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糊塗做人未必真糊塗(2 / 3)

糊塗做人就真糊塗嗎?

如何做人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多少不甘寂寞、試圖領悟到人生真諦的人,用盡畢生精力,追崇做人之道,探尋處世之理,苦苦攀登輝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複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洞明人生的全部內涵,但人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總是局限在事件的啟迪上,比如:做人不能太較真便是其中一理,這正是有人活得瀟灑,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有道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很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那家夥罪不容誅、無可藥救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明察秋毫”,眼裏容不得半粒沙子,過份挑剔,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有理不攏人,天理狀三分,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後,你隻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不過,要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養,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維方法,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屬出半點毛病,動輒捶胸頓足,橫眉立目,屬下畏之如虎,時間久了,必積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並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攬的,何必因一點點毛病便與人敕氣呢?可如若調換一下位置,挨訓的人也許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緒。

我的一位同事總抱怨他家附近小商店賣醬油的售貨員態度不好,像誰欠了她二百吊似的,後來同事的妻子打聽到了女售貨員的身世:丈夫有外遇離了婚,老母癱瘓在床,上小學的女兒患哮喘病,每月隻能開二、三百元工資,一間12平米的平房。難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這位同事從此再不計較她的態度了,甚至還想幫她一把,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場所遇到不順心的事,實在不值得生氣。素不相識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別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種煩心事使他這一天情緒惡劣,行為失控,正巧讓你趕上了,隻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們就應寬大為懷,不以為意,或以柔克剛,曉之以理。總之,不能與這位與你原本無仇無怨的人瞪著眼睛較勁。假如較起真來,大動肝火,刀對刀、槍對槍地幹起來,釀出個什麼後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較真,實在不是聰明人做的事。假如對方沒有文化,一較真就等於把自己降低到對方的水平,很沒麵子。另外,對方的觸犯從某種程度上是發泄和轉嫁痛苦,雖說我們沒有分攤他痛苦的義務,但客觀上確實幫助了他,無形之中做了件善事。這樣一想,也就容過他了。

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裏更不要較真,否則你就愚不可及。老婆孩子之間哪有什麼原則、立場的大是大非問題,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階級鬥爭”的眼光看問題,分出個對和錯來,又有什麼用呢?人們在單位、在社會上充當著各種各樣的規範化角色,克盡職守的國家公務員、精明體麵的商人,還有廣大工人、職員,但一回到家裏,脫去西裝革履,也就是脫掉了你所扮演的這一角色的“行頭”,即社會對這一角色的規矩和種種要求、束縛,還原了你的本來麵目,使你盡可能地享受天倫之樂。假若你在家裏還跟在社會上一樣認真、一樣循規蹈距,每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還要考慮對錯、妥否,顧忌影響、後果,掂量再三,那不僅可笑,也太累了。頭腦一定要清楚,在家裏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所以,處理家庭瑣事要采取“綏靖”政策,安撫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當個笑口常開的和事佬。具體說來,作丈夫的要寬厚,在錢物方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越馬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給娘家偏點心眼,是人之常情,你根本就別往心裏去計較,那才能顯出男子漢寬宏大量的風度。妻子對丈夫的懶惰等種種難以容忍的毛病,也應采取寬容的態度,切忌嘮叨起來沒完,嫌他這、嫌他那,也不要偶爾丈夫回來晚了或有女士來電話,就給臉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審個沒完。看得越緊,逆反心理越強。索性大撤把,讓他瀟灑去,看有多大本事,外麵的情感世界也自會給他教訓,隻要你是個自信心強、有性格有魅力的女人,丈夫再花心思也不會與你隔斷心腸。就怕你對丈夫太“認真”了,讓他感到是戴著枷鎖過日子,進而對你產生厭倦,那才真正會發生危機。家裏是避風的港灣,應該是溫馨和諧的,千萬別把它演變成充滿火藥味的戰場,狼煙四起,雞飛狗跳,關鍵就看你怎麼去把握了。

“聰明難,糊塗更難。”要真正做到糊塗做人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煉。如果我們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我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認真地去做該做的事,我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於我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於同我們交往,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

領導可不可以裝糊塗?

