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80後開始突圍(2 / 3)

針對劉先生的情況,理財師給出了兩個建議:

首先,量入為出,掌握自身資金狀況。“月光族”首先應建立理財檔案,對一個月的收入和支出情況進行記錄。然後對開銷情況進行分析,分清哪些是必不可少的開支,哪些是可有可無的開支。“月光族”還要控製消費欲望,特別要逐月減少可花可不花的開支。同時,可以開通網上銀行,隨時查詢餘額,以便對自己的資金了如指掌,並根據存折餘額隨時調整自己的消費行為。

其次,強製儲蓄,逐漸積累。80後發了工資以後,可以先到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賬戶,每月發了工資之後首先要到銀行存錢;如果存儲金額較大,也可以每月存入一張一年期的定期存單,一年下來可積攢12張存單,需要用錢時可以非常方便地支取。另外,現在許多銀行開辦了“一本通”業務,可以授權給銀行,隻要工資存折的金額達到一定數額,銀行便可自動將一定數額轉為定期存款,這種“強製儲蓄”的辦法,可以使80後改掉亂花錢的習慣,從而不斷積累個人資產。

房子車子哪個最重要

許小姐今年25歲,雖然很適應城市生活,但由於男友正處於失業狀態,自己要一個人承擔全部費用,麵對日益走高的生活成本,月薪6000多的她還是有點“吃不消”。

一張床、一個衣櫃、一台電腦,一個不足30平方米的小房子,就是許小姐和男友暫時的家。“租的房子不願意裝飾,連一點家的感覺都沒有,渴望能快點有個屬於自己的房子。”一提到房子,許小姐就一臉向往,“2009年年初差點就下訂金了,一套均價5000元/平方米的二手房,但想到還要還貸,最終還是放棄了。”

許小姐表示,自己在25歲以前每天都生活在嘻嘻哈哈中,無憂無慮,但現在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卻依舊覺得未來沒有方向。原本計劃有房才結婚的她,在日益上漲的房價下也不得不低頭:“再過兩年,無論有房沒房都要結婚了,年紀大了想安定下來。”

考慮再三,他們還是想先把車買了,先解決代步工具,然後再攢錢買房子。

理財師表示,80後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通過努力工作增加報酬來積累資金,盡量不要出現一個人掙錢兩個人花的局麵。

針對許小姐的情況,理財師建議她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先不要買車,因為汽車是消耗品,購買之後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來進行養護和使用,會在現有基礎上增加額外的開銷。同時,由於貸款買車年限短,每月需要支付的還款金額並不小,如果在與理想房貸水平相差很小的情況下,則應當盡量選擇先購房。如果許小姐要考慮買房的話,那麼每月還貸的支出最好控製在月收入3成以內,或者供款年限長一點,否則生活會顯得捉襟見肘。

準備生寶寶,如何理財

趙女士今年正好30歲,在某企業從事會計工作。她與丈夫已經結婚4年多,因為兩人一直忙著打拚事業,直到過了30歲,才終於決定在兩年內生個寶寶。

準備當媽媽的王女士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孩子生下來後,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教育花費非常大,如果再有送孩子去國外深造的打算,開銷就更大了。

其實趙女士家裏房子車子都有,雙方父母也暫時不需要他們照顧,丈夫自己經營一家公司,近幾年公司業績很不錯。但趙女士表示,丈夫的公司缺乏長期保障,自己的公司也正麵臨人事交替,如果有了孩子,很可能工作不保,兩人現在就是在為孩子的撫養金和教育金犯愁。他們現在的想法是:想要孩子,可又怕給不了他好的生活,很是矛盾。

理財師點評

對於趙女士的情況,理財專家表示,他們一家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夫妻二人自身的保障。趙女士在生寶寶之前可以先購買一份女性保險和一份失業保險。其次,趙女士的先生也需要加強保險投入,因為公司的長期經營狀況現在無法預測,麵臨很大風險,一旦倒閉將導致整個家庭陷入困境。同時,由於丈夫是家裏的經濟支柱,趙女士一家給丈夫購買的保險保額可以適當提高以加強保障力度。

