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抱怨,辦公室的聽覺汙染(2 / 3)

正如《聖經》裏說的,“不要批評別人,免得將來也被別人批評。”我們不管當麵抱怨同事,還是背後指責同事的錯誤,都有可能將自己引入眾叛親離的境地。

很多有智慧的人,就能克製住自己指責別人的衝動,甚至做到“一句埋怨的話也不說”。這聽上去非常困難,但我們可以看看,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林肯,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有一天,陸軍部長斯坦頓來到林肯總統那裏,氣呼呼地說,一位少將用侮辱的話指責他偏袒一些人。林肯笑了笑,建議斯坦頓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個家夥。

“你可以狠狠地罵他一頓。”林肯說。

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然後拿給總統看。

“對了,對了。”林肯高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好好訓他一頓,真得太棒了!斯坦頓。”

但是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裏時,林肯卻叫住他,問道:“你要幹什麼?”

“寄出去呀。”斯坦頓有些模不著頭腦了。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裏去。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麼,就請你把它燒掉吧。”

其實,林肯教給斯坦頓的這種辦法,是他自己從政治生涯中“磨煉”出來的。林肯從年輕時代開始,當遇到了故意打擊自己的政敵,想狠狠教訓他們一頓時,他會把自己攻擊他們的話寫在紙上,等“出完氣”,就立即把紙燒掉。

另一位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富蘭克林,當人家問及他成功的秘訣時,他說道:“我盡量不說任何人的不好!”

而勵誌大師卡耐基也說過:“如果你想學會待人處事,那麼就請你記住三大原則:不批評,不責怪,不抱怨。隻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如果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誤會就會產生。所以,我們千萬不要隨便去批評、抱怨別人,話一出口就意味著對別人的傷害。一次草率的、貌似直白的批評會讓你失去一個朋友,失去一個事業上的合作夥伴。

俗話說:“批評就像家鴿,最後總會飛回自己家裏。”我們要想與同事和諧相處、友好合作,就要把握好語言的分寸,注意學會克製自己。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當你忍不住要批評指責別人時,先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先想一想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會怎樣做,請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想想,也許你就會改變你草率的看法。為什麼你身邊全是“怨婦”?抱怨是會傳染的。這一點,相信每個人都會理解。但是,“為什麼我身邊的人都那麼愛抱怨?”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就不太好理解了,答案說出來,甚至可能讓你吃驚,讓你拒絕。

想知道為什麼你身邊的人都那麼愛抱怨嗎?那是因為,你自己同樣愛抱怨,甚至抱怨的頻率超過了他們。

就像美國的勵誌專家威爾·鮑溫牧師所說的:“抱怨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裏吐出時,我們才會注意到。”

我們常常會忽略自己的抱怨。當我們又在指責某個人、或者又試圖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如何不幸時,我們甚至不能覺察出其實自己已經是在抱怨了。愛抱怨的人們,自己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抱怨的頻率有多高。

很多人不喜歡聽別人抱怨,但自己又很喜歡抱怨。當別人對著自己抱怨時,意味著別人需要從自己這裏獲得支持、關注和同情。對於那些喜歡“把自己的沉重壓在別人身上”的人——也就是愛抱怨的人來說,他們聽到別人也在抱怨,頓時會覺得非常煩躁,心裏會說:“我真受不了聽這些!煩死人了!好像人家都過得很好似的!其實真正倒黴的應該是我!”

出於“麵子”上的考慮,人們一般不會直接駁斥別人的抱怨。然而,這種對別人抱怨的反感,會導致一場“抱怨比賽”——人們都爭相抱怨,訴說自己是何等不幸。

西方有一段“抱怨比賽”的滑稽表演,正好諷刺了這種現象。演出一開始,舞台上四位穿著體麵嚴謹的紳士坐一起,一邊品嚐著紅酒,一邊聊天。話還沒進入正題,他們就用類似“抱怨”的方式來互相較勁,一發而不可收拾。

先是一位紳士說,他幾年前能買得起一杯紅茶就算幸運了。話音未落,馬上就有人要超過他,說自己能喝一口別人的剩茶就不錯了。然而又有人說,自己住的房子是何等破爛!馬上有人不示弱地說:“你還有房子住,我們家可是一直住走廊。”

於是,後麵的人“抱怨”得更帶勁了。“我們做夢也想住走廊,我們過去到了晚上,隻能趁人不注意,在垃圾箱裏過夜。”“我們家是在地上挖一個洞,上麵蓋塊布擋雨,這就算房子了……”

這樣無休止地“傾倒”下去,越發顯得毫無邏輯、滑稽可笑,觀眾們全都報以笑聲。

不過,我們有沒有想到:我們在辦公室時的“抱怨比賽”,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抱怨,已經成為一種同事之間互相訴苦、互相強化負麵情緒的垃圾通道。全然失去理性了!

