夫妻之間該不該設防?
麵對“夫妻之間是否應該設防?”這個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改問“你願意‘那口子’對你設防嗎?”大家幾乎是異口同聲:不願意!看來,誰也不願意被自己的“那口子”拒於心門之外。
的確,保持任何人際關係都有賴於雙方能夠彼此分享有關個人信息的程度。人際關係心理學將“自願、有意、有選擇地把自己的真實情況告訴別人”的行為稱為自我袒露。如果關係雙方的自我袒露是相互的不斷深化的,那麼他們的關係也將不斷深化並趨於良好。在交際過程中,如果一個人通過自我袒露都能得到對方的理解和接納,並相信對方不會詆毀自己的尊嚴,他(她)就願意與對方進一步分享更多更深的個人信息。正是在這種相互深入的自我袒露過程中,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不斷增加,兩個人的關係才會變得更加深厚和親近。
一般來說,夫妻關係比一般的人際關係涉及更深的情感交流,夫妻之間的袒露程度應該比較高。如果我們留意觀察就會發現,在美滿的婚姻中,夫妻雙方自我袒露程度比較高。
幾乎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另一半對自己敞開心扉,因為在不設防的交流中,我們更容易感受到與另一個人融為一體的踏實感和安全感。我們不必為了討好對放而委屈自己,我們不必為了免受傷害而時刻端起自衛的長矛。這樣,我們可以在對方接納的態度中看到自己的長處,反思自己的短處,追求生命的成長;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表達自己發展自己,尋求生存的意義。
然而,當我們回到現實,卻遺憾地發現,盡管人們都渴望不設防的夫妻關係,可是,設防的婚姻關係卻隨處可見。正是由於我們自身的人性弱點誘發了對方同樣的弱點,兩個人之間不知不覺地樹起了一道心靈的屏障。
我們常常不習慣將“那口子”當做有獨立精神需要的個體,我們更願意把他(她)當作一個服務於“我”的對象來要求。於是,我們不能理解忠厚善良的丈夫掛念身居鄉村老母是他完整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不能理解身為人母的妻仍孜孜不倦求學是她生存意義的表達;我們不能容忍丈夫性格中脆弱的成分,我們不能原諒妻子在教子相夫中的差錯;我們總是為丈夫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滿腹怨氣,我們總是因妻子與自己不一致就橫加指責……
於是,關係成了一種控製,交流成了互抓把柄的操縱。在“坦白從嚴,抗拒更嚴”的氛圍中,夫妻怎能不設防?
或許從小到大我們不習慣向別人打開心扉,我們也不習慣努力理解別人的內心世界,於是,我們把心靈的圍牆帶進了婚姻,夫妻設防令人窒息。有時,為了逃避夫妻間的矛盾,及早息事寧人,我們也會設一些小防。比如有位先生為了既不愧對父母,又不惹惱妻子而藏點私房錢。設小防雖然是一個不錯的權宜之計,但是如果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與妻子的矛盾,小防一旦敗露,這位先生就不能指望妻子在重要的事情上對你不設防了。
我們多數人都是凡人,常常會在一些合理的理由下麵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因此,大多數夫妻不會彼此絕對設防,也不會絕對彼此不設防。然而,如果你希望從婚姻中得到的不僅是“經濟共同體,生產合作社”的好處,還包括與另一半成為一對相濡以沫的好朋友,那麼,夫妻雙方就應該將拆除兩個人之間心靈之牆作為雙方共同努力的理想。
將兩個生命永恒地聯在一起的力量是愛。心理學家弗洛姆始終把愛看作是人類對其自身存在的回答。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能力,是一種突破隔開自己與他人那座圍牆的能力,是一種與他人融合的能力。如果我們每個人在建設自己的婚姻過程中,始終把愛作為對另一個人精神需要和心靈成長的主動關心,我們相信,會又更多的夫妻能夠把握好設防與否的尺度。
夫妻比一般人更需要交流,更需要理解。關係不好,擔心雙邊衝突,便設防,與其這樣還不加強對話、搞好雙邊關係以避免衝突。更何況,越防越懷疑,越防越加強防務,越加強防務越影響關係,總有一天防不勝防。
親密要不要“有間”?
欣賞一幅油畫,太近了看著不大象畫,太遠了象畫又看不清楚,隻有不遠不近,恰到好處,才能看出“效果”。
一對夫妻,有時被形容為心心相印,形影不離,親密無間。那麼到底是親密無間好呢,還是親密“有間”好?