在一個公司裏,如果領導者太過古板,斤斤計較,處處精明,那麼部屬們就很難對他說出真心話。最糟的就是,即使他們有困難也不會告訴上司。

某五金材料公司發生大筆貨款收不回來的情形,雖然業務負責人知道這件事,但因為怕遭上司責備,所以一直沒有說出真相。不久,事情越來越嚴重,消息傳到了上司的耳中,但為時已晚。要催討貨款時,發現對方已經破產,甚至把一些值錢的東西都抵押給先來討債的債權人,隻留下一大筆未還清的債。

這種例子屢見不鮮,為什麼平常就很謹慎、做事一板一眼的上司,也會遇到這種事情呢?結果發現原來是業務負責人在賬簿上動了手腳。

即使上司處處小心,如果有人真的想動歪腦筋,那麼他也預防不了。

一個會武裝自己的上司,會讓部屬有防備之心,這就像在身邊放了一顆定時炸彈。所以上司有時候要卸下武裝,故意裝糊塗,這樣部屬才能安心地暢所欲言。

但是,不要真的什麼都不懂,再怎麼說,上司應該事先就對工作有所了解。如果部屬不認為“上司還有一點本事”,那麼真的會被看不起的。

誠然什麼事都交給部屬做,對工作進度一無所知是不行的。但是,經常一副戰戰兢兢、害怕被部屬背叛的樣子,也難保不會有問題發生。

有時下班後和部屬一起去吃個飯、唱唱歌也不錯,這樣既能讓部屬看看自己私底下親切的一麵,也能促進與部屬間的和諧關係。

總之,人際關係是相對的,領導者真心對待部屬,自然部屬也會誠心以對,畢竟人與人之間的心都是相通的。

承認“無知”就是真的無知嗎?

無論多麼博學的人,都有知識的盲點,但這種知識的欠缺並不代表一個人真的“無知”。

娟是一名教師。從前,在學生和同行麵前,她都“死要麵子”。誰料,在上教學公開課《木蘭辭》時,一位平時就很愛思考的學生向娟提了一個很“刁”的問題: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雖然感人,但是,一般來說,古代女人是要裹腳的,所謂“三寸金蓮”正是指此,倘若真是這樣,小腳的木蘭還能代父從軍嗎?

娟一時語塞,備課時還真疏忽了這個問題,原先潛伏著的一種淡淡的自信立刻彌散在局促而又抱怨的表情之中。“麵子,請給我一點麵子好嗎!”娟心裏叫道。她不知道當別人在課堂上碰到回答不了學生問題時會怎麼樣,是“語焉不詳”地搪塞呢,還是“理直氣壯”地訓斥?娟這時有一種莫名的恐慌湧上心頭,她有點“恨”這個出她洋相的學生。當這一念頭閃過的時候,她不知為何又對自己氣憤了。不是因為她不知道這答案,而是因為她沒有真誠地說一聲:“我不知道。”

其實,娟平時在日常生活中就出過洋相,這多半是因為自己不服輸,死要麵子造成的。說白了,就連大哲學家都不可能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一個普通教師幹嘛硬撐著?娟終於冷靜了下來,誠懇地向這位學生解釋說:“對不起,我暫時回答不了你的問題,但我會盡快告訴你滿意的答案!”沒有想到,這時掌聲如雷般響起來,連那些聽課的老師也報以讚許的微笑。

後來,娟終於從《輟耕錄》中找到了答案:裹腳之風是從宋朝以後漸漸興起,而南北朝時的花木蘭當然是天足了。問題很快迎刃而解。

想來,麵對學生的提問,說一聲“我不知道”,表麵上是失了麵子,實際上卻使自己少犯一次“信口開河”或是“支支吾吾”的錯誤;說一聲“我不知道”,表麵上看是服輸,實際上卻使自己避免進入一種尷尬的境地,贏得“不敗”的主動。

娟終於明白:“我不知道”是一種真誠,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我都知道”卻是一種虛偽,騙不了別人隻能騙騙自己。有時,能坦白地說“我不知道”,更是一種勇敢和大度,人的骨子裏,不能或缺了這種勇敢和大度。

博物學家的幸福在某種程度上也依靠他的無知,無知給他留下這類新天地讓他去征服。他可能在書本上已經達到了知識的頂峰本身,但,在他用自己的眼睛證實每一個光輝的細節之前,他仍然感到是半無知的。他希望親眼看見雌布穀鳥一種罕見的情景——在地上下蛋然後用嘴把蛋叼到窩裏(在這窩裏注定要發生殺害幼鳥的事件)去。他將一天又一天地坐在那裏,望遠鏡緊貼著眼睛,為的是親自確認或駁斥這樣的說法,說布穀鳥確實是在地上而不是在窩裏下蛋的。如果他是十分有幸竟然發現了這種最遮遮掩掩的鳥在下蛋,那麼也仍然有其它領域在等待他去征服,有一大堆有爭論的問題等待他去解答。無疑,科學家們迄今沒有理由為他們錯過的無知而哭泣。要是他們似乎什麼都懂,那麼這僅僅是因為你我幾乎什麼都不懂。在他們發掘出的每一個事實下麵總是有一筆無知的財富在等待著他們。

