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證書是不是越多越好,有專家表示,麵對各種各樣的考試廣告,準備考證的學生一定要認清自己的位置,避免走進考證的誤區。一般來說,大學生考證有三大誤區:
多多益善
很多大學生認為證書多多益善,能為自己在求職中增加砝碼,但拿著很多證書,有時反而被用人單位以其學習精力分散、職業定位不清晰等理由拒絕錄用。因此,證書並非越多越好,大學生考證應結合自己的專業和職業目標,不應盲目考證。
越熱越好
不少大學生喜歡報考熱門證書,認為熱門證書含金量高,其實,有些熱門證書隻是階段性流行的,過一段時間就沒用了。大學生在考證前一定要對證書的發放機構、考試內容、證書市場口碑、證書有效期限等方麵有所了解,而不要盲目跟風。
等同於“入場券”
拿到證書確實能證明持證者在某一方麵具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對其就業有積極作用,但隨著持證人數不斷激增,以及企業用人觀念的轉變,名牌證書的作用有所減弱,不再被作為錄用員工的決定性因素。如今,企業在選拔人才時會運用各種方式來測試應聘者的真實水平。因此,大學生更應注重的是提升自身的實際能力,而不是盲目去考各種證書。
從積極的方麵來講,大學生考證能使其在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間找到有效平衡點,彌補當前的大學教育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脫節的現狀。但是在畢業之後的實際求職過程中,資格證僅僅是一個參考依據,不起決定性作用,用人單位看重的仍然是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發展潛力。在求職應聘時,相應的證書能夠給應聘者贏得一個麵試的機會,但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要看自身的專業知識、能力以及在校期間專業課的成績。
另外,並不是所有的資格證都適合80後大學生,大學生們應該認清形勢,理性考證,通過考證過程當中的學習和培訓,達到提升自我的目的。隻有這樣才能使證書與自己的專業技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起到應有的作用。
房奴
早在2006年,“房奴”這個詞就開始出現了。當房價一路飆升,貸款利息一漲再漲,“房奴”——一個閃現著智慧光芒,也透著辛酸的新詞彙就開始在網上流傳,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房奴”意思為房屋的奴隸,是指城鎮居民抵押貸款購房,在生命黃金時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償還貸款本息,從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長期壓力,影響正常消費。購房影響到自己教育支出、醫藥費支出和撫養老人等,使得家庭生活質量下降,甚至讓人感到奴役般的壓抑。
如今的“房奴”大多為80後。80後是工資上漲趕不上房價上漲的一代;80後是肩負贍養四個甚至六個老人的一代;80後不用同戰爭和饑餓作鬥爭,卻深陷於房子、車子的掙紮中。麵對殘酷的現實,80後很迷茫,也很無奈,因為房子對於80後們是一個太沉重的話題。多少80後有情人為房子成怨偶,多少80後買房後卻背上啃老罵名,更有多少80後名牌大學碩士為房價飆升跳樓自盡。對於眾多80後來講,房子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
80後購房者成主力
隨著80後進入結婚高峰期,每1萬名購房者中,八成以上是80後,80後成為了購房主體。昔日隻談美容隻聊護膚的閨蜜們現在聚到一起,三句話不到就紛紛聊起買房經。已經結婚的朋友們則更是三句話不離房子,可見房子成了80後高度關注的話題。很多人表示,有了家才有了安心的居所,有了安心的居所,才會有成就事業的心。但是對很多奔三的80後,房子是橫亙在他們麵前的第一難題,隨著房價的走高,不少80後都感到很無奈。像F1賽車一樣狂飆的房價讓80後望塵莫及,默默愁斷腸。
租房難
對於很多從外地來大城市工作的80後,租房是解決住房問題的首選方式,很多人選擇了住平房或者合租樓房,以便省下資金來為將來購房做準備。然而房價的瘋狂攀升帶動著租房價格也一路飆升,尤其是今年,大規模的建設和改造將會造成更大的租房需求市場,而優質的房源卻很難找到。
