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酒香也怕巷子深(3 / 3)

據美國研究分析預測,這一新消費群體正在不斷擴大,可能會改變市場消費規律,因而,在現代行銷上,應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他們的消費信息,以便作為行銷策略的依據,使之更大地滿足這些“尖端消費者”的需要。

既然存在著這樣的追求高銷售的顧客群體,那麼隻要企業運用得當便不會為自己居高不下的產品價位而擔心,更不用忙著降價。

下麵這則實例便很說明問題。

法國的路易·威登公司,是一家具有130多年曆史的名牌皮件廠商,生產皮箱、皮衣、皮帶、皮包、皮鞋等一係列產品,其產品遠銷世界各地,無論從產品質量、款式色彩、方便適用等各方麵都深受顧客愛戴。這家廠商特別重視產品的名牌形象對產品營銷的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在他們市場營銷活動中常常利用“形象策略”,充分運用企業公共關係活動的巨大威力,建立企業形象。把建立企業形象、維護和發展企業與社會公眾之間融洽良好的關係,作為一項戰略性目標。

路易士·威登在世界各地,都是身份、地位和品質的象征。

為了確保名牌形象,路易士·威登皮件廠采取了一種特殊的銷售方法,它絕不以技術合作的形式在國外設分廠,也不隨意在國內設分廠或擴大企業規模增加職工、增加產量,其目的是防止粗製濫造,技術不過關,有損名牌形象;它不搞批發,也不在零售商店設專櫃經營,而是采取開設直營商店的做法,從而防止了假冒偽劣商品的頂替。同時,它還采取一些特殊的、帶有公共關係性質的營銷手段。從1978年起,由公關部克勞克先生策劃,無論一個顧客在世界各地的任何一個角落購買一件路易士·威登行李箱,這位顧客的名字便被送到巴黎的路易士·威登中心廠裏。

不久密希先生向公司建議,凡是購買過公司產品的顧客名字都可以送到巴黎中心廠,然後通過中心廠送往世界各地分廠,以後無論在哪個角落購買路易士·威登的產品都可以以老顧客的身份享受5%的優惠,當他累計的購買額達到某數額時,便可以得到一份相應的、價值可觀的禮物。同樣,不同的產品規定了不同的保質期。隻要在保質期內產品質量發生問題,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路易士·威登專營店進行調換,並且公關人員還必須及時和顧客溝通,向其道歉,求其諒解,解釋產品出現故障的原因,並且他們還和老顧客長期保持聯係,就如何長期穩定保持路易士產品的名牌形象征詢顧客意見,並且每年評出一批“路易士·威登最知心的朋友”。

路易士·威登皮件廠別出新裁想出的這些營銷手段,目的就是為了使該廠的名牌產品的形象長盛不衰,使顧客在購買其產品時不僅在品質上放心,而且也當作對自己社會地位的肯定。同時,路易士·威登產品之所以能夠在一般顧客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一方麵在於它采取了一種帶有公共關係性質的營銷方式,另一方麵也在於,該廠能夠持之以恒,認真地、嚴格地遵循已形成規範的營銷方式。

總之,隻要產品質量好,那怕價格高也會很暢銷。

酒香不怕巷子深對不對?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它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在現在社會可並非如此了。同樣一件產品,就算質量一模一樣,不過做廣告搞宣傳與不做廣告的結果就是不一樣。

新問世的產品,要想走入人們的生活,就要讓人們知道它、了解它、使用它。再好的產品,顧客如果從未聽說過,也一樣不會有銷路。商家隻有利用媒體大作宣傳,擴大知名度,才會贏得顧客。

台灣著名的實業家高清願就曾審時度世,不失時機地將不為人知的新產品“太子龍”布料推廣上市,當然靠的是不惜重金在電視上大做廣告,並首開台灣布業進行電視廣告宣傳的先河。

“太子龍”是學生服的布料,質地好,穿著舒適美觀,可以取代從日本進口的布料;但消費者毫無了解,產品無人問津。高清願憑借他對消費心理的掌握,便決心投資在電視上大做廣告。50年代,布料還沒有人在電視上做廣告,每月投入五六十萬元的廣告費,在公司遭到不少人反對。但高清願認為:“沒人做,我們做,就會有效果。隻要我的產品不怕考驗,做再多的廣告,成本也收得回!”