一位當代小說家曾經有一次被外國人問道:在英國,最重要的莊稼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黑麥。”像這樣的完全的無知,在人們看來似乎帶有豪言壯語的味道;但是,即使是不識字的人的無知也是巨大的。使用電話機的普通人解釋不了電話機是怎樣工作的。他把電話、火車、鑄造排字機、飛機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正像我們的祖先把自然界中的奇跡視作理所當然的東西一樣。對這些東西,他既不懷疑也不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好像隻是調查了一個小圈子裏麵的事實並把這些事實變成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外的知識被大多數人看作是華而不實的東西。然而我們還是經常對我們的無知作出反應,加以反對的。我們不時地喚起自己並思考。我們喜歡對什麼事情都思考——思考死後的生活或思考那些像據說曾經使亞裏士多德感到困惑的問題——“為什麼從中午到子夜打噴嚏是好的,但從半夜到中午打噴嚏是不吉利的”——人類感受過的最大歡樂之一是:迅速逃到無知中去追求知識。

無知的巨大樂趣,歸根結蒂,是提問題的樂趣。已經失去了這種樂趣的人或已經用這種樂趣去換取教條的樂趣(這就是回答問題的樂趣)的人,已經在開始僵化。人們羨慕像喬伊特。那樣愛一問到底的人,他在六十歲之後還坐下來學習生理學。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在到達他這個年齡以前很久就已經失去了無知感。我們甚至對我們像鬆鼠那樣積攢的一點知識感到自負,並把不斷增長的年齡本身看作是無所不知的源泉。我們記憶了蘇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聞名於世並不是因為他無所不知而是因為他在七十歲的時候認識到他還什麼都不知道。

然而,這種無知並不完全是“無知”的。從這種無知我們可以得到有所發現的樂趣。這種樂趣是經常的,隻要我們足夠“無知”,又足夠的想去知,成功是不會離你太遠的。

缺點都是不可取的嗎?

一個渾身都是缺點的人有什麼可取之處嗎?答案是:人們能把缺點活用時,“缺點”還有著重要的價值呢?

金庸小說中有部《鹿鼎記》,《鹿鼎記》中有個“韋小寶”,這“韋小寶毫無武功,文不能提筆,武不能上馬。但其實開功蓋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為他精通人情世故,知道如何趨吉避凶,替自己造勢,不但縱橫脂粉陣中,而且得意康熙眼前。表麵上看似無用,其實是大用,因為他把老子的“柔弱哲學”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你碰到深通人情世故、含光內斂、閱曆豐富的對手時,精明的技巧、策略、兵法可能都會毫無用武之地。這時,不妨學學韋小寶,打個毫無技巧可言的“軟仗”,或許會有出乎意料的戰果。正所謂“無公疼憨人”,“扮豬吃老虎”,真正沒有技巧的人,反而會讓對手沒有防備之心,不但可減低攻擊,而且還可以提高獲勝的機會。

同樣,在商戰中,“特長”是非常有用的,有了“特長”的累積,才可能在商談中判斷出“利”與“弊”。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愈趨多元化,“特長”早已不完全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了。甚至有時候“特長”反而會成為包袱而產生副作用,為什麼呢?因為“特長”隻能在“曾經發生”的狀況下產生作用,而在這個時代,人的“變數”愈來愈大,沒有人有足夠的“特長”完全掌握。對商人而言,行銷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不是商品本身,更不是價格,而是購買者。而購買得一定是個“人”,這才是最大的麻煩。碰到任何有關“人”的問題,與其費盡心思去設計“謀略”,倒不如靜下心來,盡量順其自然,或許事情還好辦些呢!

