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戀人也應親密而有間(2 / 3)

一次談完業務,毛斯要楊靜陪他散散步。途中,楊靜從毛斯支支吾吾的英語中聽到他說出喜歡自己的意思。而這,正是她願意聽到而又害怕接受的。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導演一場危險的愛情遊戲。

新年臨近,楊靜在武漢與毛斯道別,回老家過春節。春節剛過,她抵不住對毛斯的思念,假期沒有先去看望秦華,而是急於返回武漢,並去機場接回從加拿大休假回武漢的毛斯。生性浪漫的毛斯此次歸來給楊靜帶來了一個意外的驚喜。他自己出資將平素悄悄搜集到的楊靜的詩結集出版了,而且分中、英文兩個版本,裝禎也十分精美。從未受過此等寵愛的楊靜自手捧詩集的那一刻起,心中愛的天平毫不猶豫地急速傾倒到毛斯那邊。那夜,楊靜沒有回學校,她和毛斯住在了一起……

幾個月後,楊靜突然感到惡心,隨即嘔吐了。憑直覺,她知道自己懷孕了。當毛斯在電話裏聽到楊靜的哭訴後,表情淡然,用近乎黑色的幽默對楊靜說,要麼去醫院流產,要麼生下來看是個什麼樣子。並安慰她說,這沒什麼了不起,他已經不是第一回了。

楊靜驚呆了:毛斯並非她想象的那樣,他終究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西方人。可楊靜對毛斯心存幻想,最後一次費盡周折找到毛斯,但毛斯“殘酷”地告訴她:他在加拿大已有女朋友了,他和她隻是一個錯誤,希望她再也不要糾纏不休了。況且,他很快就要回國。

楊靜被徹底擊垮了,她把自己無限的悔恨寫在了日記中,而後悄悄地離開了人世。

且問,這樣的悲劇是源於“老外”無情,還是中國女孩想不開呢?在這裏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隻是我要提醒那些做夢都想嫁個老外的人一句:其實,嫁個洋人不一定能擁有幸福。

愛情一定需要“奉獻”自己嗎?

處於熱戀中的男女青年,是極易出現性衝動的,特別是在兩人相互擁抱、接吻的時候,對方性要求更為強烈,尤其是男性的欲望像是一座要爆發的火山一樣,無法控製。如果再受到庸俗文化的影響,思想觀念不端正,雙方發生性行為在所難免。

婚前發生性行為,會影響雙方身心健康,影響工作學習,弄不好還會造成終身悔恨。對於女性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可以經常耳聞,有很多少女失身後又被拋棄的事,結局都很悲慘。在熱戀中的女性,要正常把握自己。

作為年輕人,為了不至於因一念之差而悔恨終生,就必須重視這個問題。必須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培養自己健康高尚的愛情觀念,自覺抵製來自庸俗文化的侵襲。特別是女性青年,千萬不能掉以輕心,盲目崇尚西方社會的“性開放”觀念,更不能抱著嚐試的心理,極不嚴肅地對待婚前性行為,否則,後悔就來不及了。

如果遇到男友向你提出非份的性要求時,姑娘,請你不要緊張,要盡量轉移話題,把他的思路引開,讓他的感情鬆弛,衝動緩解分散他的注意力。假若他死死纏住你不放,你就要向他講明道理,使他明白:一切真摯的愛,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麵的,希望他能尊重自己,不要強迫你幹越軌的事,幹不願意的事。尤其要摒棄一切淫蕩和輕浮之舉,早有保持健康的心態,才能愛得更純潔,愛得更深沉,愛得更熱烈。假若他是一個品行不端粗俗低下的人,那就要義正辭嚴地堅決回絕,同這樣一個不尊重對方的人在一起,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愛情可言,失去他,毫不足惜。

總而言之,在熱戀中遇有男朋友要發生性關係的事,不要驚慌,也無須煩惱。強求、硬逼都不是愛的表現,愛情是兩人真情的相托、兩顆真心的相依,而不是靠以身相許來表現忠誠。拒絕這個舉動,不是對愛情的不忠貞,也不是對愛人的不忠實,而相反,恰恰是對真正愛情的培養和維護,是對雙方未來的婚戀高度負責。

愛情真的那麼純潔嗎?

