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經成功的電子商務創業模式,除了開通類似鮮花網、紅酒網等電子商務網站外,還可以在淘寶等平台中開通網店,不過其競爭程度越來越激烈,要找到切入點不容易,這就需要“80後”創業者睜大眼睛找到切入點,發現商機。
目前是移動互聯網創業的最好時機,一方麵3G網絡啟動,各種應用極度缺乏,有很多機會在裏麵。該領域最大的挑戰是沒有一家真正領導性的運營商來做移動互聯網。有兩種3G應用可供創業者選擇,一是從傳統互聯網遷移過來的業務,比如音樂、視頻、搜索等;二是更具有移動特性的,比如手機WAP遊戲。現在就已經開始有很多初始的盈利模式,如手機遊戲、虛擬道具、移動電子商務等等,都在探索中。
對於80後互聯網創業,專家提出了幾點忠告:
做自己擅長的領域
80後創業者選擇進入互聯網領域創業,除了前期要做好整體風險評估外,還要考慮自己是否具備某方麵的優勢和資源,然後再選擇正確的模式。
前期投入要注意
創業者的前期投資非常重要,建議80後先從小的做起。80後手頭的資金大多是一二十萬元,而創業成本包括辦公室租金、人員工資、服務器與寬帶費用、程序開發費用、推廣費用等。這些成本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再加上互聯網的高風險和收益慢的特點,如果沒有充足的後備資金,企業一旦出現危機就很難維持下去。所以80後創業者前期要投入小一些,等積累一定業務量後再籌措資金進行較大的投入。
調整心態踏實創業
很多互聯網創業者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可能掙不到錢,甚至還要自己倒貼錢,而且很長時間都是看不到前景。所以,創業者如果是的目標就是為了快速致富,為了一兩年之內快速地變成千萬或者億萬富翁,也許就很難家踏實地,這個動機很難支撐創業。創業者無論多麼心懷高遠,覺得自己的夢想多麼偉大,都應該踏踏實實地去實踐,爭取早日做大做強。
80後三十難立
80後是國內第一代引來眾多爭論和關注的群體,隨著時間的流逝,80後裏的第一批人——1980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已正式步入“而立之年”。
“三十而立”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指的是“30歲人應該能依靠自身能力獨立承擔責任,並已確定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後人往往把它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狀態。但到了80後這一代,這一概念有了新解讀。大部分80後職場人將“事業有成”,“有車有房”作為三十而立的標準。由於升職、買房、生子等壓力接踵而至,在2010年集體奔三的80後普遍認為這樣的標準很難實現,很多人都是“三十難立”。
集體奔三之後,80後群體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瀟灑”和“任性”,對他們而言,在變革的社會中成長,其實要承擔來自現實和理想的更大壓力。很多人有對未來的擔憂,但卻沒有勇氣和能力做出規劃。
有專家分析過後指出,進入而立之年的80後男性反映出如下特征:
沒有歸屬感
感覺事業比婚姻更靠譜,信任自己比信任別人更靠譜。出現這個特點的原因是社會大環境有變化。以前人們都隸屬於某個單位,有歸屬感,而現在則是社會人,很多人有“漂”的感覺,並不踏實。
價值觀的變化
現在很多人對於什麼是成功定義不同。社會對一夜成功,一夜暴富的渲染,使得80後對是否要堅守內心中珍貴的東西搖擺不定。
不擅長人際關係
就目前的職場現狀來看,很多80後更願意做高級專職人才,而非管理層人才。這表明大多80後隻願意專注於自己的領域,而不願與人打交道,他們很多人對人際關係的把握並沒有信心。
人生規劃不足
對於30歲的80後而言,前30年很多時候是被別人規劃,很多人隻是遵從父母意願,沒有受到過規劃的訓練。當他們進入30歲,需要自己規劃未來時,他們往往準備不足,甚至內心充滿恐懼感。
事業按部就班,生活不太滿意
張元出生於1980年,河北人,200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法律專業,進入某管理谘詢公司任調研員,現為谘詢業務主管。說起30歲意味著什麼?張元表示,這意味著周圍朋友成批地結婚生子,父母更頻繁地進行催婚甚至逼婚;意味著事業應該小有成績;意味著做事要有板有眼,不能心浮氣躁。
從事業上看,張元基本完成了自己設定的目標,職業發展也算按部就班。但從生活上看,張元覺得自己還並不是很滿意。工作前3年,薪水總是很少,相戀幾年的女朋友因為看不到買房結婚的希望,跟他說了拜拜。接下來的幾年他苦苦奮鬥,堅決表示先立業後成家。去年,張元很順利地升了職,月收入開始過萬,但飛漲的房價並沒有使他與首付的距離縮小。張元握著幾年攢下的二十幾萬,思考到底要不要全部搭在房子上,然後“背著蝸牛的殼重重往上爬”,無休無止漫無邊際。權衡再三,張元還是選擇讀MBA繼續充電。在張元看來,有自己的事業才稱得上“立業”,不立業,其他方麵也是空想。
結婚,我還沒有準備好
