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君鵬事件
2009年7月16日,百度魔獸世界吧發表的一個名為“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帖子,短短五六個小時內被390617名網友瀏覽,引來超過17萬條回複,被網友稱為“網絡奇跡”,“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句話也迅速成為網絡流行語。
許多網友對“賈君鵬”引發了濃烈的好奇心,紛紛在百度知道、新浪愛問懸賞詢問“賈君鵬”到底為何人,更有不少網友開始惡搞,把自己的網名改為“賈君鵬的媽媽”、“賈君鵬的姥爺”、“賈君鵬的二姨媽”、“賈君鵬的姑媽”……組成異常龐大的“賈君鵬家庭”。因此有網友把“賈君鵬”事件戲稱為“一句吃飯引發的血案”。
後來有網友通過發帖者的IP地址發動了對“賈君鵬”的人肉搜索,發現在網絡上符合身份的有二個,一個目前在北京海澱賣書,而另一個則在江蘇鎮江某建工集團,但都不能確定,最後論定“賈君鵬”為一個虛擬人物。但一句“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倒是勾起了很多80後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屋外的小板凳,媽媽做飯時鍋碗瓢盆叮叮當當的發出的聲音,簡單的飯菜裏飄出的濃濃香氣,都讓80後狠狠地傷心了一把。
不管怎樣,80後都已經集體奔三,不再是不諳世事的孩子,童年再美好,回憶再浪漫,也隻能安靜地懷念一下,繼續自己成長與成熟的道路。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又稱疲憊的一代,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出現於美國知識階層的一個頹廢流派,曾受到社會的廣泛批判。“垮掉的一代” 最早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於美國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體。“垮掉的一代”的成員們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蕩公子,他們篤信自由主義理念。他們的文學創作理念往往是自發的,有時甚至非常混亂,因此創作的作品通常不遵守傳統創作的常規,結構和形式上也往往雜亂無章,語言粗糙甚至粗鄙,通常廣受爭議,這群人也因此為當時社會所批判。
隨著大批80後逐步走出校園,步入工作崗位,這批滿懷抱負、充滿朝氣的年輕人也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職場中的80後口碑並不太好,大家給80後貼上了“工作浮躁”“不敬業”“頻繁跳槽”“貪圖享受”等詞彙,甚至有人形容他們是中國版“垮掉的一代”。
其實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環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標誌,獨特的價值世界和獨特的行為方式。任何一代人的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並被打上時代的烙印,一概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正確的。
跳槽
在四五十歲的長輩眼中,80後常常與“心浮氣躁”“得過且過”這一類的貶義詞畫上等號。而且現在的頻繁跳槽狀況,也很容易讓人們把80後與“垮掉的一代”聯想到一起。
按照傳統的思維模式,一個人加班加點工作就是敬業;一個人頻繁跳槽,則是浮躁。很多80後表示,自己既可以徹夜不眠地工作,也會頻繁跳槽,對此,他們說自己是在“實現自我的價值”。
“誰說跳槽頻繁就是不敬業?”很多80後都表示“跳槽可以豐富自己的閱曆,更快找到自己正確的職業定位。如果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誰會不敬業?”對於社會上的“80年代出生的人最不敬業”的說法,大多數80後都表示反對。
23歲的張瑩2008年大學畢業,目前在一家外資傳媒公司做網站編輯。周一淩晨2點,剛剛修改完本周節目文稿的張瑩又收到了記者剛剛發來的新資訊,這意味著自己的工作又要做調整,加班還要繼續。
由於公司組建不久,張瑩的工作量很大,加班至深夜是家常便飯,經常一個星期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然而這份工作已是她畢業兩年來換的第六份工作了。
