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勞動教育——在勞動中培養責任感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讓孩子從事任何勞動,父母常常以為這樣就是關愛孩子,豈不知反而會因此害了孩子,使孩子什麼事也不會做,什麼事也做不了。父母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不僅使孩子能夠獲得全麵發展,而且也會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增強孩子的體質。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家教案例
朱德在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幫助媽媽做事。在八九歲的時候,朱德不僅能夠幫助媽媽挑東西,而且還會下地種田了。朱德放學回家後,總是悄悄地把書包一放,然後就幫助媽媽去挑水或放牛。有時候,他上午讀書,下午種地。農忙的時候,朱德便整天在地裏跟著母親勞動。朱德深情地說:“我應該感謝母親。她給了我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我在兒時的家庭生活中已經飽嚐艱苦,這使我在以後的生活中再也沒有感到過困難,沒有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了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有感到過勞累。” 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隻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獲得美好的東西。當孩子明白東西來之不易的時候,他才會更加珍惜,才能體驗到快樂和幸福。
哈佛大學曾對波士頓的456名孩子進行了跟蹤調查,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曆和成長過程。在這些孩子進入中年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生活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不管他們的智力、家境、種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們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從小參加勞動和工作的人,即使隻在家裏做一些簡單家務的人,生活得要比沒有勞動經驗的人更充實更美滿。
勞動使孩子獲得能力,在生活上獨立。而麵對挫折時,孩子能夠以獨立的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因此,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熱愛勞動。
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所謂“不勞動者不得食”。但是,許多父母卻由於溺愛孩子等各種原因,忽視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使孩子逐漸養成了不愛勞動的壞習慣。據調查,現在的中小學生,愛勞動、有較好勞動習慣的約占l/3,其餘2/3的中小學生是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的。缺乏勞動意識的孩子會養成依賴成人的習慣,而且,由於孩子沒有經過勞動的磨煉,走上社會後也很難勝任工作。
有一部日本電影紀錄片講述了關於野生狐狸的故事。狐狸媽媽對自己生下的小狐狸們非常照顧,可謂舐犢情深。小狐狸們漸漸長大了,狐狸媽媽卻像發了瘋似的要“逼”小狐狸們離開溫暖的家。剛開始,小狐狸們都不願意離開舒適溫暖的家。但是,狐狸媽媽就是不讓小狐狸們進家,又咬又趕,非要把它們都從家裏攆走。最後,小狐狸們隻好夾著尾巴落荒而逃,去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這隻狐狸媽媽看似冷酷,但是卻懂得小狐狸們應該學會自己去捕食,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孩子不愛勞動與家庭教育有極大的關係。許多父母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往往不讓孩子勞動。有些父母怕孩子幹不好,不如自己幹來得省事;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學業重,功課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寶貴時間;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勞動以後自然會做的,用不著家長教育。這使孩子漸漸失去了勞動的意識,養成了不愛勞動的壞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孩子為了澆花,開始提了一小桶水,接著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結果,他累得滿頭大汗。這時,父母不必擔心,因為對他來說,這其實是世界上任何一種別的喜悅都不能夠相比擬的真正喜悅。在這種辛勤的勞動中,孩子不僅可以了解世界,而且可以了解自己。”童年時期的自我教育正是從了解自己開始的,而且這種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一個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樹,開出了一朵很美麗的花。他不僅十分驚訝地觀看自己雙手勞動創造出來的成果,而且還觀察了自己:“難道這是我自己做成的嗎?”像這樣,孩子在慢慢地體驗無與倫比的勞動樂趣的同時,還可以通過這件事來認識他自己。教育專家對父母的忠告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父母首先要重視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平時不要溺愛孩子,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通過社會生活實際、社會發展曆史和家庭生活實例告訴孩子勞動的重要性,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勞動的光榮,勞動的偉大。249辛勤勞動是成功的基石家教案例
一個男孩在家裏從來不做家務,在學校裏也總是躲避大掃除等集體勞動。老師把這個問題反映給了他的父母。他的父母意識到自己平常忽視了孩子的勞動實踐,於是,就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改變這種不愛勞動的習慣。
暑假的時候,父母帶孩子參加一個野外生存訓練的夏令營活動。父親發現男孩非常喜歡這種活動。第二次,父母又帶孩子去野營。但是,父母在野營中卻不再照顧男孩,什麼事情都讓他自己來。平日不愛勞動的男孩,在這次野營活動中嚐盡了苦頭。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太弱了。
回家後,男孩主動要求父母讓他多做一些家務,這正中父母下懷。經過一段時間的勞動實踐,男孩對勞動已經不再厭惡,反而產生了熱愛的傾向。
父母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不能隻限於口頭,而應該通過勞動實踐來進行。如果父母在平常沒有讓孩子參加具體的勞動,那麼,孩子是不太可能愛好勞動的。
父母一定要注重讓孩子參加勞動實踐,不要心疼孩子。可以讓孩子學著收拾飯桌、洗碗,而不要擔心孩子可能會把碗打碎。與孩子的勞動精神相比,打碎一隻碗叉算得了什麼呢?諸如洗衣服、拖地、倒垃圾、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修理一些舊東西、整理房間之類的家務勞動,都可以讓孩子去做。父母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勞動讓孩子做。一般來說,小學生:每天勞動20~40分鍾,中學生每天30~50分鍾,具體可根據孩子的功課情況來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