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酒香也怕巷子深
——避免成就事業的失誤
每個人都渴望事業有成。我們當中很多人不乏成功的天資,但在現實中卻一事無成。那麼,生活中為什麼有些人能大把大把地賺錢,而另一些人卻為自己付不起帳單而詛咒呢?當然運氣是其中一重要原因,但更為常見的是人們的錯誤觀念和方法。如果我們不改變過去那種不當的求職心態和投資經營方式,事業成功與你的距離將會越來越遠。
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
作為一個成熟的人,重要的是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便更要緊的是客觀評價自己,以免高估自我,走向歧途。
那一日,與一位大學時的同窗相聚,談論起畢業後求職謀生和闖蕩社會的諸多感觸,他突然提出一個問題:“你了解自己嗎?”我未假思索,順口答道:“荒唐,誰還不了解自己——”可話剛一出口,我便愕然,立刻領悟到這簡單的問話裏蘊藉著無限的玄妙。
不錯,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人不了解自己,不認識自己。他們對自己所認識的,也不外乎姓甚名誰,貴庚幾何。至於尋究起自己的能力怎樣,什麼職業什麼事情最適宜自己,為人處世能做到何許地步,在社會上處在怎樣的一個“點”上,可能就很難準確地把握自己了。有些人就是因為不認識自己,沒找準適合自己的最佳位置,而沒有步入成功之門。
陝西的作家賈平凹,曾深有感觸地說過:“要發現自己並不容易,我是花了整整三年時間嗬!”
賈平凹的創作經曆是這樣的:最初,上大學時,在校刊上發表了一首順口溜,於是努力寫詩,兩年之中寫了上千首詩,質量平平;接著,他寫起古詩來,也不怎麼樣;後來,學寫評論、散文、隨筆,同樣沒有突出的成績;當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發表之後,這才意識到,這種文學形式最適合於自己,於是一發而不可收,寫了大批短篇小說,在中國文壇上嶄露頭角。
賈平凹的經曆說明,每一個人不見得都能認識自己的才能,“知己”如同“知彼”一樣,亦非易事。正因為這樣,每個人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成才目標,要經過一番摸索、實踐的。人無全才,各有所長,亦有所短。所謂發現自己,就是充分認識自己所長,揚長避短,認準目標的過程。
馬克思曾經想當詩人,當他發覺自己寫詩不怎麼樣的時候,轉向社會科學研究了。
達爾文也曾對詩歌很感興趣,年輕時每天上午背誦幾十行詩。不過,他很快發現自己的“詩才”平庸,就轉向生物學了。
艾青原名蔣海澄,50多年前本是國立西湖藝術院的學生,是學畫的。當他的第一首詩發表之後,他認識到自己的氣質更適合於詩歌創作,找到了方向,並終於成為詩人。
鬱達夫祖上世代行醫,他到日本留學,也是學醫,當時,學醫必須學德語。鬱達夫懂得德語後,拜讀了歌德、席勒、海涅的作品,也拿起筆來從事文學創作。當他意識到自己從文更為合適,便毅然棄醫學文,從此蜚聲文壇。
……
這樣的事例,可以舉出許許多多。揚長避短,認準目標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所以,一個人要在這個世界立足,關鍵還是在於能否正確認識自己的才能,發現自己的才華。
過高地估計自己,往往會好高騖遠一場空。給自己潑點冷水,反思一下“我材有何用”,往往會更利於我們做好定位。
《中國青年報》曾刊登了一位叫李悅的大學畢業生的文章,題為《保持平常心》,文章細膩地道出了他在求職過程的一些感悟。現轉錄如下,相信會給你的人生抉擇提供有益的參考。
大學畢業,找個好工作,對任何人都是件大事,我也不例外。念了十多年書,早就盼望著找到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
