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80後眾“奴”一身(3 / 3)

春節過後,很多人上班第一天就紛紛在網上曬自己的春節賬單。多的花去數萬元,少的也有上千元,“過年成本真不低”成為了80後最大的感受。節日的巨大開支令80後上班族叫苦不迭,稱自己在成為了“房奴”後又淪為“節奴”,“啥都不差,就差錢”。

在廣東一家事業單位上班的曾先生迫於家庭觀念的壓力,在2009年踏上了“房奴”和“車奴”的行列,每月要交2700元的房貸,養車一個月要1000元左右,加上平時的花銷,每個月基本上都是“月光族”。過年回家,來回的車票、數不清的紅包、綿綿不斷的酒席,一場又一場的同學會,很快把他微薄的年終獎也花了個精光,假期結束,曾先生成了名副其實的“年清族”。一個春節下來花掉了自己半年的積蓄,年後的日子曾先生隻能勒緊褲腰帶來過活了。

1980年出生的小敏在上海一個文化傳播公司上班,雖然已工作6年,但積蓄很有限。在長沙買房後的第一個春節,小兩口把雙方父母接到一起過年。過節期間他們給雙方父母紅包花去4000元,給父母各買一套衣服花去1000元,兩個人買衣服花1000元,置辦年貨花掉2000元。除此之外,他們還咬緊牙關買了台空調、一台電視,共花去10000元。對此,小敏感慨道,去年年初貸款30萬買下房子,成為了“房奴”,簡單裝修後已經沒有錢添置家電了。而今年過年一不留神就花了18000元,嚴重超支了。人家都說三十而立,現在是三十難立啊!

新春佳節本應該是一個喜慶、團圓、熱鬧的節日,在這7天的長假裏,不僅可以一家人一起看春晚,聊聊一年的收獲,談談來年的打算,還可以走親訪友,相互串門。然而,對於不少已經走入了社會的80後來說,這個春節似乎在喜慶之餘,也增加了一些累人的元素。很多人甚至患上“恐年症”,一些人為避免成為了“節奴”而不得不加入“恐歸族”的行列,寧可留在單位值班,寧可在異地孤單度過春節,也不回家做“節奴”。

節奴一般麵對的壓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紅包禮物“吃不消”

80後步入了社會,可以賺錢了,也就意味著要給晚輩發壓歲錢了。在不少80後眼裏,回家過春節猶如回家散錢。

出生於1983年,在上海做網絡工程師的李先生說:“回家的時候得給長輩、晚輩買禮物,大包小包買完了,一個月的工資就沒了,到了大年三十和初一,還得給晚輩發壓歲錢,給父母發紅包,一兩個月的工資又散掉了。錢掙起來難花起來可就容易多了。”李先生表示,以前在讀大學的時候回家心裏一點壓力也沒有,現在工作了回趟家,每次都得為回家的開銷犯愁,不準備個幾千上萬的根本沒臉回去。

對於過年的散錢,很多80後表示非常懷念小時候過年,那時候隻用想著吃好吃的、收壓歲錢或者禮物,無憂無慮。現在不僅什麼都收不到,還要自己支付很多,過年真的成了“年關”,春節就是“春劫”。

“被相親”

隨著80後集體奔三,很多人春節回家的關鍵詞就是“相親”。 而且對於一些未婚的80後來說,由於到了結婚年齡,上門說親的媒人一個接一個,更是讓他們應接不暇。

一名1984年出生的小夥子表示,從自己回家第一天開始,就沒清閑過,一會要到這去相親,一會又得見另外一個姑娘。短短的7天假期,僅相親對象就看了七八個。這名小夥子說,從畢業參加工作的第一年開始,家裏人就開始幫他謀劃終身大事,甚至動用了七大姑八大姨為他尋覓佳偶。但是他自己想先以事業為重,等有了一定的事業基礎後再談婚論嫁。但是為了不違背父母的良苦用心,在他們的再三要求下,他也隻得每年回家都聽從父母的安排去相親。

現在,很多未婚的80後都或多或少地在春節回家的時候有相親的經曆,特別是出生在農村的80後未婚青年,“被相親”的現象更是普遍。因為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早就到了結婚年齡,再過幾年想要找個合適的相親對象就難了。孩子平時沒辦法回家,隻能借著春節的時間多相幾次親,說不定一下就找到了合適的,做父母的也了卻了一樁心願。

應酬花費

80後春節消費中,排行第二的消費項目是各種聚會、應酬。很多80後表示過年就是“人情債和飯局車輪大戰”。一年辛苦勞碌,難得有7天假期,好不容易回一次家,卻要參加大學、中學同學會,或者見朋友,而每次聚會消費也是難免的。幾天假期就這樣消耗在應酬聚會中,還花了不少錢,為此,很多人表示這些花費是春節裏“最無奈”的花費。

