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獅吼”式的馭夫已被賢妻良母們自覺地摒棄。在整個80年代,有獨立經濟地位的妻子在居家生活中的高喉大嗓已成尋常風景,誰也沒想過嗓門大與“家庭中的女權昂頭,男權旁落”有瓜葛,誰也沒想過在放鬆的時候嗓門大一點有壓迫男人以至使他生外心的嫌疑。然而後來搖筆杆的男同胞將妻子的高嗓門上綱上線了,一時間,報刊上處處都是吐苦水的男人,“男人也需要關懷”之說轟轟烈烈,這邊的“馭夫術”就從“硬氣功”改為“柔道”術了。
如今流行的馭夫術完全是“溫柔放電”式的,穿性感的內衣在丈夫麵前孔雀開屏,練一手三級廚師的炒菜術拴住他的胃,給他留情意款款的字條,去他的辦公室之前悄悄去一趟美容院;丈夫要去參加同學會,雖明知其初戀情人亦在出席者之列,仍不動聲色地在丈夫的風衣裏掖上足夠請一位女賓吃西餐的錢……
凡此種種,一部分是跟三毛的自傳體小說學的,另一部分來自日本電影的耳濡目染。什麼叫做“溫柔放電”?大約是指眼角眉梢都是情,飛出一張粘粘膩膩的網來,將丈夫兜頭罩住,然後希圖他“最難辜負美人恩”,好出人頭地又不忘舊情,那一顆心想“花”起來亦有負罪感吧。
馭夫的滋味真是好極了。有點文化的女性會觸類旁通地麵授機宜,“怎樣馭夫?看看草原上的騎手如何馭馬即知。好的騎手曰:馭術高明與否全在一根韁繩,一根繩子需動靜兼濟,鬆緊並施才成。總之這是一種需要專心致誌全力以赴的工作,是一種藝術化的工作。”
“馭夫術”果真如此玄妙,需女性殫精竭慮,兢兢戰戰,需要她們耗用最寶貴的心力,那麼,她還有幾分的熱情關注她自身的生活?女性如此熱衷於談論“馭夫術”,一臉“提高警惕以防被棄”的緊張,這種狀態實在對女性的身心健康沒什麼好處。為什麼沒有男人聚在一起切切嘈嘈地談論“馭妻術”?野蠻的“拳頭馭妻”遭致上下震怒,溫柔中既自卑又執拗的“粉色馭夫”,就這麼值得稱道嗎?“馭夫術”的流行是否暗示了婚姻中脆弱的一麵?在經濟發達地區,妻子的危機感往往比丈夫更深重,如果說婚姻在丈夫眼裏還算是一隻經得起輕微摔打的鋼化玻璃瓶的話,在妻子的眼裏簡直是一隻未經入窯的瓷土原坯了。
其實,婚姻的真諦在一顆平常心。刻意地籠絡或滴水不漏地討好不僅強化了女性“係於一發”的危機感,也助長了某些男性的有恃無恐。在這方麵,暢銷雜誌的誘導不可忽略。
比如,不堪第三者的介入而向信箱主持人討教的女士問:“我究竟是為了尊嚴離開他還是姑念舊情原諒他?”9成左右的信箱主持人都會建議“原諒他”,並授之以“馭夫術”做結。這種將男性的婚姻出軌歸結為女方的“馭夫術”是不夠高明的做法,很明顯地是對女性的一種不公正。拋棄了責任和自我約束力的男性越少受到譴責,女性在婚姻裏的自卑感也就愈發深重,研究“馭夫術”也將越時髦。這是一個怪圈,它將婚姻中緊密相連的一體瓜分為控製者與被控製者的一場微型戰爭,一場“兩人足球賽”,雙方都使盡心機,疲憊不堪。這種情形與馭手馴服烈馬的情景不謀而合:不管是馭手暫時成為征服者,還是馬暫時尥了蹶子,雙方都汗水淋淋。
試問,婚姻中男女雙方的理想位置是馭手和馬的位置嗎?這個問題有待圍城中的諸君做出解答。
婚姻中的風景,再沒有比兩匹健美的馬並駕齊驅更令人心曠神怡了。解決女性在婚姻中過重的危機感的根本,在於她別把生活的終極期望係於一人身上。她需從戰戰兢兢的馭手位置上走下來,變成經濟與精神世界裏都獨立的“一匹馬”。這才是女性獲得鬆馳與愉悅的關鍵。
疼男人就要寵男人嗎?
