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酒香也怕巷子深(2 / 3)

有一件事曾經讓著名企業家鬆下先生感受頗深。有一天晚上,鬆下在酒店的大廳跟四五個人洽談商務,一位眼鏡商如約來找他,並且不斷檢查現在所使用的眼鏡度數,言明16天之後將眼鏡送來。

鬆下問眼鏡商人:“您的事業這麼繁忙,為什麼特意上門配鏡呢?”

眼鏡商笑著說:“因為您經常出國,假若戴著那副眼鏡到了國外,外國人會誤以為國內沒有好的眼鏡行。”鬆下聽了這番話,原本以為的“此人真會做生意會撈錢”的觀感大為改觀,直覺地認為此人是世界一流的眼鏡商,更是一流的朋友。事實上,一個著名的眼鏡商為了一個客人而上門服務,這其中的利益又有多少呢?但是,這個眼鏡商卻以日本眼鏡行業的代表自居,這種境界恐怕是其他商人很難達到的,無怪乎鬆下會如此感動。

其實,經商除了有生意經外,還要有做人經。滿腦子都是生意經未必是個好商人,而超越做生意的角度,以堅定的做人信念打動人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拖延是一個永遠的貶義詞嗎?

在人們的印象中,拖延一直是個貶義詞。然而,有的時候,隻有拖延才能獲得好時機。

多年來,為了對付強大的微軟,人們采取了包括法律在內的強製手段。不但如此,從法律上扳倒微軟後,華盛頓的反壟斷律師們又開始為如何在微軟身上開刀而操心了:究竟是橫著切好呢,還是豎著切好?有的更黑,鼓吹應該先橫切再豎切,這樣才能防止反撲。2000年4月28日,司法部的手術方案終於正式出台了,決定把微軟公司分拆成兩家公司,以遏製其壟斷行為。同時,司法部和17個州把17頁的建議書正式提交給了聽審此案的聯邦法官。這是自1982年肢解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以來,山姆大叔所尋求的最嚴厲的反壟斷懲罰。

這個“一分為二”的手術方案的要點是:微軟將分成兩家獨立的公司,一家的業務是開發操作係統,另一家則側重電腦軟件應用;該操作係統公司將不準製作或銷售微軟的互聯網瀏覽器IE;這兩家獨立的公司將不準加盟、在分銷上合作或者分享信息,為期至少10年;操作係統公司將不得阻止電腦廠商改變電腦開機屏幕,或改用微軟以外的自動啟始軟件;微軟必須讓電腦和軟件製作公司取得其操作係統的密碼,以使它們的產品得以兼容;應用公司的股東將不準持有操作係統公司的股份,為期至少10年。

這一方案當然是想要微軟的命。人們估計,麵對政府的屠刀,微軟將采取上訴拖延的方法。不出所料,蓋茨對此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這些建議將對高科技行業的革新產生令人心寒的影響。要是根據這些規章,微軟根本無法開發出視窗。”

蓋茨表示,微軟將要求美國上訴法院重新審理這一案件。在固守陣地的同時,蓋茨也覺得有必要為微軟勾畫出一個新形象來,他說:“當我們進行上訴的同時,公司的第一號目標仍然是創新。微軟過去成功的基礎是發明和創新,微軟未來的成功也同樣依賴於我們在飛速發展的市場中保持創新的能力。”

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以鞏固微軟公司在眾多領域的創新地位,微軟公司負責法律事務的副總裁比爾·紐科姆表示:“我們上訴取勝的機會很高,正如上訴法院所指出的那樣,政府中的規劃者或法院試圖設計高科技產品,這本身就是錯誤的。政府規劃軟件產品設計肯定會減緩發明的速度。”他同時強調,公司準備打持久戰,上訴可能持續幾年才會有結果。而通過這幾年的準備,相信微軟已經能夠想好對策。

做事必須有始有終嗎?

