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內容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決定,從簡單到複雜逐漸過渡,切不可剛開始就讓孩子去做難度比較大的勞動,否則會使孩子更加不愛勞動。
在安排孩子勞動實踐時,父母應注意搭配孩子的自我服務勞動和家務勞動,讓孩子所做的家務按星期輪流替換。讓孩子懂得,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他不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千,而且應該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學校或社區安排公益勞動時,父母應帶領孩子參加,讓孩子體驗集體勞動的樂趣。
當孩子已經掌握一定的家務技能時,父母可以試著讓他做家庭的主人,比如由他決定做什麼飯菜、負責采購等。當然,父母也應接受他的支配。這樣,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到父母平目的辛苦,對家庭生活有更深刻的體會,從而更加熱愛勞動。
童年和少年經受過困難、挫折和磨煉,是日後成才的資本。
陳章良教授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民家庭。他9歲入學,26歲獲博士學位,28歲被破格晉升為教授,30歲獲聯合國青年科學家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公民。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他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連續完成“四級跳”,與父母對他的教育,尤其是吃苦耐勞的教育和培養關係密切。
由於家境清貧,陳章良入學前一直在家幫助千活,直到9歲才上小學。有些人認為,從智力開發的角度看,他浪費了許多美好的時光。可是,陳章良並不這樣認為。他說:“學前教育很重要,學前的四年勞動,我起早摸黑在大自然熏陶下成長,空白的僅是文化。雖然我年齡大一些,但一入學,就很用功。由小學到大學,我都擔任班幹部,14歲入團就當上了團支書,社會工作鍛煉了我的組織能力,增強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正是靠這股自尊心和自信心,僅用17年時間就完成了小學至博士的學業。難怪有的大學生問他:“你是否絕頂聰明?”他說:“我很刻苦。”他認為,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雖然陳章良的父母目不識丁,但他們卻能盡到父母的責任,以勞動人民的質樸感情教育陳章良怎樣做人。他們教育陳章良從小就要學會做事,“不要坐在家裏等著天上掉下玉米來”“要好好勞動,努力念書,不要乞求別人為你解脫困境”。所以,令陳章良最難忘的畫作是羅立中的國畫《父親》,最不能辜負的是父母在家鄉的期待。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要享受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就必須從事這樣或那樣的勞動。隻有在勞動中,人們才能找到無盡的快樂,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而好逸惡勞是萬惡之源。勞動是成功的源泉。美好的東西如果輕易得到,孩子就會毫不在意。他隻有親自付出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珍惜、愛護這些美好的東西。那些成功的人士,無一不是在苦難中、在貧困的推動下勤奮勞作,終於脫穎而出的。教育專家對父母的忠告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父母要讓孩子樹立成功的獲得需要付出相應的勞動的意識。孩子付出的勞動少,獲得的成功就小;孩子付出的勞動多,獲得的成功就大。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家教案例
一位媽媽養育了四個8~14歲的孩子。這些孩子整天隻知道看電視、玩遊戲,就是不肯幫媽媽幹活,甚至連做功課也提不起勁,每天需要爸爸媽媽不斷地嗬斥才會勉強去做。實在沒辦法了,這位媽媽決定治治這些孩子。
一天,孩子們發現,門前豎了一個牌子,上麵寫著:“媽媽罷工”。孩子們覺得很奇怪,就去問媽媽怎麼回事。
媽媽說:“我每天要工作,還要給你們做飯、洗衣服。但是,你們並不覺得媽媽做的這些事很重要,從不肯幫助媽媽來做,甚至自己的功課也要媽媽來催,媽媽覺得很累。從今天開始,媽媽要罷工了。媽媽不再為你們做家務活了,你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要吃什麼都自己去做吧!”媽媽說到做到,真的不再為孩子們做家務了。
這時,孩子們才發現,勞動是多麼的重要。最後,孩子們終於明白,他們除了看電視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們開始自覺看書、做作業和做家務活。
當孩子不願意勞動時,父母絕不能姑息遷就,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參加勞動。
幹什麼活都有一定的幹法,勞動也需要一定的技能,這就要求父母教給孩子一些勞動的程序,勞動的操作要領、方法及勞動的技巧。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做飯,就應該告訴孩子做飯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長時間。父母要孩子洗衣服,就要教孩子洗衣服的技能。教孩子先將髒衣服按顏色分為深色、淺色、白色幾類,教孩子看衣服的標簽把要幹洗和特殊處理的衣服挑出來,告訴孩子該怎麼操作洗衣機、測量洗衣粉、事先處理汙垢等。父母要注意示範,教會孩子勞動程序。孩子隻有掌握 了勞動的技能,他(她)才會願意去做。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父母應該耐心地教孩子去 做。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簡單地對孩子說:“你自己 想辦法吧!”或者把孩子擱一邊不管他,或者嚴厲地責怪孩子無能,否 則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沒有本事,從而產生厭倦的情緒。
父母在孩子的勞動過程中給予指導,給予鼓勵,培養孩子的勞動 技能是比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哪怕進步是非常微小的, 父母也要鼓勵孩子,讓孩子從勞動中體驗到快樂和幸福。
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活動,是培養孩子家庭責任感的很好手段。 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很簡單的事,比如幫助媽媽拿個盤子、 遞個鉤子。漸漸地,可以給孩子分擔一些稍微重一點的事,比如掃掃 地、倒倒垃圾。再到後來,可以讓孩子洗碗、洗衣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