從“行銷”的觀點來看,有的人閱人無數,幾乎大部分房地產銷售的“疑難雜症”都曾“親臨其境”。而每當碰到難題的時候,無不絞盡腦汁尋求“破解”之道。有時候,也會對自己的“深謀遠慮”沾沾自喜。但這樣有“特長”的人有時卻不如一個“手無寸鐵”的“弱女子”,因為她有著一手“無招勝有招”的“蓋世奇功”!令你不得不自歎弗如。仔細研究她的成功之道,發現她的缺點——世故不深——反而成了業務攻堅最大的利器。

基本上,買賣雙方有利益上的衝突,一個想低買,一個想高賣。而麵對麵的一對一推銷,更容易讓雙方形成對立,隻是沒有表麵化罷了!而此時一個女孩的單純心理反而有利於讓買方解除敵意,使讓對方感覺“我是站在你這一邊的”。一旦心防去除後,“買力”自然就會上升了。這就是無招勝有招的技巧了。

由此可見,妙用缺點也是一門藝術。

誠實真的就是美德?

“誠實是一種美德。”自古以來,善良的人們就恪守這一不變的信條;從小到大,我們的耳朵裏便被灌輸著這樣的語言。

客觀地說,誠實的確是一種美德,而且是一種很有用的美德。誠實的人會擁有更多的朋友,會受到別人的歡迎,會贏得上司、同事、朋友的讚揚。

但是,你可曾想過,如果誠實過度,那麼,就不是美德了。

誠實的人,一般都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心裏怎麼想,就對別人怎麼說。不管自己說出來的話是不是會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後果,也不管自己說出來的話是不是會給別人帶來反感甚至傷害,都一樣“實話實說”,且毫無保留。

(二)對於別人的話深信不疑,別人怎樣說,他就怎樣聽,而不去考慮那些話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不好的目的和動機,更想不到別人是否在故意害自己。

(三)無論麵對的是什麼人,都用一樣的態度、一樣的心情、一樣的想法、一樣的方式不加區別地誠懇相待。

(四)把自己的喜好和厭惡都在別人麵前表露出來。

(五)不知道怎樣突出表現自己的優點和掩飾自己的缺點。

這樣的人,其誠實的個性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和讚賞,但是,由於他誠實過度,所以也會常常讓別人反感,從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對於朋友和同事等的缺點,誠實過度的人可能會坦誠地說出來。盡管他說的都是實話,但在別人聽起來不僅感到刺耳,而且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如此一來,就會帶來不利的後果。

不僅如此,而且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還會利用這種人所具有的過度誠實的個性,進行欺騙活動。吳君,就是這樣一位誠實過度的人。在大多數同事的眼裏,都認為他憨厚、老實、坦率。但是,也有人並不欣賞他的誠實,而是反過來利用他的誠實,為自己的目的服務。

在吳君的同事中,有一個頗有心計的人,名叫李強。李強常常拿吳君來開玩笑,有時還蓄意算計他。

有一次,李強當著吳君和幾個同事的麵宣布說:“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可靠消息,這個月老板要多發給吳君500元獎金,鼓勵他在工作方麵的出色表現。”

吳君對工作確實認真負責,而且做得也很出色。聽李強說完後,他馬上信以為真諂傻傻地笑著。

但是,李強接著說:“為了慶祝這一可喜的事,我建議吳君拿出一部分錢來請客。畢竟大家都是關係很好的同事,理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同命運,共呼吸。因此,吳君的快樂應該與大家一起分享……”。

吳君想道:“既然這個月的獎金領那樣多,那麼拿出一部分來請客,當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再者說,人家已經提出了要求,同事的麵子也不好輕易駁回。”

於是,吳君就爽快地請大家吃了一頓。

一些知道內情的人,明知道李強是在欺騙吳君,但誰也不說破,而且也都抱著“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誰不吃”的想法,一起享用了吳君奉獻的豐盛飯菜。

結果,吳君當然沒有領到500元數額的多餘獎金,而他請客卻花了180元錢,這些錢白白花掉了。

吳君心裏也後悔,但他沒有想到李強是在騙他,而是認為:李強肯定沒有說錯,自己沒領到獎金,一定是老板又有了別的什麼想法,變了主意。

吳君由於誠實過度,結果變成了一個可以任人擺布的可憐蟲。這種人,當然誰也不願意當,但事實上,這種人的存在卻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由此可見,如果誠實過度,就會變成一個輕信的人,而輕信別人恰恰是最容易上當受騙的。

不說謊就是老實嗎?