1927年,心理學家蔡戈尼做了這樣一個試驗:她讓138個兒童做一連串的工作,要求其中一半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另一半則在中餘停止。一小時後,她測試那些兒童,發現有110人對未做完的工作比對已完成的工作記得更清楚。其結論是: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會走向兩個極端:不是慢騰騰地永遠不能完成一件工作,就是非得一口氣把事做完不可。這些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完成內驅力。

一個從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夠擴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豐富多彩,可是一個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生活卻可能不太有規律、太緊張、太狹窄。

在工作方麵,不做完不罷休的人可能是個工作狂。如果把這種態度緩和一下,不僅使你能在周末離開辦公室,你還有時間去應付因工作狂帶來的問題:自我懷疑,感覺自己能力不夠或不能應付緊張等等。

非做完不可的人為了避免半途而廢,很可能冒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沒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險。興趣一旦變成狂熱,就可能是一個警告信號,表示過分強烈的願望正漸漸主宰你的消遣活動。例如,我有個朋友強迫自己織完一件毛衣,現在,她雖然不喜歡那件毛衣,但卻覺得非穿它不可。因此,對於某些事,不應該害怕半途而廢。

怎樣才能把脫韁之馬一般的完成的願望抑製住呢?你必須在看事物的時候加上一個價值觀,你必須告訴自己,這“這個工作計劃不值得做。”

具體做法是:至少先從一件小事開始。“不妨強迫自己在洗碗槽裏留下幾個碟子不洗,看一本書的時候,嚐試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是的,要不要繼續看下去?”

另外,尤其要緊的是必須培養幽默感。當一件看來迫切重要的工作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完成時,花一分鍾的時間向四周看看,享受這短暫的休息。同樣,隨遇而安地過日子。

保守的方法都是錯誤的嗎?

在改革的年代中,保守是最令人反對的。但對於經濟領域來說,卻未必都是壞事。

沃倫·巴菲特是個“保守”的傳統投資大師,他曾經對製造高科技泡沫的輕率投資者和華爾街銀行家們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由於一直堅持回避熱門的高科技股票,巴菲特旗下的貝克夏·哈斯維投資公司又實現了嬴利。

在一次向股東報告貝克夏的盈利增長了114%,達到30億美元的同時,已70歲的巴菲特還把高科技泡沫的出現歸咎於貪婪的華爾街銀行家,指責他們給中小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巴菲特指出,在最近幾年中,華爾街的銀行家們通過大肆吹捧高科技企業,將數百億美元的資金裝入了自己以及他們親屬、朋友的腰包。

巴菲特表示,華爾街的銀行家們製造高科技泡沫的主要動機,是對一些根本無法贏利的企業進行包裝賺取暴利。巴菲特再次重申了他賴以成功的投資理念:隻向那些基礎牢固的傳統企業投資。此外,他還堅持要在深入了解投資目標後再投資。

根據有關資料,當時巴菲特旗下的貝克夏公司擁有可口可樂公司11%的股權、吉列公司9%的股權,以及《華盛頓郵報》18%的股權。貝克夏公司在去年實現的投資收益高達24億美元。而在高科技股票最熱門的1999年,該公司的投資收益僅為8.86億美元。在此前的12個月中,貝克夏的股價上漲了74%。而以高科技股票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同期卻下跌了59%。

美國股王巴菲特2000年又賺錢了,而且他的財富直逼蓋茨,成為全球第二號富翁。巴菲特在給他的股東的信中,最惹人急的一句話是:“早告訴你們別買網絡股吧。”是嗬,誰也沒有想到那斯達克會從5000點摔到現在2000點以下還晃晃悠悠的。巴菲特投資的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它與“買股票就是買它的未來”,這句話很時髦、很多人都讚同他的觀點,實在是格格不入。在股市這種虛擬經濟的場所,巴菲特專找看得見摸得著的對象下手,這似乎很矛盾,但成功的結果,又說明它很統一。

投資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常聽股民朋友說,某某股票隻有幾元錢的時候想買沒有買,現在已經翻了幾番,是黑得不能再黑的大黑馬了。筆者以為,這裏麵有一個方法與理念,過程與結果的攪和。像巴菲特說的“早就告訴你們別買網絡股”,現在來看是不錯,可是我早買了,賺了錢,又賣了,您又當何論呢?誰敢說當初亞馬遜、雅虎在100多美元的時候,納斯達克市場賊精的投資人不溜出來。像“5·19”行情中,廣電股份、東方明珠連續6個漲停板,順湯下麵,就此派發的是大有人在。問題是,你大賺一筆以後,是否暫且金盆洗手。若是做短線“一條道走到黑”的,熬不住寂寞,還要殺回市場的;若是做短線賺了一筆,立馬又改做長線了,不跌到投資價值以下不進場,似乎又挺難為人的。這裏麵是理念決定你呢,還是方法決定你?市場熱的時候,你把持不住自己,市場冷的時候,你把持不住股價,就這麼來回折騰,讓券商和交易所偷著樂。