從事IT工作的小楊工作快兩年了,期間搬過5次家。談起這兩年的搬家經曆,小楊感慨頗多。找房難,約中介,托熟人,上網查,什麼方式都用過,找到的房子也是有好有壞,但往往不是遇到變態合租者就是房東臨時收回房子改作他用,自己隻能收拾行李另覓他處。他遇到的房東千奇百怪,合租者也是什麼樣的人都有,其中的辛酸隻有自己知道。
很多80後表示,租房總讓人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很難有歸屬感。而如果一直租房的話,結婚之後家具的擺放,孩子的成長等等都會是很嚴峻的問題。
沒有房子不結婚
如果結婚時沒有住房又買不起怎麼辦?據相關調查顯示,如果結婚時沒有住房,480%的人選擇租房,114%的人會和父母一起住,51%的人住單位宿舍,多達356%的人毅然選擇“不結婚”。389%的人表示自己身邊的“80後”因為沒房不結婚的人非常多,354%的人表示“比較多”。很多人都認為房子是婚姻必需品,覺得沒有房子就得不到幸福。
80後因為房子問題離婚的比較多,但更多的是因為沒有房子而不結婚的。在他們看來,房子是婚姻必需品,甚至成了首要因素。
為了房子被迫啃老
為了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很多80後被迫背上了“啃老族”的稱號,父母幫忙付了首付,原以為靠自己的力量可以慢慢還貸。可是實際上,很多80後的房貸壓力轉嫁給了父母,花的還是父母養老的錢。
“我承認我是啃老族,現在年輕人買房的有幾個是全靠自己的?”剛剛在北京市豐台區方莊附近買了一套90平方米二手房的小馮回答得非常坦率。作為典型的80後,小馮和女朋友在別人眼中是都市小白領:雙方都來自於城市家庭,都畢業於名牌大學熱門專業,一個是國家公務員,一個在外企做人力資源。雖然倆人月薪加起來有1萬元左右,但工作3年總共存款也隻有5萬元。而這次買房子,小馮的爸媽給了30萬,爺爺奶奶給了5萬,女朋友家給了20萬,可謂三代人總動員、齊上陣,才買了這套房子。
一對“80後”小夫妻買房,背後是雙方家庭的全力投入,甚至還有祖父母的補貼,實際上是3個甚至4個家庭在共同購買一套房子。
房奴生活不好過
“我不僅是房奴,我還是車奴,外加孩奴!”在一家證券公司擔任IT經理的王先生語出驚人。王先生2004年碩士畢業,2008年結婚成家,2009年做了爸爸,目前月收入15000元。在北京,像王先生一樣在日後漫長的20年內,每個月背著6000多元的債務的人比比皆是。房貸、汽油錢就占據每月可支配收入的70%左右,根本就不敢失業。王先生表示,雖然自己過上了有車有房的生活,但他更眷戀以前的“無產”生活。回想起來,王先生覺得還是租房時代最瀟灑,可以去凱賓斯基喝酒,去馬爾代夫度假。而當自己花那麼多“銀子”買房,卻像是菜市場買棵白菜一樣爽快。現在王先生每天中午的夥食費降到了10塊錢的標準,平實也很少去大吃大喝了。不過,令王先生欣慰的是,從買完房到現在,才9個月的時間,同一小區的房價就上漲了50%,也算是升值不少了。
“80後”“房奴”的壓力都很大,生活現狀令人擔憂。
對於房奴一族,專家對80後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首付可以找父母,但鼓勵自己貸款。適當“啃老”並不丟人,在80後還沒有能力支付大筆首付時,父母的支持也算是80後最堅實的後盾。不過在爸媽打好基礎之後,就需要自己為月供努力了,不能一味地依靠辛苦了一輩子的老人。
(2)每月還款最好不要超過個人月收入的50%,否則自己的生活就會顯得捉襟見肘。如果為了每個月還月供,就要勒緊褲腰帶,跟旅行K歌美食遊戲新衣服說拜拜,和泡麵幹糧做戰友,生活質量直線下降,那就該審視一下自己的購房觀了。80後們可以買套小點便宜點的房子,給自己留出一點生活空間,做個快樂的“房奴”。
(3)最好不買郊區房。對於80後來說,每天6點起床公車倒地鐵上班,在上下班路上花上2小時的生活顯然是不可取的,會受盡折磨。周圍交通問題也需要自己考察,方便的交通可以讓80後在這個城市生活得更自如。
(4)房子周圍一定要有餐館和醫院。因為80後很少做飯,所以房子周圍最好有合適的餐館或者方便的超市可以解決吃飯問題。現在80後工作繁忙,生活不規律,難免不生病,如果能夠走路去醫院,也就方便了許多。
(5)買房要考慮升值空間。住大房子是好多人的理想,但80後第一次置業大多選擇小戶型,並且會在條件改善之後換大房子,之前的房子一般都會賣掉。所以,第一次買房除了自住的時候考慮環境價格等等,投資價值也要考慮清楚。
(6)買房也要學會省錢。如果買二手房,一定要學會跟房東砍價。如果是買新房,則可以通過相關網站買房,不僅可以享受開發商給的折扣,還能得他們提供的購房返現。
(7)盡量不買精裝修房,買了裝修房之後,如果不喜歡還要敲掉重新裝修,很浪費。因此如果買房的話最好不要買精裝修之後的房子。而對於財力還不雄厚的80後們,可以直接買套二手房,這樣的話可以直接住進去,既節約又實用。
