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戰勝抱怨第二招:化挫折為機遇(2 / 3)

假如一個人的心變得遼闊,這世界上就沒有那麼多小事能阻擋得了你。試想,假如心中有高山大川,還會把一級工資、一次上司的批評、一次“不合理”的加班安排、一次與同事的口角放在心上嗎?

在工作中,如果你又一次想抱怨眼前的問題,不如試著把眼光放到將來,這樣,你會發現本來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抱怨。甚至很多倒黴事、麻煩事,如果換個角度想一想的話,也許它意味著機會的來臨……有本事的人不生氣中國有句古話說:“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

而西方的哲人們則說:“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

確實是這樣,假如你把抱怨“發泄”給了生活和工作,把抱怨“施加”給了社會和他人,那麼,你又指望能從生活和工作以及社會和他人那裏收獲到什麼呢?

如果一個人用“抱怨”應對一切,這往往是弱者無能的體現。如果總是抱怨別人給自己找麻煩,或者抱怨環境不好、工作沒有機遇,其實,就等於放棄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主觀努力,更無從談起改變現狀。

聰明的人,總是會坦然麵對挫折,於是把原本不幸的自己變成了幸福的自己。而喜歡抱怨的人,實際上是在潛意識中給自己套上了枷鎖,為自己設下很多主觀限製。他們終日愁眉不展、滿臉哀怨,讓別人反感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抱怨堵住了他們自己通向成功和幸福之路。

有一個汽車修理工,他總是對現實不滿,希望能夠換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有一天,他聽說底特律一家汽車維修公司在招工,便決定前去試一試。星期日下午,他來到底特律,因為麵試的時間是在星期一,所以他先住在旅館裏。

吃過晚飯,他獨自坐在旅館的房間中,想了很多,把從工作以來自己碰上的“倒黴事”都回憶了一遍。然後,才想起明天的麵試。他覺得,麵試的人一定很多,而自己的條件很一般,幾乎沒有什麼希望,這次來麵試,也許純粹是白花路費而已。

他越想越覺得憤憤不平,一股悶氣充滿他的胸膛,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總是這麼倒黴?想起兒時讀書的年月,他是一個非常聰明、討人喜歡的學生。這時,他又想起幾位兒時的好友,他們現在都已經是事業有成——薪水比自己高,工作比自己好。

他很想大發脾氣,想到旅館外麵買些酒來喝。可想到明天的麵試,他說服自己不要喝酒,想方設法讓自己平靜下來。他焦躁地在旅館中走來走去,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把那幾位優秀的朋友羅列出來,和他們比較一下,除了工作以外,自己還有什麼地方不如他們呢?是聰明才智,還是其他方麵?

他想來想去,發現他們實在不比自己高明多少。而自己之所以不如他們,原因在於自己的性格:比如,動不動就生氣,遇到一點小事就抱怨,愛衝動,又自卑,總是妄自菲薄,與人交往時,總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不能平等地與人交往,還總是把別人無心說出的話當作故意傷害自己而大發雷霆。

刹那間,他突然覺得自己的頭腦格外清醒——原來,這麼多年來,自己一直沒有長大,還是個任性的孩子!他決定:以後不要再貶低自己,也不再嫉妒別人!首先要對自己溫和一些,這樣對別人也就能溫和一些。

第二天,他滿懷自信地前去麵試,他態度誠懇,言談中充滿智慧,得到了考官的青睞,被順利錄用了。得到這份工作以後,他一改過去衝動、愛抱怨、愛發脾氣的性格,變得樂觀、機智、熱情,很快就得到了提升。幾年後,正好趕上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每個人的情緒都很低落。而他,從不在公司裏不說一句抱怨的話,還總是用快樂的話去鼓勵同事。到這時,他已經是同行業中屈指可數的精英了,公司重組時,他還分到了一筆可觀的股份。