在我的朋友圈中,華寵自己的男人是小有名氣的。每逢周圍的男人們誇張地稱讚華時,我們一幫女友便隻有垂頭反省、自愧不如的份。華是位嬌小玲瓏的少婦,初次見麵誰都認定她弱不禁風,加上那張受人憐愛的娃娃臉,一準是男人們拍著胸脯,豪氣大發,重點保護的對象。華在家裏絕對是鞠躬盡瘁,甘願犧牲的角色。每天早晨她6點鍾起床,煮好早餐才叫醒先生和女兒。先生伸完懶腰用完早點便揚長而去,她急急忙忙送女兒去幼兒園,然後小跑著擠車上班。買菜做飯洗衣服搞衛生等等,永遠是華的“第二職業”。下了班她忙個不停,讓先生在客廳裏飲茶閱報,吃飯時忙不迭地往先生和女兒碗裏夾菜,先生早習慣了,也不推辭,直吃得滿臉放光。新聞聯播時間,先生坐在電視機前滿意地剔牙,她稀裏嘩啦地收拾桌子碗筷。先生沐浴,她幫著安排換洗衣服……
正當男友們高唱讚歌,女友們奮起直追的時候,華眼淚巴巴地訴苦來了。她說先生的脾氣越來越大,挑剔越來越多,說話越來越少。她自己越發忙得暈頭轉向,連生病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什麼屬於自己的愛好了……華痛心疾首地總結經驗道:“男人不可寵,寵壞了難以收拾。”終歸是華想得周到,眼圈還紅著呢,就憂心忡忡地說:“雖說寵不得男人,疼男人還是要的,如果硬梆梆地沒點溫柔,別人乘虛而入,把男人的心給疼走了,豈不糟糕!”
男人是需要疼的。憑你是什麼高大威猛、叱吒風雲的鐵打漢子,內心也有脆弱的一角,也渴望女性的愛撫。男人出了家門昂首挺胸,謀生立業,經風沐雨,回到家便格外喜歡溫馨的格調、溫柔的話語、細心的關照。疼男人顯示了女人的特殊力量和情懷。有了這點,夫行千裏也戀家。男人是應該疼的。他們肩上一頭事業一頭家庭,總想頂天立地、光宗耀祖;遇到仕途不順、財路不通、心情不暢,大多是咬著牙關忍著,有淚不輕彈,有苦不敢訴。妻子若能知心知肺地給予撫慰,男人就有了減輕心頭重壓的良方。
但,男人寵不得。疼男人要恰到好處,從中可以看出女人的悟性、素質、水平。疼而不放縱,疼而不束縛,讓男人服服貼貼卻又始終不失男性的尊嚴;讓男人瀟瀟灑灑卻又不變昔日的溫情。隻要疼男人的女人們都能享受到情與愛,那便好。
愛就意味著“占有”嗎?
愛是平等的,不論彼此地位多麼懸殊,男女雙方隻要產生了愛情,就不再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彼此平等的愛情並不意味著不發生傾斜與困惑。在男女情愛的磁場裏,一方如果過於傾心和過多投入,另一方就會產生負重感,愛的平衡就會被愛的沉重所打破。所以,愛並不是男女雙方欲望的任意渲泄,並不是彼此隨便就能達到完美之境界的,就是說,愛也需要思想,需要藝術,要想平衡愛,必須首先平衡自己。
如果全身心奉獻事業而不能顧及家庭,就應該及早在事業與家庭間作出抉擇。
人類的婚姻關係中,幸福與不幸,規律性、共性總是有的。一般說來,歡樂的家庭,總是接近一種默契的平等,一種在貧富苦樂中悠然不變的相知與扶助,一種夫婦雙方努力於同步發展(事業、人品或心靈)的自尊、獨立與對配偶的尊重與器重。而悲劇式的婚姻,則往往相反。除社會原因滲透和自製家釀的苦酒之外,十分相似的特點是把婚姻理解為占有對方。
把精力過多地投入到事業之中的男女,必然在家庭方麵有所失:因為事業與家庭之間有時也存在著嚴重衝突——一方奔忙於事業,不再顧家;另一方似被冷落,氣憤難平。但隻要透過衝突的層層波瀾,便可看到,其間隱藏的深層心理,是“占有”愛的企望與不能坦誠溝通的障礙。
事業與婚姻的矛盾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討論已久,但似乎總是停留在時間的分配上。好像“一方犧牲”,給另一方騰出時間;或雙方都劃分好“承包項目”(指家務分配);或仰仗家務勞動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等等,就會使矛盾緩解。