另外,趙女士可以在孩子出生後為其投保專門的教育成長類保險,還可以從現在起采用基金定投的方式為孩子積攢教育金,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上有老下有小,如何理財

陳先生今年27歲,是一家IT公司的程序員;妻子和他同歲,是一家公司的文員。夫妻倆都是獨生子女,兩年前結婚的時候就已經在雙方父母的資助下車房俱備,結婚後又馬上生了寶寶,如今兒子已經兩歲了。

陳先生每個月的稅後工資有6000元,妻子的薪水也有4000元左右,兩人的工作和收入都相對比較穩定。而在支出方麵,一家人日常生活開銷大概要4000元,但因為孩子還小,需要照顧,他們打算把已經退休在家的四位老人都接來一起生活。

陳先生表示,作為獨生子女,他們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個孩子,未來肩上的擔子並不輕,再加上現在孩子一點點長大,正是用錢的時候,小兩口都特別擔心家人發生意外或者生大病,那樣的話家裏肯定亂成了一鍋粥。

理財專家表示,對於陳先生這樣的家庭,節流始終是家庭理財的第一步。由於寶寶年齡尚小,日後開銷會進一步增多,因此現在孩子的衣服、玩具等不要貪多,應以夠用、合適為宜,不要盲目和其他的家長進行攀比。

由於陳先生的家庭支出較多,雖然沒有房貸車貸的負擔,但節餘仍較少,在投資方麵可以以基金定投為主,一方麵平時不用操心擇時問題,另一方麵基金變現較為容易。如果有結餘資金的話,還可以考慮投入信托產品等相對穩健的銀行係理財產品,要盡量規避風險。

對於年紀還小的孩子,陳先生可以為其購買意外險、健康險和教育險。而針對老年群體遭受意外傷害概率高於其他成年人群體的情況,建議為雙方老人購買老年意外險,這類產品針對性高、費用低,對陳先生家來說很實際。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不懂得理財的人就不懂得生活,也很難獲得美好的生活。因此80後應該在規劃好自己人生的同時也規劃好自己的錢包,不要讓自己成為了“月光族”,還應多了解金融知識,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投資理財產品,並充分考慮到各方麵投資風險,切莫把投資變成投機。

白領擺攤也是商機

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傍晚,地鐵口、天橋上、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出售各種貨物的小地攤。這些攤主多為打扮入時的年輕人,所賣貨物也多為眼下年輕人喜歡的包、衣服、鞋子、小飾品等。這些小攤主中有很多是職場白領,他們通常白天正常上班,傍晚下班以後則變身為精明的小攤主。有些攤主甚至開著私家車,把車子後蓋箱一打開就成了一個流動小攤,很是有些商業意識。

年輕白領初入職場,薪水不高花銷卻不少,如果有機會開發“副業”,不但可以補貼家用還能留點積蓄,這樣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據調查,在金融危機影響下,更是有一半以上白領會主動尋求工作以外的“副業”來增加收入。還有一部分人則是為了“體驗創業”和“嚐試新事物”。

在北京、上海、福州、青島、杭州等大城市,“白領地攤族”隊伍都在逐步壯大。他們中有公司職員、學校老師、機關工作人員,還有不少海歸。這些攤主們大多有房有車,與以往人們印象中的地攤族完全不同。網絡上,這些“白領地攤族”們熱烈地討論著適合擺地攤的地段、如何進貨、如何與顧客交流並賣出商品,有網友還推出了這類地攤的“掃貨攻略”,還有人提出了“在地攤中創業,享受單純的快樂”的口號。

開著私家車擺攤

傍晚7點,位於北京西北部的當代商圈依舊人流如織。孫寧將自己的別克凱越停在了一家影城邊,然後從後備箱中取出折疊衣架,熟練地將車後座上的一大包T恤、短褲、裙子擺掛完畢後,這位27歲的公司職員開始了一天裏的第二份工作:擺攤。

孫寧已經工作了4年多,目前在公司的月收入大約有7000元。2009年夏天,孫寧每天開車路過這裏時,看見不少人開著車來擺攤,覺得很有意思,就想自己也試試。從最初的靠朋友幫忙進貨,到自己在淘寶網上訂貨,再到現在直接到批發市場拿貨,孫寧說,自己對這份副業的敬業程度絲毫不比在公司的主業差。