股市這個地方,隻要開著,恐怕是既要看平時,又要看長久,主要是看長久的。據說投資基金就是吃這碗飯的。散戶們要比投資基金,自然有點玄,不妨老老實實做一個稍長久的波段投資者。巴菲特精選企業,價值投資那一套,我們沒法學,但巴菲特逢低買入,大跌後買入的原則,卻可以搬過來的。

獨裁管理確實有百弊而無一利嗎?

在世界著名的企業中,管理的模式千奇百怪。仔細研究不難發現,被人們認為有百弊而無一利的獨裁管理有時在經營管理上也有其獨特之處:這種方式集中決策,放手經營,保證了企業決策的效率和經營的活力,向現代流行管理學提出了挑戰。

例如著名卡丹公司並不實行股份製,卡丹本人是企業唯一的股東,公司的一切資產,從資金、設計能力,直到工廠和商店都是他的個人財產。皮爾·卡丹精力過人,設計、生產、經營、財產、人事的一切重大問題全部由他本人決策、拍板定案。他從不召集會議,而是由他本人跟各主管經理直接對話、了解情況、作出決定,然後放手由主管經理去執行。

在用人上,卡丹不重學曆,隻重真才實學,看準了,他就出高薪錄用,並委以重任。他認為,用人不在於有無文憑,也不在乎多少,而在於能力。他打趣說,用人上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搞得不好等於零。他自己說,他對夥伴和下屬以誠相待,從不節外生枝。他身邊的人說,他在工作上十分嚴格認真,常常能把人說哭,但同時又給人以慈父般的體貼和關心,放手讓年輕人去闖。有了成績,他會按合同條款給以重賞,出了問題他總是坦率、誠懇地給以指正。

為了有利於開拓國外市場,卡丹還十分重視錄用外籍人員。目前,在卡丹公司的職員有中國、日本、俄國等25個國家的人員。卡丹認為,外籍職員精通本國語言、熟悉本國情況、又講法語,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挑剔的顧客真的很可惡嗎?

作為商品的生產者,一般來說,都很希望碰到大大咧咧的顧客,因為這些顧客的錢最容易賺。但從長遠來看,挑剔的顧客最可貴。因為,不挑剔的顧客反而對我們有害,因為社會的縱容很容易使我們怠慢下來。

一位著名企業家在談到顧客的類型時,曾經這樣分析,公司做生意,有時也會碰到很好的顧客,他們常說一些鼓勵、讚美的話,例如“這是鬆下辛苦製造出來的產品,做工好棒”,使我們感到心情振奮,覺得工作有意義。當然,也有不同的顧客,連東西看都沒看就拒絕:“這種東西不好,別的比這更好。這個又貴又做得不好。”經營者如果因此打道回府,生意就做不成了。高明的銷售者往往會更加熱心推薦道:“先不要這樣說,請你再仔細看看。”顧客的反應也有多種,有的會說:“這個真的不錯。”有的則否。

那麼,到底哪一種顧客最難能可貴呢?大家一般認為高高興興買下,又美言幾句的顧客最好。但是,鬆下認為,如果全都碰上這種顧客,並不見得是件好事,反而有害。因為社會的縱容,很容易使企業怠慢下來。沒有挑剔的顧客,企業也不會有長進。

舉例來說,經營鞋店,再怎麼別扭的鞋子,如果顧客都說“這雙可以”,鞋店老板也就不再研究改進。但是,如果在鞋店碰到稍感不適就說“這怎麼能穿呢?再做軟一點”這麼難纏的顧客,將來必能成為日本第一或第二大的鞋店。也許以後提到那家鞋店,大家都會知道“他們做出來的鞋子,都能讓人稱心滿意”。因此,對很挑剔的顧客,也就是所謂牢騷多的人,企業經營者要不厭其煩地請教:“哪裏不滿意?究竟怎麼樣呢?”一項一項聽取意見之後,再逐一改進,日後這家鞋店定能獨占鼇頭。