也許是受了詩歌散文的影響,人們在嚐試愛情時總是認為愛就是純真的,愛不存在欺騙。其實,“愛”的故事中相互欺騙的事還真不少。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失戀的女人愛說一句話:“他欺騙了我。”還伴著眼淚伴著鼻涕,尋死覓活地一番折騰。挺漂亮的女人,挺可愛的女人,到了這個份上,就大大打了折扣,讓人感到她輸掉的不僅是一場愛情,還有諸如尊嚴、人格之類的。

茫茫人海,粗粗劃分起來,也隻是男人女人兩大類。漫長歲月裏,大千世界上,能夠忽略張三李四甲乙丙丁而獨獨走到一起來的兩個人已經就是一種緣分了。愛多深、情幾分,沒有裁判亮分,隻能靠自己去感受。就如同物品有萬千類別和優劣之分一樣,男人也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的。我們愛說“魅力”,男人的魅力究竟是靠什麼堆砌的?錢?權?名聲?性格?人品?抑或是方方麵麵的綜合?

這年頭款爺很吃香,漂亮女孩紛紛湧去給他們做老婆之二之三還很時髦,新詞兒叫做甜妞兒傍大款。不敢說這裏頭全是愛情沙漠,但不少甜妞兒確實隻是衝著男人的腰包去的。別墅、轎車、黃金首飾,靠這些享受物支撐起來的關係,本來也隻是像商人的交易,並不會在心裏劃下多少痕跡。等到有一天,大款膩煩了,揚長而去另覓新歡,甜妞兒擁著用青春和美貌換來的財富,也不必委屈忿恨,雙方一比一打了個平手。

權和名聲都是身外物,情況基本相似。如果女人自己太脆弱,鬥不過榮華富貴的誘惑,就已經把情感商品化了,明明白白你的心,別再去怪誰騙誰。或許你愛得很純淨,毅然決然一往直前,根本無視這個男人的生活狀態。他默默無聞,不重要;他一無所有,不重要;甚至你早清楚他所有的優點其實也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卻仍然沒頭沒腦不管不顧地瘋狂投入,喜歡他的聲音,喜歡他的精神,喜歡他的氣息。你愛得混沌迷糊,整個兒接受了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他,要得不多,無非是兩心的交流,即使他真有財富名譽地位,也隻是淡為一種背景……這確實是一份真感情,是能夠刻骨銘心的真愛,但也不一定就能一成不變地久天長。

愛情如同生命,有生就會有死,沒有更新就會老化,它保證不了永遠。情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男人女人聯手,把滾滾紅塵掀起,無論是癡癡情深還是虛情假意,兩個人終究是對等的。彼此都已成年,完全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都心甘情願地說過做過之後,再言被騙,就是對自己的否定與嘲弄。最多後悔了,後悔判斷失誤幼稚輕信,根由還在自己。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少年,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韋莊的這首詞一直讓我心動,每每讀起,1000多年前那個殉身無悔敢作敢為的女性就鮮活可見。女人能夠這樣豪邁灑脫,就卸掉了脖子上的沉重枷鎖,活得海闊天空。

流行歌曲唱道:“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不必費心的彼此約束,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做到這麼瀟灑固然不易,卻也實在不必悲悲戚戚或者咬牙切齒。我說的是女人,其實反過來,男人亦然。

可見,在愛情的世界裏,過分純真也許不是一件好事。

女人就應該比男人害羞嗎?