這實際上是把這類婚姻矛盾外在化和表麵化了。且不說國外的居裏夫婦事業與生活的和諧;撒切爾夫人每日下廚等等;我國在同樣的物質條件下,夫婦事業都有所成而婚姻美滿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
問題隻在人們對情感的不同理解。
事業與婚姻的關係,主要是夫婦兩人的事。一日有限的時間如何分配,測量著不同的夫婦對情感不同的理解。無論“事業型”的,還是“生活型”的,如果都心安理得地認為配偶屬於自己,該為自己的意願讓路,這種“占有欲”恰恰就是婚姻悲劇的根。
比如,為事業而廢寢忘食,對單身漢來說,那完全是自己的事,但決定與另一個結為夫婦時,心中就應當同時裝進了兩個人,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立發展自己的權利,都有自己應當得到的器重與價值。如果一方在事業的大旗下,“顧不上”做家務,而使另一方家事繁累,這是一種道貌岸然的占有。如果全身心奉獻事業而不能顧及家庭,就應該及早在事業與家庭間作出抉擇。林巧稚割舍愛情,獻身醫學,至今感人至深。但如果希望魚與熊掌兼而得之的話,就應自願擔負起婚姻所要求的義務。
那些一心要求為自己的事業而犧牲配偶自身的發展,由他人去做繁雜的家務而自己坐享其成,應該說,骨子裏十分自私。
夫婦雙方,沒有一方必須為另一方犧牲。自願的相助是高尚的,但這不是被迫的犧牲,而是夫婦雙方共同進入了同一項事業,實現著雙方共同的誌趣與願望。著名譯作家傅雷的每一份文稿,每一封信件,都由夫人整理、譽清,提出修改意見,並珍重保存。其間的相濡以沫,是至死不渝的情深意切。
企望用家務事的鎖鏈拉住配偶,這是愚昧的自私。要知道,一個人的天地隻有十幾平方米時,“家”就似枯井了。
企圖占有愛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愛絕不是能被占有的東西。“占有”實際是藩籬,使人與幸福無緣,使一方要麼遠遁,要麼偷偷尋求“籬外芳草”。
所以,為了得到真愛,千萬不能抱有占有欲。
“性”真是婚姻的全部嗎?
性生活是現代婚姻的大問題。不過性雖重要,但卻不必當成個人、家庭或社會的必要行為來看待。人不應為滿足或空虛而盲目掙紮,現代婚姻也是如此。夫妻如何長期維係性關係的和諧,一直是現代婚姻的最大負擔。
坦德爾博士認為,在上一代的婚姻中,性似乎較為無關緊要,他們對性的期待也遠不如我們的高。他說:
“記得小時候看父母分床而眠,媽媽常坐在床上看書,爸爸則一下子就鼾聲大動,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性。現在則不一樣,報紙電視大肆誇張,把性看成跟吃飯一樣重要,一場婚姻可因性生活的不滿足而被判死刑,許多人甚至矯枉過正,一直要到體力耗盡方才罷休,太多的婚姻裂痕就因此而產生。”
是的,上一代的人認為,性愛應是夫妻共同體驗學習的事。但是,今天的人卻很少有保持貞操,等待洞房花燭夜的觀念了,他們將性能力是否匹配列為擇偶的重要條件之一。而且,許多人已開始懷疑,人類能否終其一生隻對單一的配偶產生“性”趣?
於是一些夫妻就建立了性開放的共識,允許對方保有婚姻外的性關係。隻有那些再婚的人才不敢跨越雷池一步,免得重蹈前次的覆轍。但是,難道像婚姻這樣一輩子的事情,不能略有差池嗎?如果婚姻是件辛苦的工作,是不是也說偶爾休個小假、放肆一下,以作為休憩調節或者獎賞鼓勵呢?
著名的社會學家勞森女士,對此曾有詳細的研究。她的統計指出,年逾40的夫婦,有外遇經驗的比例為:男性百分之六十,女性百分之四十,但多數對其外遇的結局則表示不愉快。何以外遇的比例如此之高?