我學的是空調專業,可大學期間我對自己的專業一直沒有太大的興趣。五年來,我一直從事著各種不同的業餘工作和兼職工作,從工人、服務員、推銷員、秘書到夜總會舞台監督、心理谘詢員……我覺得自己英語還不錯,電腦操作也比較熟練,又有若幹兼職工作經驗,相貌氣質也不太差,於是,我抱著極大的希望,滿懷信心地參加了人才招聘會。
由於自認為條件不錯,我更鍾情外企,於是在場內上千家國內公司中,隻挑揀著遞出了幾份簡曆,便直奔專門是外企招聘的展館。
這裏有不少世界聞名的大公司,廣告也幾乎全是用英文寫的,我心想:幸虧我的英語還不錯。我一家家展台走過去,看著應聘條件,越看越心涼,因為無論技術人員還是管理人員,最少需要2~3年工作經驗。而且幾乎每個展台的人都在用英語交流,其流利程度,我掂量掂量自己,恐怕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兒。原來的張狂已經被我統統收了起來,心也變得越來越虛。
正當我心灰意冷又不肯服輸時,一位小姐把一張宣傳材料遞到我眼前,上麵介紹的是美國B公司。B公司從事的是策略谘詢顧問業務,分部遍及世界各地,我不禁又躍躍欲試了。我拿出自己的英文簡曆,忐忑不安地等待麵試。幾分鍾後,一位麵帶微笑的男士坐在我的對麵。他用英語問我為什麼想來B公司,不知是心情緊張,還是對英語有些生疏,我開始沒有完全聽懂,隻好硬著頭皮請他重說一遍。他又讓我舉出一個自認為做得最成功的商業案例。天哪,我什麼時候做過生意!他又讓我談談工作中獲益最大的事情,沒等我說幾句,他就很客氣地打斷了我:謝謝,如果聘用你,我們會在兩周內與你聯係。”
出了展館,我的心情很複雜。我很傷心,這個結果對一向自信的我絕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同時也不禁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曾為之自豪的工作經曆和英語水平都沒有想象中的分量,那麼,我的優勢究竟在哪兒呢?我不禁對自己的能力和自信產生了懷疑。
仔細想想,其實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在成長,都在不斷尋找自己的坐標,大學畢業走向社會則是這種定位的開始。與一般畢業生一樣,社會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蒼白而貧乏,或許僅有的優勢隻是自己的專業,有時又恰恰被放棄了。從前的“自信”更多的是不現實的盲目樂觀和揚短避長。而在定位過程中,最重要也最難得的可能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客觀地看待自己。這意味著不但能夠認識自己的不足,而且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這對人往往是很殘酷的。成長的過程就像是蠶的蛻變過程,一層皮蛻掉了,新皮還很嬌嫩,怎麼會不疼痛呢?然而,再過一些時候,新的階段也就到來了。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變化,我們認識問題和對待問題的方式也不停地改變,這要求我們應該適時地放棄那些不客觀、不正確、不合時宜的思維方式,轉向更切實的、更利於我們發展的方向。
這位大學畢業生的經曆使我們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思考現在和未來,逐步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適當位置,這不是成長的開始嗎?對自己認識不足,自恃才高,自命不凡,好高鶩遠,是注定要摔跤的,是不可能采擷到成功的桂冠的。我們在充滿自信的同時,還不應忘了自己到底有什麼才能,記住,找準方向才是有用之才。
“我”真的那麼重要嗎?
