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進來。我知道我在盛大的位置,我也知道我給盛大帶來的價值。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把盛大變成我的。我對盛大也不是一種奉獻精神。我來幫助盛大,從中分享成功。
在盛大,我不需要再來建立我的名聲,而是需要更多的實幹。盛大是我職業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至於我在盛大做了什麼、創造了什麼,隻有了解我、了解盛大的人才知道。
憑著這種堅定的專注,唐駿成就了自己的不凡人生。
忠於自己所從事的職業
對於專注,80後可能會反駁說自己所麵臨的職場環境不同了,企業為員工提供的職位非常有限,雙方都需要自由選擇,完全沒有必要把自己拴在一棵樹上。比如副經理的位置隻有一個人選,而有機會得到這個位子的未必是最合適的,許多人認為自己能力比那個人毫不遜色,得到提拔的應該是自己,卻隻能憤憤不平地看著那個不如自己的人享受著高薪高位。覺得老板很不公平,一氣之下炒了老板魷魚,瞧著老板被自己弄得措手不及的樣子,心裏的快感簡直是酷斃了。
可是,快感過後呢?可能是找工作的苦悶和彷徨,這就是衝動的代價。年輕氣盛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自己還沒有站穩就想飛,你會摔得很痛。
要想在某一領域做出點成就,就要忠於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能為了新鮮感或者獲得更多的利益,這山望著那山高而頻頻換工作,這是難以在某一領域做出成就的,即便是某方麵的能手,換工作頻率過高也不利於自身價值的增值。
公司良好的工作環境不僅是個人施展才華的舞台,而且還是個人發展壯大的沃土,隻有在同一個公司待得時間越長,一個人才能從企業土壤中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發展得根深葉茂,結出累累碩果。
IT界著名人物楊元慶大學畢業後一直待在聯想打工,近20年沒在人如走馬燈的IT業跳過槽,因此在這一行業打下了深厚的功底,一度成為聯想公司的掌門人。其實,楊元慶憑實力在這一領域找個薪水更高的工作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楊元慶知道那是短視的行為,那樣盡管一時可以領到更高的薪水,但不會成就今天的自己,是得不償失的。
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是一位黑黑壯壯、笑起來中氣十足的中年企業家,20多年他一直待在明基集團,沒有換過一家公司。一提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很自然地想到明基電通、友達光電。這是令李焜耀深感自豪的一點,他曾打趣地說:“如果不被炒魷魚,我還想從一而終。”從一而終成為成就現在李焜耀的重要原因。
這些成功企業家的做法對於那些習慣於炒老板魷魚、隔三差五就走人的年輕人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炒老板魷魚、頻頻換工作對個人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其意義隻不過是把在從前公司做過的事換個地方從頭到尾重新做一遍而已。重複的工作不僅喪失了積累工作經驗的機會,也容易使新公司的老板對你的工作忠誠度產生懷疑。穩定對於企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哪個老板喜歡朝秦暮楚的員工,對工作不忠誠的員工即便他們的能力很出色公司也不喜歡聘用,因為這不利於企業形成合力和穩定的企業文化。隻有那些忠於自己的企業、踏踏實實做事的人才會受到老板的喜歡。
有一家南方知名企業在招聘銷售部經理時,在網上發現一位非常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他在某著名公司擔任區域銷售經理,而且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業績,具備了優秀的團隊管理能力,他正是該企業竭力尋找的合適人才。
這家企業主動聯係到他,熱情邀請他加盟,承諾隻要他能來,公司會提供給他很高的薪水,配備私車,提供住房。但是他抵住了種種誘惑,態度堅決地拒絕了該企業的好意。
這家企業很是不理解該經理人的做法,因為他們知道該經理人的目前薪水並不高,所在公司的福利待遇、公司知名度都沒有這家企業的好,而且在就職的這家企業幹的時間並不算長,按說很容易勸服,但為什麼這位經理人會斷然拒絕人家的好意呢?