俗語說:“正直是終生的財富。”“神佛保佑正直的人。”由此可知,為人正直乃好事一樁。要獲得別人的信任,最好的捷徑應該是為人正直,從不撒謊。

話是這麼說,但是如果老實到連“恰當的謊言”也不會說的話,那就未免太呆板,不懂得人心微妙的道理了。

俗語中也有這樣的說法:“適當的謊言是權宜之計。”由此可知,在某些場合還是非說謊不可的,這種例子,到處可見。

比如,對著一個其貌不揚的人說:“你實在長得很醜。”說這話的人可謂是最正直不過的了,他說了實話。

但是,對於他的這種正直,別人將有何種批評呢?

我看,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會認為,這個人太殘酷,太缺乏常識。稱讚他正直、老實的人恐怕很少。

同樣是謊言,有些謊言實在不能說,有些謊言不妨說說,有些謊言則非說不可。

那些老實成性的人,對這個事實,應該重新思考、研究才對。

除了患有虛言症(這是一種病態),以及以詐騙為業的騙子以外,一般人可沒有興致故意說謊。大家在心裏一般都有這種想法:“可以不說謊的話,最好不要說謊。”

事實上,要在目前這種生存競爭極為激烈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往往就得撇開好惡,勉為其難地學會如何說一些無礙於別人的謊——巧妙的恭維話。

在商場上,有必要講究謀略,搬出“兵不厭詐”的種種計策,在虛虛實實的戰略中,有時候就不得不使對方陷於不利與猶疑之境,以便獲得勝利。其實,有些商場謀略本身,說穿了,就是一種謊言,例如,誇張的廣告等等。

如果天真到認為沒這種事,這樣的人就難怪被別人稱為:“太老實就是傻瓜”了。

謊言真的有害嗎?

一般人聽到“說謊的人”這個字眼,總是立刻聯想到“那個人是以謊言詐人圖利的歹徒”,或者是“他是個毫無信義、背信棄義的家夥”。也許是這個緣故,對“謊言”或是“說謊”這個字眼,一般人似乎都對它懷有嫌惡感,都認為說謊是十分有害的。

可是,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說謊”,並不一定隻為詐人圖利而說,這是眾所周知的事。謊言,如果給別人帶來的是損害或困擾,這種謊言,絕對不能生產,這是天經地義的,勿庸贅言。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世上就有看時間、場合、對象而可以說的謊言。這種謊言是有條件的。它的條件就是:隻要那個謊言,不以“給別人帶來不利、麻煩、損害……還有一些壞影響”為目的的。如果,連這種謊言都不許說,那麼這個世界將會變成怎樣的景象呢?

請看下麵的例子:

例一:有人向你借錢,當你想拒絕時,你不說:“報歉,我手邊正好沒有錢。”

而你說的是:“我才不借錢給你呢。”

例二:朋友邀你參加“方城之戰”,當你想拒絕時,你不說:“唉呀,真可惜,好久沒跟你打牌了,照理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好好玩一下,可是,今天晚上我必須去見事先約好的一位朋友,我們還有重要的事談,報歉,改天咱們再玩。”

而你說的是:“我不喜歡跟你打牌,別找我了。”

例三:忘了約定的時間,趕到時已經晚了半個小時,這時候你不說:“報歉、報歉,為了能趕上時間,我特地提早出發,但是,路上一直堵車,害得我幹著急,也沒辦法,讓你久等了,真對不起。”

而你說的是:“我忘了今天與你有約,突然想到才趕來的。”

如果,每一件事都以這種“開門見山”、“單刀直人”的火藥味十足的方式處理,你的人際關係一定糟透了,充滿了敵意、反感、厭惡與仇恨。

其實,為了不讓對方把自己看成是“壞人”、“不好相處的人”,婉轉而說的謊言,說白了,不僅不是自私,還包括了為對方著想的意義在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會說這種謊言的人,我們或許可以稱其為“不替對方著想”、“缺乏服務精神”的人。

商場競爭可不可以厭詐?

