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戰勝抱怨第二招:化挫折為機遇(1 / 3)

第八章戰勝抱怨第二招:化挫折為機遇

遇到障礙我會詛咒,然後搬個梯子爬過去。

——美國黑人億萬富翁約翰遜挫折,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災難”,挫折,卻更是強者們奮發圖強的契機。挫折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財富,挫折也很可能是機遇的偽裝。堅強的人,不會被挫折嚇倒,他們什麼牢騷也不會發,而是樂觀、勇敢地搏擊命運。不抱怨,是強者的生存哲學!請記住這句話:抱怨者永遠不成功,而成功者永遠不抱怨。人生不必“萬事順心”

和田一夫曾經是日本最大零售集團八百伴的總裁,他把所有的錢都投入到集團中了。當他68歲時,突然遭到了一個致命的打擊——他苦心經營的集團倒閉了。一夜之間,他從一個國際知名的企業家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有人認為他從此將一蹶不振,潦倒餘生。

可是出乎人們的意料,和田一夫很快就調整了心態,又和幾個年輕人一起挑戰過去從未接觸過的新領域,辦起了一家網絡谘詢公司。後來,人們稱他是“商界的不倒翁”。

後來有人問和田一夫為什麼能這麼快就調整心態,他說靠的是兩個秘訣:一個是光明日記,一個是快樂例會。

原來,和田一夫從20歲開始,就堅持每天寫一篇日記,與眾不同的是,他隻揀快樂的事情記,他把這種日記叫做“光明日記”。此外,和田一夫在辦企業直到後來重開公司期間,每個月都要召集一次例會,他要求所有與會者在談工作之前,必須用3分鍾時間向大家講述自己本月內最快樂的事情,他把這種例會叫做“快樂例會”。

麵對許多困難和挫折,隻要坦然接受就沒什麼大不了。其實,挫折才是人生中必需的營養,而太順利反而是人生的大敵。

真正的人生,永遠都是由成功與失敗、順利與挫折、幸福與不幸,這兩組完全迥異的色彩組成的多彩畫麵,少了其中任何一組色彩,人生都可能是單調平庸的。順利與挫折,也正像一個硬幣的兩麵,離了任何一麵,另一麵都不會存在。

不論順利或是挫折,都會出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每個階段,也都有不同的人生品味。

尤其是早年遭受挫折的人,他們可能是最幸運的。因為在青年時代,通過苦難磨礪了自己,使自己各方麵的素質得到鍛煉和提升。而那些早年成長順利的、幾乎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的人,應對人生挫折的能力往往非常差,甚至在挫折麵前不堪一擊。

近年來,國內媒體經常爆出“教授自殺”、“海歸自殺”、“博士自殺”的新聞。這年優秀的人才,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的確讓人痛心疾首。而其中原因,多半是先前的人生道路過於順利,導致對自己要求過高,不能接受後來人生中哪怕一點小小的挫折。

比如,有一個34歲的博士生,從讀本科和碩士起,他就一直表現不錯,成績優異。於是,被導師點名留校,在重點實驗室工作,還被招為博士生。他非常聰明,學術態度嚴謹紮實,在讀博士的幾年裏,雖然也發表了一些成果,可是他對研究成果要求苛刻,總是再三斟酌,精益求精。這樣,使得他的研究成果與其他同學相比,數量上偏少,盡管他的每篇研究成果都很具有代表性。

正是因為對學術論文的發表過於追求完美,他的論文數量達不到畢業要求,讀了博5年仍未畢業。實際上,按我國現在博士教育製度,分為全日製博士生和在職博士生兩種。由於時間有限,博士論文也較難通過,讀了五六年甚至七八年還沒畢業的博士生,也並不在少數。

