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向80後代表人物學習什麼(1 / 3)

第九章向80後代表人物學習什麼

不管是IT界還是演藝圈,不管是運動場上還是舞台上,都越來越多地出現了80後的身影,他們張揚率真,他們認真努力,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才氣與努力,在人們的眼中樹立了一個又一個無法替代的成功形象。他們帶給社會的不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一種拚搏奮鬥的精神力量。

薩頂頂,不一樣的蛻變與重生

說到薩頂頂這個名字,也許大家都不是很熟悉。但說到周鵬,說到幾年前一首叫做《咚巴拉》的歌曲,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詳。

當年周鵬以一首《咚巴拉》唱遍了大街小巷,卻又迅速地在公眾視線裏消失了。就在人們逐漸忘記這個有著獨特嗓音、另類音樂的小姑娘的時候,一名叫做薩頂頂的歌手橫空出世,專輯《萬物生》迅速在歌壇打響。

撥開重重迷霧,人們才發現,現在的薩頂頂就是當年的周鵬,周鵬換了名字,以全新的方式再次出現在了公眾的麵前。

薩頂頂出生於1982年,有著一半的蒙古族血統,是一個很普通的女孩。因為父母工作忙,她7歲前一直在錫林浩特的姥姥身邊生活。小時候的薩頂頂跟外婆學說蒙語,學習馬頭琴、長調以及牧民的歌謠,這些都對她的音樂之路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薩頂頂在學校裏愛唱愛跳,是文藝骨幹,高中畢業後考取了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係,在校期間除了主攻通俗唱法,還選修了作曲專業。作為一個歌手,她擁有一副令所有人驚羨的獨特嗓音。

2000年,還在上大學的周鵬參加了第九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並獲得了“專業組通俗唱法銀獎”“全國觀眾最喜愛歌手獎”。 周鵬2001年和2002年均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那時候的周鵬,《咚巴拉》在電台電視台打榜,紅遍了大江南北。兩年之後,周鵬以“中國第一電子女聲”之稱發行了自己的專輯《自己美》,這張專輯除了收錄《咚巴拉》原曲,還添加了2005混音版和DJ版三個版本,周鵬的事業事業走上了輝煌的頂峰。

獲得了鮮花與掌聲,薩頂頂卻開始對自己的音樂和人生提出了質疑。她漸漸開始明白,任何一名歌手都必須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音樂與歌聲,不能單純模仿別人。但是如何轉變現在的狀態並塑造全新的自己呢?她想起小時候姥姥曾經給她起過的一個乳名——“頂頂”,姥姥說過,“頂頂”就是“頂好”的意思,而“薩”又是蒙古民族中最為常見的姓氏。於是,她決定啟用“薩頂頂”作為藝名,周鵬這個曾經轟動一時的名字從此塵封。

2004年春節,薩頂頂帶著信仰佛教的母親去西藏參加演出。在布達拉宮,她虔誠地一步一拜,為母親求福增壽。站在肅穆的大殿中,耳邊響著誦經與音樂,她很自然地沉浸其中了,藏傳佛教的神秘與厚重不知不覺滲透了她的靈魂。這種感覺讓她似乎找到了內心真正想要的音樂,卻抓不住深層次的靈魂。回到北京後,薩頂頂謝絕了所有的演出邀請,把自己抽離出來,終日苦思冥想。為了尋找舞蹈的靈魂,抓住在西藏縈繞不去的感覺,她開始走出家門,跑到雲貴川等地汲取全新的音樂靈感。隨後她又到印度、泰國等佛教文化盛行的國度,走訪當地頗具特色的音樂與舞蹈,期待從中可以找到靈感。

在不斷的行走與感悟中,薩頂頂的音樂理念有了全新的改變與創新,加上她自學的梵文音律,獨創的即興作曲,慢慢地,薩頂頂的心靈閘門完全打開了,她終於放下了之前的自己,找到了音樂的“金鑰匙”。