這裏就有一個審美距離問題。審美距離是一條重要的審美原理。德國著名的黑格爾派美學家費歇爾說:“我們隻有隔著一定的距離才能看到美,距離本身能夠美化一切。”審美距離又分為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物理距離好理解一些,如開頭所舉欣賞油畫之例。心理距離抽象一些。比如,你坐在一個很美麗的姑娘身旁一小時隻當一分鍾,你坐在一個很醜陋的姑娘身旁一分鍾卻當一小時,便是審美心理的微妙作用所致。未到“蘇杭”的人,心理總是向往的,果有機會親臨,先是陶醉不已,後卻逐步淡然,若長期住下去,還會熟視無睹,見美不美。這裏則既有物理距離又有心理距離的緣故了。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最甜的蜜糖,可以使味覺麻木,不太熱烈的愛情才能維持久遠”。句中的“不太熱烈”顯然係“親密有間”之主張。就物理距離而言,我國有“久別勝新婚”之說。的確如此。水餃再好吃,上頓接下頓地連著吃,總有一天會吃膩。某部影片再好看,一場接一場地反複看,總有一天會看煩。一對夫妻,天天廝守在一起,重複著同一套生活模式,難免不生出厭倦乏味的感覺。正如赫爾岑所說:“人們在一起生活太密切,彼此之間太親近,看得太仔細、太露骨,就會不知不覺地,一瓣一瓣地摘去那些用詩歌和嬌媚簇擁著個性所組成的花環上的所有花朵。”適當的分別,則有利於保持夫妻間的神秘感和新鮮感。美國、日本的社會調查表明,每周見一次麵的夫妻感情最好,關係最穩定。就是夫妻一直在一起的,有的也開始提倡夫妻分床睡覺,既有利於休息,又會使夫妻雙方保持各自魅力,讓相互的愛情在若即若離、不冷不熱中久遠維持。
在夫妻之間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是更重要的,然而也是更難掌握的。保持心理距離,就是讓夫妻保持各自個性上的閃光點。讓夫妻各自保留心中的一塊自由活動的綠地,誰也不要試圖挖空心思地去改造對方,而是要設法適應對方,讓對方有獨立的人格、獨特的個性和適度自由的生活圈。大橋橋麵的某些連結處還要留隙縫呢,否則由於熱脹冷縮的作用,橋就會擠裂。熱水瓶裝熱水,如果裝得過滿,反而不利於保溫。夫妻之間若是一點“隙縫”都不留,反而不利於“感情保溫”,遲早要“擠裂”的。事實上,夫妻間真正做到形影不離和百分之百心心相印是不可能的,果真有之,定成問題。記得兩年前幾家報刊上登載、轉載著一個關於“他為什麼離婚”的報道,說的是一個記者與其妻離婚不是因為她不好,而是因為她太好了,好得對他百依百順,俯首貼耳,一絲不苟地與他保持一致,他故意找茬與她吵幾句都吵不起來,完全喪失了她自己的獨立人格,使他膩煩不堪。也就是說,他一心想同她拉開點心理距離,可就是拉不開,最終隻有索性甩開她。
當然這不過是個特殊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更為常見的倒是夫妻間幹預過多,使對方束手縛足,寸步難行,以致關係惡化。有人嘲諷這種現象,講了兩個比喻性笑話:一是假如哥倫布有個老婆,對其看管甚嚴,一聽哥倫布要去遠航,阻攔道:“你上哪兒去?都和誰在一起?你走了我怎麼辦?我看你還是別做什麼美夢去航海了,我不許你去,否則咱們就離婚!……”二是假如花木蘭生活在今天,她能有古代那種自由嗎?就算她在戰場上的確是個百戰百姓的英雄,她能經得起她在部隊期間作風問題上的猜疑、誹謗和攻擊嗎?要是她尚未婚配,又有誰敢娶這樣的特種女強人呢?假如已有丈夫,她無視丈夫和家庭的需要,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感情和家庭危機呢?……雖說這是笑話,對於我們今天重視保持夫妻間的合理距離,應該是有啟發的。
誠然,這裏所說的距離必須是有限的,適當的。正如某作家所說:“有距離才有吸引。但是,千萬不要太遠。當我痛苦或迷惘時,不要讓我牽不到你的手。”同時,保持距離感決不是設置心靈上的屏障或戒備防線,也就是說,物理距離也罷,心理距離也罷,決不是感情距離。恰恰相反,在審美心理竭力要求縮短這個距離時,將形成一種強烈的親和力,實際上正是縮短了感情距離,加深了夫妻感情。
下麵是一篇丈夫致妻子的散文詩《請給我一個距離》,願我們在這位丈夫的心聲中,再到婚姻的深處去尋微探幽,品味“愛情”的真諦。