幾個月下來,擺攤並沒有掙多少錢,但孫寧覺得,每天出來賣賣東西,不僅能給自己的愛車掙個油錢,還能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比一下班就在網上泡著玩遊戲或者和朋友出去喝酒唱歌有意思多了。

在孫寧的攤位兩邊,沿街停著一溜私家車。塞納、捷達、帕薩特,甚至還有現代跑車和寶馬迷你。每輛車旁邊的商品也是琳琅滿目,服裝、鞋帽、飾品、化妝品、文具等應有盡有。

荷包癟了就擺地攤

嬌嬌大學畢業後在公司上了半年的班,工資拿到手不到2000元,除去房租水電和其他生活開銷,嬌嬌毫無疑問地成了“月光族”。在同學的建議下,嬌嬌開始在下班後擺地攤賣一些衣服和小飾品。嬌嬌說:“剛開始拉不下麵子,就戴個太陽鏡,一開始別人都還以為我是盲人,鬧了很多笑話,不過後來慢慢就也不害羞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嬌嬌一個月能賺到3000多元,最高的時候能達到5000塊。發展到後來,掙錢越來越多的嬌嬌索性租了個門麵,自己開了個店請人打理。有的時候店裏有一些積壓貨物,她就挑出來拿到地攤上去賣,結果不但這些貨處理掉了,嬌嬌還從中小賺了一筆。嚐到了甜頭的嬌嬌以後隻要一有積壓貨就去擺攤賣。她很興奮地說:“擺地攤挺好賺錢的,當荷包有點扁的時候,去擺一下地攤是不錯的選擇,尤其現在的白領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也算是減壓的一種方式吧。”前一陣子,嬌嬌還聽說一個讀MBA的女財務總監去擺地攤,擺地攤前還運用自己的財務知識把地攤商品做了一番成本和銷售預算。據那位財務總監分析,每天堅持3小時,一個月差不多能掙2000元。嬌嬌平時都是正正經經地上班,從不跟同事提起擺地攤的事,下班後再悄悄地出來。她現在很享受這樣的生活,覺得在擺攤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樂趣。

後備箱練攤成長日記

在北京五道口、通州等地區活躍著一群開車練攤族。他們中有海歸,也有出入大廈的職員,還有培訓學校的教師。但不管什麼身份,下班後的他們打開車子後備箱,就全成了地攤老板。網友“琳小樣”就是開著私家車去擺攤的,她的“後備箱練攤成長日記”在一個論壇上狠狠地火了一把。“我是一個普通的80後,想自己把車供起來,於是就決定開始練攤。我利用自己車的後備箱做了一塊黑色泡沫板當背景,找了一個現在大家都非常喜歡的喜羊羊的頭像噴了一塊板子,用來掛貨。我現在聯係了兩家賣飾品的廠商,然後在網上一款一款地選,兩天後貨全到了,於是我的練攤生涯就此開始。”

琳小樣第一天出門擺攤的時候非常緊張,導致她把車停在自家樓下糾結了1個小時才敢出來。後來她鼓起勇氣開車去到某大學門口,停好,屁股朝外。“當時已經是晚上9點半了,我打開自己帶的燈,擺好了所有的貨物,自己看著都覺得很壯觀。”琳小樣自豪地說。當時很多學生覺得新奇都來看貨,琳小樣忙得不可開交,她在10點半收攤之後數了數,一個小時的營業額一共是295元,她非常滿足。琳小樣說:“我什麼時候擺不確定,油箱裏快沒油了就出去練練攤,賺點油錢。”

琳小樣在自己的“練攤日記”中寫道:也許平時炒股坐在電腦前動一動鼠標,就能輕易地賺取或賠掉數千元。但擺攤不一樣,從別人手裏接過帶著體溫的鈔票,心裏想著,又一盒飯錢來了,特別能體會到生活的滋味。