在某家大公司裏,一天下午,在某間小小的辦公室中,幾位熟悉的同事又開始爭相抱怨了。

先是這個辦公室負責人老劉,本來正在寫報告,卻突然一陣感到生活的“不公平”,於是他不由得對下屬小張說:“你們這一代人就是幸運!都比我強啊!你看你,小張,你有大學文憑就是好,工作沒幾天就評上職稱了。要知道,我當初可是熬了十幾年呢!”

小張聽了這話,心裏很不舒服,心裏在想:“這個老家夥什麼本事也沒有,可他還當著我們的上司。他憑什麼抱怨?他現在的職稱比我高兩級,工資也比我多多了!”但出於“晚輩要尊重長輩”的考慮,小張不能直接說出他的不滿。於是,他轉而抱怨工作的繁多:“大學生有什麼好!什麼活都派到我頭上。你們的工作都是不緊不慢地幹,可我,要是不抓緊,幹到下班也完不成任務,還得該死的加班!”

小張的話,旁邊的李大姐聽了就更不舒服了,她也跟著說道:“年輕人精力旺盛,加加班算什麼?你們看我,老公整天出差在外,也不管家裏的事。父母生病要我照顧,孩子想上重點中學,哪一樣不要錢啊?我一沒學曆二沒資曆,全辦公室就我工資最低,你們都比我強多了!”

自然,這場辦公室裏的“比賽”,到最後是不會有勝利者的。最後的結果,是不快樂的人際關係,是每個人情緒上的憂慮,以及工作中數不清的麻煩和問題。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大家時常都覺得:“我怎麼跟這麼一群男女‘怨婦’在一個辦公室呢?聽他們沒完沒了地說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真讓人頭都炸了!”可沒一個注意到,自己也正在喋喋不休地抱怨,並且自己的抱怨也同樣煩擾著別人。

的確,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在別人身上看到某些優點時,往往這些優點也是他本人的特質。而當一個人特別想指出別人的缺點時,往往他自己身上也有個缺點,隻是自己不想承認罷了。所以,當我們想指責周圍的人愛抱怨時,就要對自己也反思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傾向?別抱怨了,淨化你的“工作語言”吧

抱怨,無疑是一種人們常用的表達方式,表示抱怨者感到疼痛、苦惱,至少是感到極度無聊和厭倦。這是辦公室中人群活動常見的一部分。但總體來講,抱怨是完全負麵的,你麵對的情況不會因為抱怨而得到絲毫的改善。

抱怨就像一顆種子,如果不斷地給它澆水,它就會瘋長。不但長在你自己的身上,也會攀援到周圍的人身上去。這樣,就會由一個人的抱怨變成兩個人的抱怨,以後還會成倍的增加。

要想製止抱怨的蔓延,首先就要從自己開始。聽到別人抱怨的話,想一想自己可曾也想過要說這類似的話。如果有,就應該查問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並首先糾正自己的“辦公室語言”。如果要製止別人繼續抱怨,你可以將話題轉移到其他方麵去。

據說有一家德國企業,該企業有一條規定:禁止抱怨,如果一個員工被發現抱怨三次以上,就必須走人。開始,人們很質疑公司老板的這個決定,他們說:“如果你規定‘抱怨三次就走人’,那麼你的公司還能剩下來多少人?肯定不多了,對麼?”

可這家公司的老板說:“的確,這樣一來,辦公室裏就剩不下幾個人了。但能留下來的,都是能和我一起共事的人!''

當然,這家公司“限製抱怨次數”的做法有點絕對。實際上,我們首先應該改變的,是自己的態度,是避免在辦公室裏將自己“扮演”成一個“可憐的人”的做法。

有句民諺說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憎之處。”如果一個人真的成了一個辦公室裏的“可憐的人”,想必,這樣的人身上也有不少可憎之處。麵對他的抱怨,旁人就是不被激怒,也會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朋友、親人、同事都會逐漸遠離他,而最終,他就成了一個被放逐在人際邊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