朋友見麵、同學聚會,大家聚在一起吃個飯、聊聊天,去KTV唱會兒歌,這樣的情況在春節期間應該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也正是這樣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卻漸漸成為了很多80後的“不能承受之重”。

還在讀大四的80後女孩燕子說:“過年回家還不到一個星期,每天就是參加各式各樣的同學聚會,光這些錢就已經花了2000多元。”對於這種還在大學讀書的80後來說,這一周花掉的2000元幾乎是她兩三個月的生活費。

雖說同學聚會大家都是AA製,即便這樣每次參加聚會都至少要一張紅色的百元大鈔。“一起吃飯倒是花不了多少錢,每個人湊個三四十元就能吃得差不多,可是每次聚會不能光是吃飯啊,肯定還要去其他的娛樂場所。”於是,在吃完飯後,KTV、保齡球館、酒吧就成了朋友們聚會的固定“據點”玩一天下來,沒有一百塊是打不住的。

路費讓人咋舌

很多80後都是去離家很遠的城市工作,過年回家一趟的車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結婚剛剛一年的小周,過年的時候陪老婆一起從北京飛往上海的娘家,光飛機票就花了5000多,出了機場又坐汽車,在上海的幾天裏還打了幾次出租,整個算下來一共花費了7000塊,趕上他三個月的工資了。但這也沒有辦法,不能因為路費開銷大而不回去,隻能過年回來之後再拚命掙了。

對於80後變身為“節奴”,有專家表示,這大多是人們過度膨脹的虛榮心作怪,很多人之所以成為了“節奴”,“麵子文化”是根本動因。逢年過節,親朋好友禮尚往來是值得提倡的,但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平衡。因此凡事要講究量入為出、量力而行,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以免造成消費方式畸形。

一名銀行資深理財師指出,80後成為了“節奴”,固然有“差錢”的原因,但更為關鍵的是缺乏科學理財的意識和技巧。80後這代人已漸成社會主力,在生活壓力與成本不斷加劇的大環境中,尤其要學會開源節流,合理進行資產配置,唯有此才不至於身心疲憊。

另外,80後還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奮發圖強改變生活困境,提升生活質量,改變“奴”字加身、自怨自艾的狀況。

孩奴

隨著“卡奴”、“車奴”、“房奴”幾個詞彙的出現,“孩奴”一詞又在網絡上悄然躥紅。80後“孩奴”是一個嶄新名詞,用來形容80後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拚、為子女忙碌、為後代賺錢,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

如今,許多80後家長自己省吃儉用,但對孩子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卻傾向於高消費,出手特別大方,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心甘情願地當起了“孩奴”。他們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每天生活在非正常狀態。

很多家長把養孩子的投入稱為“無底洞”,從0歲到6歲的學前階段,奶粉、尿布、輔食、早教、醫療、玩具、衣服、保姆、保險,每一項都是不小的開支。算下來,很多人都達到了五六萬元,甚至有的人表示光早教就每月花費萬元。

生於1982年的小張月薪5000元,老公月薪上萬,基本也屬於高收入階層,婚前過得還挺滋潤的,想買什麼買什麼,生活中從來不難為自己。自從孩子出世以後,兩人頓時感到肩上的壓力重了很多,甚至有的時候捉襟見肘。小張無奈地表示,自己如今就像蝸居裏的海萍一樣,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賬單蹦到眼前:房貸1600元,保姆吃我的喝我的,月薪1900元,夥食費一個月1000元,停車費、油費每月1000元,孩子奶粉錢每月500,好一點的尿布也是100多一包,每個月開支最少6000多,還不包括買衣服、娛樂、人情往來等消費。孩子出生以來,他們每個月實際開支1萬元,占了兩人收入的多一半。

孩子已經三歲的年輕媽媽小徐說:“我現在每個月的房貸1200元,女兒上幼兒園一個月800元,上鋼琴班800元,奶粉一個月400元,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支出,比如衣服、玩具之類的,花費也不少。現在養孩子最怕就是生病,前一段時間女兒感冒咳嗽了一星期,又引發了支氣管炎住院一星期,就花掉了幾千塊錢。就算沒有其他的支出,保守估計的話,每個月沒有2500元也是打不住的,這樣算來一年就要花掉二三萬塊錢。”說到這,小徐感慨道:“養一個孩子比供一套房子難多了。”

幾年前就有專家計算出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養大一個孩子的花銷大概在50萬元左右,然而根據家長們在網上曬的各項育兒花費計算,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數字。在如此巨大的經濟壓力下,不少80後表示不是不願意要孩子,實在是要不起,甚至有很多人患上了“孩奴恐懼症”。