人類所有宗教都告誡我們,要去掉煩惱,必須去掉我字。即考慮問題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必須對自我為中心 的思考方法有所認識。
一個人如果隻責難痛罵世界萬物失常,咒罵人世,咒罵別人,一味責罵,那麼自己也會與世同時成為一個惡鬼,變得徹底孤立起來。
我們隻要認真想想便不難發現,自己並非處處正確,凡事都是相對的。看見別人不對勁,就要想想自己的眼睛是否“斜”。如果自己用有色眼鏡觀察外界,當然會感覺萬物帶有一層肮髒的色彩。
已故的日本學者大宅壯一先生曾寫過《無思想人宣言》一書。他深知人類社會相對性的奧密,同時他也是位可隨意操縱輿論的人物。每當報社來電話約他寫評論稿時,他常常先問報社:“是征求讚同意見,還是征求不同意見?”隨之撰寫一些迎合報社意願的獨具特色的評論文章。此外,他從不浪費稿紙。這也是盡人皆知的。每當筆下疏忽文章違背最初的寫作意圖時,為了掩飾,他常常簡短地用“也有這種觀點”的詞語加以小結。
外行人如果依照大宅壯一先生的寫作方法寫文章,難免不倫不類。但隻要掙脫自我的束膊,就可以轉而自由地思考問題,隨心所欲地寫文章。一個人如果終日隻是想萬物如何對自己有利,那他一定軟弱得連一堵紙牆也推不倒,隻能麵壁受煎熬。反之,如果有一天這種人突然改變了以自我為中心 的思想方法,那圍在他身邊黑紙般的牆壁,自會顏色漸淡,變成一張白紙,變得透明,以至一切消失,對麵的一切都可以清楚地展現在眼前。去掉自我,可以見到以往見不到的東西,聽到以往聽不到的聲音。
歐洲有一位著名的教授被人們稱為歐洲的寓言家。他曾說,“我為了盡可能多地見到一些昆蟲,曾驅車四處奔走。然而,收獲甚小。當我悠閑地改騎自行車後,發現的昆蟲比乘臥車時發現的要多得多。當我真實性徒步采集昆蟲時,則發現的昆蟲就更多了。”
這說明一個人如果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就會眼花燎亂。即使四處奔走也難以發現隱藏在草叢樹棵中的昆蟲。反之,如果抱著與昆蟲結為一體的心情,靜靜地凝神觀察,卻可以發現那些利用保護色隱藏著的昆蟲。
總之,處理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我們去判斷哪種方法正確。而判斷上的微小差別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因此,判斷本身就極為重要。而這種判斷隻有在盡量去掉“自我”,具有敏銳的眼光時,方為可能。此種銳敏的眼光可稱之為“心眼”。
騎驢找馬才能找到好工作嗎?
如果你有機會給剛走出校門的職場新人講學,你不妨先出一道是非題:“好工作是找到的嗎?”那些單純的新人大多數會點頭稱是。正當他們陷入幻覺之際,再反問他們:“如果你擁有一份好工作,你會放手嗎?”大家又是一陣搖頭。“既然擁有好工作的人都不願辭職,那請問你去哪裏找一份好工作呢?”大家這才從幻覺中清醒。
其實,當自己年輕時,也曾經吃虧上當,以為要常常看“前途版”才會有前途。但是涉世愈深,才愈發覺事實可能正好相反,那些天天騎驢找馬的朋友,經過20年,似乎還是在到處晃蕩,倒是那些全心投入工作的人,反而先修成了正果。譬如,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裏,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統一企業總經理林蒼生,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等等。這些人雖然從事的行業各不相同,但是如今都擁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好工作。這份好工作真是被他們找到的嗎?當然不是,這些令人羨慕的工作,其實是在他們全心投入、全力以赴中,慢慢醞釀出來的。
此刻,不由得想起《湯姆·索亞曆險記》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不知道你最喜歡哪一段?我很喜歡湯姆被姑媽處罰粉刷圍牆那一段。湯姆的姑媽真是有一套,偏心兒子不疼湯姆也就算了,更處心積慮要讓他沒麵子。湯姆做錯事,罰他掃廁所也可以啊!為什麼偏偏要罰粉刷圍牆呢?這分明是除了勞力的處罰之外,更要讓他在大庭廣眾之前顏麵盡失嘛!湯姆知不知道姑媽的居心呢?當然知道,但是能不能抗命呢?當然不能,處境如此尷尬,該怎麼辦呢?湯姆想了一想,當想到“絕對責任觀”(Take Ownership)時,終於豁然開朗。既然非粉刷圍牆不可,那麼與其不甘不願地刷,哭哭啼啼地刷,還不如主動積極地刷,高高興興地刷,全力以赴地刷。湯姆想通了,立刻吹起迷死人的口哨,高高興興地提起油漆桶,興高采烈地刷起了圍牆。然後,你還記得結局嗎?
結果是,湯姆瀟灑地坐在樹陰下麵,嘴裏吃著富士大蘋果,手上玩著GameBoy(舊版是玩彈珠,但是這一版是新新人類版,再玩彈珠就太遜了!),身旁還有一堆鄰居小朋友進貢的禮物。而鄰居小朋友在幹什麼呢?他們正在排隊,渴望早一點輪到自己粉刷圍牆呢!