2005年底,薩頂頂推出凝聚了她3年多全部心血的首張專輯《萬物生》。這張專輯中,有《萬物生》、《神香》、《琴傷》等10首歌曲,在美國出版發行後,引起了歐美音樂界空前的反響與轟動。到了2006年,《萬物生》引起了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環球音樂的高度關注,並邀請她加盟北京分部。3個月後,她應邀前往日本參加環球音樂的高峰會議並獲得了高度關注。唱片於日本首發後,隨後又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陸續發行。

到了2008年7月,薩頂頂獲得英國BBC世界音樂大獎活動“亞洲第一歌手大獎”,她作為受到世界頂級音樂“格萊美”邀請的第一位中國歌手,終於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走向了世界舞台。

薩頂頂以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裝及具佛教色彩的音樂風格而著名,她把縹緲、神秘,又充滿現代動感的音樂帶給世界,在世界上有“傳奇女伶”之稱,她的那首《萬物生》在國際上獲了很多大獎,電影《錦衣衛》的主題歌也是薩頂頂唱的。

作為一個歌手,薩頂頂擁有一副令所有人驚羨的獨特嗓音。極強的辨識度,絲絲融合的表現力,獨一無二的演繹方式,中國古典民族文化,中國民族特有的樂器,講話般樸素的民族原生態演繹都是她的明顯特征。

作為一個舞者,她並未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卻全憑對音樂的駕馭和深入骨髓的東方氣質,隨身起舞,並獨辟蹊徑結合東方武術,構織成唯美、絢爛、獨特的東方神秘主義舞蹈。

作為一個音樂人,她拋棄塵世的浮名繁華,劍走偏鋒自學梵語,遍遊中國文化聖地,靜心體驗,音樂靈感完全來自於自己對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研究和體驗。

作為一個製作人,她大膽開放的“世界音樂”意識, 使她並不拘泥於現有音樂的模式,而是利用西方電子樂的節奏感將古老神秘的東方原生態民族音樂襯托得更加出彩和現代,形成了獨特的“薩頂頂音樂”。

而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薩頂頂”三個字遠不隻局限在音樂上,而是從音樂的最本源出發,以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為廣大背景,巧妙融合西方的電子音樂,同時隨之而出的是高品質音樂融合文化,深厚而不固守,創新挑戰而不脫離現實的前衛時尚氣質。

薩頂頂懷著對音樂近乎偏執的狂熱,潛心創作具有本土特質和生命力的音樂。秉承高貴、神秘的精靈,在音樂的疆域虔誠修行。

李想,專注於自己的領域

李想,生於1981年,前泡泡網/汽車之家(北京泡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也就是CEO,現任汽車之家CEO。

李想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初中一年級,剛開始用電腦便立即著了迷。到了高一,李想終於花了8000多元擁有了自己的電腦。由於當時隻能撥號上網,李想的月均上網費用為七八百元,這些錢都是他給計算機專業報刊寫稿所得的稿費。李想很煩寫作文,他寫的電腦性能測評報告卻大受歡迎。來自各電腦期刊的彙款單頻頻寄至家中,平均一個月有四千多元,比父母的工資還高。高三時,他辦了首個個人網站“顯卡之家”,以同類網站流量第一的地位,廣告費月入萬元。

為了自己的網站,李想毅然放棄了高考。上學時的李想並不是大家眼中的精英人物,當他說要放棄高考立誌創業時,老師連勸都沒勸就同意了,因為“差生”李想的退出有利於提高學校升學率。

而當時放棄學業,李想給父親的理由很個性:“互聯網是個潛力無窮的增長市場,現在我不去占領,等我讀完四年大學,早就被別人占領了。”聽了兒子的想法,父親李憲法並不十分意外,因為李想從初中開始就迷戀電腦,上了高中就更加沉迷於電腦與電腦雜誌,最後“囂張”到連考試都懶得參加。看到兒子執著的表情,父親最終默認了孩子的做法,同意了兒子的選擇。高考那天,李想騎單車去快遞公司取網頁製作軟件,路過學校門口時,有熟人認出了這位好久沒出現的學生,驚訝地說:“啊!李想,你怎麼沒在裏麵考試?”