張瑩目前這份工作每個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有四險一金,待遇還是很好的,但她已經開始尋找下一份工作了。因為對張瑩來說,自己對目前的工作完全可以勝任,需要相應的回報,而目前在公司的上升空間不大,沒有什麼前途,需要及時跳槽了。
大多數80後都剛剛走進職場,在他們看來,“敬業”指的是“敬重職業技能”,和老一輩人講究的“以廠為家”“以單位為家”並不是一個概念。80後更期望實現的不是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頻繁跳槽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踏實
50年代的人認為做小生意就等於投機倒把,踏踏實實捧個“鐵飯碗”才是最理智的選擇,而80年代的人大多認為“寧可當一年賺5萬元的小老板,也不做年薪50萬元的打工仔”。因此很多80後都放棄了踏實的工作,選擇去創業。
追求自我、標榜個性使得80後們成為自主創業的主力,他們普遍對自己充滿信心。良好的專業素養,加上年輕人獨到的眼光和十足的幹勁,讓他們中的一些人放棄了好的工作,轉而經營自己喜歡的“一畝三分地”。他們有的選擇網上開店、有的經營飯店、有的賣特色小飾品,還有開圖文設計和小型的軟件公司。有些店的生意越做越大,還開設了分店。當然,也有一些店由於各種原因被迫關張,而大多數人則一笑置之,“權當是進行了一次社會實踐吧”。
80後不安於現狀,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和職業生涯,其實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過分追求物質享受
80後的消費觀與上一代人區別很大:手機頻繁更替;新興電子產品一個都不少;對名牌服裝、化妝品如數家珍;不惜為了購買一件心儀已久的衣服花掉一個月工資。在商場、超市一浪高過一浪的打折狂潮中,年輕的80後們正逐漸成為購物的生力軍。這些行為在年長的人看來很難以理解,因此他們給80後冠上了“過於追求物質享受”的帽子。
但是80後卻並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看來,青春很短暫,為什麼不對自己好一點?如果光把錢攢著,到老了還能不能打扮出年輕時的樣子,還會不會有享受的機會?其實這也是兩代人不同生活方式的表現,不能說誰對誰錯。
似乎“批評精神”代代相傳。上一代人批評80後,首先是因為他們看不慣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的某些特點與做法,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溝通不暢造成的。我們不能簡單地以上一代人的價值標準去要求、評價下一代人,就像我們當年不願接受父輩以他們的標準要求我們一樣。另外,不能簡單地以同一種眼光去看待所有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不能將一些人的特征扣在整個一代人的頭上。
曆史潮流滾滾向前,下一代肯定有許多與上一代不同的地方,而這正是曆史前進、社會發展的動力。而不管80後是不是“垮掉的一代”,他們必將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並將引領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
《80後出師表》
2009年,網上流傳了一則文言生活打油小品,名為《80後出師表》,讓人讀後又想笑又想哭。這則黑色幽默小品形象生動地反映了80後的現狀,揭示了80後的無奈與困惑,引發了很多80後年輕人的共鳴。文章內容如下:
夫80後者,初從文,未及義務教育之免費,不見高等學校之分配,適值擴招,過五關,斬六將,本碩相繼,寒窗數載,二十六乃成,負債十萬。
苦覓生計,背井離鄉,東渡蘇浙,南下湖廣,西走蒙疆,北漂京都,披星戴月,嚐遍各種勞作,十年無休,積蓄十萬。
時樓市暴漲,無棲處,購房金不足首付,遂投股市,翌年縮至萬餘,抑鬱成疾,入院一周,傾其所有,病無果,因欠費被逐出院。
尋醫保,不合大病之規,拒付,無奈帶病還鄉。
友憐之,送三鹿奶粉一包,飲之,卒。
這幾段話講的是80後童年時期沒有享受到免費的義務教育,好容易趕上擴招考入大學,卻又失去了高校分配工作的機會。畢業之後為了理想與生計四處闖蕩,嚐試了各種工作,接觸了各個行業,卻也沒積攢下多少財富。當80後想要傾其所有購得一個穩定居所的時候,卻發現房價上漲得厲害,自己的積蓄根本沒辦法支付首付。為了錢生錢,80後開始投資股市,卻損失慘重,身心俱疲。求醫問藥的消費和醫保不符,得不到期待中的報銷,隻能黯然離去,喝掉有毒的奶粉,自我了斷。
這則小品雖多有戲謔的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後麵對的嚴酷社會現實,字裏行間透出了80後內心的辛酸以及奮鬥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