粉刷圍牆明明是姑媽對湯姆的處罰啊!怎麼會變成這群小孩爭先恐後爭取的機會呢?姑媽一臉納悶,這就讓湯姆更爽了。
我們為什麼不學學湯姆呢?為什麼我們還要等待鴻鵠呢?其實隻在一念之間,就可以重塑命運,就可以成為令人羨慕的對象,隻要肯挑起那看似沉重,其實輕省的“絕對責任觀”,同樣的工作就會湧流出快樂的清泉。麵對自己的未來,願給自己一個扭轉命運的機會嗎?
總之,好工作不是找到的,而是慢慢地醞釀出來的。
目標越大越好嗎?
一個人要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標,這是人生的起點。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但這個目標必須是合理的,而且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合理地作出調整,放棄固執,輕鬆地走向成功。你過去或現在的情況並不重要,將來想要獲得什麼成就才最重要。
目標是對於所期望成就事業的真正決心。目標比幻想更貼近現實,因為它似乎易於實現。
沒有目標,不可能發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步驟。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隻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到不了任何地方。正如空氣對於生命一樣,目標對於成功也有絕對的必要。如果沒有空氣,沒有人能夠生存;如果沒有目標,沒有任何人能成功。所以對你想去的地方先要有個清楚的認識。
進步的企業或組織都有10年至15年的長期目標。經理人員時常反問自己:“我們希望公司在10年後是什麼樣呢?”然後根據這個來規劃應有的各項努力。新的工廠並不是為了適合今天的需求,而是滿足5年、10年以後的需求。各研究部門也是針對10年或10年以後的產品進行研究。
人人都可從很有前途的企業學到一課,那就是:我們也應該計劃10年以後的事。如果你希望10年以後變成怎樣,現在就必須變成怎樣,這是一種重要的想法。就像沒有計劃的生意將會變質(如果還能存在的話),沒有生活目標的人也會變成另一個人。因為沒有了目標,我們根本無法成長。
確定你的目標可能是不容易的,它甚至會包含一些痛苦的自我考驗。但無論要花費什麼樣的努力,它都是值得的。
第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你的潛意識開始遵循一條普遍的規律,進行工作。這條普遍的規律就是:“人能設想和相信什麼,人就能用積極的心態去完成什麼。”如果你預想出你的目的地,你的潛意識就會受到這種自我暗示的影響。它就會進行工作,幫助你到達那兒。
如果你知道你需要什麼,你就會有一種傾向:試圖走上正確的軌道,奔向正確的方向。於是你就開始行動了。
現在,你的工作變得有樂趣了。你因受到激勵而願付出代價。你能夠預算好時間和金錢了。你願意研究、思考和設計你的目標。你對你的目標思考得愈多,你就會愈熱情,你的願望就會變成熱烈的願望。你對一些機會變得很敏銳了,這些機會將幫助你達到目標。由於你有了明確的目標,你知道你想要什麼,你就很容易察覺到這些機會。
在每個人的內心,失敗的種子永遠存在著,除非你介入其間將它砸毀。一個人體驗到空虛之後,空虛就會成為避免努力、避免工作、避免責任的方法,也因此成為不創造性地生活的理由與借口了。如果一切皆空,如果太陽底下沒有新奇的事物,如果怎麼也找不到樂趣,我們何苦自找麻煩?何苦竭盡心力?如果人生隻像一家紡織廠——我們每天工作8小時,隻是為了要有一間能夠睡覺的房子;每天睡眠8小時,隻是為了要準備第二天的工作——我們又何苦兢兢業業?但是,這些是不存在的,隻要我們不再繞著它轉圈子,選擇一個值得奮鬥的目標去追求,我們就能體驗到樂趣與滿足。
如果他的目標不切實際而且不可能實現,這類型的人遇到失敗時,會“比以前做得更賣力”;他發現以頭顱撞石壁時,他會不知不覺地認為把頭撞得更用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設定明確的目標,是所有成就的出發點。那些98%的人之所以失敗,就在於他們從來都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並且也從來沒有踏出他們的第一步。