當然挑剔的顧客不僅對鞋店,對機械亦是這樣。例如車床打造好後,卻遭到買方種種挑剔:“這種車床不好,搖晃不定。”

“不,這在別的地方有很高的評價哩。”

“別的地方認為不錯,在我這裏可不這麼認為。這種東西太差。”

作為經營的一方,如果被批評得一文不值,即使覺得對方可惡,也不得不忍耐,找出缺點所在,再加以修正。這樣,下次定能打造出千分之一毫米誤差也沒有的車床來,或許,第一具無缺點的車床也就因而誕生了。所以,服務的關鍵仍然在買方。買方如果沒有見識,車床機械商也無從向上發展。

目前,我國生產的商品不斷外銷。其中,仍然有不良品退貨的情形。但是進口的產品卻少有退貨的情形發生。理由何在?為什麼舶來品較好呢?這並非外國工廠致力於無缺點之故,而是在國外,東西即使有百分之一厘米的誤差,也不會有人買。就美國市場的買方來說,東西即使有五十分之一的誤差,也無人問津。因為沒有人買,賣方就要想盡辦法盡力提高技術水準,來配合顧客的需求。向更高標準看齊,這種願望與其說是企業自身所希望的,不如說是顧客強迫企業必須達到的要求。

因此,不論是生產者還是經營者,對挑剔的顧客都應以禮相待,因為他們的挑剔有百利而無一害。

拚命工作就容易成功嗎?

作為一個勞動者工作時當然必須全力以赴,絕不可敷衍了事。但也不要忘了,工作就是一場長期競賽,要時常保持戰戰兢兢的精神是不太可能的。

打個比方,“人”都是依理行事,就像機器固定地運轉。但機器如果不加潤滑油,很容易就會磨損。此外,機器的銜接部分一定有“空隙”;如果沒有這些“空隙”,機器就會產生摩擦,無法順利運轉。其實人也是一樣,人有情緒上的起伏,有時會對工作提不起勁。研究表明,太過墨守成規的領導人,一定會讓部屬敬而遠之,想盡辦法要混水摸魚。

可見,領導人能否做狀況判斷是非常重要的。在“重要時刻”犯錯、懈怠,都是不可原諒。但是對一些不礙事的小錯誤,最好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營業人員在拜訪顧客的途中,到咖啡館休息一下,這是很正常的事。雖然上司嘴上說不允許這樣的事發生,但隻要部屬知道分寸,也就不必去要求太多。管理者本身在年輕時,一定也做過這樣的事。但是有些人不吃早餐就去上班,簽到打卡後再離開公司,到咖啡館去休息、看報紙,一耗就是一兩個小時。如果已經變成是一種習慣了,像這種情形就必須嚴格禁止(因為這些人的業績通常都很差)。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就牽涉到個人的觀念問題了。

除了營業部門之外,其他部門就比較少發生這種離譜的事。有些管理者會特別注意,辦公室裏是不是有人在看報、聊天。在公司最忙碌、事情很多的時候,這種監督是必要的。但是工作比較空閑的時候,就不必這麼緊迫盯人。有時看報、聊天、發呆,對“思考”是有幫助的。

雖然工作太過鬆懈是不好,但完全沒有空閑、隻顧拚命工作也不是一件好事。具備這種能力後,對任何事情的處理都能遊刃有餘,當然前提必須是管理者要讓部屬明白實際狀況。

總之,你要記住,休息不是閉目養神,而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投資“熱門”真的能獲得豐厚回報嗎?