2000年春節前,李想說服大學畢業後到深圳打工的同學回到石家莊,把兩個人的網站合到一起,成立了泡泡網。李想的泡泡網是一家從事電腦硬件、個人和辦公數碼產品的信息服務網站。2005年底營收達2000萬元,利潤50%,按通行的市場收購標準,即以20倍的市盈率來計算,占公司絕對股份的他,身家已過億。網站建立的初期並不是很順利,當時在石家莊知道網站的並不多,以至於許多人以為“泡泡網”就是“泡網吧”,在申請注冊網站的時候,市工商局就回複說,要李想去公安局開個證明才給注冊。以後的日子裏,這位少年首席執行官每天騎單車到河北科技大學附近一間兩居室民居上班,和其他三名年輕人連續工作15小時以上,餓了就泡方便麵,李想連泡都懶得泡,直接啃。於是,當大多數高中同學都在念大一時,19歲的李想已經有了一個很前衛的頭銜——泡泡網首席執行官,套用當下時尚的叫法,即一個IT個人網站的站長。很快,到了2003年底,泡泡網的業務翻了3倍,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001年,李想將公司遷至北京,因為北京聚集了中國最優質的資源,網站隻有在那裏才能繼續做大。而當時在北京做IT產品資訊的遠不止泡泡一家。李想的做法很簡單,那就是每天的最新資訊必須要在早上完成更新,所有資訊都比別人早發布幾分鍾,以便超越競爭對手。這個做法是李想幾年前做“顯卡之家”時積攢的經驗。當時電腦還是奢侈品,大家基本都去網吧,網吧清晨上網的價格要比其他時間少很多,所以許多人喜歡大清早上網。李想堅持每天早上五點更新資訊,點擊量自然越來越高。對此,李想說:“做別人不做的事情,成功其實容易得一塌糊塗。”

2005年,泡泡網躍居為國內第三大中文IT網站,年營收近2000萬,利潤1000萬元。事業正如日中天,李想卻開始考慮轉型做汽車資訊網。“我發現自己每天再工作50小時,也超不過前兩位時,我隻有去尋找其他的增長市場。”李想說,“在IT業,隻有做到一哥,你才有話語權和定規矩的資格。”轉型初期,李想賣廣告賣得很費勁,中小客戶尚好,國際大客戶卻不買這幫“小孩”的賬,即使當時訪問量已做到前幾名。做品牌推廣,還得燒錢,燒很多錢。

到了2006年,25歲的李想獲得年度十大創業新銳獎,成為了首個獲此榮譽的“80後”。五年前,百度CEO李彥宏也曾獲得這一獎項,其他知名IT精英,如丁磊、張朝陽、楊致遠等,也紛紛包攬各項榮譽。

當媒體慕名而至,汽車之家市場拓展負責人做了一個策劃,將北京其他三名與互聯網相關的同齡財富新貴湊到一起,作為80後“樣板工程”進行宣傳。這四名被封為“京城四少”的80後——李想、Majoy總裁茅侃侃、北京康盛世紀科技有限公司CEO戴誌康、中國娛樂網CEO高燃一夜成名。這四個人均家境普通,白手起家,特立獨行,經曆傳奇。他們的形象顛覆了“80後”身上一直被人們定義的“垮掉的一代”“迷失的一代”的負麵標簽,成為了同齡人追逐的偶像。

“京城四少”熱持續的半年中,李想每天至少會接受一家媒體的采訪,或被要求扮成潮人狀,登上各種時尚雜誌;他頻頻被各種時尚PARTY邀請,在名流、紅地毯、高級訂做時裝與晚禮服之間,穿著ZARA或傑克瓊斯忙碌地穿梭其中。