當你研究那些已獲得連續成功的人物時,你會發現,他們每一個人都各有一套明確的目標,都已訂出達到目標的計劃,並且花費最大的心思和付出最大的努力來實現他們的目標。
卡內基原本是一家鋼鐵廠的工人,但他憑著製造及銷售比其他同行更高品質的鋼鐵的明確目標,而成為全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並且有能力在全美國小城鎮中捐蓋圖書館。
他的明確目標已不隻是一個願望而已,它已形成了一股強烈的欲望,隻有發掘出你的強烈欲望才能使你獲得成功。
從明確目標中會發展出自力更生、個人進取心、想像力、熱忱、自律和全力以赴,這些全都是成功的必備條件。你將從本書學到這些優點的特質,以及如何培養和發揮這些優點,並將它們納入到成功的計劃中。
除此之外,明確目標還具有下列的優點:
(一)對機會的警覺性。明確目標會使你對機會抱著高度的警覺性,並促使你抓住這些機會。
(二)預算時間和金錢。一旦你確定了明確的目標之後,就應開始預算你的時間和金錢,並安排每天應付出的努力,以期達到這個目標。由於經過時間預算之後,每一分每一秒都有進步,故時間預算必然會為你帶來效益。同樣的,金錢的運用應該有助於明確目標的達成,並確保你能順利地邁向成功。
(三)專業化。明確目標鼓勵你行動專業化,而專業化可使你的行動達到完美的程度。
你對於特定領域的領悟能力,以及在此領域中的執行能力,深深影響你一生的成就。明確目標就好像一塊磁鐵,它能把達到成功必備的專業知識吸到你這裏來。
柏克是一位移民到美國、以寫作為生的作家,他在美國創立了一家以寫作短篇傳記為生的公司,並雇有6人。
有一天晚上,他在歌劇院發現,節目表印製得非常差,也太大,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而且一點吸引力也沒有。當時他就產生想製作麵積較小、使用方便、美觀,而且文字更吸引人的節目表的念頭。
於是第二天,他準備了一份自行設計的節目表小樣,給劇院經理過目,說他不但願意提供品質較佳的節目表,同時還願意免費提供,以便取得獨家印製權;而節目表中的廣告收入,足以彌補這些成本,並且還能獲利。
劇院經理同意使用他的新節目表,他們很快和所有城內的歌劇院都簽了約,這門生意日後欣欣向榮,最後他們擴大營業項目,並且創辦了好幾份雜誌,而柏克也在此時成為《婦女家庭雜誌》的主編。
如果你能像發現別人的缺點一樣,快速地發現機會的話,那你就能很快成功。
(四)決斷力。成功的人能迅速地做出決定,並且不會經常變更;而失敗的人做決定時往往很慢,且經常變更決定的內容。
記住:有98%的人從來沒有為一生中的重要目標做過決定;他們就是無法自行做主並且貫徹自己的決定。
而事先確定你的目標,將有助於做出正確的決定,因為你可隨時判斷所做的決定是否有利於目標的達成。
(五)成功的意識。和信心關係密切的一項優點是成功意識,這個意識使你的腦海裏充滿了成功的信念,並且拒絕接受任何失敗。
(六)信心。明確目標的最大優點就是它能使你敞開心胸接納“信心”這項特質,它能使你心態變得積極,並使你脫離懷疑、沮喪、猶豫不決和拖延的束縛。
(七)合作。明確目標可使你的言行和性格散發出一種信賴感,這種信賴感會吸引他人的注意,並促進他人與你合作。
那些無法決定自己重要目標的人,會受到那些自行做出決定的人的鼓舞,而那些少數已踏上成功之路的人,會辨認出誰才是成功之路的伴侶,並且願意幫助他們。
總之,一個人想要成功,製定目標並不是可有可無的行為。
事必躬親就是好老板嗎?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優秀領導人的讚美之詞。據說當一個企業需要進行大踏步前進時,企業的領導人都必須采用這種鞠躬盡瘁的精神,以領導下屬共渡難關。中國古代小說中諸葛亮就是這樣一位被神話了的鞠躬盡瘁的典型。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充分認識到領導人的鞠躬盡瘁其實是不必要的,這樣鞠躬盡瘁的原因隻能說明領導人管理無方。其實,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不要事必躬親,而隻要善於領導則可。
