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檢視自我:別患上“抱怨依賴症’’(1 / 3)

第四章檢視自我:別患上“抱怨依賴症’’

沒有一個偉人抱怨自己缺乏機會。隻有把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

——美國著名哲學家及作家愛默生“抱怨依賴症”是一種不易覺察的“職場病”,患上“抱怨依賴症”的人,雖然嘴上不承認,卻無形中把抱怨當成靈丹妙藥,也把抱怨當成救命的稻草。一遇到點兒什麼麻煩,抱怨的話;中口而出,“不過大腦”,更不顧及這樣的話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可是,正是這種對抱怨的依賴,使人日漸脆弱、無能、不敢接受挑戰。然而,職場決不允許人們再當“長不大的孩子”,職場要求人們盡快成熟起來。也許,職場中有多種真正的“成功秘訣”,但有一條“成功秘訣”卻並不神秘,那就是:把抱怨的哀傷,化做上進的力量!雖然簡單,但威力強大。你是舉著受傷手指的小孩嗎?

小孩子如果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指弄傷了,他往往就會舉著這隻手指到處給別人看。即便是包紮好了,他也會讓人家看自己包紮過的手指,告訴所有的人:“看!我的手破了!”

愛抱怨的人,其實心理上還沒有完全“斷奶”。不管他擁有博士學位,還是口才過人,以及才華卓著,無論如何,他還隻是個精神上的小孩子。

小孩子們之所以舉著受傷的手指到處給人看,是因為他的“兒童”的身份,這樣做會給他帶來很多好處。每個人都會關注一下他的手指,無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姑姑、姨媽、鄰家的叔叔、母親的同事、街頭的阿姨,都會說:“啊,可憐的寶貝!這一定很疼吧!”

人們在潛意識裏希望受到別人的關注,於是,我們喜歡扮演受害者。這實際上是一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心態,也是一種人們從幼兒期形成的印象:隻要表達自己的不滿,就會有人替自己解決問題。

抱怨的人,總是在潛意識裏以為:抱怨是讓自己萬事如意的靈丹妙藥。抱怨得越多,表明自己受到的“苦難”越多,理所當然地就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他們實際上是在向周圍傳達這樣的信息:我覺得不自在,不舒服,我需要事情自動變得如我所願!我有權得到我想要的!

在成人的世界裏,通過發牢騷改變不利局麵的事情很少見。比如,如果下水道堵住了,而維修公司遲遲不派人來。這時我們會覺得,打電話向維修公司多抱怨幾句,有助於使他們“更加重視”自己的問題。但在多數情況下,抱怨其實很難真正解決問題。抱怨不能使你工資更高,也不能幫你找到更輕鬆的工作,甚至不能真的幫你緩解壓力。

當一個人抱怨某件事情時:其實另一方麵也是給自己一個“我什麼事都做不好、我隻能發發牢騷”的心理強化。愛抱怨的人,其實心裏都。有很強烈的憂慮感、不安全感,把抱怨當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雖然他們很清楚:這根稻草僅僅是一根稻草而已,根本無力把自己從流水中拯救出來。

既然這樣,為什麼我們不努力去學會遊泳呢?這也許並沒有想象中的難!

在職場上,當我們發現自己又在抱怨的時候,當我們明明知道抱怨沒有用、可還是忍不住、好像自己那顆脆弱的心不發發牢騷就要崩潰的時候,請趕快提醒一下自己:“你不是又成了那個舉著受傷手指頭的小孩了嗎?你其實不需要讓別人觀賞你的痛苦,真正有用的,隻是一個簡單的包紮而已。”

要知道,典型的成年人的說話方式是“請你幫我包紮一下手指好嗎?我一隻手不太方便。”而不是見人就開始哭訴:“你們看,我的手指又流血了!”

其實,忍住自己抱怨的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也許,隻需要五分鍾的沉默就夠了。

在沉默中,你可以試著從旁觀者的角度看看自己,想想自己目前的牢騷是否真的有必要。沉默之後,你會說出更有創造性、建設性的語言,而不是又臭又長的牢騷話和抱怨。別總覺得“我最苦’’

有時候,讓一個習慣了拄著拐杖的人自己走路,的確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那些抱怨成性的人來說,他們好像覺得離開了抱怨就沒法活,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抱怨的人有很強的依賴性,他們依賴抱怨,換句話說,抱怨就是他們離不開的拐杖。

如果進一步分析他們的心理,其實,他們總是希望由“聽眾”來承擔自己的情緒壓力。他們喜歡“榨取”別人的能量,讓別人多為自己付出一些,多關心、多幫助自己一些。而自己,理應得到更多的愛護和扶助,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最倒黴”的,是值得別人同情的。

如果告訴他們:“別再抱怨了,做些建設性的事吧!”他們多半會反唇相譏:“我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

愛抱怨的人就是這樣,費盡心機為了得到“同情”,而拒絕一切有效的努力。美國著名勵誌大師卡耐基,曾經在自己的培訓班上碰到一個學員。他曾經一度“什麼事情都發愁”,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順。當然,抱怨是沒用的,最後他還是靠堅強的意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這個學員這樣講述了他人生低容時的體驗:

“我什麼事情都發愁。我之所以憂慮是因為我太瘦了,因為我覺得我在掉頭發,因為我怕永遠沒辦法賺夠錢來娶個太太,因為我怕失去我想要娶的那個女孩子,因為我覺得我現在過的生活不夠好,我很擔憂我給別人不好的印象;我很擔憂,因為我覺得我得了胃潰瘍,我無法再工作了。辭去了工作後,我內心愈來愈緊張,像一個沒有安全閥的鍋爐,壓力終於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如果你從來沒有經曆過精神崩潰的話。祈禱上帝讓你永遠也不要有這種經驗吧,因為再沒有任何一種身體上的痛苦,能超過精神上那種極度的痛苦了。”

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甚至因為抱怨太多,沒辦法和家人交談。心中總是充滿了恐懼,常常躲開每一個人,無緣無故地哭起來,甚至想跳到河裏自殺。

後來,他決定到佛羅裏達州去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有所幫助。臨上火車前,父親交給他一封信,囑咐他到了佛羅裏達之後再打開看。

而等到了佛羅裏達,父親的信卻出乎他的意料,原來父親寫道:

“兒子,你現在離家一千五百英裏,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所有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實際上,無論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麼毛病,因為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對各種情況的自我想象。總之,一個人心裏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當你真正了解這點以後,就回家來吧。因為那樣,你的病也就好了。”

父親的信,使他頓時感到非常生氣,因為“我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他甚至氣得決定永遠不回家。在閑逛中,他無意中來到了一個教堂,裏麵正在舉行一場講道,講題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他聽著聽著,覺得非常震驚——裏麵講的居然和父親是同樣的想法。

後來他回憶當時的感覺:“這一來我就把腦子裏所有的胡思亂想一掃而空了。我這才第一次能夠很清楚而理智的思想,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十足的傻瓜。”

於是,第二天一大清早他就收拾行李回家去了。一個星期以後,又回去幹以前的工作。四個月以後,他娶了自己喜歡的女孩子。後來,他又成為一家紙箱廠的廠長,管理四百五十多名員工。他事業成功,心態安定,而當偶爾感到有些不安的時候,他就會告訴自己:“隻要把心中的攝影機焦距調好,一切就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