從那一刻開始,我一直沐浴著你的愛撫、呼吸著你的溫馨?你脈脈含情的呢喃縈繞在我耳畔,你飄逸輕盈的倩影纏綿在我身旁。是的,我是幸福的,可我仍然懷念那些消逝了的日子:默默端詳你的照片,讀你迢迢千裏外的翩翩來鴻……每當此時,總有一種思念與遐想的甜蜜如電流般透徹肺腑。如今,你使我失去了這個機會。我真想說,你,親愛的,不要離我太近,不要……
不要輕易成全我的期待,不要過於爽快地滿足我的索取;無謂的奉獻往往褻瀆珍寶的價值。假如一切都是理所應得,那麼,即使你的親吻,我也會不知珍惜。
不要誇大我們互相理解的程度,不要無所顧忌地向我袒露你的缺點。這並非虛偽,因為愛情需要崇拜,而脆弱的人性一般承受不了絕對的真實,世界上又沒有任何人堪稱完美。
不要過於信賴我,不要隨便公開你的秘密。盡管我如此渴望深入你心靈的每個角落,探究你一言一動、一笑一顰的全部內涵,可我還是更希望你保持一份意味深長的朦朧與神秘。
不要炫耀你的無知,不要賣弄你的嬌嗔。這兩樣東西可以在極個別場合裝飾你的天真無邪,然而大多數情況下卻隻能徹底抵銷你魅力的光彩。
不要試圖挽留我離去的腳步,不要幻想我的目光永遠專注於你,它也許超越你的頭頂,可你應該相信,流浪的心同樣不能沒有歸宿。
是的,請你給我一個距離。有距離才有吸引,但是,千萬不要太遠啊!當我在痛苦或迷惘中沉淪的時候,不要讓我牽不到你的手!
沉默是金嗎?
在社交藝術中,有一條經驗為:沉默是金。而家庭內,特別是夫妻間,如果也“不苟言笑”,或感到“無話可說”,那你就得警惕了:兩個人的關係是不是出現了危機。
娶老婆,除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好處,那就是半夜時分,兩個人各抱一個枕頭,說“枕邊話”。話題從不受限製,身心放鬆,溫情脈脈,卻又自由自在。有些話與朋友、同事或上司進行交流,可能成為壞話、性騷擾或阿諛奉承……但夫妻間小聲密談,卻是一種享受,一種親密的溝通。
所謂坦誠相見,不交談怎麼體現?交談讓對方知道自己心裏想什麼,也從對方的言談中,了解她的需要、渴求、甚至憂慮。用心交談,比接吻質樸、深遠,娓娓敘來,一種“同謀”的感覺,使得兩人更感性地領略到什麼叫“知心”,什麼叫“戰友”……
有這樣一個例子,兩個女人在吵架,其中一個像潑婦一樣,聲情並茂地謾罵對方。而這一個卻微笑地看著她,一聲不吭,除了微笑還是微笑。想不到,那“潑婦”看她這神態,更是氣極敗壞,語無倫次。“不說話”成為吵架的利器,從另一個意義上證明,人們是很渴望對話的。一對原先不分彼此的男女,如果到了無話可說,或有話不說的地步,那無疑是在受罪。
有一個美國人,叫邁克,他曾追求一個女孩,費盡心機。最後兩個人結婚了,但此時邁克的心情隻有恨了,他覺得曾經的“久敗不下”,隻是因為女方的故意刁難,所以便產生了一種畸形的報複心理。而他的報複手段很簡單,那就是結婚5年來,他堅決不與妻子說一句話。當他妻子再也無法忍受這種“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圍時,她向電視台記者曝光了自己老公的殘酷報複行徑。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她終於和丈夫離了婚。她解放了,而這解放的標誌,即可以找另一個人分享“悄悄話”……
家庭是語言的垃圾箱,也是言語的後花園,好話、壞話、情話、笑話,幾乎什麼都可以與另一半一起麵對,這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抒情。你可以對老公說“討厭”,但對男同事就不一定好說了;你可以叫老婆“貓兒”或“狗兒”,但對朋友這麼稱呼,不是顯得太肉麻,就是不禮貌。更重要的是,夫妻夜談,可以消除誤會,比如老公下班回來,給妻子一個擁抱,敏感的妻子從他身上聞到一種香味,於是她就想:肯定他與哪個狐狸精擁抱過……
越想越氣,越氣越不想說話,最後隻好大吵一場。試想,如果當時如能捏一下老公的臉,說:“你身上沾了哪一個女人香?”她老公一定會笑著告訴她,是同辦公室的一位先生故意把香水灑在他身上,讓他回去“不好交待”……這純粹是一個玩笑,但因為彼此回家不說,結果誤會加劇,戰爭爆發。真應了那句俗話:燈不點不亮,話不說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