例如以鬆下幸之助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家在總結諸葛亮經營蜀漢政權事業經驗教訓時,特別批評諸葛亮過度操勞的工作態度。他們認為諸葛亮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時是過勞而死,因此,司馬懿說諸葛亮:“食少事煩,豈能長久?”這是對諸葛亮弱點的準確判斷。可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個人來做,諸葛亮不懂得這個道理,這是他在最後不能推進蜀漢事業的基本原因,這也就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諸葛亮在用人之法上還有欠缺。
鬆下幸之助等日本企業家在評論這一問題時,一方麵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表示無限的崇敬,以為這是一個企業家必須學習的敬業精神;另一方麵從用人角度談到他的見解:“不錯,經營者或領導者都有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的責任,但這隻是最基本的態度而已。工作不是一個人做得完的,而且也不能處處照顧周到,因此,要由部屬們分層負責。所以,經營者最好具備安慰、鞭策部下的態度,給他們力量,使他們能夠順利工作。這樣的經營者,即使在工作上碰到困難時,也會得到部下積極的建議。”
鬆下先生曾經舉例說有兩家和他關係很密切的公司,一家的董事長有學識,有體力,觀念也能跟上時代,但公司經營不順利。另一家公司的董事長看來像個鄉巴佬,土裏土氣,但他信賴部屬,以部屬的力量為自己的力量,結果公司的經營相當不錯。為此,鬆下幸之助總結說:“以身作則可以說非常重要,但光是這樣還不夠。如何把工作交給部下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不久之後,部下必會善盡自己的職責,可代替上司的工作,能力甚至會超過上司。凡是擁有眾多這類人的公司或集團,必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根據這樣一種認識,日本許多企業都製訂了發揮各級部門能力的管理條例。鬆下電器公司早在1933年就采取同一產品幾個事業部相互競爭的體製,各事業部像一個獨立企業那樣具有獨立性,部長擁有處理一切日常事務的自主權。結果,被委以重任的人感激不盡,以自己拚命工作的精神帶動部門全體職員共同奮鬥,取得極好效果。鬆下幸之助回憶時說,他有一次躺在床上想起應在金澤開設一家辦事處。這個任務交給了一個19歲的年輕人,因為這個人純真而有責任感。在工作三年時間後,鬆下幸之助對年輕人說:“你看,加藤清正和福島正則都在十幾歲時立下赫赫戰功,你不是已經22歲了嗎?還有什麼做不到的事呢?”為表示對年輕人的信任,鬆下幸之助第二年有事途經金澤,年輕人率領全體職員請董事長去檢查工作,鬆下幸之助故意說沒有時間,隻聽取當麵彙報。結果那位年輕人非常感動,後來辦事處成就越來越好,年輕人圓滿完成了任務。鬆下幸之助後來總結說:“一開始就以這種方式建立很多辦事處,竟然沒有一次失敗。……對人信賴,就能活用人。……我的陣前指揮,不是真正站在最前線的陣前指揮,而是坐在社長室裏的陣前指揮。所以各戰線要靠他們個人的力量去作戰,因此反而能大力培養出許多盡職的員工。”這樣一種放手大膽的用人策略可能就是日本企業家成功的密秘吧!
滿腦子生意經就是好商人嗎?
作為商人,追求回報、賺取金錢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如果僅以此為標準來判斷商人,那未免就太片麵了。
應該看到,一個商人追求利益和金錢固然沒錯,但過分追求利益則會被金錢所奴役,會使得事情走向它的反麵,最終導致經營的失敗。
當今社會,人人都知道商人對金錢有所欲求,這並不是什麼過錯。但是,有役使金錢者,有被金錢役使者,做商人要不為錢役,是古今中外聖賢慧哲的教言,要做金錢的主人,而禁忌做金錢的奴隸。對於金錢和物質,許多人看得很重,他們把它們據為己有,寧肯放著,也不願讓其發揮作用,因此,他們常常不能夠將賺來的錢投入再生產以擴大經營,所以這種人隻是金錢的奴役。有一些人則與此相反,把金錢和寶物當做暫時寄放在自己身邊的東西,社會需要時則愉快地交出。這些人一方麵能夠對社會做出大膽的投資,另一方麵又能夠及時合法地納稅和捐助,反而容易賺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