時下,以IT業、計算機軟件業、金融房產業為代表的行業被人們稱之為社會的大熱門,因為人們相信這些朝陽行業的發展,認為隻要選擇正確,就必然能夠獲得豐厚回報。其實,這種看法是荒謬到家了。不要以為熱門行業就可高枕無憂,經營熱門行業比起其它行業,更不能大意行事。在這一方麵,前人是有經驗教訓的。

1984年9月,日本電腦硬件公司,向法院申請公司重整,實際上等於倒閉,負債總額為日幣18億元。該公司的營業項目包括個人電腦批發、軟件零售及開發,個人電腦書籍及資料出版、微電腦技術補習班等,業績成長率很高。在軟件方麵,有名的“股票行情係統”,就是該公司與“股票新聞社”共同開發出來的。

因為實施多角化經營的速度過快,行業銷售競爭激烈變化,及公司內部糾紛不絕,終於造成公司倒閉,企業年齡為10年。

1984年阿馬斯托電腦公司申請公司重整,事實上已倒閉。負債總額為40億日幣。該公司設立於1980年,以銷售電腦周邊機器為主,業績扶搖直上,很快地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設立分公司,迅速擴張業務。1982年6月,其營業額為17億日幣,1983年6月份則為65億日元。1984年6月更增加到130億日幣。如此輝煌的業績,實在令人羨慕。

可是國外市場突然發生激烈的競爭,加上自國外進口的蘋果牌電腦沒有達到預期的銷售量,造成庫存過高、資金積壓的現象,而破產的直接原因,是受到該公司的大股東愛電電腦公司倒閉的牽連所致。

阿馬斯托電腦公司的弱點,在於該公司必須依靠愛電,否則無法單獨生存。所以愛電一倒閉,阿馬斯托也跟著倒閉。

這個故事說明,某些新興行業由於它與眾不同的單一合作關係,以及銷售渠道往往比之傳統行業有著更大的風險,而出入此行的創業者如果沒有一個警惕的心態和強有力的預防措施,那麼一旦遇到風吹草動或者受到歐美市場低迷的影響,就會如巨人般頹然倒塌,不可救藥。

經營小店不需要下什麼功夫嗎?

有人以為,經營小店在開門上不必下什麼功夫,不能同大店相比。其實不然,要想讓小店的生意越來越好,它同樣也要煉好開門功夫。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當第一位客人光顧你的商店時,你務必親切地招待。開門生意一定要做好,這會使你一天都十分愉快。

開店一大早就闖進來的客人就是不速之客!為什麼?就拿飲食店來說,店門開了一個多鍾頭了,材料還沒有從冰箱裏取出來,毛巾也還沒有準備。最糟糕的是,客人進門了,地還沒掃好,或是還在灑水,這種情形是很常見的吧,顧客滿以為可以飽餐一頓,一進門,“還沒有東西賣呀!”悻悻然被趕出來,吃了一次閉門羹,客人對這家店的印象就壞透了。

這種現象也不隻是飲食店有,不管什麼店,不管準備多麼周到才開店,可是客人進來買了東西才發現忘記預備零錢,找不開!於是手忙腳亂,東搜西找,讓客人待在那兒看笑話。這也是常見的事。

要怎樣才好呢?當然,準備好了再開門那是最好的,不然也要臨時應急。

有一位小食店的老板說:“最重要的事是要對顧客先開口。”但並不是說:“早哇,請進。”這不是好辦法,他說,這裏麵有個訣竅。

假如說客人進門了。“啊,真是個好兆頭,店門一開就有客人光臨,今天生意可要好了。”這樣大聲地說著。被人說來了好兆頭而不高興的人恐怕沒有吧!隻要端上一杯茶,就是讓客人久等,等到菜做好了端上來,客人也不會不高興,如果是位老先生,那麼聽到“好兆頭”,那就更加高興了。

可能有人會說這種做法未免功利主義,其實不然,口頭上說“好兆頭”,心裏確實會感到今天一天生意會好,那麼在對待客人的誠度方麵,工作的心情方麵都會變得輕鬆愉快。

總之,店一開門就要有個新氣象,朝氣蓬勃。如果開小店的人跟老婆吵架鬧別扭、周轉不靈的苦惱老是纏繞著自己,那麼一定會對客人表示出不勝其煩的神色,哪一位客人願意花錢找氣受呢?

繼承祖業才更容易成功嗎?