女人不一定比男人害羞,其實很多男人都比女人更害羞,如果注意觀看那些愛侶:當眾多不客氣的眼光集中過來時,先不好意思起來的,必定是男人。而女孩子,也許是認為大家都在欣賞她的服裝吧,她總是得意洋洋,不以為然。

婚禮上,新娘總是自自在在地接受閨友們送的花束,嗅嗅,“好香好美”地欣賞,還興高采烈地和好友開著玩笑。新郎被男友們拍了拍肩,馬上畏縮起來了。

在父母子女之間,我們也很熟悉這樣的情景:車站的柵欄外,母親對孩子說:“看,爸爸就在那兒。說爸爸再見……”或:“爸爸來了,快喊爸爸……”那表情,那模樣兒,真是無憂無愁,自在得很。可是爸爸那邊呢,總是靦靦腆腆的,生怕引起附近人們的注意。

在外讀書或工作的兒女一年半截後回家,一進門就被母親拉著,親熱地說這說那,而老爸呢?說一聲“回來了”,疼愛地看著兒女笑一笑,馬上就鑽進廚房準備吃的去了。

那麼,男人為什麼會如此呢?問題不全在臉皮的厚與嫩,這是因為女性較為“自我中心”式,很容易地投入自己的感情世界,有時甚至為之陶然,而男性卻不這麼簡單。男性總會客觀地看待投入自己感情之中的自我,對那些親熱的外在表現,他們會認為肉麻,婆婆媽媽,不好意思。

所以,過去我們那種認為男人不應該靦腆的觀點應該改一改了。

性情張揚的女人就不可愛嗎?

個性是一種心理表現,反映了人們的興趣愛好、學識、性格、氣質和風度上的差別。什麼樣的個性才美?傳統的標準是柔弱、羞澀、文靜,甚至怯懦。倘若一個姑娘舉止大方,談吐犀利、幽默,遇事好強,也許會被認為是“愛出風頭”、“不穩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在工作中堅持己見,說不定會招來“驕傲”的議論;如果姑娘愛上某個小夥子要佯裝冷淡矜持,否則會讓人覺得有失身份……而有性格怯懦、交際低能、不善言談的婦女,常常被誇為穩重、老實。這種衡量標準是將婦女置於從屬地位而產生出來的,它扼殺了許多女性的個性,是與改革開放的時代不相符的。

當代女性個性美應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一方麵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刻苦學習,意誌頑強,不自卑怯懦,敢和男子漢一爭高低;另一方麵,在家庭中又要做一具有知識教養的賢妻良母,具不失嫵媚溫柔、即要繼承發揚中國婦女古老的傳統美德,又要適當現代社會對女性提出的新要求,塑造出當代女性所特有的樂觀向上、銳意進取、熱愛生活的美好個性。

良好的個性對於夫妻生活的美滿幸福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是一種內在的美。鮮明的,執著的個性,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它說明了作為一個女性,已經擺脫了依賴感,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能夠自強、自信,自立了。

個性不是天生的,美好個性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需要較長時期的自我改善和鍛煉,尤其需要丈夫的支持。

另外,作為妻子,在丈夫和眾人中表現出良好的女性美的行為,無疑會使丈夫倍增睛睞,獲得家人的好感,要做到這一點,就不應忽視以下行為方法。

無論是陪丈夫外出訪友,還是上班,都應從容自若,直接進入為宜,切忌在門口東張西望或入室後四處環顧,這給人留下輕率、浮露、缺乏教養的形象。

要注意保持姿態的高雅,那種不拘小節地在他人麵前抓耳摸腮,卷弄頭發,撥弄指甲,表示心神不定或者心不在焉的小動作,都會使人反感。

在與人交談時,說話語氣應始終保持音色柔和,語速適度,在情緒欠佳、心情衝動時,尤其要克製,保持冷靜,激烈的語氣會被人誤解為你在責難人。

當求助他人時,須以和藹而懇切的目光正視對方的眼睛,這樣既能給被求者以一種和顏悅色的美感,又能使對方在你這種誠懇、女性特有的魅力感染下,不好意思拒絕你那也許是棘手的請求。

女性的笑是增添美感的有效因素,和藹可親的笑會給人以熱情之感,嫣然一笑會給人以美的享受,咧嘴捧腹前俯後仰的笑,會有損女性的容貌和形象,給人留下粗俗的印象。

站、坐、行是最能體現女性內在修養的外部表現形式,女性的站,應保持身體平衡、切勿左搖右晃,或故作姿態;就坐時,不宜兩腿分開,漫不在意;外出行走,步伐宜緊湊,抬頭挺胸,目光正視,這樣會給人一種精神、自信的感覺。

愛人的“欺騙”真的不能原諒嗎?