這些擺攤的職場人大多為80後白領,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種是想創業的人,他們希望通過這些事情積累經驗,以便以後做大做強,但要處理好“練攤”與工作的關係,千萬不能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第二種人是為了彌補經濟收入的窘狀才來擺攤。其實增加收入還有其他途徑,如果能找到與工作相關的事情是最好的,擺地攤並不能用上專業知識,對工作也沒有太大的幫助,最好不要關注太多。

第三種人僅僅是感覺好玩。建議年輕人還是踏踏實實在職場中謀求更好的發展為上。

“80後”們平時當白領,利用空餘時間擺地攤不隻為了賺取外快,更多是在白領中營造了一種自我創業的意識。擺地攤雖然不足以和創業媲美,但是借此可以積累經驗,還能在練攤的過程中接觸更多行業的人,同時也並不耽誤本職工作,簡直是一舉多得。如今房價高得離譜,如果碰上單位不景氣,再背負著“供樓”、“供車”、“供養老婆孩子”的壓力,上班族想出“街頭練攤”這條兼職財路也是很正常的。

關於白領擺攤的幾點忠告:

(1)首先要過“麵子關”,不用擔心擺攤時被熟人看見,不要怕受人嘲笑。

(2)便宜貨源、丟死人不償命的叫賣及三寸不爛之舌,是擺攤的必備條件。

(3)除了會做生意外,還要懂得遵守“行規”,比如不占舊人位,必要時要繳清潔費,看到爭議不能多管閑事等。

(4)符合相關規定,不妨礙城市交通。

(5)要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能經營盜版光碟、假冒名牌產品以及國家明令禁止銷售的物品。

有專家表示,“白領擺攤”現象基本上可以視為中國中產階層的休閑生活方式的一種,與時下在中國非常流行的網絡交易平台“淘寶網”如出一轍,隻不過一個通過網絡,一個更回歸傳統。“雖然出於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為了補貼一點家用,有的純粹為了好玩,還有的是為以後做生意積累經驗,但歸根到底依然是比較休閑和鬆散的。”專家表示,這些所謂的“後備箱練攤族”最終收獲的是快樂和一種心靈的滿足,值得提倡。

利用網絡求得生機

進入2010年,80後已經開始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成為“精英”的代言詞,80後有自己的生活特征,那就是吃喝住行都離不開網絡。80後追求時尚潮流,又深刻的體驗著宅文化,他們吃喝住行都離不開網絡,並不斷從網絡中尋求商機。

80後的家裏可以沒有電視機,但一定要有電腦。他們堅決信奉“有問題,百度一下”的觀點,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習慣上網搜索。80後的電腦一定是聯網的,電腦裏也必須有聊天工具,開機之後一定先登陸QQ、MSN、開心網等等。他們在遊戲中長大,如今成了網遊的主力軍。由此可見,80後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了。

這些伴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80後網蟲們,雖沒有前輩們積累的商場經驗,但是他們有激情、有頭腦、更有80後獨特的互聯網視角。網店,網絡寫作……不知道是80後趕上了這個好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遇到了有頭腦的80後們。互聯網爆發出的各類新型商業模式都被敏銳的80後嗅到了,他們的潛能實在令人刮目相看。越來越多的80後互聯網精英正在“批量製造”著傳奇,同時創造著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新的財富群體。80後這一財富新生代的崛起,正在顛覆傳統,80後們獨特的人生經曆和創富模式也慢慢浮出水麵,並為人們熱切關注。

中國互聯網在過去十年間創造了丁磊、馬化騰、馬雲等傳奇人物的財富神話,更有很多80後的年輕人正在利用網絡不斷創造著傳奇,而目前電子商務和3G的火爆,使得未來十年成為了創業者的又一次大好時機。越來越多擁有激情和夢想的80後開始湧進互聯網領域,追逐著一夜暴富的神話。

如今,很多80後都在躍躍欲試想創業,而如果做傳統行業,有工商、稅務、門麵租金、人員配置等方麵的壓力。如果用互聯網來創業,就可免去這些繁瑣的東西,而且互聯網不受區域限製,可以無限地拓展業務範圍,因為互聯網是無國界的,無地域性的,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宣傳,可以通過互聯網來談判,通過互聯網來成交,可以通過互聯網來管理整個團隊,管理整個市場。因此電子商務正成為了80後創業者的首選“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