果然不出他所料,消費者很快便喜歡上了太子龍布料,全島南北都十分暢銷,最高潮時,全台灣50%的學生服裝都用這種布料。南紡公司一下子聲名大震,錢財滾滾而來。

對於廣告促銷要訣的運用,高清願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廣告有它的宣傳效果,但一定要確保產品質量,才能相得益彰。否則,消費者看過廣告,買一次這家公司的產品後,再不會有第二次,並且還會產生負麵效應。”

為了減少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減少層層加利,以保障物美價廉,高清願直接開辦了一批商店和製衣廠、被服廠,取消由經銷商代理的慣例。銷量的急劇增加也使售價逐步下降,再加上高級的產品質量,太子龍布料在台灣布料市場上長期獨占鼇頭、經久不衰。

50年代高清願的廣告促銷,恐怕很少有人知曉。

90年代的今天,人們對高氏廣告戰的領略,應該是相當深刻的——“統一食品”的廣告鋪天蓋地,令人目不暇接,使產品廣泛深入人心,充分占有了市場。

其實,這樣的事例在商場上隨處可見。

“殼牌石油”是英國和荷蘭合辦的石油公司,現在是世界聞名的超級石油集團,1986年曾在全球最大企業中排名第三,到現在也一直在前十五位之內,與美國老牌的石油公司艾克森集團(EXXON)和美孚集團(MOBIL)齊名。

但在若幹年前,殼牌石油初打進美國市場時,在“石油大王”美孚公司看來,還是個不值一提的“小不點”,根本不足以引起他們的競爭興趣。殼牌石油為了爭取市場占有率,早期曾花了幾年的廣告預算,進行“答案在殼牌”的廣告宣傳活動。

首先,殼牌公司的研究機構通過長期的研究,反複的實驗,取得了關於耗油量、汽車保養、駕駛安全等一係列數據資料;接著,他們主動與紅十字會、國家安全委員會等權威機構聯係,把研究結果向他們通報,並由這幾家權威機構審核通過。由於紅十字會、國家安全委員會等機構是居於“市場領袖”地位的組織,他們的意見最易為消費者接受,因而,由他們審核通過的研究資料也具有了十足的權威。殼牌公司就把這些研究資料分期分階段印成“答案在殼牌”的小冊子,夾在消費者雜誌和用戶指南中,並在電視上大做廣告,說明每加侖汽油可跑裏程數,特別是每加侖殼牌汽油的可跑裏程數,以及有關汽車保養和安全駕駛方麵的知識。經過幾年的宣傳,隨著殼牌公司所普及的知識深入人心,殼牌公司也建立起了“殼牌石油是最關心您的石油公司”這種牢不可破的形象。公司的營業成績也節節上升,直逼美孚公司,到美孚醒悟過來時,殼牌石油已經站穩了腳跟,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了。

可見,廣告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做與不做就是不一樣。

跟風就能減少風險嗎?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在車站,幾輛公共汽車幾乎同時到站,候車的人群一窩蜂似的湧上第一輛車,盡管後麵的車空著,有些人寧肯吊在車門外使車子開不走,也不願向空車子瞅一眼。

在大小城市的大街小巷,常常有拉幫結夥賣滑頭貨的小販,雖然報刊和工商管理部門一再勸告切勿上當,然而,受騙上當者不見減少,滑頭貨生意仍然興旺。

在工業生產中,也常常出現一窩蜂式的競爭,銷路好、賺頭大的商品,大家一哄而上,造成生產過剩、產品積壓,有人碰了壁,還有人跟著碰,魔方、領帶的生產過剩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

在中青年成才目標的選擇上,也常常出現一哄而上現象。不少人一心想當文學家,稿子一疊一疊地往出版社、雜誌社寄,又一次一次地被退回,想當文學家的熱情卻不減,不屈不撓地埋頭爬他的格子。大家都向那個小小的天地裏擠,指望一夜之間,登上龍門。連編輯們都感到詫異:他們為什麼一定要在這個小天地裏衝撞,而不能另覓成才之路呢”

