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不抱怨,職場中的大智慧(1 / 3)

第十章不抱怨,職場中的大智慧

不抱怨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看似簡單卻很有講究的大智慧,它更是一種精神,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需要這種精神,也匱缺這種精神。

——“新東方”企業創始人之一徐小平在本章,我們將從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不抱怨”的真諦,和你一起,繼續攜手打造“不抱怨的職場”。不抱怨,其實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i不抱怨,更意味著種種職場策略的彙總,是獲得職場成功的不二法門。一個做到了“不抱怨”的人,他在自己人生智慧的方方麵麵,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一個生活中的智者,必然也是職場競爭中的佼佼者。不抱怨,絕不是壓抑你

看到這裏,你可能已經充分了解了抱怨的各種害處,也知道那些優秀的人是如何杜絕抱怨、積極工作的了。

當然,你也許還是會覺得:工作中的煩惱是那麼具體、那麼強烈,抱怨的話很容易衝口而出。如果強迫自己不抱怨,是不是太壓抑自己了?是不是太違背自己的“本性”了?

其實,這個道理也是本書在前麵章節強調過的:正是抱怨本身,使你壓力更大,也隻有摒棄抱怨,你才能輕裝上陣,真正走向新的生活。

說得再淺顯一些,比如,某人某天早上,又遇到了一件糟糕事:他的車子出了問題,發動不起來了!他不由得抱怨起來:“真是倒黴透了!今天還有個重要客戶呢!老天爺真是故意和我作對!”而無論他如何抱怨,他車子的問題也不可能自動消失,他還得想辦法自己修車,或是打電話叫來救援人員。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埋怨,果然,事情就變得越來越糟,他在電話裏出言不遜,修理工遲遲不肯馬上趕來,最後他隻能打出租車上班。

他已經完全相信今天是不幸的一天了。所以,一路上的堵車完全在他意料當中,他自然抱怨也越來越多,抱怨的內容也擴展了:比如這個可恨的工作,要不是為了它,自己也不用這麼起早貪黑。更不說無知的上司、小氣的同事了。甚至抱怨的對象中還有自己的一個遠房親戚——如不是當年高考時,他建議自己選這個專業,自己現在也不會來到這個倒黴的公司……

可以想象,他帶著這樣的心情去見客戶,後果又會是怎樣?每天帶著這樣的心情工作,又怎麼可能在工作中創造出上佳的業績呢?其實,忍住“第一句抱怨”並不難,而這之後,解決“車不能發動”這個小問題也自然很容易,其他的抱怨也就差不多煙消雲散了。

我們千萬不要讓抱怨傷害我們的情緒,因為我們的情緒會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決定著我們是否能快樂,是否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剛滿30歲的蘇珊是美國一家化妝品公司的創辦人。小時候,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在鄉下。奶奶開了一個小雜貨店,為人和氣又開朗,鄰居們都喜歡和她聊天。

而讓蘇珊印象最深的是,每當那些喜歡抱怨、愛發牢騷的鄰居到商店買東西時,奶奶總是會把蘇珊拉到身邊,讓她看自己和鄰居說話。

有一次,鄰居愛普生前來買香煙。奶奶問他:“今天怎麼樣啊,愛普生老兄?”

愛普生長歎一聲說道:“唉,今天不怎麼樣啊,哈德森大姐。你看看,這天氣這麼熱,氣死人了。這種鬼天氣,真要命啊!”

奶奶一邊給他拿香煙,一邊附和著說道:“是啊,是啊!嗯,嗯……”一直抱怨了十多分鍾,愛普生才嘀嘀咕咕離開了小店。

又有一次,鄰居湯姆一進店門就向奶奶抱怨道:“哈德森大姐,真是氣死我了!我再也不想幹犁地這種活兒了!塵土飛揚不說,驢子還不聽使喚。我真是幹夠了!你看看我的腿、腳,還有手、眼睛、鼻子,到處都是塵土,我真是幹夠了!”

奶奶仍然是那副老樣子,一邊給他拿東西,一邊附和著說:“是啊,是啊!嗯,嗯……”

等湯姆發完了牢騷離開小店,奶奶把蘇珊拉到身前,問她:“孩子,你聽到這些喜歡抱怨的人說的話了嗎?”蘇珊點點頭。奶奶接著說:“孩子,在每個夜晚都會有一些人——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酣然入睡但是再也不會醒來。那些與世長辭的人,睡覺時不會感到暖和的被窩已變成冰冷的靈柩,身上的羊毛毯已變成裹屍布,他們再也不能為天氣熱或驢子不聽話而嘮叨任何一分鍾。孩子,你要記住:不要抱怨,因為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如果你對現狀不滿意,那你就設法去改變它。如果改變不了,那就改變你的心態去麵對這些問題,但你一定不要去抱怨什麼。”