多數接受勞森博士訪問的人指出,他們隻想嚐試一下改變的滋味,並非意圖遺棄原配,也不是性生活不調所致。偷情具有新鮮與刺激的感覺,尤其興奮與熱情常被雙方誇張,很多人乃沉溺於婚外性關係中。婚姻專家多米尼安博士反對將“開放式婚姻”,當作解救婚姻問題的惟一出路,他認為外遇是一種心理問題,而非解決“性”問題的方法。它之所以發生,常因夫妻有一方配合不上,譬如一方需要愛多於性,另一方則過於“性”急。多米尼安博士希望夫妻雙方有了外遇應立刻坦誠相對,以讓對方知道該是檢討改進婚姻生活的時候了。
筆者曾就此項問題訪問了一對年輕夫妻,他們均為33歲,結婚已九年,不相信所謂的“開放性婚姻”。
這對夫婦恩愛異常且平易近人,視兩個心愛的女兒為倆人之間最大的成就。丈夫大偉說:
“生頭胎的時候,我調到家裏附近工作,每天在5點回到家幫忙太太。我們交遊廣闊,但卻沒有真正知心的朋友,一些認識的夫婦常發生緋聞,我們既未介入其中,也不想跟他們走得太近;婚姻是我倆最密切的關係,在其中我們得到了對方的了解與信任。”
妻子蘇珊則說:
“一旦對彼此失去了信任,我們不可能再生活在一起。一些友人跟自己好友的丈夫上床,我真不知道他們如何還在一起生活。貌合神離的日子,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總之,人們對於性的評估,往往關係到婚姻的長短,如果把性看成是婚姻的首要因素,任何婚外性關係都可能造成離婚。
相愛就要坦露“私情”嗎?
生活中,當癡情的戀人傾心交談時,為了表明真誠,敞開心懷把自己的隱私告知對方;結為伉儷的夫妻,為增進夫妻感情,不時把心中的秘密坦露對方。這是誠實的表現,是愛的標誌。但是,由於社會閱曆、文化修養、道德水準方麵的差異,往往一方坦露隱私後,不但得不到對方的理解,達不到增進感情的目的,反而引來對方誤解、猜疑,無形之中給幸福家庭罩上了一層陰影。
一天,屈先生騎著自行車,沿著河岸朝著回家的方向走。突然,他發現路旁不遠處樹林中躺著一個人,忙上前一看,是個女孩子,旁邊的小瓶子裏散發著嗆人的農藥味。“不好,可能是喝藥自殺!”他毫不遲疑,趕忙用車將少女送往醫院。經過搶救,少女得救了。望著麵前的救命恩人,她“哇”地一聲哭了起來。原來這位少女連續幾年都高考落榜了,這次是她年齡到了高考的極限,而最後一次的拚搏仍“榜上無名”。父母打罵,親友責怪,鄰居冷嘲熱諷,使她萌發了輕生的念頭。
屈先生得知少女的身世後,啟發開導她:榜上無名,腳下有路。並用自己連續高考落榜後走自學成才之路的經曆,引導她正確對待挫折,獲取創造性的人生。她從屈先生的啟發開導、幫助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少女心靈的平靜湖泊蕩起了層層漣漪:“他不但心腸好,而且人長得英俊瀟灑,又有高深知識,真是難得的好人啊!”她萌發了對恩人的愛慕之情,並大膽地向屈先生射出了愛神之箭。
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偶爾救人一命,這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怎能有非份之念?他婉言謝絕了少女的愛。並告訴她:隻要熱愛生活,珍惜人生,用一片真誠待人,就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好人,更有所鍾愛的人。
和妻子相愛、結合後,幾乎無話不和妻子交談的屈先生,感到發生在生活中的這件事,有必要告訴妻子。一個明月高懸的晚上,他和妻子並肩散步,相互說著喃喃情話。繼而,他把救少女後引來求愛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他想,自己沒有做對不起妻子的事,合盤托出沒啥。沒想到,心胸狹窄的妻子聽完他的話後,睜大眼睛望著他:“這事恐怕沒那麼簡單吧?”接著問個沒完沒了。
這之後,妻子似乎失去了往時的溫柔,對他總是疑神疑鬼,每天像審判官一樣審問他,監視他的行動。並時常以此事為由吵鬧,昔日幸福、安寧的家庭生活變得不平靜了。最後導致雙方離婚。
萍,不但長得俊秀、文靜,而且學習在班裏名列前茅,很逗人喜愛。
然而,惡運卻降臨到她的頭上。有一天在回家路上,突然被蒙住雙眼,一個流氓慘無人道地糟踏了她。盡管流氓被緝拿歸案,但在萍幼小的心靈留下了無盡的憂傷。
姑娘把痛苦埋在心底,發奮學習,後來考取了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一家電子公司當技術員。大學的一位同學大膽向萍求愛,在他的一片癡情下,他們熱戀、結婚了。
新婚蜜月時,少年時的不幸像塊石頭壓在她心上。丈夫十分愛自己,並發誓不管生活中出現任何不測,他一輩子愛她,永不變心。她思索再三,覺得該向丈夫講述,這也是對丈夫忠貞的表現。
一天夜晚,夫妻在一起時,她啟開了心底的閘門,向丈夫傾述了少年時的不幸。丈夫聽著聽著低下了頭,繼爾睜大了眼睛,像陌生人似地望著她,沒有說一句話,獨自睡了。
自打這以後,丈夫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變得沉默寡言了,有時甚至發無名之火。有一次,單位一男青年小李向她請教有關電子學方麵的問題,她細心輔導。沒想到,這一幕讓丈夫看到了,竟招來他的破口大罵。她氣得沒說出一句話,難道麵前這個人就是千百次許諾“永遠愛我”的男人嗎?她簡直不敢相信,滿腹痛楚、悲憤一齊向她湧來。
一個好端端的家庭,在他們沒有度完蜜月時,就這樣變得支離破碎了。
可見,有時候有些“私情”還真的不能向自己的戀人坦露,那樣隻會有百害而無一益。
爭吵就導致婚姻破裂嗎?
在現實生活中,夫妻之間發生爭吵是常有的事,但很少有人了解吵架的藝術。其實,吵架並非完全是負效應的,隻要吵得好,也許還有利於婚姻的穩固。因為雙方“吵”出來的種種刺激性的話,往往比平時的交談更多地含有本人的真實思想或意見。雙方很可能借此相互調適,深化兩人的相互理解,獲得更深層次的互諒互容。
不可否認,有不少夫妻對相互之間發生的爭吵懷有偏見,他們以為夫妻一旦發生爭吵,兩個人之間感情就出現了裂痕,難以補救,也有的吵架吵翻了天,以致發生悲劇性的結局。那麼,怎樣掌握吵架的分寸呢?這需要夫妻雙方了解吵架的藝術,使爭吵朝著有利於深化夫妻感情的方向發展。
以下九點是有關專家學者的意見,供夫妻參考借鑒。
(一)真摯容納異見。你應真摯地容納對方的觀點,接近它,了解它,站在對方的立場審視它。這樣,你才能知道如何接受,如何拒絕,如何部分接受和拒絕。同時,你該歡迎所有拓展視野的機會,並用它來取代已經腐朽的觀念。這樣,隨著彼此容納異見後,雙方的關係會取得更新的進展。使夫妻雙方從互相尊重彼此的歧異中,獲得新的協調和默契。
(二)允許各抒己見。在爭辯中,雙方一定都自認為自己的意見合理,而雙方的意見各趨極端。此時,唯一能覺察雙方意見的方式隻有:努力開放自己的意見,同時傾聽對方的意見,再把對方的意見重複。這樣,話題有了轉移。雙方抒發了負麵感受後,丈夫再承認妻子的感受——和他自己的感受——這使妻子也承認了丈夫的感受。於是,內在的“蹺蹺板”隨著丈夫的轉變而造成自然的“機體平衡”,衝突也在這種“平衡”中露出了解決的曙光。
另外,爭吵時,還要對自己的觀點提出證據,並且直接表達出來。不要讓畏懼的情緒阻礙了你的表達。隨著話題的轉機,雙方提出了足以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雙方都不懼怕在證據下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切忌口出穢言。夫妻間爭吵,吵到激烈的時候,憤恨之極,不免要出口傷人。一是相互詛咒。什麼“不得好死”,“沒有良心”,“不是人”等等……結果越詛咒火越大,音越高,最後發展為“兩臂交鋒”。二是人身侮辱。夫妻間各窮其詞,把對方所有生理缺陷都搬到“舞台”上。有的甚至連配偶父母的某些毛病,都毫不客氣地“為我所用”。三是“罵娘”。這種情況在農村家庭中,最為多見。夫妻爭吵,用不上三句,丈夫即開始“罵娘”。眾所周知,夫妻關係是以感情為紐帶。雙方感情越深,關係越好,一旦感情發生了裂痕,夫妻關係出現的危機越嚴重。要發展夫妻的感情,必須相互尊重。雙方的相互詛咒、侮辱與對罵,無疑是向夫妻感情這根紐帶上橫砍一刀。因此,夫妻爭吵,切忌口出穢言。
(四)努力交換意見。傾聽對方的反駁後,應努力交換雙方意見,直到彼此都能獲得默契。如果緊張情緒不斷升高,有時大喊大叫亦不失為良策。在喊叫中,你的感受可以獲得釋放。“放開控製”便是用意識去使某種感受解放,避免造成控製,不然雙方接觸便會喪失。爭吵時妻子的抱怨可能包括大聲呼叫。但明理的丈夫卻知道這是她為了降低情緒而采取的“必要措施”。當她情緒降低後,彼此之間接觸也會更加明朗。
(五)不能離家出走。有的夫妻一爭吵,女方即會離家出走,回娘家,一住多日不歸。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夫妻間不可能沒有矛盾的。有了矛盾就回娘家,無疑是擴大了“家醜”,有傷對方的自尊。再說,離家出走回娘家,丈夫不“請”不回家,這本身是一種“示威”的行為。在丈夫看來,若到嶽母家去“請”,就等於自己“熊”了,有傷自己的自尊。因此,丈夫寧願在家死擰,也不願意屈駕去“請”。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女方也不好意思回歸。回歸意味著自己“熊”了。於是,事情往往發展為僵局。有一對年輕夫妻就是這樣。夫妻吵架後,妻子跑回娘家,丈夫就是不去叫。結果女方一住就半年。眼看到了法定的離婚時限,這才怏怏而歸。這豈不是“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女方的父母一定要開通。要耐心說服女兒回去。千萬不要寵著女兒,非等女婿來“請”不可。這樣往往弄得全家下不來台。再說,“夫妻沒有隔夜仇”,夫妻吵幾句,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相互一禮讓就過去了。離家出走,回娘家,反而會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六)不要“翻箱倒櫃”。“翻箱倒櫃”,這是夫妻爭吵時的通病。本來雙方是因為某一具體問題意見不一致,發生了口角,不料越吵越多。雙方的爭吵不再是圍繞某一具體問題展開,而是把過去所有“老帳”都翻出來,可謂“出口千言,離題萬裏”。結果越翻越多,越多越氣,越氣越傷感情。正如蘇聯學者列維說的那樣:爭吵也有其自身的邏輯。爭吵一旦爆發,就會立即把起因燒成灰燼,就像一根火柴點燃一堆幹柴,在爭吵中一瞬間就燒成了早先的種種激情,立即變成了獨斷專橫的東西,把人變成了爭吵的奴隸,聽任支配而無力擺脫。這些爭吵的奴隸們注定要受到折磨,再無其它出路。人是有理性的,本該講究涵養。自己的心情不管多麼煩躁,都不要因此而影響大局。在單位和公共場所如此,家庭中更需注意。夫妻間發生爭吵,說話更應注意分寸,要尊重配偶,寬宏大量,不翻舊帳,用自己的同情去分擔配偶的憂慮和痛苦。“翻箱倒櫃”,像滾雪球似地翻老帳,隻能激化矛盾,擴大事態,導致夫妻關係破裂。
(七)不能過早撤離。有時候,夫妻間爭吵起來,達到高潮時突然“撤離”,這意味著有意控製對方,或延遲“解決”,或醞釀更大的衝突。夫妻間的爭吵不能用過早的撤離加以解決,因為這不等於真正解決雙方的矛盾。例如,丈夫在衝突的高潮中對妻子說:“我不和你談了!”說完便匆匆出門。其實,他是在加深兩人的衝突。請記住,即使這位丈夫回來後向妻子說聲“道歉”,也不會輕易得到諒解。不少女人喜歡被討好,但也喜歡提舊賬。到她“清理舊帳”的時候,並不意味她已放棄舊帳。因此,最明智的辦法是及時把衝突加以解決,而不要回避矛盾——分清曲直是解決衝突的前提。
(八)勿說“過頭言辭”。有的夫妻吵架,妻子總愛惡狠狠地說:“我嫁給你真瞎眼了!倒了八輩黴了!不行,離婚!”沒有比這樣的“過頭話”再傷感情的了。平心靜氣地想一想,這些“過頭話”,隻能刺傷對方的心!即使夫妻的感情重歸於好,每當丈夫想起此話,也會感到心寒。丈夫說“過頭話”,也是同樣道理。所以夫妻之間的爭吵,一定要就事論事,既不要出口傷人、“翻箱倒櫃”,也不要離家出走,更不要說“過頭話”。這是夫妻必須共同遵守的原則。
(九)預留時間回味。家庭爭吵過後,應預留時間,供雙方各自回味。衝突過後的溫安會更甜蜜,這種稍縱即逝的時機千萬不能放過。例如,爭吵之後,妻子對丈夫說:“現在我們可以一起上床睡覺了。”一場有結果的爭辯,可能比一粒安眠藥更有效。
總之,隻有當負麵感受表達過後,正麵感受才有可能進入意識。未表達的負麵感受,永遠是一種壓力,它使當事者活在陰影中。因此,一對關係正常的夫妻,便是那種永遠容許負麵感受互相表達,同時促成正麵感受的夫妻。當夫妻一方的某種感受透過敵意傳到對方身上時,這經常意味著他(她)在主動要求對方了解他的某些需要——他被忽略的需要。這種表達是真正的關懷,因為表達者希望造成溝通,最終造成更親密的接觸。
金錢是婚姻的全部嗎?
錢在婚姻維係上扮演什麼角色?答案是:錢對婚姻來說是重要的,但並不是全部。
在大部分婚姻中,錢具有舉足輕重之力,而且常常成為爭吵的導火線。原本獨立的兩個人,各有各的金錢風格、用錢經曆,以及對錢有不同的觀點,把他們放在同一屋簷下,太容易變成像兩隻關在一個籠子裏相鬥的雞。錢常淪為衝突的火藥庫,有些衝突真的是因錢而起,但也有的其實是性與安全感等問題。在以往的研究中,72%的已婚受訪者表示,他們曾為錢起衝突、爭吵。
史瓦茲博士和布魯史坦博士倆合著的《美國妻子》一書中,總結錢與婚姻的曆史:“追溯好幾十年來的研究,總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夫妻把錢列為他們主要的問題。”
90年代,由於雙薪家庭的普及,金錢與婚姻的關係比以前更密切。密西根大學家庭社會學教授歐樂森博士調查了5285對夫婦,發現婚姻中最主要的衝突之一是“因錢而爆發的權力鬥爭”。
人們的研究結果發現,有幾個因素會使衝突加劇或降低。教育便是其中一項,夫妻的教育程度跟為錢爭吵的頻率成反比。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者,傾向於“常常”為錢爭吵、而有大學文憑者這種爭吵就大為減少。這很可能是因為較高的教育程度,通向較理想的工作和較優厚的待遇,降低了為錢摩擦的機會。我們也可以推測,教育使人較懂得有效運用金錢,因此也比較沒有必要吵架。還有,一般來說,擁有較高學曆者社會適應較佳,也比較少遭受打擊。不像貧困的低學曆者,每天要為生存奮鬥,錢隻是為其他很多衝突提供了戰場。
低學曆的夫妻較常為錢吵架,並不令人驚訝;讓人驚訝的,是年齡與金錢戰爭也有顯著的相關性。在四十幾歲的年齡層,表示“從不”為錢爭吵的夫妻較少,而表示“不斷”為錢與配偶吵架的人很多。似乎一進入40歲,金錢方麵的和諧氣氛就突變。而在五十幾歲的年齡層,說他們“從不”因錢跟配偶衝突的人又增多。很可能他們能熬到這個時候還在一起,就是已經把錢的問題解決了。
女人有時到40歲正逢中年危機。那個階段,很多夫妻麵臨各種問題,錢正好成為引爆點。40歲,跟如潮水般湧來的年輕人競爭,愈來愈力不從心;40歲,孩子正要上大學,經濟負擔加重;40歲,因現代科技之賜,人的壽命延長,年邁雙親正待你照顧。40多歲處於“夾心餅幹”的一代,經濟上和情緒上都感受到強烈的壓迫。這個過渡期婚姻漸趨沉悶、想要追求改變的欲望會增強,離婚率上升。想要吵架的人,可以找到許多跟錢有關的名目。
捱過40歲的風浪,前方又見柳暗花明;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到了50歲以上,大多數人都準備退休,用少壯努力累積的經濟安度晚年。
真的是貧賤夫妻百日哀嗎?
“貧賤夫妻百日哀。”說的是貧窮的夫妻很少有快樂的,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宮殿裏有歎惜,茅屋裏有歌聲。富人同樣有愁苦,窮人照樣有歡樂。怎樣在經濟狀況不佳的成況下,使夫妻間仍擁有興奮與快樂的時光?