真誠是愛情的溫床,夫妻之間應該以誠相待,打開天窗說亮話。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藏在自己心底的故事。如果坦白這些秘密和故事無益於愛情的成長,那不妨“欺騙”一下,把它永遠埋在心裏,去認認真真愛己所愛。

婚前性經驗對個人來說,是件極為影響的心底故事,婚姻專家認為,不論男女,絕對不要坦白說出自己婚前的性經驗,否則會成為幸福婚姻的絆腳石。

心理學博士鍾教授接到這樣一封信:

尊敬的鍾教授:

我是一個新婚不久的青年,妻子的不忠,使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心中的痛苦無法向人傾訴,故隻有向你求助了。

我與她是經人介紹建立戀愛關係的。我們戀愛了三年,關係一直很好,今年元旦,我們終於結婚了。

婚姻的開始,也是我痛苦的開始。結婚前幾天,她告訴我一個可怕的事實:她與另一個男人發生過性關係,他們暗地裏相愛了四年,還曾經做過人工流產。那個人是位已婚的中年男子,三年前因為她的緣故而離了婚,現身邊有一個10多歲的小孩。他們不能結合的原因主要在於她父母的竭力反對。

我真想不到自己癡心愛戀的人竟然欺騙我達3年之久,奇怪的是我卻不恨她,而且還是那樣地愛她,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我決定原諒她的過去,隻要她不再與那個人來往,不再欺騙我就行了。

我雖然仍愛著她,但心中總不是滋味。當我們擁抱、接吻、撫摸、同房時,我似乎也看到那個人與我一樣地擁抱著她,這使我們的夫妻生活越來越別扭。

鍾教授,我該怎麼去對待她的過去?

一位痛苦的丈夫

這裏,我們暫且把這位丈夫的痛苦放在一邊,就他的妻子和那些像他妻子一樣在婚前有過性前科或性不幸史的人,該不該主動地向她的丈夫坦誠過去的一切,做番討論。

本來,坦誠無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類和諧相處、溝通交融的必要因素之一。坦誠,讓人看到了無欺無詐的內心深處。但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具普遍性和特殊性,愛情是自私的,性愛更是自私的,被視為愛情貞潔的象征。把婚前的性行為向配偶的坦誠傾訴,不但無助於夫妻二人的交融和諧,反而給本來興致勃勃春風得意的婚姻蒙上了一層極不愉快的陰影,甚至因此而出現婚姻裂痕而最終走向崩潰。原來善良的動機,卻導致了意外的惡果。

婚姻專家認為,不論男女,絕對不要坦白說出自己婚前的性經驗,否則會成為幸福婚姻的絆腳石。尤其是男人,對女人的性關係史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往往可以原諒自己過去的荒唐,但卻無法容忍妻子過去的錯誤。不知道則等於沒有,相安無事;知道了,心中便結成了一個疙瘩,酸楚的,不碰它也是痛苦。因此,像這種既傷害別人,又傷害自己,更會破壞婚姻的坦誠,還是避免說破為妙。當然不是鼓勵各位讀者說謊話,因為笨拙的坦率比理智的沉默更容易惹是生非。

有過婚前性行為的男女,也許會擔心,如果讓配偶一旦了解到真相,不是在“不貞”的罪名上又多加了一個“欺騙”的罪名了嗎?假若事情真的無可避免地“暴露”了,那麼當事者隻能以理智的頭腦誠實地麵對了。這時,首先應該坦白地向她(他)說明事實的真相和長期隱瞞的善良動機,求得她(他)的諒解,並以婚後的真心實意的生活來說明自己與過去已經完全絕緣,不管過去如何,現在“我”確確實實的是“你”的人了,並可曆數現在的種種好處來博得配偶的信賴。若配偶是深明大義的真正“愛人”,他(她)定會諒解你的過去,而且夫妻感情也許還會因這小小“磨難”更加堅實穩固。假若配偶不能原諒自己,要與自己離婚,你可隨他(她)自便,而決無必要自罪自責,甚至輕生。因為不肯原諒你過失的愛人,也不是真愛你的人,大不可留戀。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說開頭寫信的那位痛苦的丈夫。他的妻子既以坦誠相告,他又愛他的妻子,那麼原諒她的過去,著眼她的現在的做法是相當正確的,但痛苦決不會隨著原諒而徹底解除,隻能隨著時間和真摯的感情而逐漸淡漠消失。尤其重要的是,做為原諒者應真心實意地徹底原諒,而不能耿耿於懷,一遇不順心之事,說舊事重視,重揭傷疤,這不但是不近人情的,而且是非常殘忍的,隻能使將來的婚姻在磕磕碰碰中度過。