在成才之路上,有的強調環境,有的迷信機會,牢騷滿腹,怨天尤人,終日喋喋不休地希望別人為他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或者期望靠別人的權力把他抬舉到“人才”的寶座上。而另一部分人,他們身處逆境不氣餒,失敗之中找教訓,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尋求適合自己脫穎而出的環境、條件、目標、機會,也正是他們往往成為成才之路上的佼佼者。事實最能說明問題:魯迅如果死守他的醫道,絕不會成為偉大的文豪;陳景潤如果繼續當他的教師,也不會摘取數學的王冠。曆數古今中外處逆境中成才的傑出人物,無一不是善於適應與利用環境。

中國人有個圍觀的習慣,在實質上就是跟風。某城市曾經發生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在該城市一條主幹道上,旁邊是兩條林蔭小道,小道旁邊每隔幾米就立了一張石桌子。經常有人閑暇時刻三三兩兩來此切磋棋藝,一般是在清晨和黃昏兩段時期來者甚多,中間時間,由於聲音嘈雜,來者幾無。這天,兩個老頭子棋興大發,便雙雙來此,較起勁來。過了一會兒,便有觀者駐足,這盤棋直殺得難解難分,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周圍已旁觀了一大圈人。漸漸地,這人群越圍越多,甚至有人停下車子擠往前看,這樣,交通便形阻塞。直到交警前來,費了好大的勁才驅散觀者。交警問在外麵往裏擠的人,想看什麼,被問的人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隻是看到那麼多人觀看,我才想奮力擠進去看個究竟。”當問道裏麵觀擺的人,竟答道:“我早就想出來,可哪擠的出去呢?”令人哭笑不得。

總之,一窩風這種現象應該是不可取的。不管市場多寬闊,不管多有利潤,供者太眾求者必少,而且供者太眾敗者必多,贏的人畢竟是少數。

概率真的可靠嗎?

買彩票是一件很熟悉的事情,在買彩票的過程中常常聽到“概率”這個詞。那些超級彩迷們掛在嘴裏的總是:計算得越精,中獎概率越高。那麼,什麼是概率呢?

“概率”是個數學概念,準確論起來挺複雜,簡單地說,就是你中大獎的機會有多大。比如說:

33選6彩票獲大獎的概率=33×32×31×30×29×28/(1×2×3×4×5×6)=1107568,即1/1107568

35選7彩票獲大獎的概率=35×34×33×32×31×30×29/(1×2×3×4×5×6×7)=6724520,即1/6724520

36選7彩票獲大獎的概率=36×35×34×33×32×31×30/(1×2×3×4×5×6×7)=8347680,即1/8347680

簡直是天文數字!

中獎、小獎也不容易。以36選7來說:選中6個正選號碼和特別號碼,概率約為1/1192526;選中6個正選號碼,概率約為1/42590;選中5個正選號碼和特別號碼,概率約為1/14197;選中5個正選號碼或選中4個正選號碼和特別號碼,概率約為1/394;選中4個正選號碼或選中3個正選號碼和特別號碼,概率約為1/36。

數字是枯燥的。也可以這麼簡單地設想:彩票發行者不可能貼錢給你,那麼想要500萬元,每注是2元,那麼這500萬元就需要250萬人提供,也就是說你的中獎概率至少是250萬分之一,——也是天文數字!

所以,“買彩票概率”意義不大。

隨著彩票的熱浪,彩票圖書也熱銷起來,甚至出現脫銷現象。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市場上的彩票類圖書已近百種,有本土版,也有引進版;有講述機理、總結規律的,也有單純舉例、煸動欲望的;還有所謂獲勝者中彩心得等。

對此,我深有同感。多年前,有一篇隨筆《戲說愛情》,其中寫道:

