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認準了,就去做;不跟風,不動搖

這個年代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應成為大多數人最佳成功模式。選擇了人生的方向,認準了,就應該去做;不跟風,不動搖。如果自己盡全力去做了,但還過不上小康生活,那也沒什麼可後悔和遺憾的;如果不奮鬥,一味抱怨社會不公和自己生不逢時,那就不要因被指責為“垮掉的一代”而憤憤不平。

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

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基,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目標就在兩個方麵起作用:目標給了你一個看得見的射擊靶,它是你努力的依據,也是對你的鞭策。約翰遜曾經說過,一個人若有充分的理由,就可以無所不能,勇往直前。當你找到對自己極為重要的目標,又有足夠的理由時,你會為自己的目標所教導,會努力去尋找做事的方法,隨著一個又一個目標的實現,你的人生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質的變化。

瞄準既定的目標前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隨意用新的主意立刻否定原來的設想。有人通過對100個億萬富翁的性格加以分析之後發現,他們大都有這樣的特點:有很快下決心的習慣,但要他們改變原來的主意卻非常困難,即使看到可能失敗的跡象也是如此。為什麼呢?因為成功者的性格決定他們勇於堅持,他們在等待一個使原來那件事起死回生的契機,他們總是能堅持到最後一秒。他們之所以對新主意“馬上下決定”,是因為發現了新主意的價值,但他們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業——他們在決策時很果斷,而在改變決策時又不那麼衝動。如果有了目標,但僅僅將其束之高閣,或者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一點阻礙就卻步不前,最終還是不能達到理想的。就像麥斯威爾·莫茲在其值得仔細玩味的《心理神經機械學》著作中所認為的,人和腳踏車一樣,如果不持續朝目標前進,就會搖搖擺擺地倒下去。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麵,有的人由於堅持而終獲成功,而有的人卻因為堅持而失敗,這是什麼原因?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目標確定的問題——如果你一開始就認定了正確的目標,堅持就會帶給你成功;否則越是堅持,你就離成功越遠。因此,如果定下目標不知靈活變通,那也不行。因為所定的目標也有正確與不正確之分,有可行與不可行之別,明明發現目標不對,卻仍然一意孤行,那將越走越遠。

所以,聰明的人在奮鬥的過程中,必須時刻思考並驗證自己的目標是否正確。如果發現自己的目標是錯誤的,那就不能再堅持,必須立刻撤退,也就是改變自己、重新再來。瞄準目標前進,但在前進過程中也可以調整航線,二者並不矛盾。

另外還要思考目標的價值大小。有的目標價值不大,甚至沒有價值,人們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心情、熱情去做這件事。因此,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清楚一件事情價值的有無、大小。必須選擇那些有價值,並且價值大,且有長遠價值的事情。這樣,自己才會對目標有熱情,從而保證有毅力。

總的來說,隻要自己擬定的目標是現實的、製定的規劃是可行的,就要放手去做,不要因為一時的不如意,或者別人的議論與打擊就輕言放棄。

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

有了目標和方向,還要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不被外界環境所擾,尤其當你的潛力尚未完全被人發掘和賞識的時候。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蘑菇定律,或叫萌發定律,意思是說,蘑菇在開始成長時,很不容易被發現,經常被澆上糞便、垃圾、汙水等汙穢之物,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陽光,隻好躲在陰暗的角落。遇到不適宜的氣候,蘑菇自己能挺過去就挺過去,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開始被人關注,接受充分的陽光;如果挺不過去就自己滅亡。蘑菇生長必須經曆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曆這樣一個過程。立足未穩、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初入職場常常會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隻是做一些打雜跑腿的工作,像有些人所總結的“吃的是雜糧、幹的是雜活、做的是雜人”,動不動還會受到無端的批評、懷疑、指責,有時還要背黑鍋代人受過,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常常處於自身自滅的狀態。

蘑菇的經曆,是每個職場新人羽化前必須經曆的一步,無論你在學校是怎樣出類拔萃、學富五車、才富八鬥,但要在職場嶄露頭角、特長和潛力被發現、得到認可,都必須一切從零開始,這是一個潛伏期。

常常聽到剛工作的大學生向工作幾年的員工訴苦,工作中那麼多煩惱,其實大多數原因都是一條,就是自己被上司或者同事給當做蘑菇放牆角了。

其實,初入職場體驗一下蘑菇成長的經曆、多經曆風雨並非壞事。年輕需要曆練,唯有多經曆苦難和荊棘才能走向成熟、出人頭地。路要一步步走,雖然到達終點的那一步很激動人心,但大部分的腳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沒有這些腳步,或者耐不住這些平凡枯燥,你終歸是無法迎來最後的那些激動人心的。

從這種意義上說,凡是早年受挫的人都是幸運的,他們還有從頭做起的機會,可以鼓起勇氣來不憂不懼地重新開始,最後成為有用之才。如果年輕時一切都順風順水,到了中年承受不住意外之災的打擊,要想從頭再來就再也沒有資本了。