很多人在對待自己的失敗時,第一反應往往就是生氣和發牢騷。可這樣隻能讓他們顯得無能而且狹隘,並且人際關係也會越來越差。

其實,生活和工作中很多生氣的原因,往往在於自己看問題的眼光過於僵化。比如,當你聽說一次本該到手的晉升機會被一個同事搶走了,開始你也許會暴跳如雷,然後你又感到悲觀失落,覺得天都昏暗了,自己的一生也沒什麼指望了。可實際上,你失去的僅僅是一次小小的晉升機會,你不知道,當造物主為你關上一窗門時,又悄悄為你打開了很多扇窗。所以,永遠不要放大不良情緒,不要聽任情緒的發展,最應該做的,隻是把這次晉升忘掉,開動你的創新思維,去爭取以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隻有把抱怨和憤怒的情緒從自己的心裏刪除,你才有機會打開希望和信心的大門。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法改變的事情上,更不要因為無法改變的事情而生氣。多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麵,不要生氣,不要抱怨,去增長自己的本領吧!不心急,摘那些“夠得著的蘋果”

張躍是一家培訓公司的著名講師,當年他在上小學時,他的老師是一位民辦教師,月工資隻有幾十元。為補貼家用,老師和師母在自留地裏種了數十棵果樹,有桃樹、梨樹和蘋果樹等。

每到果子成熟收獲的時候,因為師母體弱多病,老師總會找幾個同學去幫忙摘果子,而張躍的家離老師家比較近,所以經常去幫忙。

有一年秋天,到了蘋果收獲的季節,老師又找來張躍和幾個同學去幫忙。當時收蘋果的商販正在一邊等著呢,一個同學就提議說,咱們搞個摘蘋果比賽吧,看誰摘得多。幾個同學一致同意,老師也說:“那你們一人先包一棵樹,誰得了冠軍,就獎勵誰兩個大蘋果,別人隻給1個,還要罰他們每人講個笑話。”

大家迅速選定目標,忙活起來。一開始,比賽不分高低。不過,等到低處的蘋果摘完後,張躍才發現自己落後了,因為他長得比較矮小,摘不到高處的蘋果。突然間,他腦筋一轉——自己雖然矮,但是比他們靈活呀!於是他三下兩下攀到了樹上,一會兒時間,就比所有同學都摘得多了。

他一邊往更高處爬去,一邊想:大獎非我莫屬了!突然哢嚓一聲,他隨著一根樹枝重重地跌到了地上,幸運的是毫發無傷。老師和同學們趕緊跑過來,問他摔傷沒有。他甩開他們的手:“沒事,我繼續比賽,一定要得第一!”說完又要往樹上爬。

但老師卻堅決不允許張躍再上樹了,而且把同學們都叫過來,語重心長地說:“有些蘋果,比如最高處的那些,不用你們去摘,到時候我搬個梯子來。大家隻要摘夠得著的就行了。”

後來,當張躍成為著名的培訓師,他經常對他的學員說道:

“多年以後,在我的理想一次又一次被現實擊倒,我的雄心一次又一次以無奈而告終的同時,我也反複地咀嚼過老師當初的話,原來老師就是哲人。雖然現在的我仍然有理想、有目標、有追求,但是相比以前我變得理智多了,也成熟多了。我知道,隻有去珍惜、去獲取那些夠得著的‘蘋果’,生活才不會頻頻讓人失望。更何況那些現在不能摘到的‘蘋果’,並非永遠不屬於我們。”

我們可能也經常有這樣的體驗,自己的理想“一次又一次被無情的現實擊倒”,於是我們灰心了,或是攢了一肚子的怨氣。但張躍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能夠得著的蘋果”。

我們不能再做白日夢了,不能再望著“高處的蘋果”而牢騷滿腹。成功,就是做好現在的工作。我們應該踏踏實實地從小事做起,從平凡的事做起,不要追求一步登天,而是一小步、一小步地不斷上進,循序漸進地邁向高峰。

·

生活中,兩種人是注定難以成功的,一種是幻想主義者。他們誌大才疏,不肯付出實際行動,總是幻想有“大機會”,不斷錯失了眼前一個又一個的“小機會”,到最後仍是一事無成;另一種是衝動主義者,他們做事單憑一腔熱血,看到別人都在做了,頭腦一熱就跟著上來,其實對自己該做什麼都不懂,結果可能落得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以虎頭蛇尾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