愛情好比有獎貼花,有的人買一張便中頭獎,有的人買十張八張、十年八年連末獎也從不光顧。拜倫8歲就開始早戀,歌德74歲還虔誠地給17歲的少女寫情書;而持“人的一生隻能有一次愛情”的莫泊桑,後來無孔不入的探索者前赴後繼地細細研讀了他的全部日記和信件,也沒能發現這個老光棍的戀愛掌故,但他同樣寫了許多漂亮的愛情作品。唐璜找了1003情人,也沒找到他理想的愛情。愛情如天女散花,對人類“機會均等”這正義的原則從來是不屑一顧的。哲學家桑塔耶那說:“愛情十分之九是由愛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愛的對象。”

當時,彩票尚未開禁,隻有“有獎貼花”。這是一種儲蓄方式,比如你每個月花5元10元到銀行買張票花,貼滿12張就可以整取,在利息之外全省每月統一開獎,按號碼兌大小獎。這種做法實質上跟彩票差不多,所謂“概率”就這麼回事:有的人買一張便中頭獎,有的人買十張八張、十年八年連末獎也從不光顧,——對人類“機會均等”這正義的原則從來是不屑一顧的。彩票之可愛億分之九九九九九九九九是由彩民自己造成的,億分之一才靠那被愛的對象。

有些人之所以不同意把博彩視為“投資”,就因為彩票中獎是無“規律”可言的。如彩票專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賈康就說:

很多人認為買彩票是一種投資,我不這樣認為。任何一種投資活動都是有規律的,投入和產出應該有一些內在的聯係,這包括風險較大的證券投資。而彩票中獎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完全靠運氣。如果過分地渲染它是“投資”,很可能產生一些負麵的影響。

理論越高深就越偉大嗎?

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曾經說過:真正偉大的理論產生於一線的勞動之中。然而,在我們的周圍認為理論離現寮越遠越偉大的人卻大有人在。

我們知道,英國是個令人感慨頗多的國家,曾經它對人類社會現代科技、現代工業及整個現代文明做出了傑出貢獻,但其綜合國力與經濟活力自19世紀後期以來就開始相對衰落,在世界強國中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往後退。這是什麼原因呢?

產生英國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普遍認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科學家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英國人類學家利奇曾指出,越關心人類切身事務的科學家,其地位就越低,這個世界的渣子就是工程師和社會學家;好的科學必須是純科學,是無涉於實際生活的科學。為英國皇家學會撰寫曆史的托馬斯·斯普拉特一方麵肯定發明是一項偉大的工作,它要求發明者具備積極、勇敢、聰明而不知疲倦的性格,要蔑視千難萬險,要花費大量金錢卻很可能得不到報償,要有狂熱而活躍的思想,還要容忍例外和違反常規的行為等等;另一方麵,他又認為發明不過是“位居底下粗俗的才能之士”,因為它的力量來自知識,需要實驗哲學的指導等等。這種觀念影響很大,不論政府采取什麼措施,也不論輿論怎麼批評,英國的傑出青年在“幹淨”的頭腦與“肮髒”的雙手之間進行選擇時,總是選擇前者。於是,工程師、製造業、商業利益以及英國的整個經濟無形中成了“受害者或犧牲品”。

因此,人們指出,英國要想複興,就必須學會尊重工程師和商人,把“幹淨”的頭腦與“肮髒”的雙手結合起來。

生活中,各種職業、職位之間,各個人之間,的確存在一個報酬多寡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問題,這不能不促使人們選擇一些職業和職位而避開另一些職業和職位。但社會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也有很大區別。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除了根據社會的需要外,關鍵在於自身的條件和愛好,適合自己並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萬般皆上品。如果這需要把手弄“髒”,又有何不可呢?關鍵是要頭腦“幹淨”,品德清白。

專家說的就一定正確嗎?