可是,這位博士生在一次論文沒能通過後,心理再也無法承受,留下了“畢業論文難過,心理壓力大,經濟條件差,生存狀況不如普通市民”的遺言,在宿舍中上吊自殺了……

頭腦聰明、學業順利、總是在同齡人當中出類拔萃的人,往往抵禦挫折的能力十分低下。從這個角度說,早年過於順利,也許足以毀掉一個人的未來。

在我們今天的年輕人當中,很多都是從小在父母的悉心嗬護下成長起來的,腦子裏都充滿了幻想,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也比較高。等長大成人踏入社會,才懂得什麼叫真正的人生,才開始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如果問什麼叫“成長”?其實成長就是經曆辛苦和磨難並最終戰勝它們。隻要我們在心裏不害怕它,辛苦和磨難並不是像看上去那麼可怕的。不僅如此,這種暫時挫折往往會成為日後成功的機遇。

比如當年,奧黛麗·赫本原來立誌做一名芭蕾舞大師,她從小苦練芭蕾基本功。可她的老師卻說,她的身體條件不適合跳芭蕾,這等於判了她芭蕾生涯的“死刑”。但奧黛麗·赫本卻從這種巨大的打擊之中抓住了機遇,她開發自己的電影表演天賦,毅然進軍好萊塢,成為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

有一位哲人說過:我們之所以抓不住機遇,是因為機遇總是偽裝成挫折的樣子。其實,隻要我們正視現實,改換思路,就沒有什麼挫折不能接受,而接受了挫折,我們才能從中“抓獲”機遇這個狡猾的、善於偽裝的仙女。

不要害怕挫折,更不要無謂地抱怨。抱怨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能改變我們命運的,是積極樂觀的心情,是全力以赴的努力工作,以及對理想永不放棄的堅持。有遠見的人,從不抱怨現狀請看下麵這份不同尋常的履曆表。1809年2月12日出生。

1818年(9歲),母親去世。

1831年(22歲),經商失敗。

1832年(23歲),競選州議員落選。同年,工作丟了。想就讀法學院,但未獲入學資格。

1833年(24歲),向朋友借錢經商。同年年底,再次破產。接下來,他花了16年時間才把債還清。

1834年(25歲),再次競選州議員,這次成功了。

1835年(26歲),訂婚後即將結婚時,未婚妻卻不幸去世。

1836年(27歲),精神完全崩潰,臥病在床六個月。

1838年(29歲),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言人,但沒有成功。

1840年(31歲),爭取成為選舉人,但落選了。

1843年(34歲),參加國會大選,又一次落選了。

1846年(37歲),再次參加國會大選。這回當選了,前往華盛頓特區,表現可圈可點。

1848年(39歲),尋求國會議員連任,失敗。

1849年(40歲),想在自己州內擔任土地局長的工作,但是卻遭到拒絕。

1854年(45歲),競選美國參議員,落選。

1856年(47歲),在共和黨內爭取副總統的提名,但是得票不足100張。

看看這個人的一生履曆,想必你會覺得,他可是真是個倒黴鬼!種種不幸的事,幾乎全讓他趕上了,雖然有心從政,但命運總在關鍵時候一次次地對他開玩笑,導致他力不從心,功虧一簣。

你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他就是著名的美國總統林肯。在這個不幸履曆的背後,更不用說他在政壇上遭受了多少辛苦,飽嚐了多少委屈。然而,正是三年之後的1860年,5l歲的林肯終於當選為美國總統,並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其實,林肯自己也曾經絕望至極,但他從沒有放棄人生這場“跳高”比賽。林肯的經曆,印證了著名潛能開發學家安東尼·羅賓的一句話:“所謂成功者,就是他們失敗的次數遠比普通人多。”

而另一位總統,約翰·肯尼迪也曾說過類似的話:“有些人是看當前的情況,然後問為什麼會這樣?我則是夢想著未曾出現的景象,然後問為什麼不是那樣?”

肯尼迪的話,表明了成功者常常具有的一種素質:眼光著眼長遠,就不會因為眼前的失敗而消沉。

實事上,有遠見的人,從來不會抱怨現狀。他們不會總是質問蒼天“為什麼我的現在是這個樣子”,他們會像肯尼迪和林肯那樣,眼光總看著將來,而且愈挫愈勇。

如果你放眼長遠,你會覺得,眼前這些小挫折、小麻煩,簡直是不值得一提。人生,必定是起起落落、多姿多彩的。如果用淡定的心看世界、看生活,生活也會變得格外廣闊,就像我國的偉人毛澤東在詩裏說過的那樣:“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