事實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就是一段坎坷不平的旅程,遇到挫折是非常自然之事。重要的是,“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把握現在和將來,寬容忘卻過去,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才能使婚姻的蓓蕾綻出美麗的花朵。

山盟海誓的愛情才可靠嗎?

作為普通人,總是易被激情感動,看《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何其豪邁,又何其悲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可是劉、關、張這三位一體的英雄,倒底沒有同年同月同日死。若當回鑽牛角尖的好事者,咬文嚼字地挑剔一把,他們應該算違背了誓約,當初那歃血為盟的壯舉,應該算是虛設的花架子。但讀者諸君卻沒有一個如此認真不懂事,非但不以為虛,反而扼腕歎服,“看三國掉淚”,感慨的不是他們那文豪語壯的誓約,而是那相攜相助、戳力同心、浴血沙場的壯舉,用今天的話說,是毫不含糊的“誌同道合”和“哥們夠意思”。

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愛得死去活來的青年男女,“海枯石爛心不變”已成了她們順嘴溜出的口頭禪。昨天還如漆似膠,耳鬢廝磨,今天卻反目移情,鸞飄鳳泊,而那曾經番言複語的海誓山盟還餘音嫋嫋。相反,眾多的白首偕老者,卻是在平靜淡然中牽手走過,沒有企求沒有承諾,但卻怡然安樂地相伴終生。

於是便有了這樣的體會:感情無誓約。

本來也是極簡單的道理,而我們在遭遇情感時,誰也不可能捷徑於別人的經驗,隻是依心而動,便指天地誓情。似乎最掏心窩子的話,必帶盟誓之味才達意。卻一點兒也不覺得這行為的滑稽與可笑,更道不清它與兒童遊戲中的“騙你是小狗”有多大差異。

漫遊愛河的春心,都不厭煩地做著這種不自知的自欺遊戲。因為相愛時,我們並不知道愛情是什麼;結婚時,也完全不懂得結婚是怎麼回事。那麼,白頭偕老也就多少成了每個新婚者所懷有的最美好也最蒼白的祈願。今天的瀟灑已日益有悖於我們行為的積習: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因為擁有比盟約更真實可握。因為信誓旦旦並不能保險夫妻之愛和朋友之誼有多牢靠。

但是,正相反,沒有感情之約,甚至從不曾謀麵,我們每個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得到過那些“非朋友”的友好幫助。我的一位朋友談起他的一次出差經曆,是那樣的動情和感慨。

“我至今還記得兩年以前在甘南的一家小飯館裏偶遇的那位藏族朋友。他漢話講得很笨拙,我們盡管交流不暢,卻並不妨礙我們彼此的信賴。他邀我到他的住處,親手為我調製糌粑……在那個陌生的地方,我的旅程完全聽任他指點。他並未向我保證過什麼,我卻完全地相信他。人的直覺有時比相互的表白更可信。”

我們也同樣受到過那些同我們以朋友相稱的人無情無義的傷害。我們也同樣對那些對我們“不夠意思”的人從不去寬容,甚至反目成仇,心生切齒之恨,全然意識不到或全然忘卻了我們也曾擁有過友好曆程。

與其求得天長地久,不如短暫擁有。與其徒歎不相幫者非朋友,不如學會在與朋友的杯盞相呼中享受著膚淺的樂趣,或者將曲終分手的朋友埋藏成心底的記憶。短暫的友情,隻要真的同樣珍貴,可不要像待一件過時的裙裝一樣隨手扔掉。