李想紅了,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網站。而對於個人,李想表示“完全沒影響,該幹嘛幹嘛”。李想始終沒被“熏陶”為一名時尚人士,他到現在也分不清名字不同的咖啡到底有什麼區別;他最煩穿西裝,喜歡穿仔褲和套頭衫,最貴的仔褲是Levi's;他最大的愛好是宅在家裏,看《越獄》、《士兵突擊》、《奮鬥》、《蝸居》等熱門影視劇,或者打遊戲。媒體報道熱帶給李想最大收獲是:“至少省了2000萬廣告費。”

其實李想的創業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06年下半年,他就遇到了創業後最大的危機,也就是轉型做汽車之家。當時公司許多管理層與員工反對李想轉型,認為泡泡網已經做得很好了,轉做汽車之家,每年要燒幾百萬,投資回報前景不明確,不能冒險。於是在短短幾日之內,五百多名員工集體辭職。好在危機後來得到扭轉,2008年,汽車之家實現了保本,開始進入高回報期。同一時間,中國互聯網業也結束了第一波熱潮,轉而進入以博客、SNS(社交網站)為代表的第二個高峰。不過李想從沒有考慮進入開心網、校內網等熱門社交網站領域,他表示自己隻做最感興趣、最有把握的事情,不會隨波逐流。

2009年,作為“汽車之家”和“車168”的創始人,28歲的李想實現了四年前由IT轉型做汽車資訊的目標,而公司資產也從十年前的十萬元升至兩億元人民幣。

對於自己的事業,李想並不認為自己的成功緣於緊扣中國互聯網業的黃金十年。他表示最感謝的人是自己,他覺得相比同齡人,自己算成熟的、“想得很明白”的。

李想也從不掩飾自己的學曆,他招員工最看重對方實幹、目標明確。他反複向應聘者強調:“別跟我說你的想法,我根本不感興趣,我隻看你在這個團隊裏能幹什麼。”他每天不管睡多晚,都會在七點半準時起床,準時出現在公司,他表示:“對自己要求不嚴格,有什麼資格要求員工?”這個“新貴”的襯衣也有訂做的,100塊一件;他也打網球和高爾夫,隻不過仍是宅在家中,玩WII遊戲機,並繼續對文藝片嗤之以鼻。

2010年,“準老男人”李想虛歲三十。未來十年,他的理想包括將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並且在對的時間結婚,生子。

郎朗,寶劍鋒從磨礪出

朗朗,國際著名鋼琴家。1982年6月14日生於遼寧沈陽,滿族人。他是受聘於世界頂級的柏林愛樂樂團和美國五大交響樂團的第一位中國鋼琴家。曾被《人物》雜誌稱為“將改變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作為世界古典音樂新一代領軍人物,郎朗被譽為“當今世界最年輕的鋼琴大師”、他與著名音樂家楊誠俊合稱為“中國兩大奇跡人物”,《紐約時報》稱郎朗為“古典音樂界中最閃亮的明星”,美國《人物》雜誌評他為“最具魅力的男士”,德國《世界報》稱他為“當今世界最成功的鋼琴家”。他是“中國騰飛的符號”,“世界的郎朗,華人的驕傲”。

在2007年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天安門慶祝儀式上,郎朗演奏鋼琴協奏曲《黃河》。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慶典晚會上郎朗壓軸演出,受到胡錦濤主席的高度讚賞。2008年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上演長達八分鍾的獨奏,朗朗一曲《星光》擦亮了全世界42億電視觀眾的眼睛。2006年世界杯足球賽開幕音樂會上,2007年上海特奧會開幕式、2008年諾貝爾頒獎音樂會、2008年格萊美頒獎儀式、都留下了郎朗激情澎湃的音樂。年僅28歲的他,已成為了繼霍洛維茲和魯賓斯坦之後世界鋼琴界的又一位領軍人物。郎朗的音樂才華以及熱情奔放的性情相得益彰,使他成為了古典音樂最理想的詮釋者和年輕人心目中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