人們以為,繼承祖業更容易成功,因為,那是在前輩已開墾過的道路上行走。但是這一觀點在現在看來,肯定是錯的,相反,不繼承祖業反而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且不說“富不過三代”的情形到處都是,僅僅就世界股王巴菲特的親身經曆來看,這個觀點就是錯誤的。

巴菲特的祖父及父親從事過新聞工作。他本身也從事過報社工作。但他認為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並不一定要繼承祖業。

巴菲特的祖父曾經擁有,並且編輯《克明郡民主黨報》——一份內布拉斯加州西點市的周報;他的祖母在報社幫忙並在家裏的印刷廠做排字的工作;他的父親在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念書的時候曾編輯《內布拉斯加人日報》;巴菲特則曾是《林肯日報》的營業主任。人們常說,假如巴菲特不從事商業,那他最可能從事的是新聞工作。

1969年,巴菲特買下了他的第一份重要報紙——《奧瑪哈太陽報》,連同一些周報。雖然他尊敬高品質的新聞事業,但巴菲特一想到報紙總是把它當做企業看待。他期望一個報社老板得到的獎賞是利潤而不是影響力。擁有《奧瑪哈太陽報》讓巴菲特學到一些報紙的經營動態。在開始買進《華盛頓郵報》的股票之前,他已經有四年親手經營報社的經驗。

巴菲特告訴貝克夏的股東,他第一次和華盛頓郵報公司有財務上的關連,是在他13歲的時候,當時他的父親在國會服務,他做送報生就專門送《華盛頓郵報》和《時代前鋒報》。巴菲特總是喜歡提醒別人:我在葛蘭姆買下《時代前鋒報》前,就已經將這兩個報紙給並購了。

顯而易見,巴菲特常了解報紙豐富的曆史,他認為《新聞周刊》是一個可以預測其未來的企業。他也很快地就知道了公司電視台的表現。華盛頓郵報公司多年來,一直報道它們廣播部門主要的績效。巴菲特根據他本身的經驗和公司成功的曆史判斷,他相信這家公司擁有一貫優良的營運曆史,未來的表現將可預期。

在1984年,巴菲特寫道:“一份強勢報紙的經濟實力是無與倫比的,也是世上最強勢的經濟力量之一。”在美國國內大約有1700份報紙,其中將近1600份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他注意到那些報紙的業主相信,他們每年之所以能賺得超乎預期的利潤,是因為他們的報紙具有一定的新聞品質。巴菲特說事實上,就算是三流的報紙,如果它是城鎮裏惟一的報紙,也能賺到足夠的利潤。無可否認的,一份高品質的報紙會有較大的市場滲透力,但他解釋說即使是一份平凡的報紙,由於它可以將消息廣為流傳,所以對大眾也是很重要的。城鎮裏的每個企業、每個房屋賣主或任何一個人,隻要想訊息讓大眾知道,都需要報紙的宣傳來達到目的。和湯姆森子爵一樣,巴菲特相信擁有一份報紙,就好像從城鎮裏每一個想製作報紙廣告的企業中,獨占刊登廣告權一樣。

總之,獲得成功不一定要走前人的路,繼承祖業。不依賴前人的經驗有時能幹出一番更大的事業。

價格高買起來就不劃算嗎?

作為一名消費者,顧客在購買中總是懷有防範的心理,特別是對價格方麵最為敏感,所以有人總是善意的勸告:這太貴了,不劃算。其實要仔細研究就不難發現高價位並不一定就不劃算。

據各國的有關資料表明,現在在世界各個國家都存在著對高價位產品特殊迷戀的群體。僅以美國為例。

在美國,消費者形成不同購買群體的趨勢,已日漸明顯。目前,又出現了一類新的消費群——“尖端消費者”。所謂“尖端消費者”,就是指那些偏好購買最好、最新設計的奢華品,或非常新潮物品的消費者。但是,他們並非一定屬於富裕或高收入階層。

這批“尖端消費者”數量龐大,約達4000萬人,占美國成人數量的24.7%。其中有一半人年收入低於40000美元。在職業方麵,“尖端消費者”中擁有專業及經理職位者不到一半。然而,盡管絕大多數的“尖端消費者”並不富裕,但他們仍要花大錢去追求新潮服飾、歐洲跑車、美食、最新電子產品和最好的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