持久的婚姻與友誼都與初始的盟約毫無關係。襯衫會穿舊,臉盆能用漏,人類的感情竟可以曆久彌新。這全然不是盟約的效力,而是精神之境的所在。不能至此享受的人,便勞燕分飛,舊友成仇,這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既然花開有期,不如求其好好開花好好謝。

一個離了婚的女人,在她的言談中,時常提到她的前夫,平和無怨,更沒有詆毀。這樣的態度便使人對她生出幾分感佩之意。有容乃大,畢竟相互走過這一回,哪怕是情深緣淺。

更多的離散自然因為緣盡情了,可是當事者還是負不了為無一兌現的盟誓傷悲,並由此認定看透了對方——原來是一個口是心非的家夥。

我們也許能為自己的生活注定什麼,可是我們卻注定不了自己的感情,它可不像一輛循軌奔馳的列車,始終按設定的道路進行。若真如此,天底下哪還有不遂人願的情?哪還有因情而生的怨愁?可我們還想試圖注定它,熱望和衝動常使我們麵對可心的人兒說出一個盟誓——注定感情的盟誓。它若駕馭不住,至少有一半的可能走向願望的反麵,那麼對別人便是感情的傷害,對自己也是心靈之累。

感情無需起誓,隻要心裏有。現實之境足以成為我們唯一的盟約。全在於我們用心去好好把握,沒準就有地老天荒的故事與我們不期而遇,因其無飾,會給自己意外的感動。

否則,有了誓約,反而給自己留下了無情無義的踐踏。

男人一定要勇猛神氣嗎?

在世俗看來,男人之所以像男人,就因為男人身上存在著一種與生俱來的男人氣。有的男人身上體現出來的男人氣對女人有益,對社會有益,對他自己也有益;有的男人身上體現出來的男人氣不但對女人無益,對社會無益,對他自己也一無益處可言。男人像不像男人,不在外在的表現或表演,而在於內在氣質的自然流露。而任何偏離自然氣質的傾向性努力都是多餘和有害的。為什麼有的男人身上會存在這種無甚益處的男人氣呢?究其原因,則可追溯到男人的一段心理誤區之中,正因為男人做為社會兩性中的一極存在著一段心理上的誤區,男人世界才可能出現了故作神氣這樣表麵上令人費解的題目。

為什麼要故作神氣呢?一句話:是因為男人“被承認的欲求”太強烈。

“社會的承認之欲求”,是心理學家A·I·蓋茨所命名的,是一種希望得到別人尊重與稱讚的欲求。這種欲求如果發揮在追求上進的場合,即成男性特有的奮鬥精神,大大值得稱許;遺憾的是大多數男子都把這種欲求變成了自我顯示欲,故作神氣,看來滑稽而可笑。諸如:動不動就說他當年念某大學時如何如何,或者想坐上大皮椅,對下級頤指氣使。

越是偉大的人越不會神氣,因為他已有了地位,用不著再神氣活現。以一個企業來說,董事或廠長給人的印象多半(當然有例外)能謙和待人,而門房守衛,卻動不動就兩眼一翻說:“喂喂,你是哪兒的?”

衙門裏對老百姓傲慢的,必定也是低級職員。這是因為想誇耀自己的存在,使對方承認才會如此。日常被主任壓得透不過氣來的科長,往往對下級神氣活現,受氣的下級回到家,對妻子也沒好聲氣——這是一種常態,換言之,這是對社會的承認欲求不能得到滿足,於是不得不借機發泄一番。

因此之故,神氣活現,往往也是自卑感、劣等感的另一種表現。縱使不致如此,也必與缺乏自信連在一塊。真正了不起的人不僅不會欺侮弱者,反而庇護他們。至少這神氣活現是含著虛張聲勢的成分在內。

沒有一張大學文憑的老資格職員,對剛從大學出來的新同事總是肆意苛求。這就是自我顯示欲,說起來是可憐而且可悲的。

神氣的方式也因個性各異而有種種類型:

其一是誇示自己優點類型,歇斯底裏性,而且虛榮心強的男子多屬此型。

“我像你的年紀時,這工作不消一天便幹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