初入職場被當做蘑菇並不可怕,在這樣的階段,需要的是耐心等待,滿懷信心地去等待,充分利用蟄伏期加快自身的成長。當自己被人看成“蘑菇”時,一味強調自己是“靈芝”並沒有用,利用環境盡快成長才是最重要的。當你真的從“蘑菇堆”裏脫穎而出時,人們就會認可你的價值。

130歲之前別指望掙多少錢

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老子說:“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荀子說:“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這些道理說明,發展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自然規律。

30歲之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沒有什麼資本去要求獲得更高的薪水,一沒經驗,二即使是名校畢業,但文憑也不能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30歲之前更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錢”看。

2要主動去適應環境

“蘑菇”處的環境沒有令人滿意的,因此,你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使自己去適應環境,而不能讓環境磨掉自己的鬥誌;相反,要有“寶劍鋒從磨礪出”的意誌,增加工作熱情,適應工作環境。馬雲不是說過麼:後天就是燦爛的太陽,而明天就是黎明前的黑暗。人處於黑暗中但有了希望,大多數人還是願意堅守下去而不是從頭再來的。

3臥薪嚐膽,忍辱負重

作為一名職場新人,在職場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一些這樣或那樣的不平事、煩心事,其實這些事有時也隻是晴天中之暴雨、大海中之急流,大多稍縱即逝,隻要你能夠學會忍一時之辱,忍一時之氣、一時之旁落、一時之不公,就能馳騁職場、所向無敵。

4要善於發揮自己的特長

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無論處於何種工作環境,都要尋找能發揮自己特長的關鍵點,提前做好各項工作,等待機會的來臨。而不能等機會來時,自己還沒有任何的準備,那樣即使你有再大的本事,始終都不會被發現。

5認真對待每一件事

初涉職場不能隻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你去做些什麼,而應該主動去了解自己應該做什麼,還能做什麼,怎樣才能精益求精做得更好,並且認真地規劃它們,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懶惰的人、等待吩咐的人隻會在成功門外徘徊,要想成功就要拿出你的進取心。

6低調做事,收斂起自我優越感

職場是用來工作的舞台,也是用來讓人實現價值的舞台,而不是用來給人炫耀的舞台。多一點謙虛,少一點自負;多一點自我檢討,少一點責任推卸,那麼,在災難來臨之前,也就已經成功地為自己準備好了一條後路。

7心態要放低

心態要放低,不要急於求成,不要眼高手低,少說多學,少說多聽。其次,必須有一個熱愛事業的態度。態度決定了高度。打基礎,學東西也很重要。所謂基礎,就是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除此,還要看會不會做人,例如辦公室政治、與人相處,直接影響將來的升遷。外部環境與運氣也不可缺少,有的人很努力,可沒有機遇也達不到目標。

總之,能認識自己而又知道自己的方向,矢誌不渝地去發揮自己的天賦,尤其是件難事。每一個人由於生活的環境、家庭的背景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一樣,能力有差異,成就有大小,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你大可不必為技不如人而傷心,或為考試成績差而自暴自棄,隻要能夠多了解自身的條件,自己和自己來比進步了,你就是成功的。

專注於選擇,不跟風、不動搖

在社會這個多姿多彩的舞台上,每個人都會主動或被動地被別人安排或自己選擇一個位置。這些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因為對生活的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每個人在一定的位置上扮演一定的角色。

隻要選準了自己的位置,不僅在你發跡之前要沉住氣,不跟風、不動搖,就是在你被人認可、鮮花和掌聲撲麵而來的時候,也要堅持自己的方向,不要被外界的誘惑所動搖。

許多成就卓著的人士,他們的成功首先得益於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毅力,來進行定位或重新定位,最終找準了真正屬於自己的行業,抵擋住了外界的種種誘惑。

記得盛大網絡總裁陳天橋先生在參加某電視訪談節目時,有觀眾提問說目前盛大取得如此快的發展速度後所麵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時,陳天橋隻說了兩個字:誘惑。企業發展到某種程度之後,“抵禦住誘惑,不做比做要難多了。”

的確如此,“人生而欲,欲多則心散,心散則誌衰,誌衰則思不達”,這句古訓似乎正點名了許多人在誘惑麵前難以知止,缺乏抵抗病菌入侵的“抗體”,這個抗體就是——專注。

所謂專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專心致誌。一個專注的人,往往能夠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幹的事情上,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專注精神即知道自己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為了長遠發展,不該做的事情即便獲益再大,也絕不向前邁進一步;應該做的,即便阻力重重,也要把它做精、做好。

唐駿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對自己清醒的定位。他很羨慕微軟帝國的比爾·蓋茨,但是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達到比爾·蓋茨那個地步,因此,他不勉強自己要做到像比爾·蓋茨那樣的成就,不跟自己較勁兒,不逼迫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盡職盡責做好該做好的事,享受自己現在的狀態,把自己做到最好。

2004年2月,唐駿剛到盛大的時候,從第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的位置。他要“學習盛大,了解盛大,融入盛大”。2007年,他在接受《管理學家》記者的采訪時說道: