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不抱怨,職場中的大智慧(2 / 3)

不過,自然而然地,當他停止所有抱怨之後,開始做積極的思考,進而也開始積極行動了。

經過不斷努力、再努力的結果,他終於獲得了成功,他對工作和生活的感覺越來越好。他很榮耀的對別人說:“能有一個了解我,能激發我的潛能的妻子,實在是太幸運了。”

遇到稍微不順心的事就抱怨,無疑是在給自己製造危機和壓力。當我們抱怨時,就是在說“事情不太對勁。”如果我們養成了抱怨的習慣,就是生活始終在“事情不太對勁”的狀態中。

其實,人們之所以抱怨,是因為他們還沉浸在某種幼兒期的體驗中,抱著“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心態。他們誤以為抱怨能使他們獲得某種東西:比如別人的同情、額外的好處、有人替自己解決問題以及讓自己的“敵人”受到懲罰……但無論從哪一方麵來說,抱怨都會讓一個人得不償失,自毀長城。

對抱怨的人來講,自己無疑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我們需要迅速地成長起來,別在內心中保留那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誤區了!這個世界上,隻有樂觀的精神,才能讓我們更幸福!隻有對人生清醒的認識,才能避免種種心理問題的產生!隻有做個不抱怨的強者,才能讓你獲得健康、快樂和成功!忘掉抱怨,你將“釋放”自己

古印度有一個叫艾迪巴的人,每次和人爭執、生氣時,他都會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然後坐在地上喘著粗氣。

幾十年光陰彈指而過,艾迪巴變成了一個有錢人。即便如此,與人爭論、生氣的時候,他仍然還是老樣子——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為什麼艾迪巴生氣的時候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呢?”人們非常困惑。但是無論怎麼問,艾迪巴從不開口。

直到有一天,艾迪巴很老了,他已經是當地最富有的人了。房子更多了,土地也非常廣大。這天,老艾迪巴又生了氣,他拄著拐杖艱難地繞著土地和房子轉,整整用了一天的時間,他才走完三圈,然後坐在田邊喘著粗氣。

一直跟著他轉圈的孫子懇求說:“爺爺!為了您的身體,您不能再像從前一樣,一生氣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了。還有,您能不能告訴我您一生氣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的原因?”

這一次,艾迪巴說出了自己隱藏多年的秘密,他說:“年輕的時候,我每次和別人吵架、爭論、生氣,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一邊跑一邊就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閑心和人生氣呢?一想到這裏,氣就消了,接著便開始努力工作。”

孫子又問:“爺爺,你現在是這裏最富有的人,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艾迪巴說:“我現在還是會和別人生氣,生氣時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一邊跑一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何必跟一個窮人去計較呢?一想到這裏,氣也就消了。”

怎麼樣,艾迪巴的方法不錯吧!在我們工作中,也應該學學艾迪巴。如果我們想抱怨我們的上司時,不如想想:自己職位低、資曆差,應該趁年輕抓緊學習,哪裏還有時間生氣呢?如果我們受不了自己的下屬,不妨自問:我們已經做出了這麼多成績,何必去抱怨一個新手呢?

所以,在職場中,一條最有用的成功智慧就是:不要讓抱怨的陰影困擾自己!

如果覺得有不滿,想發牢騷,不如把思緒拉回到自己工作的具體事務當中,用工作的充實、工作的挑戰來化解自己的抱怨。如果實在忍不住,甚至可以學學艾迪巴,嚐試著去跑步,去運動,到健身房去揮汗如雨,讓自己的所有的不快和煩惱隨汗水流走,從而用全新的心情重新投人工作!

抱怨就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把我們死死纏住,讓我們不得呼吸。而放棄關於抱怨的想法,就是釋放了自己,讓自己有更充足的能量,去投入到真實而火熱的工作中。

不抱怨、不生氣,這是故事裏艾迪巴致富的秘密,也是我們在職場中獲得成功的秘密!不抱怨,就是少些“攀比”

互聯上網上曾經流行過一個“不要再抱怨你的工作了”的帖子。

這個帖子中,沒有一句話,而是很多圖片。這些圖片,有的是來自國內,有的是從海外傳來,都是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從事他們形形色色的工作。

有的人,在狂風暴雨中,踏著搖搖欲墜的梯子,爬上電線杆修理電線;有的人,整個上半身鑽進下水道中,去修理堵塞的下水道;還有幾位獸醫,全身披著雨衣,大半個身子鑽到大象的肚子裏,為大象清理腸道;還有一位化妝宣傳員,把自己扮著公雞的模樣,騎著摩托車四處做廣告……

看了這樣的圖片,幾乎所有的回貼者都感歎道:“相比起來,我們真的很幸福!”“我不想再抱怨我的工作了!”