“當別人向你建議不能做這個,或者不能做那個時,你不要管他們。”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夢想會實現,你就會取得成功。”

這是一個“從零到1500萬美元的女人”說的話,她就是瑪麗亞·艾倫娜·伊瓦涅斯。她的成功經曆告訴我們,別人的話未必都正確,即使是所謂的專家也不例外。

在哥倫比亞,當瑪麗亞·艾倫娜·伊瓦涅斯隻是個十幾歲的孩子的時候,她的父親就讓她參加了一個微電腦的學習班。

雖然在拉丁美洲電腦的標價是10萬美元,非常昂貴,但是電腦還是越來越普及了。瑪麗亞·艾倫娜馬上就投入到這種革命性的技術中來。1973年,她到美國上大學,學習電腦科學。

畢業後,瑪麗亞·艾倫娜產生了一個念頭。在當時,美國個人電腦的價格在8000美元左右,而拉丁美洲的個人電腦價格卻要昂貴得多。她想,為什麼不在拉美銷售個人電腦,來開發這個非常有前景的市場呢?1980年,她將自己的想法和許多主要的電腦公司交流過,並請求給她一個機會,在自己的國家銷售他們的電腦。

“他們告訴我不要提這事,”瑪麗亞·艾倫娜回憶說。“電腦銷售執行經理們說,拉丁美洲正處於經濟危機之中,許多國家都十分貧窮,那兒的人們沒有錢來買電腦。因此他們認為拉丁美洲的市場太小了,根本不值得他們去開發。”

但瑪麗亞·艾倫娜就不這麼認為。當別人隻看到各種局限性時,她卻看到了各種市場機會,“我想,即使這個市場隻有1000萬美元的承受能力,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我能從中掙到錢。而且由於它很小,所以就不會有什麼人為它去競爭。”

當時她隻有23歲,是個女人,沒有任何銷售和市場經驗,這些是被她見過的經理們稱為對她的三個不利因素。但是她卻清楚地知道兩件事:一是在美國電腦比較便宜,其二就是拉丁美洲需要便宜的個人電腦。為達到目的,瑪麗亞·艾倫娜不得不答應所有訂貨必須預先付款。就這樣,Altos電腦公司在沒有承擔任何風險的情況下,給了她9個月的境外代理商資格。

她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與旅行社聯係。瑪麗亞·艾倫娜的要求非常簡單:“為我在邁阿密飛往阿根廷的班機上定個座位,在每個我不必支付額外停靠費用的主要城市停靠。”這就是瑪麗亞·艾倫娜設計的市場推廣計劃。她又說:“無知有時是值得慶幸的,或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會碰到些什麼。”

由於沒有任何的銷售推廣經驗,瑪麗亞·艾倫娜所有行動的向導就是堅信自己的目標和信念。她在哥倫比亞下了飛機,住進了一家賓館,拿起了當地的電話號碼本,開始給當地的電腦零售商們打電話。“當時我想,廣告做得越大的公司,它們的規模和業務量一定也非常大。所以我打電話時首選那些做廣告最大的公司。”第二天瑪麗亞·艾倫娜被約會塞得滿滿的,她飛奔著趕往一個個約會。在20世紀80年代,女工程師非常少,而且拉丁美洲的許多商人還很不習慣與女人做交易——尤其與一個看上去隻有18歲、嬌小而年輕的金發女郎。但她用自己年輕人特有的熱情和自己的教育背景以及對電腦的豐富知識,將可能產生的不利因素轉化成了優勢。瑪麗亞·艾倫娜這樣描述了她後來的客戶當時對她的反應;“他們對一個女人談論他們不知道的,當時最新的技術和事物非常著迷。他們的反應令人非常滿意,因為我有很棒的產品,而且我提供的價格很有優勢,將使他們可以和一些大的經銷商競爭了。”

在3個星期的行程中,瑪麗亞·艾倫娜旋風般地穿行於厄瓜多爾、智利、秘魯和阿根廷。在每個國家,她都用同樣的辦法來推銷她手上的產品。“我原本計劃銷售1萬美元的產品要1年後才能返回美國,出乎意料的是,我僅僅用3個星期的時間就接到了價值10萬美元的定單和預先付款的現金支票。”這對於在大學計算機實驗室教課每小時掙6美元的人來說,這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漸漸地,瑪麗亞·艾倫娜的銷售額超過了百萬美元,甚至是數百萬美元。在其後的5年裏,瑪麗亞·艾倫娜的銷售額達到了令人震驚的1500萬美元。1987年,在《公司》雜誌登載的500家發展最快的公司的排行榜上,瑪麗亞·艾倫娜的“國際微係統公司”排在了第55位。1988年,瑪麗亞·艾倫娜賣掉了公司,繼續開展這方麵的業務,3年後銷售額達到7000萬。