眾古到今尚沒有任何證據足以顯示,一個有錢人的婚姻生活要比一個窮人來的幸福。換句話說:“浪漫的愛”絕非建築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上麵。此外,硬以經濟環境與收入來衡量伴侶的價值,亦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曾有許多妻子向我抱怨,在他們夫妻過去吃苦奮鬥的曆史中,雖然他們經常手中抱著小的,後麵背著大的,一起外出工作;日子卻過得充實而美滿。而當丈夫事業成功,經濟好轉以後,她可以每天上美容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成天在牌桌上消磨時間,不需再象過去一樣勞苦奔波的時候,卻發現伴侶有了外遇;而彼此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了。因此,物質生活的本身,並不是決定婚姻美滿的條件。
夫妻雙方必須對金錢的使用有共同的認識及了解。列出家庭經濟狀況,將金錢作一個妥善的安排,依重要次序使用它。譬如摩托車與彩色電視機,同樣是現代家庭中很重要的設備。前者可作為上班的工具,後者則可提供許多歡愉、消遣。在這樣的情況底下,兩人須有共同的認識。可能摩托車比彩電電視機更為重要。當然,也許丈夫因為喜歡兜風,想買一輛摩托車,妻子對於兜風是一點興趣也沒有;而彩色電視機正可幫助她打發孤單的時間。這個時候,丈夫應該衡量妻子的辛苦,而買一架電視機。
在此,我要特別提醒大家,千萬切記不要與他人相比。勿拿別人的標準作為自己的標準。這樣的比較,不但傷害了夫妻的關係,也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雖然你沒有別人家所擁有的東西;但是,你所有的東西也許正是他們所沒有的。別人有漂亮的洋房,豪華的汽車,高級的音響;你們卻有著其所缺乏的“浪漫的愛”。
當然,每天為了金錢傷腦筋,也會破壞夫妻間溝通及浪漫的愛。這時,你們要檢查彼此對於金錢的使用,是否有些不得當的地方。當雙方在平等的情況之下,兩人可以同甘共苦,用很少收入維持一個最低的生活。有些夫妻表示,如果自己有幹飯,絕不會讓對方吃稀飯;如果有肉,則不會讓伴侶喝湯。同樣的,在一個窮困的生活底下,隻要對金錢處理的得當,日子的艱苦不但不會傷害浪漫的愛,反而會增加彼此的情感與生活情趣。最怕夫妻一直為錢煩惱的時候,彼此對金錢的使用又不恰當。妻子或丈夫用了一筆不該用的錢;也許丈夫在外借了一筆錢,買了一套音響,或妻子毫不吝惜地買了一件昂貴的大衣。這時候,彼此的摩擦與所受的傷害是相當大的。因此,當兩人經常為了金錢起衝突的時候,我們要檢查一下它的由來。究竟是因為來源不夠?抑或使用的不恰當?而努力針對問題解決。經濟的協調就好象彼此間性格、興趣的協調一般,需要兩人一同配合。
中國人一向有所謂“存私房錢”的習慣,妻子害怕有一天被丈夫休了,所以預先準備一筆錢。但是,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由於今日家庭中的經濟大權大多掌握在妻子手中,因此,許多妻子開始存“私房錢”。無論是哪一方存私房錢,都是彼此不能信任;不能了解,不能溝通的一種表現。當然,用錢正如其他行為,都有點自私性。我想買我的彩色電視機,他想買他的機車;但是,為了“愛”的緣故,我們願意彼此協調一個先後的次序,而非犧牲一方的需要。當丈夫買了機車之後,不要忘了在下次買台彩色電視機,幫助妻子排遣孤單的日子。
老年人就不能再婚嗎?
社會的進步給老年人的婚姻帶來了春天。一些失去伴侶的老人,不以再婚為恥,敢於排除世俗偏見,重新結婚,追求晚年豐富的生活。
從事教育工作40多年的老校長肖堅,在幾年前癌症奪去了他老伴的生命之後,他精神狀態一蹶不振,終日沉默寡言,目光呆滯,臉上從未露過笑容,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後來,朋友介紹了一位失去丈夫的退休女教師李君與其相識,接觸不久,誌同道合,雙方結為白發夫妻,組成新的家庭。肖老校長新生活的開始,也是他精神麵貌轉變的開始,好像一下子年輕了許多,愛情把他拉回到青壯年時代。現在,他談笑風聲,嘴角總是掛著一絲微笑,走路也比過去輕快了,穿著也很講究,有點“現代化”味道。大家談論起來,都說再婚使他重返青春。
趙剛,離休前是市級領導幹部。在青年時代,曾有個戀愛對象,兩人同窗數載,感情很深。但由於父母的反對,中斷了兩人的關係,由父母作主與一位農村姑娘結了婚。婚後雖然生有兩個女孩但感情一直不好,也曾經提出過離婚,終因考慮到女方和孩子的利益以及社會的輿論不能如願,幾十年夫妻之間就這麼疙疙瘩瘩地生活著,談不上什麼恩恩愛愛。豈料1995年初,妻子的心髒病突然發作,離開了人世。對他來說,一方麵似乎解除了多年的精神枷鎖,另一方麵也失去了依靠。女兒都已出嫁,有單獨生活的小家庭,哪有多少時間照顧離休的老父。不知是巧合還是緣份,此時曾經與他有過一段羅曼史的秦妍,丈夫因腦溢血去世,一雙兒女都已成家立業。俗話說,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冷冷清清的家使她感到十分孤獨,不免自悲自歎流下傷心的眼淚。當她得知趙的老妻過世時,自然會引起青年時期美好的回憶。這時,她怎麼也控製不了灼熱的情緒,用不著多做工作,這兩個過去的戀人就結合了。有情人終成眷屬。暮年伉儷雖比不上青年夫妻,但卻另有一番情趣。
人們常說“少年夫妻老來伴”,道理非常明顯,即老年人再婚是為了有個伴。老年人結婚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