長大後,蘇珊牢記著奶奶的話,無論遭遇多大的挫折,她也從未抱怨過什麼,最終靠自己的勤奮和智慧打拚出了一片天地,成了業界有名的女強人。

我們要相信人生不會永遠如意,就像相信人生也不會永遠處在低穀。人生就是黎明與黑暗的相互交替,就是日出與日落的不斷輪回。當我們走運時,我們要感謝命運,珍惜現在,抓住機會;而當我們遇到挫折和麻煩時,不管困難有多大,我們都該相信:隻要勇敢麵對,事情必然會有轉機。

認識到人生的真諦,我們將變得輕鬆而淡定,再也沒有什麼太多需要抱怨的東西,而是抓緊時間去享受生活——這享受,既包括生活中的幸福,也包括生活中的低穀。

‘不抱怨帶來健康和快樂

有一位白血病患者,創造了病後生存的奇跡,引來記者來到她所在的單位采訪。

記者發現,這位病人手術後沒有休息多久就回到單位工作了,每天忙個不停,還經常出差。記者覺得有些奇怪,就對病人說:“你們單位的領導怎麼不盡人情,讓你這麼一個重病號做這麼繁重的工作呢?”

可那位病人說:“是我向領導爭取的啊。正是每天忙來忙去,使我忘了自己是個病人。如果天天在家裏躺著,就像我的病友們那樣,閑得沒事幹,就對家裏人發脾氣,抱怨不幸的命運,那樣的話,我可能早就垮掉了!”

還有一位男士,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對他家人說:“我回來了!”然後,好像例行公事似的抱怨道:“我今天頭疼得真厲害了!天天這麼頭痛,真是煩死我了!”

他的頭越來越疼,幾乎讓他無法工作,當然也很影響他的心情。可是去過多家醫院檢查,始終沒有檢查出什麼實質性的毛病。有一天,他突然想到:“我總得改變一下吧!我還年輕,這樣下去,不是把自己給毀了嗎?我不能總是想著我的頭疼!生活中還有很多更有意思的事呢!”

後來,他不再抱怨頭疼,不論在家還是在辦公室,總是談著快樂的話題。不知不覺地,他覺得自己的頭疼沒那麼厲害了!他覺得很興奮——原來不抱怨競有這麼大的好處!他現在積極鍛煉身體,按時作息,頭疼已經完全消除,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在獲得健康和快樂的過程中,心的力量是何等重要。當一個人心中充滿陽光,這個世界似乎就變得更加美好了,一個的人“運氣”往往也會奇跡般地由壞變好。

抱怨,會破壞我們原本積極的潛意識。曾經抱怨過的朋友們都知道,隻要我們的頭腦中一有抱怨的意識,我們立即就會停下或者放慢手中的工作,為自己鳴不平,甚至不顧一切地想找個能“理解”自己的人。如果別人對自己的抱怨反應冷淡,就容易進一步加劇內心的焦慮。

久而久之,這種抱怨的惡性循環,不僅直接影響心情和心態,還會影響工作和生活。所以,要想找回快樂,改變抑鬱心態,我們就應該及時刹住“抱怨”的車。時常自己對自己說:“這沒什麼,這並不可怕,我的身體(或者工作、人際關係)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有一位先生,他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平時總是喜歡用抱怨、悲觀和否定的語氣說話。他總是說:“命運對我太不公平了,我現在努力已經來不及了!”“我做不好這個工作。”“我這樣的人,就算接手這個項目,也不會成功的。”等等。

在業績優秀的同事獲得公司獎勵時,他會表現出典型的消極心態:“我是不可能得獎的。我哪能和他們比啊?”

有一天,他在早餐時和往日一樣悲觀地發著牢騷,妻子卻認真地反駁道:

“請你聽我說,每天聽你發牢騷我都已經厭倦了。我了解你,你是個優秀的人才,但每次你都自己欺騙自己。夠了,我已經厭煩你悲觀的論調了。如果這是事實,那我也隻好忍耐,但你對自己的抱怨明明都是借口和謊言,請你不要再說了。”

丈夫想阻止妻子的數落,但妻子還是繼續說下去:

“我話還沒說完。我是愛你的,我很了解你,也相信你。所以我不準備眼看著你因為無意義的自卑感而成為庸才。像個男子漢那樣和自己決戰吧!以後如果你再抱怨,我一個字也不聽了。”

她說完一連串的話才停了下來,她一番話很是打動了丈夫的心。他知道妻子說的是對的,於是他告誡自己不再說抱怨的話。一開始,他隻是為了應付妻子,而“刻意”說些積極的話,比如“我覺得這項工作我能行”,但他心裏卻並不真的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