後來,瑪麗亞·艾倫娜又組建了一個新公司開始向非洲銷售電腦,市場專家們又一次告訴她說非洲太窮了,根本就不適合個人電腦銷售,尤其是在那樣一個男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裏,一個外國女性在非洲銷售電腦就更不可能了。那時的瑪麗亞·艾倫娜早已經習慣這些消極的反應了,她認為這些專家們的目光非常短淺。她相信自己對未來趨勢的預見。1991年,她僅僅帶了一份產品目錄和一張地圖就乘飛機到了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開始了她的銷售活動。她住進賓館後,就又拿起電話號碼本開始聯係當地的經銷商。兩個星期後,她帶著價值15萬美元的定單飛了回來。

瑪麗亞·艾倫娜先是從自己的汽車房,然後又從一間小貨倉裏開始海運她的產品。雖然規模非常小,但是越來越多的定單卻紛紛而至。在4個月的時間裏,她用海運方式銷售了價值70萬美元的產品。第二年瑪麗亞·艾倫娜公司的銷售額增加到了240萬美元,第三年翻了一番,第四年又翻了一番。由於在20世紀90年代前幾年中,瑪麗亞·艾倫娜的“國際高科技銷售公司”的平均銷售額為1300萬美元,所以它又登上了《公司》雜誌當年的500家發展最快的公司的排行榜。而瑪麗亞·艾倫娜本人也成了本雜誌曆史上惟一一個白手起家,並使兩個不同的公司分別登上著名排行榜的人。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瑪麗亞·艾倫娜成功的原因:有好的產品可以進行銷售,是瑪麗亞·艾倫娜成功的一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她的成功是建立在她對自己的信心和矢誌不移的實踐之上的。

人到中年就已經萬事休了嗎?

“人到中年萬事休”是中國的俗語,然而在現代社會它已變成是錯誤的了。在西方,人們卻認為:“人到四十方開始。”

因此,如果您尚未少年得誌,您大可不必憂慮,因為人生四十才開始。如果您已到中年仍未實現您的理想,您大可不必憂慮,因為人生四十才開始。同樣,如果您已經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您也不能滿足,因為人生四十才開始。

如果您熱愛科學技術,希望取得造福人類的大發明或大發現,卻連一種牙刷之類的小玩意也沒有發明,一篇有份量的論文也沒有發表,或者還沒有成為愛迪生、愛因斯坦,沒關係的隻要您有紮實的基礎,曙光可能就會出現。弗萊明40歲那年在研究大量製造青黴素的方法,喬納斯·沙克40歲時發明出了預防小兒麻痹症的疫苗,威廉·福克斯·塔爾博特在40歲時協助發明了照相術,法拉第也在相同的年齡製出發電機。

或許,您目前還隻達到小康、小富的水平,但您很可能就會中康、中富、大富起來。亨利·福特到40歲出頭才成立福特汽車公司;奧納西斯40歲時買下戰後的剩餘船隻,組成他的第一支船隊,航向數都數不清的財富之途。

另外,您還可以做好當總統、總理或部長省長市長的準備,即使是受到了挫折。馬可斯·奧瑞裏歐斯大帝在公元161年統治羅馬帝國,那時他還隻有40歲。邱吉爾40歲時,因1915年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慘敗而被迫退出內閣,失去了海軍大臣的職務,但後來東山再起,成了英國首相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巨頭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更出現了一批中年領導人,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英國首相布萊爾、德國總理施羅德、俄羅斯總統普京、日本首相小泉。

當然,成為著名學者和作家也是不錯和來得及的。曆史學家卡萊爾40歲時完成了他的《法國革命史》,書稿不幸被女傭拿去當引火材料燒掉了,他隻好從頭再寫,僅僅晚兩年就出版了,而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英雄與英雄崇拜》,直到46歲才出版。尼采40歲時正在寫作《查理圖士特拉如是說》一書,確立了他的“權力意誌”學說。

總之,成功與否,和年齡沒有多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