(8)物業要選好。水管爆裂、電線跳閘、電梯的燈像鬼火一樣閃,遇到這種問題,往往都要去麻煩物業。因此在買房子之前,一定要細心考察物業公司,隻有住在物業服務好的小區,才能住得安心、放心。
麵對洶湧而來的80後購房潮,房地產業界人士認為,年輕人購房不必貪大求全、一步到位,應量力而行,梯度消費。一般情況下,月供控製在收入的30%左右,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比例,倘若月供超過50%,將會帶來巨大的生活壓力。另外,80後具有極強的成長性和可塑性,大部分人將來都會二次甚至多次置業,所以,在創業階段不必給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鎖,而應選擇邊緣板塊的中等戶型或者城市中心的小戶型,作為過渡和“跳板”。
車奴
“車奴”是指那些明明養車很吃力還要買,弄得自己不敢吃好不敢喝好,還美其名曰“提高生活質量”的打腫臉充胖子的人。“車奴”這個詞彙,多少就是搭了“房奴”的便車產生的。
概括地說,車奴包括4種類型:
拮據養車型
這類80後車奴買車的時候全憑一時衝動,缺乏理智思考。他們在購車前雖然有極大的需要,但從其收入水平來看,其實應該選擇更廉價的車型或者幹脆別買車。隨著燃油價格的上漲,各種費用也水漲船高,如果他在貸款買車之後,再貸款買房,每個月用信用卡支付燃油費用甚至補貼房款和車款,月收入全部用來支付信用卡和各種由於車輛而引發的費用,就成為了不折不扣的“車奴”“房奴”和“卡奴”了。
這類車奴為了降低燃油消耗以便少花點錢,即使在桑拿天都不舍得開空調,隻要有可能就空擋滑行。他們出行的時候,隻要是方便坐公共汽車,就絕對不開車,因為他們每次加油都心痛不已。隻要車輛還不拋錨,潔具養車型“車奴”就盡可能不花錢保養。
愛車如命型
這類車奴從買回愛車就迷上了洗車、擦車,平時沒事就提著水桶把車內外洗到光可鑒人,隻要看到車上有灰,就會試圖把灰掃幹淨。這些人總是在車友會論壇上轉悠,想盡一切辦法向大家證明自己的愛車是所有車型中最具優勢的,而別的車都是破銅爛鐵的組合。每當自己的愛車稍有頭疼腦熱,他們就立馬開車去“4S”店找師傅幫忙診斷一下,沒到保養裏程就開始盯著裏程表不放。愛車如命型“車奴”對養車中的各種細節都耳熟能詳,沒事就在車友會論壇裏冒充專家。他們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收集養車訣竅,隻要能讓車輛保持良好狀態,多花點錢也在所不惜。
自虐虐車型
這類車奴通常自稱“驢友”。他們平時隻要有空閑的時間就開車去旅行,一般情況下天不亮就上車,天黑才下車。他們駕車跑遍中國各省的道路,雖然也算是飽覽中國大好河山,但主要是在高速公路上透過車窗欣賞而已。他們喜歡在各地與愛車合影,回來就在網絡上長篇累牘地撰寫遊記。這類車奴通常每年的行駛裏程會超過3萬公裏,他們也因此熟知各地油價。每年最大的養車花費就在輪胎上。他們雖然也按時保養車輛,但再好的車也禁不住車主的折磨,通常這類車奴的二手車都是因為行駛裏程過長而難以得到買家的青睞,5年的二手車與10年的沒太大差別。
玩車不要命型
這類車奴與“驢友”們滿世界亂跑的情況不同,他們熱衷於改裝車輛,一輛10萬塊的經濟型轎車,非要再花10萬改裝成賽車。城市限速80 km/h,開起車來非要超過160 km/h。雖然不是專業賽車手,但總是時刻都把馬路當賽場,上路就把超越“蝸牛車”當作繞樁訓練。少有的幾次旅行也是專找沒路的地方走,哪裏危險就去哪裏。說到底,這類“車奴”玩的就是心跳。
以上的幾種類型基本上已經把“車奴”都囊括了,他們雖然各有不同,但都是愛車的“奴隸”,每時每刻都被一輛車子牽引著。而2010年油價的繼續上漲,使得“車奴”們的日子更加不好過了。
節奴
“房奴”、“卡奴”、“車奴”、“孩奴”……眾“奴”纏身的80後,在春節過後又給自己扣上了一頂新帽子——節奴。
節奴是指因春節等重大節日消費、交際而飽受壓力的人。早已被生活費、房子按揭費、通訊費、水電煤氣費、孩子的奶粉尿布費壓得氣喘籲籲的80後眾“奴”纏身。而原本應該喜氣洋洋的春節也被當成了“春劫”,高昂的人情節費讓眾多80後變成了“年清族”。
80後的工資永遠趕不上房價的上漲速度,卻要不惜一切地淪為“房奴”;他們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吃好的,穿名牌,心甘情願當“孩奴”;經濟條件不好,也必須在各種節日慶祝花費一番,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就像放爆竹一樣揮霍殆盡,最終變成了“節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