原來,他認為作為一名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找到一位好老板並不容易,雖然他的薪水並不是很高,但是老板很欣賞他的能力,經常無私地為他提供指導,老板使他學到了在實踐中需要摸索很長時間才能學到的東西,對於這麼好的老板不知道珍惜,卻想著找另一位更好的老板,必定會被認為是見利忘義、惟利是圖,這對自己的職業聲譽是非常不利的。靠著對自己職業的忠誠,10多年來,這位經理人在此工作崗位上不僅收獲了年薪達百萬元的收入和有房有車的福利,而且在銷售領域樹立了很高的美名。
一個人隻有深深紮根於自己的職業土壤中,才會站得更穩、發展得更強壯。那些為了收入而隨意更換工作、頻頻換工作的人往往是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的人,這不僅不利於培育個人職業化,甚至還會使自己積累的能力遭受損失。
我們經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換工作也不是絕對的不可以。當你苦戀著一項事業,而且也竭盡全力拚搏,卻仍然得不到理想的結果時;或者是當你在某個機構做事,由於許多人事上的複雜關係而使你難有發展時,就必須當機立斷,投身於更能發揮自己特長和素質的事業,以另辟蹊徑,再展雄姿。這裏並不是教你像無頭蒼蠅似的亂闖瞎碰,而是教你重新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的特長和優點,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靈活變通,把握好換工作的寬度和深度。寬度是指盡量向與原來工作相關的行業跳,如原來做紙質媒體記者,可以向多媒體記者或者策劃人方向跳,以此拓寬對整個行業的了解麵,畢竟,像馬雲那樣,可以成功地從大學教師換工作到電子商務的人還是少數。跳深是指在現有的行業範圍內,向更高的職位發展,例如你是媒體記者,工作幾年後可以向媒體管理職位發展,在縱向上對本行業有更深的了解。而不是漫無目的、心血來潮就換工作。沒有規劃、與終極目標關聯度不高的換工作和轉行,其實是走更多的彎路。
讓進取心成為成功的支點
進取心是一個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有人研究了美國最成功的500個人士的生平,還結識了其中的許多人,發現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就是強烈的進取心。這些人即使屢遭失敗但仍舊十分努力。
進取心會成為一種偉大的激勵力量,會使一個人的人生更加崇高,一個人具備了進取心,就能克服一些看似不可思議的障礙及巨大失望。正如美國著名學者奧裏森·馬登所說:“進取心激發了人們抗爭命運的力量,它來自天堂,是完成崇高使命和創造偉大成就的動力,激勵著人們向自己的目標前進。這是宇宙力量在人身上的體現,並不是純粹的人為力量就能創造出這種動力。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到,這種激勵的需要是我們人生的支柱啊,為了獲得和滿足這種需要,我們甚至願意以放棄舒適和犧牲自我為代價。”
有一天,尼爾去拜訪畢業多年未見的老師。老師見了尼爾很高興,就詢問他的近況。
這一問,引發了尼爾一肚子的委屈。尼爾說:“我對現在做的工作一點都不喜歡,整天無所事事,工資也很低,隻能維持基本的生活。”
老師吃驚地問:“你的工資如此低,怎麼還無所事事呢?”
“我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又找不到更好的發展機會。”尼爾無可奈何地說。
“其實並沒有人束縛你,你不過是被自己的思想抑製住了,明明知道自己不適合現在的位置,為什麼不去再多學習其他的知識,找機會自己跳出去呢?”老師勸告尼爾。
尼爾沉默了一會兒說:“我運氣不好,什麼樣的好運都不會降臨到我頭上的。”
“你天天在夢想好運,而你卻不知道機遇都被那些勤奮和跑在最前麵的人搶走了,你永遠躲在陰影裏走不出來,哪裏還會有什麼好運。”老師鄭重其事地說,“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人,永遠不會得到成功的機會。”
對於一個人的生命來說,沒有什麼比進取心更重要的了。如果一個人的態度是消極而狹隘的,那麼,與之對應的就是平庸的人生。一個人必須以高於普通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否則,自己隻能是一個小人物;一個人必須希望自己能擁有更高的職位,以督促自己努力得到它,否則,一個人永遠也得不到。不要懷疑自己有實現目標的能力;否則,就會削弱自己的決心。
進取心是一個人不斷成長、不斷取得新成績的直接動力,沒有進取心,就很難產生成功的動力,成功就少了支點。所以,一個人隻要有了進取心,就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實現人生的價值,充分享受人生的甘美。否則停滯不前,想想自己年齡的日漸增長,可是自己的工作技能卻沒有獲得任何提高。雖然靠著資曆老工資也越來越多,可是看著那些新進來的年輕人,生龍活虎地幹活,自己被老板撬杠子,數落說這個老手越老越不行了,你是不是產生一種恐懼感?
成事需要不服輸的韌勁兒
前進的道路上遇到困難和挫折是再尋常不過的了,時刻保持進取心,就是要有不服輸、不退縮、不輕易改變方向的韌勁兒,這樣你離成功才會越來越近。
百度總裁李彥宏出國留學期間,大學教授問他:“你是中國來的?你們中國有計算機嗎?”
也許在這個教授看來這是很尋常的問話,但卻深深刺傷了李彥宏作為中國人的自尊心,也激起了他天生不服輸的精神和做中國人自己的搜索引擎的夢想。
李彥宏骨子裏有著勤奮、堅韌、執著的精神。1999年年底,李彥宏在美國工作最得意之時,毅然放棄外國公司的豐厚待遇和期權,回到了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處——北京大學,當美國正在爆發互聯網泡沫的時候,悄無聲息地創立了百度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這是李彥宏創建的第一家公司。他是一個一直都很成功,並且能不斷否定自己的成功從而獲得更大成功的人。
創業之初是非常艱辛的。李彥宏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個房間用來辦公,組織幾位有誌青年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技術攻關中,困了就席地而睡,餓了就泡方便麵充饑,為了心中的夢想忘我地工作著,努力全麵超越當時已在中國市場相當成熟的競爭對手穀歌。
世間總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三年時間將百度做成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而wwwbaiducom也被7000萬網民廣泛使用。最新的一份中國搜索引擎市場調查報告顯示,百度的市場份額繼續保持領先。在全部調查城市總體中,百度以658%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第二名的市場份額為220%,僅為百度的1/3。而此時,擁有溫文爾雅的風度和氣質的李彥宏在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心裏成為一個神話,成為高科技與財富的象征。2001年李彥宏被評為“中國十大創業新銳”,2002年獲首屆“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2003年榮獲“第二屆中關村優秀創業者”稱號。一夜之間,李彥宏擁有了億萬身家,並因此使得追隨他的人群中突然冒出了7個億萬富翁、51個千萬富翁、240多個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