張偉出生於1980年,湖南人,2006年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碩士畢業。在進入一家軟件公司工作一年後,張偉跳槽到IBM擔任係統工程師。雖然已近而立之年,但無論從外表還是心理,張偉都還像個孩子。“別說我老,我還是根青蔥。”張偉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工作3年,張偉的事業發展的很平穩,也有獵頭找上門問他是否願意跳槽去做技術總監,他絲毫不為所動,覺得在大公司當個小員工也不錯,薪水不比小公司的管理層低,卻省心不少。張偉說他喜歡做單一的事情,而一旦進入了管理層,就需要考慮很多,很麻煩。
張偉已經和女朋友在一起生活了3年,兩個人下班後窩在一起看電視、打遊戲,周末出去看電影,郊遊,生活簡單而快樂。但女朋友去年邁入了26歲,家長就開始一個勁地催著他們買房結婚了。張偉的父母聽說後,馬上賣掉老家的房子,讓他找準時機趕緊買房子準備婚禮。對此,張偉很無奈,也有些哭笑不得,想到兩個人以後要背負起每月數千元的房貸,很快又要為生孩子做準備,簡單的生活似乎馬上就要結束了。“雖然已經30歲了,但我真的還沒準備好!”張偉表情誇張地說。
對於“80後”麵對三十而立所引發的迷茫以及社會給予80後“先立業後成家”的巨大精神壓力,專家建議還是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與個人的家庭情況、工作和生活中的機遇等來實現自己的理想。80後在工作和生活中應該首先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與人生中期計劃,然後分階段實現目標,並重視給自己充電和解壓,學會放鬆,保持健康的身心。
三十想立如何突圍
80後麵臨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選擇大城市,意味著他們將獲得更大的發展平台,但是另一方麵也將麵臨更激烈的競爭,要承受更高的物價和更低的實際購買力。而如果選擇在二三線城市發展,則很可能更快更容易地成為了企業骨幹,早日過起衣食無憂的生活。
誰都偏愛大城市,都喜歡大城市中的繁華與機遇,但是當殘酷現實擊碎理想的時候,80後也開始重新評估哪個城市會給自己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在哪個城市會比較幸福。於是,我們身邊的80後開始自動分為了“後退”、“堅守”、“返鄉”等幾個類型,這代表了他們對於發展平台的不同認識,將決定他們的最終選擇。因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發展機遇,80後在職場上選擇日漸多元化。
麵對越來越誇張的房價,應付著大城市裏的交通擁擠和生活艱難,很多80後選擇了“後退”,他們離開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立足紮根,很快變成了當地的香餑餑,事業和生活都有了質的轉變。
很多“80後”畢業生因為不堪一線城市的高房價,都放棄了在大城市的發展,而在其他城市尋找機會。小武是複旦大學金融學的2005屆畢業生,他很早就明白了自己在上海立足的艱難,上海留日、留美“海歸”太多了,因此複旦畢業生並沒有多大競爭力。而且上海物價太貴,尤其是房價更貴,要想憑自己的薪水買房子簡直是天方夜譚。權衡再三之後,小武選擇了廣州這個傳說中最“平民化”的大城市。但是在廣州生活了兩年之後,小武發現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因為廣州,很多單位對於他們這些外地學校的學生根本不重視。另外廣州的物價也並不便宜,房價也開始拚命上漲。小武忽然覺得,如果再在廣州呆下去,可能自己一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朋友約小武去佛山玩,在那裏,他發現佛山早已不是充斥著暴發戶的巨無霸城中村,那裏的桂城和禪城是全新的,市容甚至比深圳還好,中心區房價還不到廣州一半。而且佛山人民的友善熱情、淳樸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武回廣州之後就開始打聽佛山的工作機會,半年後辭掉廣州工作到佛山一個股份製銀行去上班了。在這個新的工作單位,根本沒有以前一起明爭暗鬥的名牌大學的學生,小武成了領導眼中的香餑餑,迅速成長為中層幹部,薪水也是漲了又漲。如今的小武已經買了房和車,正在考慮結婚問題。
然而,即使是做“蟻族”,即使是在狹小的“城中村”裏艱難度日,即使每個月還著數目不小的房貸車貸,還是有很多80後選擇了“堅守”在大城市,因為他們覺得大城市的空間和機會更大,自己也更容易實現夢想。
最近有網友在描繪各大城市的“蟻族”蝸居地圖,據說有北京的唐家嶺、小月河、馬連窪,上海的大統路、兆豐路,廣州的棠下、上社等。
宋佳是2007屆的畢業生,當時畢業時打算在蟻族聚居地唐家嶺“過渡”一下,等待遇好點了就馬上搬出去。可是一晃3年過去了,宋佳的收入還是3000元左右,很難搬離唐家嶺這個的“白領貧民窟”。宋佳是石家莊人,家裏也比較富裕,一直沒有受過苦。剛住進唐家嶺時,他心裏落差極大,每天走在泥濘的道路上,吃著路邊小店裏不算衛生的飯菜,他覺得自己怎麼跟一些販夫走卒、市井盲流住在了一起。然而住的時間久了,他還是喜歡上了這個城中村的熱鬧、便宜,以及天南海北的各種小吃。