生育消費

如今,生育一個孩子就需要四五千甚至上萬元不等。北京的許多醫院,尤其三級甲等醫院生個孩子的費用較20多年前漲了上百倍。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生個孩子隻要幾元錢,80年代四五十元,90年代則要兩三千元,現在已上漲到四五千元,飛漲的程度讓人咋舌。

以下是剛生完寶寶的趙女士在北京一所三甲醫院從孕期檢查到分娩的全部賬單:懷孕3個月時,在醫院建卡,檢查一次費用將近100元,另需要一次交付驗血費用800元;懷孕四五個月時,檢查一次30元;懷孕5個月以後需要每個月檢查一次,每次二三十元;懷孕六七個月時要做一次B超,花費30元左右;懷孕八九個月,每周檢查一次,每次20元左右。加上其他檢查以及懷孕後服用的各種營養品,住進醫院前至少花了3000元。

住院後,因為趙女士是順產,各項費用加在一起,共計花費4000多元錢;而與她同一產房的另一產婦是剖腹產,藥費、床位費、治療費等加在一起,住院期間花了6000多元。

養育消費

不少年輕父母把新生兒接回家,首先就是請月嫂,這需要不小的一筆錢。一名剛剛當爸爸的80後無奈地說:“我去找的時候,就剩倆月嫂,一個每月5000元,一個每月4700元,我選了便宜的那個。”這樣下來,這位年輕爸爸一個月的工資就原封不動地都給月嫂了。

孩子嬰幼兒時期高額的奶粉錢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一罐900克的奶粉最少也要一百多一罐,一個月至少兩三罐,現在流行的各式各樣讓嬰兒腦部發育均衡的奶粉和進口奶粉價格則更高。為了孩子能聰明伶俐,健康成長,很多80後家長寧肯節衣縮食也要為孩子買好奶粉。

玩具和衣服

玩具和衣服是孩子的另一項重頭開銷,如今一般的品牌童裝一套最少都一二百元,進口牌子價格更要翻番,甚至比大人的服裝都要貴;玩具的價格更不得了,一套樂高積木上千,一般的遙控車、芭比娃娃都要數百元,很多玩具看起來不起眼,買下來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教育消費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花錢再次升級。幼兒園托費一般都是兩三千元一個月,再加上平時帶的零食、零花錢等,都是不小的支出。而孩子上學之後,雖說有9年的義務製教育,可家長花的錢一點都省不下。光擇校費和培訓班這兩項花費,就幾乎要了很多80後父母的命。

如果孩子麵臨升學,從一個月上萬元的衝刺考級班、口語集訓班,到托關係走人情的“交際費”,到最後的擇校費,花費往往是十萬二十萬。即使孩子不是麵臨升學,社會上的各種培訓班加起來也價錢不菲。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為孩子在課外報了奧數、外語、作文培訓等,還讓孩子學習遊泳、鋼琴和畫畫等興趣班,每月花費更是動輒幾千上萬元。

教育負擔之重,壓得家長們抬不起頭,五花八門、鋪天蓋地的育兒花費如同一片濃重的烏雲,罩在了已屆生育年齡的80後身上。生還是不生,要不要做“孩奴”,年輕一代正在生育問題上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很多80後表示,養活自己都難,再養個孩子,第一遭罪;第二對不起下一代;第三沒有社會責任感。他們大多覺得負擔不了那麼重的責任,給不了孩子一個溫馨快樂經濟實力充足的生活,自己生了孩子就被套牢了,永遠也出不來,所以選擇不生孩子。

生於1982年的張先生年前剛剛結婚,短期內沒有要孩子的打算,他表示:“如果沒有很好的經濟條件和良好的自身素養,沒能力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不要生。那樣將會讓自己一生辛苦勞累,同時也誤了孩子,是對下一代的極度不負責任。”

也有人表示,“孩奴”的誕生有很大原因是家長們在作繭自縛,他們從“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點出發並不斷膨脹,為了孩子爆發出自己根本無法承受的消費熱情,並盡自己的能力去花時間掙更多的錢。他們因為對孩子寄予了不切實際的希望,所以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拚,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這種“奴性”不值得提倡。

針對80後的“孩奴恐懼症”,專家給出了這樣的建議:養育子女一定要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雙重準備。如果家庭在收入、房子等方麵都做好了準備,孩子出生了,即使當“孩奴”也沒什麼。但如果兩方麵都還沒做好準備,生下小孩肯定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狀態。

也有理財專家指出,80後“孩奴族”沒錢養育下一代與不善理財也有一定的關係,有了孩子仍“今天花明天的錢”,在目前條件下很容易出問題。因此從年輕時開始“投資理財”,為孩子準備教育基金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