難道,隻有看到了別人“比我們更糟”,我們才能停止抱怨嗎?

其實,西方的行為學家們做過這樣的研究,他們在研究“收入與幸福”之間的關係時,發現一個有趣卻並不新鮮的“規律”: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不在於他的收入是多少,而在於他和周圍的人相比,自己的收入是多還是少?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試驗,學者們向參加試驗的學生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假設你可以選擇在兩個公司裏上班:在第一個公司,你的年薪是5萬美元,而其他人則每年賺2萬美元;在第二個公司,你的年薪是10萬美元,不過其他人的年薪都是25萬美元。那麼,你願意在哪個公司工作呢?”

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學生都選擇了在第一個公司工作。他們的理由是:寧願自己“實際收入”更少一點,但也得和別人比起來顯得富一點。

行為學家們由此得出結論:人是否感到幸福快樂,怎麼與別人“攀比”是最重要的因素,甚至超過了人們現實的成功或收入。所以,很多“擅長”幸福的人,他們未必比別人更成功,隻是他們不和別人做無意義的比較而已。

人們對自己工作的抱怨,不管是有意無意,其實很多來自於這種“比較”。比如,“我的學曆和經驗都比小王強,可老板為什麼提升他?這太不公平了!”“為什麼我在工作,而別人都在喝茶?!”“……”。

因為這些攀比,就產生了各種無意義的問題,它們擾亂了你的思路,不僅耽誤了你的工作,而且還讓你陷入了不快樂的情緒之中。

如果總是和別人攀比,一個人就可能永遠都有訴不盡的抱怨。當身無分文時,抱怨自己不像別人那樣腰纏萬貫;有了錢之後,卻抱怨自己不像別人那樣年輕、健康;做職員時,總抱怨上司不讓自己喘口氣;而自己提升為上司了,則抱怨下屬全是懶漢、庸才。

其實,職場上不是缺少快樂,而是缺少發現快樂的眼睛。我們心中少一些和別人的“相比”,多一些和自己的“相比”,比如“我比過去提高了很多”,“我現在已經能完成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工作了”……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會多出很多令人快樂的事情。

榮耀來自奮鬥,收獲來自付出,而快樂大多則來自平衡的心態。我們不能再用狹隘的眼光去看世界,更不能總抱著患得患失的心態去對待職場。否則,我們隻會看到自己沒有蒙娜麗莎的美麗,沒有姚明的強壯,沒有高官的地位,沒有富翁的金錢……我們會覺得人人都比自己強,自己是最窩囊最不幸的!

實際上,我們更應該學習前麵說到的那個帖子中的人們,那些在世界各地從事各種艱苦工作的人們。他們不因為自己工作的辛苦或是“卑微”,卻滿腔熱情地去喜愛自己的工作,在各自不同的工作中,體現出無人可以替代的價值。其實,這個世界上本沒有“固定”的成功標準,成功的模式也不是單一的。我們不要和別人攀比,隻要追逐自己的興趣,發掘自己的潛能,沿著自己的路走下去,就一定會得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成功。改變,先“痛”後快樂

很多人在心裏都明白:自怨自艾的人一定會失敗。但輪到自己,稍稍遇到一點不順心,馬上就會把全世界都抱怨了一遍。

很多人都愛抱怨,是因為抱怨別人、抱怨環境或是抱怨命運比較“方便”。於是,他們就很容易怪上司,怪同事。不然就是怪風水,怪八字,怪名字……他們見到親朋好友,一上來就吐苦水,抱怨他們的處境不好。從來沒聽到他們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也沒有聽見他們說過自己“打算做些什麼”,他們隻是“為了抱怨而抱怨”。

而且我們會發現:當好心人向這些愛抱怨的家夥提出些建議時,他們一定會斷然否定,用“這樣做沒有用”之類的話進行搪塞。其實他們想要的根本不是什麼有效的建議,他們隻是想讓別人承認他們的處境,博得廉價的同情罷了。僅僅隻是為了“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他們就不斷地給自己灌輸負麵的東西,不惜用抱怨來堵住自己未來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