宋佳的妹妹在上海交大讀書,去年12月打電話告訴他自己準備離開上海去合肥工作,當時宋佳急得差點暈過去,氣急敗壞地對妹妹說:“你堂堂一個名校畢業生,怎麼能回一個人口都沒有上百萬的城市呢?你會後悔的,老家有金融中心,有CBD嗎,有伊勢丹嗎,有思加圖嗎?”妹妹則回答得輕描淡寫:“沒有,不過上海這些地方我也沒有去過,那些都不是我的。”不僅是妹妹,宋佳的女友在未來發展的問題上也跟自己有了分歧。女友認為在北京立足太難了,而且最近父母身體不好,自己又沒有兄弟姐妹,實在不放心沒人照顧父母,很想讓宋佳和他一起回家發展。這種分歧在逐步激化,導致他們兩人一見麵就吵架,很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說話。然而即便是這樣,宋佳還是打定主意在北京發展。“如果要繼承爸爸的產業,我早就回去了,根本不用等到現在。我想靠自己,用自己的朋友和團隊來建立屬於我自己的事業。”宋佳表示,北京有自己的夢想和希望,他是不會輕易回家的。
比起去往二線城市選擇另一種方式奮力拚搏,還有一部分80後選擇了返璞歸真,回歸了最初的幸福——“返鄉”。
小楊來自南方一個中等城市,高中畢業後在武漢大學讀書。大學期間,幾乎所有人都覺得畢業回老家很沒出息,一定要在大城市站住腳。但畢業之後很多同學都回了老家,其中不少同學都在父母的安排下進了政府和事業單位。小楊則去了廣州一家跨國企業工作。開始的時候小楊還有很多優越感,覺得自己名校畢業,收入也比其他同學高很多,而在老家發展的同學都是“井底之蛙”,生活太平淡無奇了。
但2009年春節的同學聚會讓小楊徹底失去平衡。當時有同學請他去吃孩子的滿月酒,還親自開車來接他,一家人聚在一起很幸福。而小楊當時無房無車,女朋友也沒在身邊,一切都沒有著落。這時小楊才發現,這種平淡的幸福才是自己最想要的。而同時他發現,連班裏以前最窮的同學都買了車,相比之下,自己窮酸得很。
小楊又重新算了一筆賬,父母才換的176平方米的大戶型,如果回老家發展,根本沒有必要讓他再去置辦婚房。就算另外置辦新房,老家的房地產2000年左右開發過剩,近年來一直沒有明顯漲價,還停滯在2002年3000元每平方米的水平;而自己要在廣州買房,抵在老家買4套,則可能還需要讓父母賣掉大戶型來湊首期。
於是,春節過後的小楊也開始盤算著回老家,回家之後不僅不用貸款買高價的房子,還能享受家裏的海景洋房,肯定很滋潤。四處托關係找門路之後,小楊驚奇地發現很多名校緊缺專業的學生回老家的也越來越多了,而前幾年他要是想回家找個好工作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他要想回老家,一切隻能慢慢來了。
不管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去往二線城市,還是奔回老家去,奔三的80後們都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突圍。80後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最終的夢想也不一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奔三之後的他們已經不再稚嫩,不再迷茫,正在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昂首前行!
後記
10年前聽劉德華的歌,老師說我很前衛;10年後再聽劉德華的歌,學妹說,哦,原來學哥這麼懷舊?劉德華是誰?樓下鄰居小妹問我。
10年前津津有味地看偶像劇,逢插播廣告,連忙換台或者上廁所;10年後津津有味地看各種廣告,逢到偶像劇,連忙換台或者上廁所。
10年前我認為我需要很多人的愛;10年後我知道很多人需要我的愛。
10年前我對一個女孩子說:“我愛你。”她說:“對不起,我們還小。”10年後我對一個女孩子說:“我愛你。”她說:“對不起,我還小。”
這是近來流傳在各大論壇網站上“80後”對集體奔三的一段真情告白。是的,翻過2010年日曆的第一頁,“80後”首次出現了30歲群體。
2000多年前的孔子,恐怕不會想到他的一句“三十而立”會因為一個叫“80後”的群體再度引發人們的集體思考。
目前,三十難立,四十迷惑,五十聽天由命,將會是中國草根“80後”的普遍現狀。
當夢想照進現實,許多人才被迫清醒。對眾多的都市年輕人而言,“三十而立”這道人生命題已近在眼前。毋庸置疑,這個年齡段的人已經“長大”,但是否“成人”,他們自身卻有著揮之不去的困惑。
如何才能讓80後擺脫困惑,進入屬於自己的最廣袤無垠的天地?也許真理並非絕對存在,但我們希望通過對80後生存文化和生活現狀的探討,可以讓我們離它近一些,也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引起大家對80後這個群體的關注。
另外,本書在編寫的過程中借鑒、參考和引用了一部分相關作品和資料,在此向各作品和資料的作者及編寫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凡被本書選用的材料,我們都會按照有關規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敬請版權擁有者見到本書後及時與我們聯係,聯係電話:010-68003196。我們會盡快與您溝通並辦理相關事宜,在此,再次表示歉意與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