人生是一連串的競爭。在日趨開放的今天,競爭越來越激烈,沒有競爭就沒有生存。

個人對個人也好,集體對集體也好,都在不斷為打破力量的均衡,展開激烈無比的競爭,由此產生了強者對弱者、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局麵。

與其成為弱者,不如成為強者;與其成為失敗者,不如成為勝利者——這些想法也都是人之常情。

想成為這樣的人,就要在優勝劣汰的殘酷考驗中獲勝。

你必須與那些為了勝利而不斷孜孜努力的對方作較量,在一番競爭之後,使勝利屬於已有,否則,你就無法品嚐成功的喜悅。如果,你是個討厭競爭、討厭戰鬥的人,就等於不戰而屈於對方,舉白旗稱臣自動成為失敗者。

身為一個企業的領導人,如果想在與別家企業的競爭中獲勝,你就必須具有集結眾誌、眾力,調動最強大的力量的能力與品德。

古時候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將,無不具備“智”、“仁”、“勇”,道理即在此。

身為經營者,必須具備足以服人的能力與品德。但是,若是對競爭的對手也大施仁慈,那就不成為競爭了。

競爭缺不了智略。智略過人,就能不戰而勝,也就是說,有那種本領使我方在“零損失”的情況下,逼對方成為弱者或是失敗者,使其舉白旗投向我方軍門。

如果隻用武而不用文,毫不施展智略,隻做正麵的戰爭,即使勝了對方,我方的犧牲必定也很慘重。

如何能使我方的損害減到最小限度,使對方蒙受的打擊達到最高——這種智略,與一般好好先生可能想到的方式,迥然不同。

換句話說,如何“巧妙”贏過對方,便是關鍵所在。

你死我活的企業戰爭,與業餘的運動、比賽,迥然有別。

運動場上的競爭,標榜的是光明正大的態度。商業上的企業競爭的性質與此大異。

商場上的競爭,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要施展巧妙的智略,這種智略當然越“巧妙”越有獲勝的機會。這個道理就與兵法上說的“兵不厭詐”的道理相似。

總之,是強者就要去競爭,要善於競爭,是兵就不會耒詐的。

受騙總比騙人好嗎?

俗語說:“與其騙人,不如被騙。”我倒是覺得,這種觀念太消極,實在沒必要抱著這種“受騙總比騙人好”的觀念。最好是也不去騙別人,自己也不受騙。

並且,事實上,天下之大,也不會有“喜歡受騙,因此才受了騙”的人。因為人都有防止受騙的意識。但是為什麼又有人受騙呢?

究其原因,全是由於被對方的花言巧語所惑,而戒意鬆懈,致使對方趁虛而入,招致悔恨莫及的結果。受騙之後,回想一下,甚至連自己也為當時何以輕信對方的話而百思不得其解,捫心自省,這才悟及自己實在是個大傻瓜。

有些人,向來很有警覺心,自以為如此警惕,可保無事。可是,事與願違,哪知到頭來還是被騙了,真是悔恨加憤怒,不想則已,一想連肺都快氣炸了。

我本身就有過這樣一次受騙的經曆:

那一天,我在街上走著,忽然被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叫住,三言兩語之後,我就經不住其花言巧語,買下了我根本用不著、派不上用場的西服料子。

事過境遷,我分析了當時的過程,倒覺得是上了一堂寶貴的人生課程,俗語說得好:吃一塹、長一智嘛。

價值三、四百元的西服料子,而對方隻要一百元,如果當時能冷靜下來,仔細考慮後便會覺得這根本不可信。

我會受騙,原因有二:首先是那段時間,我正想訂做一套新西裝。其次是無聊的優越感與自負感作崇。當時,莫名其妙,我突然生起了這樣的優越感與自負感:“我買的東西比別人買的便宜了三、四倍,也就是說,我在購物方麵是旁人不能及的能手,這也證明了我的才能過人,至少在購物方麵是這樣。”為了滿足這種無聊的優越感,我就在蒼促間買下了這根本就是冒牌貨的西服料子,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如果,那一段時間,我沒打算做西服,遇到推銷西服料子的騙子,我就會想:“這與我有什麼關係?”那麼,我就可以不等這位騙子把話說完,就徑自走開。

就算本來打算做一套西服,如果平時就有“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的觀念,那樣的話,在路上碰到來曆不明的陌生人時,也不至於會上當。

我之所以當時停步聽他說話,動心的就是那種布料的價碼實在便宜得“離譜”,破財隻因貪那點兒小便宜。

當然,我也知道,在這種競爭激烈、人情淡薄的社會,這種占大便宜的機會,不可能這麼舉手可得。

可是,在當時那一刹那,我還是鬼迷了心竅,認為就是,有這種機會讓我遇上了,再加上前麵提過的優越感、自負感作崇,我就急急地買下了這塊布料。

對於料子的好壞,如何去鑒別,我根本是一竅不通,所以,說來說去,這次被騙隻能說是活該。

當時,其實我也想到了下麵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